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贵州省贵阳府城外的大西军军营处,正是光影交错,金风送爽。
“秦国主”孙可望直接在蟒袍外套了一身轻便灵活的锁子甲,腰间系着一条金腰带,头戴一顶凋龙刻虎的钵形头盔,骑在马上,便要去巡视军营,安抚军心了。
只是,脑中的记忆融合的还不是很好,脑子和身体总是不能协调一致,身上又披了几十斤重的盔甲,孙可望只觉得极不舒服。
若不是锁子甲轻便透气,这具身体足够强壮,戎马二十二载的肌肉记忆足够强大,他可能都要直接瘫倒在地,软成一团了。
不只是披甲不习惯,现在的孙可望骑马也不是特别熟练,才从秦王府到城外的军营,他便觉得颠的慌,整个人都有点晕乎乎的。
但是,为了维持“秦王”的威严,这还不能声张,他只能咬牙忍着。
当然了,孙可望也不是那种娇生惯养的人。穿越前,他也是从底层一路拼上去的。吃的苦,受的累,并不少;毅力,勇气和决断,更是不缺。
不然,他也不会只是花了半天,就理清楚了自己当前的处境,并且已经做好了计划和决策。
现在亲自来巡视军营,便是这计划中的第一步。
因为如今的局势,表面上一片大好,实际上却是危机四伏。不仅仅是东,北两面的清军军事威胁,就是大西军内部的孙李派系危机,也几乎是一触即发,孙可望可不想,也不能坐以待毙。
所以,在展开其他行动之前,他还得安抚好自己手中的这支军队,这是他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本钱,其他的东西,都不过是这支军队附带的而已。
在这个乱世之中,手里有兵的,说话才会算数,才有权力,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其他地方,也不可能可以得到!
如果不是手中有殿前军,冯双礼和白文选这两员勐将以及他们麾下的三四万大军又都是隶属于自己的,孙可望哪里坐得稳“秦王”“国主”的位置?
就像李定国,为什么艾能奇死后,三将军里面只有他能够挑战孙可望的权威,刘文秀却不行。
还不是因为他手里掌握着除了殿前军以外,大西军另外一只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军团,而刘文秀手里的嫡系部队,实在太少了。
但来自后世的孙可望心里很清楚,无论是他自己手里的这支野战军,还是李定国手里的那支,都不足以战胜得了正在南下的清廷“十万大军”。
要想赢得接下来的战事,真正的打开抗清局面,挽回局势,两支野战军必须精诚合作,并肩作战。
“提督,你和孤说说四川战事的进展!”
孙可望巡视了一圈军营之后,见天色已晚,便不打算回城了,准备直接在军营大帐中住下。
趁着这个机会,他也懒得再去看什么战报了,直接询问随行而来的王尚礼,要是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还能及时沟通解决。
王尚礼闻言,使了个眼色,除了世子孙征淇和总兵张岳外,原本立在大帐之中的其他将官便立即按照官阶,列队依次离开。
然后,他才出班上前,拱手抱拳道:
“启禀国主,如今四川全境已大抵收复。清军所占仅有保宁一座孤城,而保宁城三面环水,江河对岸又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城中兵多粮少,便是困,也能将其困死。”
“这么说,此次四川战局,是优势在我咯?”孙可望微微颔首,似乎是觉得有些好笑。
因为他清楚地记得,在原来的历史上,刘文秀最终是惨败的。
一开始,刘文秀统兵四万余,三路入川,由建昌、叙永、彭水展开全面反攻,连战连胜,先后取得叙州大捷,重庆大捷……
此后,吴三桂大军先是退至绵州,接着又退到了广元。清朝在四川的临时省会保宁那时更是仅有巡按御史郝浴和总兵严自明部下一百多名士卒,不可谓不危在旦夕。
甚至,在此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下,吴三桂、李国翰和随军南下的四川巡抚李国英三人已有放弃四川,退入陕西汉中的打算。
可是,随着巡按御史郝浴的坚持,吴三桂、李国翰和李国英三人都选择了回守保宁,而刘文秀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全歼吴三桂所部清军的做法犯了兵家大忌,也直接导致了保宁之战的惨败。
“国主,您的意思是?”王尚礼一听,便发觉了不对劲。
“孤只是在担心,若是文秀轻敌冒进,走错一步,那便可能是满盘皆输了!”孙可望微微皱眉,然后又继续说道:
“文秀和文选两人虽然一路上所向披靡,但是入川的清军主力基本完整,仍然保持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
而文秀麾下大军大半都是收编而来的四川,贵州明军,战力太弱,打顺风仗可以,若是有什么意外,战场局势逆转了,恐怕不仅难以歼灭吴三桂大军,还有可能自乱阵脚。”
王尚礼听后,微微一怔,一时无言。孙征淇和张岳更是没反应过来,根本插不上话来。
因为孙可望说的,确实是事实,刘文秀所率大军,一半以上是这两年刚刚收编而来的明军,没有经过严苛的长期训练,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意识,都难以和大西军本部人马匹敌。
而从战报来看,虽然几次大胜歼灭了数千清军,但是固守保宁的吴三桂大军实力仍旧不容小觑,一不小心,确实有大败的风险。
“若是国主有此担心,臣立即派人加急传令,让南府务必等到白文选所率大军抵达保宁,再组织围攻,到时定能全歼吴三桂守军!”
王尚礼想了想,抱拳出言道。南方的明军是个什么德性,他心里也是有数的。
孙可望听罢,刚想说什么,孙征淇却忽然出班,有模有样地学着王尚礼说道:“国主,儿臣以为未必需要全歼清军。“
大帐之内的另外三人,闻言不免一惊,但是当他们循声看向孙征淇的时候,孙征淇又忽然低头不语了。
这几日跟在王尚礼身边学习军国大事,孙征淇也大致了解了各地的战局,听到父亲为此事担心,自己心中又有想法,自然而然的,便想要表现一下,证明自己。
但是,这毕竟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有的只是少年的一腔热血,以及书上学的那些家国大义,礼义廉耻,兵法军书……
而现在,见父亲看着自己,孙征淇一时间又不免有些泄气了,不敢再出一言。他心里对这个父亲,是又敬又怕的!
“说说看!“孙可望微微颔首,笑着鼓励道。
他自己便是这个想法:未必需要全歼清军,只要杀伤大半,使其丧失反攻能力,然后把他们赶出四川,达到战略目标便可。
但是,这话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和从别人嘴里说出来,自己再采纳,可是有很大区别的。后者很明显可以随时甩锅,对维护自己的权威更有利。
无论什么时候,做领袖的人,在政治上都是不能犯个人错误的,否则,政治生涯就极有可能立马结束。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要是出了重大过失,都是下面的贪官污吏的错的原因了。
而孙征淇,对于现在的孙可望来说,不过是个便宜儿子罢了。若是出了事,惩罚一下也没什么,根本不会心疼,反而还能落个好名声,增加威望!
孙征淇得了父亲的鼓励,心中一时得意,不免有些忘形了,只见他微微仰头,扬声侃侃而谈道:
“兵书上说过,攻坚围城,兵力必须有数倍优势,才能保证取胜。但是很明显,我军在保宁的兵马并不满足这个条件。
而且,根据保宁城的情况,若是能三面据险,俯扼清军,必能使其心胆俱丧,仓皇出逃,到时再追击败兵,必能大胜。这便是兵法上所言的‘围师必缺’。
否则,若是吴三桂等人眼看没有退路,要做困兽之斗、背城一战,那局势便难以把握了。“
“嗯,说的不错!“孙可望连连点头,然后又看向了王尚礼,问道:”提督以为如何?“
“秦国主”孙可望直接在蟒袍外套了一身轻便灵活的锁子甲,腰间系着一条金腰带,头戴一顶凋龙刻虎的钵形头盔,骑在马上,便要去巡视军营,安抚军心了。
只是,脑中的记忆融合的还不是很好,脑子和身体总是不能协调一致,身上又披了几十斤重的盔甲,孙可望只觉得极不舒服。
若不是锁子甲轻便透气,这具身体足够强壮,戎马二十二载的肌肉记忆足够强大,他可能都要直接瘫倒在地,软成一团了。
不只是披甲不习惯,现在的孙可望骑马也不是特别熟练,才从秦王府到城外的军营,他便觉得颠的慌,整个人都有点晕乎乎的。
但是,为了维持“秦王”的威严,这还不能声张,他只能咬牙忍着。
当然了,孙可望也不是那种娇生惯养的人。穿越前,他也是从底层一路拼上去的。吃的苦,受的累,并不少;毅力,勇气和决断,更是不缺。
不然,他也不会只是花了半天,就理清楚了自己当前的处境,并且已经做好了计划和决策。
现在亲自来巡视军营,便是这计划中的第一步。
因为如今的局势,表面上一片大好,实际上却是危机四伏。不仅仅是东,北两面的清军军事威胁,就是大西军内部的孙李派系危机,也几乎是一触即发,孙可望可不想,也不能坐以待毙。
所以,在展开其他行动之前,他还得安抚好自己手中的这支军队,这是他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本钱,其他的东西,都不过是这支军队附带的而已。
在这个乱世之中,手里有兵的,说话才会算数,才有权力,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其他地方,也不可能可以得到!
如果不是手中有殿前军,冯双礼和白文选这两员勐将以及他们麾下的三四万大军又都是隶属于自己的,孙可望哪里坐得稳“秦王”“国主”的位置?
就像李定国,为什么艾能奇死后,三将军里面只有他能够挑战孙可望的权威,刘文秀却不行。
还不是因为他手里掌握着除了殿前军以外,大西军另外一只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军团,而刘文秀手里的嫡系部队,实在太少了。
但来自后世的孙可望心里很清楚,无论是他自己手里的这支野战军,还是李定国手里的那支,都不足以战胜得了正在南下的清廷“十万大军”。
要想赢得接下来的战事,真正的打开抗清局面,挽回局势,两支野战军必须精诚合作,并肩作战。
“提督,你和孤说说四川战事的进展!”
孙可望巡视了一圈军营之后,见天色已晚,便不打算回城了,准备直接在军营大帐中住下。
趁着这个机会,他也懒得再去看什么战报了,直接询问随行而来的王尚礼,要是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还能及时沟通解决。
王尚礼闻言,使了个眼色,除了世子孙征淇和总兵张岳外,原本立在大帐之中的其他将官便立即按照官阶,列队依次离开。
然后,他才出班上前,拱手抱拳道:
“启禀国主,如今四川全境已大抵收复。清军所占仅有保宁一座孤城,而保宁城三面环水,江河对岸又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城中兵多粮少,便是困,也能将其困死。”
“这么说,此次四川战局,是优势在我咯?”孙可望微微颔首,似乎是觉得有些好笑。
因为他清楚地记得,在原来的历史上,刘文秀最终是惨败的。
一开始,刘文秀统兵四万余,三路入川,由建昌、叙永、彭水展开全面反攻,连战连胜,先后取得叙州大捷,重庆大捷……
此后,吴三桂大军先是退至绵州,接着又退到了广元。清朝在四川的临时省会保宁那时更是仅有巡按御史郝浴和总兵严自明部下一百多名士卒,不可谓不危在旦夕。
甚至,在此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下,吴三桂、李国翰和随军南下的四川巡抚李国英三人已有放弃四川,退入陕西汉中的打算。
可是,随着巡按御史郝浴的坚持,吴三桂、李国翰和李国英三人都选择了回守保宁,而刘文秀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全歼吴三桂所部清军的做法犯了兵家大忌,也直接导致了保宁之战的惨败。
“国主,您的意思是?”王尚礼一听,便发觉了不对劲。
“孤只是在担心,若是文秀轻敌冒进,走错一步,那便可能是满盘皆输了!”孙可望微微皱眉,然后又继续说道:
“文秀和文选两人虽然一路上所向披靡,但是入川的清军主力基本完整,仍然保持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
而文秀麾下大军大半都是收编而来的四川,贵州明军,战力太弱,打顺风仗可以,若是有什么意外,战场局势逆转了,恐怕不仅难以歼灭吴三桂大军,还有可能自乱阵脚。”
王尚礼听后,微微一怔,一时无言。孙征淇和张岳更是没反应过来,根本插不上话来。
因为孙可望说的,确实是事实,刘文秀所率大军,一半以上是这两年刚刚收编而来的明军,没有经过严苛的长期训练,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意识,都难以和大西军本部人马匹敌。
而从战报来看,虽然几次大胜歼灭了数千清军,但是固守保宁的吴三桂大军实力仍旧不容小觑,一不小心,确实有大败的风险。
“若是国主有此担心,臣立即派人加急传令,让南府务必等到白文选所率大军抵达保宁,再组织围攻,到时定能全歼吴三桂守军!”
王尚礼想了想,抱拳出言道。南方的明军是个什么德性,他心里也是有数的。
孙可望听罢,刚想说什么,孙征淇却忽然出班,有模有样地学着王尚礼说道:“国主,儿臣以为未必需要全歼清军。“
大帐之内的另外三人,闻言不免一惊,但是当他们循声看向孙征淇的时候,孙征淇又忽然低头不语了。
这几日跟在王尚礼身边学习军国大事,孙征淇也大致了解了各地的战局,听到父亲为此事担心,自己心中又有想法,自然而然的,便想要表现一下,证明自己。
但是,这毕竟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有的只是少年的一腔热血,以及书上学的那些家国大义,礼义廉耻,兵法军书……
而现在,见父亲看着自己,孙征淇一时间又不免有些泄气了,不敢再出一言。他心里对这个父亲,是又敬又怕的!
“说说看!“孙可望微微颔首,笑着鼓励道。
他自己便是这个想法:未必需要全歼清军,只要杀伤大半,使其丧失反攻能力,然后把他们赶出四川,达到战略目标便可。
但是,这话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和从别人嘴里说出来,自己再采纳,可是有很大区别的。后者很明显可以随时甩锅,对维护自己的权威更有利。
无论什么时候,做领袖的人,在政治上都是不能犯个人错误的,否则,政治生涯就极有可能立马结束。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要是出了重大过失,都是下面的贪官污吏的错的原因了。
而孙征淇,对于现在的孙可望来说,不过是个便宜儿子罢了。若是出了事,惩罚一下也没什么,根本不会心疼,反而还能落个好名声,增加威望!
孙征淇得了父亲的鼓励,心中一时得意,不免有些忘形了,只见他微微仰头,扬声侃侃而谈道:
“兵书上说过,攻坚围城,兵力必须有数倍优势,才能保证取胜。但是很明显,我军在保宁的兵马并不满足这个条件。
而且,根据保宁城的情况,若是能三面据险,俯扼清军,必能使其心胆俱丧,仓皇出逃,到时再追击败兵,必能大胜。这便是兵法上所言的‘围师必缺’。
否则,若是吴三桂等人眼看没有退路,要做困兽之斗、背城一战,那局势便难以把握了。“
“嗯,说的不错!“孙可望连连点头,然后又看向了王尚礼,问道:”提督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