天启二年八月十六一大早,得到通知的内阁阁臣、六部九卿、各部侍郎、各科给事中以及小部分勋贵早早来到乾清门外,但此刻朱启明还在呼呼大睡。
朱启明一直没有早起的爱好,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也是如此,而明朝的朝会一般都是清晨五点举行,这对于爱睡懒觉的朱启明来说,根本就起不来。
明朝后期的朝会一般在皇极门举行,称之为“御门听政”,清晨四点多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门前两侧。五点多当皇帝御门升宝座,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疏,由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今天的朝会虽然改在乾清宫举行,这些大臣们却依然遵守着规制,早早地来到了乾清宫。
刘若愚见朱启明迟迟不起,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径直进了东暖阁叫醒了朱启明。
朱启明刚要发火,但一听大臣们都到门口了,也是慌了神,赶忙让内侍过来,手忙脚乱地穿好了衣服。
朝臣们得到通知,排着队伍走进了乾清宫。
进到正殿,朝臣们都有些不明所以,大殿两侧一排排桌椅摆放整齐,上面放在茶水点心,所有人都忍不住开始猜测那个爱胡闹的皇帝又要搞什么幺蛾子。
葛九思站在御座旁,看着左顾右盼的朝臣们,清了清嗓子,大声道:“皇上有旨,请各位大臣按品级就坐。”
朝臣们听的很仔细,可却没有一个人动身,所有人都看向了葛九思,叶向高更是直接出口询问:“公公,这是何意?”
葛九思偷偷白了叶向高一眼,回道:“就是请各位坐着议事。”
这下朝臣们立即议论纷纷,大多数都表示大明建国二百多年就没这样的事,皇帝一定又是在胡闹!
“皇上驾到!”随着葛九思一声唱诺,殿上立即安静了下来。
今日常朝,没有鸣鞭奏乐,朱启明缓步来到御座就坐,下面的文武百官行一跪三叩之礼,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启明今日为显庄重,特意换上了一身赭黄色常服,此刻他看着下面的文武群臣,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真是好啊!
努力平复了一下心情,朱启明对群臣道:“诸卿都平身吧。”
待群臣起身,朱启明开口说道:“刚才葛九思应该说清楚了吧,诸位请各自就坐吧,今天的会议可能会有些长,诸位都是国家重臣,可不能累坏了。”
群臣互相打量一下,几乎是异口同声道:“臣等不敢!”
朱启明一猜就会是这样,板着脸说道:“这是圣旨,诸卿想抗旨不尊?”随后又对叶向高说道:“叶首辅,你是首辅,带个头吧。”
“遵旨!”叶向高无奈,只好移步走到坐首第一位的座位坐下。
有了叶向高的带头,很多人纷纷开始找位置坐下,但仍然有那么几个人站在那里。
站立中的一人此刻突然出列,手持笏板向朱启明禀奏道:“启禀圣上,臣邹元标有事要奏。”
这个名字朱启明可是如雷贯耳啊,不管是前世的史书还是今世的奏疏,这个名字出现的频次都非常高,他打量了一眼邹元标,看这这个七十多岁的小老头问道:“邹总宪有何事要奏?”
邹元标虽然七十多的人了,声音还是很洪亮的:“臣以为皇上今日所谓,有违大明祖制,请皇上收回成命!”
果然,又是拿祖制说事,朱启明最不愿意听见的就是祖制,他不悦道:“祖制就一定完全是对的吗,历朝历代墨守陈规以至亡国的事例还少吗?祖制适合就要遵守,不适合的时候那就要改,朕不久前为张居正正名,就是认可了他改革朝政的功劳。你们都是读书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应该读过吧?朕今日把话放这儿,以后召诸卿来此议事,皆是今日待遇,谁要是不喜欢,大可以站在那里听着,朕不反对,不过也别劝谏,朕是不会听的,这句话朕只说这一遍,以后谁再劝谏,就直接轰出乾清宫!”
还没等邹元标说话,他后面就出来一人,持笏板直谏:“皇上,岂可如此肆意妄为,置祖宗家法和礼仪法度于何处?”
朱启明不认识此人,问道:“你是何人?”
“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冯从吾。”
朱启明满脸的不爽,问道:“你是否有耳疾?”
冯从吾醉心学问,搞这些花花肠子的事不在行,他竟一时愣住了,叶向高则连忙向他打眼色,他却没有看到,而是直言回道:“臣没有!”
朱启明则微微一笑,说道:“朕看老先生须发皆白,想来也快七十岁了吧,怎么可能没有耳疾呢?朕看老先生还是先回家修养几天吧。”说完这些,他又对着外面大声喊道:“来人啊!”
两名魁梧的大汉将军走了进来,行礼道:“皇上有何旨意示下?”
朱启明嘿嘿一笑,吩咐道:“冯老先生身体不适,你们送他回家修养。”
冯从吾无可奈何叹口气,说了句“望皇上好自为之!”便和大汉将军离开了乾清宫。
这一切发生的太快,所有人都还没有准备好出言相救冯从吾,冯从吾便被带出了乾清宫,邹元标偷偷看了看叶向高,而“和泥圣手”叶向首只是轻轻摆手示意,要邹元标稍安勿躁。
群臣则是面面相觑,让大臣回家修养,基本就等于罢官了,这一上来就赶走了一位正三品大员,简直有些匪夷所思了,不过这下倒是没人再敢出言反对了,站着的几人中又有两人坐到了座位上。
叶向高此时却站了出来,奏道:“皇上,冯从吾忠心为国,望皇上网开一面。”
朱启明也知道冯从吾的背景,前世的他甚至读过这位关学大佬的著作,但这个人自己也有问题,搞学术就搞学术呗,非要给东林党搅合到一起,竟然还帮着东林党在北京城办书院,东林党本身就已经要完全掌握朝政了,再让他们发展下去,恐怕真就政令不出紫禁城了。
朱启明有理由相信冯从吾是被东林党利用了,这种学术大佬一般政治觉悟都不高,但在士林中声望却很高,东林党自然是喜欢利用这样的人发展徒子徒孙,以达到一家独大的目的,因此这样的人最好让他回家研究学术,不要参合政治斗争。
面对叶向高的求情,朱启明说道:“叶首辅,你也不用求情,今天要议的事情较多,朕不想在这事上多费口舌,你们谁有想法,事后可以上本。”
叶向高无奈,只好领旨。
上本朱启明也不会去看的,他转而看着还站在那里的三个人,问道:“邹总宪身后那两位是何人啊?”
“回皇上话,臣礼科都给事中成明枢。”
“回皇上话,臣户科都给事中周希令。”
果然都是嘴炮党,朱启明重重地点点头,恨恨说道:“好,记住你们了,愿意站着就站着吧,现在开始议事!”
群臣都想知道朱启明摆这阵仗能有什么大事,因此竟没有一个人出面为站着的三人求情。
朱启明拿出一本小册子,看了一眼,出言道:“国事日艰,朕决定从今儿起每月逢五、十日在乾清宫举行今日这种规格朝会商议国事,望诸卿知之。”
这开场还真是震撼了不少人,都以为朱启明要学万历玩三十年不上朝了呢,没想到今日却做出这样的决定,真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皇上圣明!”群臣离开座椅,跪在一旁称颂,就连站着的三人也跪地称颂。
开局还算顺利,朱启明不禁心情大好,接着说道:“你们别动不动就跪了,朕都说了,今天坐着议事。”
“臣等遵旨!”
朱启明一直没有早起的爱好,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也是如此,而明朝的朝会一般都是清晨五点举行,这对于爱睡懒觉的朱启明来说,根本就起不来。
明朝后期的朝会一般在皇极门举行,称之为“御门听政”,清晨四点多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门前两侧。五点多当皇帝御门升宝座,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疏,由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今天的朝会虽然改在乾清宫举行,这些大臣们却依然遵守着规制,早早地来到了乾清宫。
刘若愚见朱启明迟迟不起,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径直进了东暖阁叫醒了朱启明。
朱启明刚要发火,但一听大臣们都到门口了,也是慌了神,赶忙让内侍过来,手忙脚乱地穿好了衣服。
朝臣们得到通知,排着队伍走进了乾清宫。
进到正殿,朝臣们都有些不明所以,大殿两侧一排排桌椅摆放整齐,上面放在茶水点心,所有人都忍不住开始猜测那个爱胡闹的皇帝又要搞什么幺蛾子。
葛九思站在御座旁,看着左顾右盼的朝臣们,清了清嗓子,大声道:“皇上有旨,请各位大臣按品级就坐。”
朝臣们听的很仔细,可却没有一个人动身,所有人都看向了葛九思,叶向高更是直接出口询问:“公公,这是何意?”
葛九思偷偷白了叶向高一眼,回道:“就是请各位坐着议事。”
这下朝臣们立即议论纷纷,大多数都表示大明建国二百多年就没这样的事,皇帝一定又是在胡闹!
“皇上驾到!”随着葛九思一声唱诺,殿上立即安静了下来。
今日常朝,没有鸣鞭奏乐,朱启明缓步来到御座就坐,下面的文武百官行一跪三叩之礼,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启明今日为显庄重,特意换上了一身赭黄色常服,此刻他看着下面的文武群臣,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真是好啊!
努力平复了一下心情,朱启明对群臣道:“诸卿都平身吧。”
待群臣起身,朱启明开口说道:“刚才葛九思应该说清楚了吧,诸位请各自就坐吧,今天的会议可能会有些长,诸位都是国家重臣,可不能累坏了。”
群臣互相打量一下,几乎是异口同声道:“臣等不敢!”
朱启明一猜就会是这样,板着脸说道:“这是圣旨,诸卿想抗旨不尊?”随后又对叶向高说道:“叶首辅,你是首辅,带个头吧。”
“遵旨!”叶向高无奈,只好移步走到坐首第一位的座位坐下。
有了叶向高的带头,很多人纷纷开始找位置坐下,但仍然有那么几个人站在那里。
站立中的一人此刻突然出列,手持笏板向朱启明禀奏道:“启禀圣上,臣邹元标有事要奏。”
这个名字朱启明可是如雷贯耳啊,不管是前世的史书还是今世的奏疏,这个名字出现的频次都非常高,他打量了一眼邹元标,看这这个七十多岁的小老头问道:“邹总宪有何事要奏?”
邹元标虽然七十多的人了,声音还是很洪亮的:“臣以为皇上今日所谓,有违大明祖制,请皇上收回成命!”
果然,又是拿祖制说事,朱启明最不愿意听见的就是祖制,他不悦道:“祖制就一定完全是对的吗,历朝历代墨守陈规以至亡国的事例还少吗?祖制适合就要遵守,不适合的时候那就要改,朕不久前为张居正正名,就是认可了他改革朝政的功劳。你们都是读书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应该读过吧?朕今日把话放这儿,以后召诸卿来此议事,皆是今日待遇,谁要是不喜欢,大可以站在那里听着,朕不反对,不过也别劝谏,朕是不会听的,这句话朕只说这一遍,以后谁再劝谏,就直接轰出乾清宫!”
还没等邹元标说话,他后面就出来一人,持笏板直谏:“皇上,岂可如此肆意妄为,置祖宗家法和礼仪法度于何处?”
朱启明不认识此人,问道:“你是何人?”
“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冯从吾。”
朱启明满脸的不爽,问道:“你是否有耳疾?”
冯从吾醉心学问,搞这些花花肠子的事不在行,他竟一时愣住了,叶向高则连忙向他打眼色,他却没有看到,而是直言回道:“臣没有!”
朱启明则微微一笑,说道:“朕看老先生须发皆白,想来也快七十岁了吧,怎么可能没有耳疾呢?朕看老先生还是先回家修养几天吧。”说完这些,他又对着外面大声喊道:“来人啊!”
两名魁梧的大汉将军走了进来,行礼道:“皇上有何旨意示下?”
朱启明嘿嘿一笑,吩咐道:“冯老先生身体不适,你们送他回家修养。”
冯从吾无可奈何叹口气,说了句“望皇上好自为之!”便和大汉将军离开了乾清宫。
这一切发生的太快,所有人都还没有准备好出言相救冯从吾,冯从吾便被带出了乾清宫,邹元标偷偷看了看叶向高,而“和泥圣手”叶向首只是轻轻摆手示意,要邹元标稍安勿躁。
群臣则是面面相觑,让大臣回家修养,基本就等于罢官了,这一上来就赶走了一位正三品大员,简直有些匪夷所思了,不过这下倒是没人再敢出言反对了,站着的几人中又有两人坐到了座位上。
叶向高此时却站了出来,奏道:“皇上,冯从吾忠心为国,望皇上网开一面。”
朱启明也知道冯从吾的背景,前世的他甚至读过这位关学大佬的著作,但这个人自己也有问题,搞学术就搞学术呗,非要给东林党搅合到一起,竟然还帮着东林党在北京城办书院,东林党本身就已经要完全掌握朝政了,再让他们发展下去,恐怕真就政令不出紫禁城了。
朱启明有理由相信冯从吾是被东林党利用了,这种学术大佬一般政治觉悟都不高,但在士林中声望却很高,东林党自然是喜欢利用这样的人发展徒子徒孙,以达到一家独大的目的,因此这样的人最好让他回家研究学术,不要参合政治斗争。
面对叶向高的求情,朱启明说道:“叶首辅,你也不用求情,今天要议的事情较多,朕不想在这事上多费口舌,你们谁有想法,事后可以上本。”
叶向高无奈,只好领旨。
上本朱启明也不会去看的,他转而看着还站在那里的三个人,问道:“邹总宪身后那两位是何人啊?”
“回皇上话,臣礼科都给事中成明枢。”
“回皇上话,臣户科都给事中周希令。”
果然都是嘴炮党,朱启明重重地点点头,恨恨说道:“好,记住你们了,愿意站着就站着吧,现在开始议事!”
群臣都想知道朱启明摆这阵仗能有什么大事,因此竟没有一个人出面为站着的三人求情。
朱启明拿出一本小册子,看了一眼,出言道:“国事日艰,朕决定从今儿起每月逢五、十日在乾清宫举行今日这种规格朝会商议国事,望诸卿知之。”
这开场还真是震撼了不少人,都以为朱启明要学万历玩三十年不上朝了呢,没想到今日却做出这样的决定,真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皇上圣明!”群臣离开座椅,跪在一旁称颂,就连站着的三人也跪地称颂。
开局还算顺利,朱启明不禁心情大好,接着说道:“你们别动不动就跪了,朕都说了,今天坐着议事。”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