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还没亮,徐凡就起来了。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生物钟这个东西有时候比闹钟还管用,心里挂着事,一到点,不管天亮没亮,睡没睡够,肯定会醒一下。这马上就快到晚稻的收割时间了,再过不到几个月就到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时间了,徐凡不得不急啊,这还1000多亩地没有开荒呢。
起来后简单洗漱,唐朝没有什么香皂和牙刷牙膏之类的,更别提什么洗面奶了,简单用淘米水洗把脸,找根去皮的柳条沾点细盐就刷牙了。这让徐凡很不习惯,心想等到有空一定得把香皂啊、牙刷牙膏什么的整出来,这对化学学的很好的徐凡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开玩笑,化学学不好你还想去研究种子?
徐凡洗漱的时候李大娘就起来了,昨晚听李大爷讲了半晚徐凡的事情,惊呼了好一阵。也是,这种事搁谁身上也不会平静,知道爷俩今天会很忙,李大娘一晚上就没怎么睡觉,听见徐凡的房门响了,李大娘也就跟着起来了。
“大娘,你怎么起来了?昨晚您老等的那么晚,您回去好好睡个觉吧,早饭我来做。”徐凡有点不好意思,昨晚回来的时候,李大娘的眼都熬得通红。
“呵呵,人老了啊,这觉啊就睡得少。昨晚听你大爷讲了你们昨天在县城的事情,我高兴了一宿,你这孩子,有钱也不能乱花啊,大娘那么大年纪了,你还给我买了一匹那么好的布,这得多少钱啊!”李大娘虽然埋怨着徐凡,但是一脸笑容“你大爷也醒了,在里面穿衣服呢,你们爷俩啊今天肯定闲不住。一会儿啊,你们合计合计,毕竟八十多口人呢,大娘帮不上什么忙,就给你们做做饭,洗洗衣服什么的吧,呵呵”自从听了徐凡的身世,李大娘早就把徐凡当做自己的孩子了,听到徐凡帮助了那么多难民,还有了很大一笔钱财,衣食无忧了,李大娘由衷的高兴。
李大爷和李大娘之前有个儿子,是个孔武有力的小伙子,几年前被征作了府兵,听说不到二十岁就升了校尉。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大唐边境时候牺牲了,噩耗传来,老两口悲恸不已。后来朝廷免了阵亡将士家属所有的租庸调,加上村里的乡亲们也比较团结,相互劝慰帮助,好长时间,老两口才慢慢走出了痛失爱子的阴影。徐凡稀里糊涂的穿越到大唐,与后世的父母身隔两世,加上刚来的时候就被李老汉一家收留,徐凡心里早就把老两口当做了父母亲人。现在自己也算是小地主了,有钱,有粮,还有了自己的庄户,徐凡心想以后一定好好孝敬老两口。
徐凡也不再客气见外,跟李大娘说了一会儿话,李老汉已经披着衣服出来了。
徐凡就和李老汉坐在院子里合计今天的主要任务,考虑到今天在粮行的粮食和种子都会送过来,首得先建起来几座粮仓,否则遇上雨天,将会很难存放,即便不是雨天,每天朝夕的露水湿气也足以让粮食变质发霉,庄户中有着四五十个壮劳力,傍晚前盖起几个简易的粮仓不是难事,剩下的就是庄户们的房子,将近30座竹屋,人手显然不够,徐凡想起了后世那种流水化作业的方式,能将资源最大化的利用,那效率也是杠杠的。
俩人正在商量呢,老关头这时候也过来了,三个人又简单说了一下,老关头说:“人手好办,现在还没到农忙的时候,村里的青壮劳力除了进山打猎的,基本上都在家歇着呢,一天给他们几文钱,一准都愿意过来”
最后决定:徐凡负责设计和监督粮仓及竹屋的建造,李老汉负责带人去山上砍竹子,老关头负责在庄里找人帮忙和调配物资。
吃过早饭后,三个人就赶紧各忙各的去了。
徐凡和李老汉赶到的时候,庄户们已经都起来吃完早饭了,正坐在帐篷边上等着呢,跟昨天的毫无生气、一脸菜色相比,这些庄户们已经好了很多,看到徐凡过来,都赶忙站起来跟徐凡见礼。
“东家,您来了”
.............
“东家,老汉谢谢您,要不是您,我们这些人可能都饿死了,赶紧,大家伙给东家磕个头”一个年纪大点的老汉一边激动的感谢徐凡,一边还要指挥边上的几十号人给徐凡磕头。
赶紧将老汉扶起来,又制止了边上的众人“呵呵,大家都别客气了,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咱们这儿以后不兴动不动磕头,您说您老那么大年纪了,给我磕头不是折我的寿吗,呵呵,要说谢啊,我还得谢谢你们,要不然这些地我自己可干不过来,大家今天都吃饱了吗?咱们今天可是有不少活要干呢。”看着自己的这些庄户们,徐凡一脸笑容。
――――――――――分割线――――――――――――――――――――――――――――――
徐凡选了小山包南面向阳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建造粮仓,采用的是圆筒式的样式,基本上是后世粮仓的通用样式。用石头和泥堆砌底座,中间留空,底部填上用火烧红的干土压实,然后铺上烘干的木地板,四周内侧用木板做墙,外侧用烘干的竹子横竖两层加固,最外侧用草糠和泥糊上,上层采用屋脊式封顶,利于雨水排泄,用附近山上常见的马尾松木作梁,然后将用竹叶和黄草扎起的辅梁密实的排在屋顶,上铺一层黄泥,然后再将劈开的粗壮竹子上下覆盖的钉在梁上,最后用稻草均匀的铺在屋顶,这样的粮仓估计进水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一上午的时间,李老汉带着30多个青壮在山上砍竹和松木,并安排往下运,老关头则负责在村里招募人手和收购麻绳、木材等物资。徐凡按工段将人手合理分配并适时调整,挖地基的、采石的、垒墙的、和泥的、烧土的、扎辅梁的、裁选的、烘干的、割草的、做木钉竹钉的等等等等,男女老少齐上阵,加上老关头在村里招募的几十人人,共计百余人,一直到下午申时的时候,终于建起3座高达五六米(底座1米)直径20多米的粮仓,短时间内基本上够用了,期间又将粮店送来的百多石稻米、麦面卸到粮仓里。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生物钟这个东西有时候比闹钟还管用,心里挂着事,一到点,不管天亮没亮,睡没睡够,肯定会醒一下。这马上就快到晚稻的收割时间了,再过不到几个月就到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时间了,徐凡不得不急啊,这还1000多亩地没有开荒呢。
起来后简单洗漱,唐朝没有什么香皂和牙刷牙膏之类的,更别提什么洗面奶了,简单用淘米水洗把脸,找根去皮的柳条沾点细盐就刷牙了。这让徐凡很不习惯,心想等到有空一定得把香皂啊、牙刷牙膏什么的整出来,这对化学学的很好的徐凡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开玩笑,化学学不好你还想去研究种子?
徐凡洗漱的时候李大娘就起来了,昨晚听李大爷讲了半晚徐凡的事情,惊呼了好一阵。也是,这种事搁谁身上也不会平静,知道爷俩今天会很忙,李大娘一晚上就没怎么睡觉,听见徐凡的房门响了,李大娘也就跟着起来了。
“大娘,你怎么起来了?昨晚您老等的那么晚,您回去好好睡个觉吧,早饭我来做。”徐凡有点不好意思,昨晚回来的时候,李大娘的眼都熬得通红。
“呵呵,人老了啊,这觉啊就睡得少。昨晚听你大爷讲了你们昨天在县城的事情,我高兴了一宿,你这孩子,有钱也不能乱花啊,大娘那么大年纪了,你还给我买了一匹那么好的布,这得多少钱啊!”李大娘虽然埋怨着徐凡,但是一脸笑容“你大爷也醒了,在里面穿衣服呢,你们爷俩啊今天肯定闲不住。一会儿啊,你们合计合计,毕竟八十多口人呢,大娘帮不上什么忙,就给你们做做饭,洗洗衣服什么的吧,呵呵”自从听了徐凡的身世,李大娘早就把徐凡当做自己的孩子了,听到徐凡帮助了那么多难民,还有了很大一笔钱财,衣食无忧了,李大娘由衷的高兴。
李大爷和李大娘之前有个儿子,是个孔武有力的小伙子,几年前被征作了府兵,听说不到二十岁就升了校尉。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大唐边境时候牺牲了,噩耗传来,老两口悲恸不已。后来朝廷免了阵亡将士家属所有的租庸调,加上村里的乡亲们也比较团结,相互劝慰帮助,好长时间,老两口才慢慢走出了痛失爱子的阴影。徐凡稀里糊涂的穿越到大唐,与后世的父母身隔两世,加上刚来的时候就被李老汉一家收留,徐凡心里早就把老两口当做了父母亲人。现在自己也算是小地主了,有钱,有粮,还有了自己的庄户,徐凡心想以后一定好好孝敬老两口。
徐凡也不再客气见外,跟李大娘说了一会儿话,李老汉已经披着衣服出来了。
徐凡就和李老汉坐在院子里合计今天的主要任务,考虑到今天在粮行的粮食和种子都会送过来,首得先建起来几座粮仓,否则遇上雨天,将会很难存放,即便不是雨天,每天朝夕的露水湿气也足以让粮食变质发霉,庄户中有着四五十个壮劳力,傍晚前盖起几个简易的粮仓不是难事,剩下的就是庄户们的房子,将近30座竹屋,人手显然不够,徐凡想起了后世那种流水化作业的方式,能将资源最大化的利用,那效率也是杠杠的。
俩人正在商量呢,老关头这时候也过来了,三个人又简单说了一下,老关头说:“人手好办,现在还没到农忙的时候,村里的青壮劳力除了进山打猎的,基本上都在家歇着呢,一天给他们几文钱,一准都愿意过来”
最后决定:徐凡负责设计和监督粮仓及竹屋的建造,李老汉负责带人去山上砍竹子,老关头负责在庄里找人帮忙和调配物资。
吃过早饭后,三个人就赶紧各忙各的去了。
徐凡和李老汉赶到的时候,庄户们已经都起来吃完早饭了,正坐在帐篷边上等着呢,跟昨天的毫无生气、一脸菜色相比,这些庄户们已经好了很多,看到徐凡过来,都赶忙站起来跟徐凡见礼。
“东家,您来了”
.............
“东家,老汉谢谢您,要不是您,我们这些人可能都饿死了,赶紧,大家伙给东家磕个头”一个年纪大点的老汉一边激动的感谢徐凡,一边还要指挥边上的几十号人给徐凡磕头。
赶紧将老汉扶起来,又制止了边上的众人“呵呵,大家都别客气了,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咱们这儿以后不兴动不动磕头,您说您老那么大年纪了,给我磕头不是折我的寿吗,呵呵,要说谢啊,我还得谢谢你们,要不然这些地我自己可干不过来,大家今天都吃饱了吗?咱们今天可是有不少活要干呢。”看着自己的这些庄户们,徐凡一脸笑容。
――――――――――分割线――――――――――――――――――――――――――――――
徐凡选了小山包南面向阳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建造粮仓,采用的是圆筒式的样式,基本上是后世粮仓的通用样式。用石头和泥堆砌底座,中间留空,底部填上用火烧红的干土压实,然后铺上烘干的木地板,四周内侧用木板做墙,外侧用烘干的竹子横竖两层加固,最外侧用草糠和泥糊上,上层采用屋脊式封顶,利于雨水排泄,用附近山上常见的马尾松木作梁,然后将用竹叶和黄草扎起的辅梁密实的排在屋顶,上铺一层黄泥,然后再将劈开的粗壮竹子上下覆盖的钉在梁上,最后用稻草均匀的铺在屋顶,这样的粮仓估计进水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一上午的时间,李老汉带着30多个青壮在山上砍竹和松木,并安排往下运,老关头则负责在村里招募人手和收购麻绳、木材等物资。徐凡按工段将人手合理分配并适时调整,挖地基的、采石的、垒墙的、和泥的、烧土的、扎辅梁的、裁选的、烘干的、割草的、做木钉竹钉的等等等等,男女老少齐上阵,加上老关头在村里招募的几十人人,共计百余人,一直到下午申时的时候,终于建起3座高达五六米(底座1米)直径20多米的粮仓,短时间内基本上够用了,期间又将粮店送来的百多石稻米、麦面卸到粮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