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西暖阁帘幔低垂,地上的火炕已经烧起来了,屋子里暖洋洋的。qiuyelou太后歪在榻上,福宁长公主与女儿文瑾县主李静媛坐在榻前的锦凳上。
李静媛专心地修剪着天青色钧窑瓷瓶里的红梅,福宁长公主一边给太后剥着福橘,一边说:“……我本也不是瞧着薛家多好,只是薛元翰那孩子相貌好,文采好,配得起媛儿。况且,这头亲事定下,贤妃想着她侄儿、她娘家,不就跟咱们成自己人了。她自己没儿子,总得在这宫里给宣惠未来找个依靠吧。”
太后向她摆了摆手,说道:“不吃了,这次的福橘透着一股子酸味儿。”转头却向李静媛道:“我且问你,宣惠出事前,你到底跟她说什么了?”
李静媛放下小剪子,拿了宫女手中的湿帕子擦了擦手,向太后笑道:“外祖母,都跟您说过了,您怎么还是不信!我就只说了薛元翰有亲事,跟先帝时的余阁老的孙女订了婚事,还是当年他父亲在世时做的主。别的什么也没说!”
太后皱了皱眉,问道:“还有呢?”
李静媛噘了嘴,:“没了啊。宣惠自己喜欢她表哥,跑去求皇上赐婚,跟我有什么关系……”
太后道:“要是没有你在旁扇风点火,我是不信。薛元翰的婚事早就定下了,宣惠如何这时候突然闹起来?还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女儿家规矩哪儿去了?”
李静媛抱着太后的手臂摇晃,撒娇说:“那不是在我亲亲的外祖母跟前嘛!我跟您说心里话!”说毕,见太后还看着自己,知道蒙混不过去了,才说道:“我还说,薛家近年少跟余家走动,多半是不想结这门亲了,这时候谁去求了太后、皇上的旨意,多半薛家也是愿意的……”
太后无奈道:“你啊,看着聪明,怎么心里也这么没成算!若是皇上顺水推舟答应了呢?薛元翰是贤妃娘家侄儿,有什么比把自己闺女嫁回娘家更放心的?当初你娘……“撇眼看见福宁阴沉下来的脸,叹了口气:”哎,算了,不说这个了。qiuyelou你以后不许再跟宣惠置气,两个人呛着没完!宣惠是皇帝的掌上明珠,看见她,笑脸比看见老五还多!等会你就去承乾宫探个病,再给贤妃道个不是。”见李静媛没吱声,遂提高了声音:“听见没?”
李静媛闷声说:“知道了。”
----------
承乾宫东殿内里的床榻边坐着一位宫妆美人,约二十八九岁的年纪,头发梳成堕马髻,插一支样式简单大气的点翠嵌珠凤钗,数颗大小不一颗颗浑圆的珍珠点缀发间。雪白的脸庞上微有疲态,眉宇间满是忧色,伤神地望着床榻上躺着的人。
这时,一个小宫女悄悄地走进来,低声禀报:“娘娘,高公公身边的高耀刚刚通传说圣上未正过来看公主。”贤妃心绪烦乱,只点了点头,小宫女退了出去。
静坐思量了片刻,贤妃伸手触了触宣惠的额头,似是不烫了,她放下心来,顺手掖了掖被角,走出东殿吩咐宫女备好茶点接驾。
元和帝年纪四十许,已登基十六年,国事操劳,夙兴夜寐,眉间皱纹深深。他看向贤妃的目光却是温和明亮:“宣惠如何了?”
贤妃强压着忧愁,笑道:“已经退烧了。刘医正说只要不发烧了,就过了凶险的时候了。”
元和帝握了握她的手,问道:“我听说福宁来过了?”贤妃点点头:“长公主带着文瑾县主一起来的。那时刘医正也在,说是给宣惠赔个不是。说文瑾当时正跟薛元翰说话,以为不懂事的太监宫女偷听,她使人推了一把,看人落了水,才发现是宣惠……”
元和帝皱起了眉头,没想到一个公主一个县主竟然为了薛元翰闹出这么大的事。想到宣惠在乾清宫跪地求他赐婚,元和帝就止不住怒气升腾。
贤妃见状,赶紧下跪:“圣上息怒!都怪臣妾教导无方,才使公主失了规矩!”元和帝扶了她起身,说道:“何尝没有朕的过错!都是平日宠她太过!”叹了口气,看着贤妃:“若她有你一半柔顺贤惠,我也可好好为她择个青年才俊……”
贤妃听着暗觉糟糕,忙说:“宣惠才十二,公主都是十七八岁下降,还有几年……”
元和帝摆摆手,说道:“你莫要担心,她是你我的女儿,我岂有不为她打算的。只是她这样的性子,须得挑个性情和顺的驸马,才学倒在其次了。不然再像福宁和李煦那样,可怎么好!”贤妃默然无语。
元和帝继续说道:“虽是宣惠莽撞了,可文瑾未必就没有别的心思。她被太后和福宁宠得不成体统,眼里看不见宣惠是公主!”
贤妃垂下眼睑,知道不是煽风点火的时候,忍了又忍,方才说道:“还是宣惠无法无天,心里若有规矩,也不会别人一说,她就去求……”
元和帝拉着贤妃的手,温声道:“薛元翰毕竟是你的侄子,你看这婚事……?”贤妃顿了顿,说:“圣上恕臣妾妄言,只怕两人都不妥。宣惠小女儿心思,一天一个样,不过是她素来与文瑾合不来,听文瑾说要嫁元翰,就要抢,小孩子罢了。至于文瑾,您也看到了,性情…是个率真耿直的。元翰看着是个脾气好的,却倔得很。我是怕两人过不到一块儿,毕竟我大哥就留下这一个儿子,婚姻是人生大事,还请圣上看顾一二。”说着,又要下跪。
元和帝忙拉住她,说道:“你不说我也知道,元翰是个好孩子,文采好,人也稳重,可堪大任。你好好帮他瞧着,以后我给他赐婚。”贤妃喜不自禁,自己娘家侄儿被皇上看重,以后还有赐婚的荣耀。
元和帝话锋一转,却说起了余家:“昌邑伯是个什么打算?我听人说虽然两家定了亲,自从余阁老的儿子回家丁忧,两家年节都没有来往?”
提起父亲,贤妃也觉难堪。当初看余阁老在士林中颇有人望,父亲借着自己在宫中颇有荣宠,便硬是做成了这门亲。后来余阁老致仕,随即他的儿子便卷入官司,余阁老惊怒之下一病而亡。他儿子返乡丁忧,如今三年已过,似乎起复也没什么指望。昌邑伯眼见余家实难翻身,就起了退亲的念头。
贤妃艰难地开口道:“元翰与余家小姐的婚事定得太早,她又小小年纪就随父母回了老家,容貌脾性、举止德行一概不知,父亲说起来也觉得为难……昌邑伯府就元翰这么一个指望,所以父亲对长孙媳期望甚高,只怕是要再看看。”
元和帝点了点头,没说什么,转头进了东殿去看宣惠。
李静媛专心地修剪着天青色钧窑瓷瓶里的红梅,福宁长公主一边给太后剥着福橘,一边说:“……我本也不是瞧着薛家多好,只是薛元翰那孩子相貌好,文采好,配得起媛儿。况且,这头亲事定下,贤妃想着她侄儿、她娘家,不就跟咱们成自己人了。她自己没儿子,总得在这宫里给宣惠未来找个依靠吧。”
太后向她摆了摆手,说道:“不吃了,这次的福橘透着一股子酸味儿。”转头却向李静媛道:“我且问你,宣惠出事前,你到底跟她说什么了?”
李静媛放下小剪子,拿了宫女手中的湿帕子擦了擦手,向太后笑道:“外祖母,都跟您说过了,您怎么还是不信!我就只说了薛元翰有亲事,跟先帝时的余阁老的孙女订了婚事,还是当年他父亲在世时做的主。别的什么也没说!”
太后皱了皱眉,问道:“还有呢?”
李静媛噘了嘴,:“没了啊。宣惠自己喜欢她表哥,跑去求皇上赐婚,跟我有什么关系……”
太后道:“要是没有你在旁扇风点火,我是不信。薛元翰的婚事早就定下了,宣惠如何这时候突然闹起来?还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女儿家规矩哪儿去了?”
李静媛抱着太后的手臂摇晃,撒娇说:“那不是在我亲亲的外祖母跟前嘛!我跟您说心里话!”说毕,见太后还看着自己,知道蒙混不过去了,才说道:“我还说,薛家近年少跟余家走动,多半是不想结这门亲了,这时候谁去求了太后、皇上的旨意,多半薛家也是愿意的……”
太后无奈道:“你啊,看着聪明,怎么心里也这么没成算!若是皇上顺水推舟答应了呢?薛元翰是贤妃娘家侄儿,有什么比把自己闺女嫁回娘家更放心的?当初你娘……“撇眼看见福宁阴沉下来的脸,叹了口气:”哎,算了,不说这个了。qiuyelou你以后不许再跟宣惠置气,两个人呛着没完!宣惠是皇帝的掌上明珠,看见她,笑脸比看见老五还多!等会你就去承乾宫探个病,再给贤妃道个不是。”见李静媛没吱声,遂提高了声音:“听见没?”
李静媛闷声说:“知道了。”
----------
承乾宫东殿内里的床榻边坐着一位宫妆美人,约二十八九岁的年纪,头发梳成堕马髻,插一支样式简单大气的点翠嵌珠凤钗,数颗大小不一颗颗浑圆的珍珠点缀发间。雪白的脸庞上微有疲态,眉宇间满是忧色,伤神地望着床榻上躺着的人。
这时,一个小宫女悄悄地走进来,低声禀报:“娘娘,高公公身边的高耀刚刚通传说圣上未正过来看公主。”贤妃心绪烦乱,只点了点头,小宫女退了出去。
静坐思量了片刻,贤妃伸手触了触宣惠的额头,似是不烫了,她放下心来,顺手掖了掖被角,走出东殿吩咐宫女备好茶点接驾。
元和帝年纪四十许,已登基十六年,国事操劳,夙兴夜寐,眉间皱纹深深。他看向贤妃的目光却是温和明亮:“宣惠如何了?”
贤妃强压着忧愁,笑道:“已经退烧了。刘医正说只要不发烧了,就过了凶险的时候了。”
元和帝握了握她的手,问道:“我听说福宁来过了?”贤妃点点头:“长公主带着文瑾县主一起来的。那时刘医正也在,说是给宣惠赔个不是。说文瑾当时正跟薛元翰说话,以为不懂事的太监宫女偷听,她使人推了一把,看人落了水,才发现是宣惠……”
元和帝皱起了眉头,没想到一个公主一个县主竟然为了薛元翰闹出这么大的事。想到宣惠在乾清宫跪地求他赐婚,元和帝就止不住怒气升腾。
贤妃见状,赶紧下跪:“圣上息怒!都怪臣妾教导无方,才使公主失了规矩!”元和帝扶了她起身,说道:“何尝没有朕的过错!都是平日宠她太过!”叹了口气,看着贤妃:“若她有你一半柔顺贤惠,我也可好好为她择个青年才俊……”
贤妃听着暗觉糟糕,忙说:“宣惠才十二,公主都是十七八岁下降,还有几年……”
元和帝摆摆手,说道:“你莫要担心,她是你我的女儿,我岂有不为她打算的。只是她这样的性子,须得挑个性情和顺的驸马,才学倒在其次了。不然再像福宁和李煦那样,可怎么好!”贤妃默然无语。
元和帝继续说道:“虽是宣惠莽撞了,可文瑾未必就没有别的心思。她被太后和福宁宠得不成体统,眼里看不见宣惠是公主!”
贤妃垂下眼睑,知道不是煽风点火的时候,忍了又忍,方才说道:“还是宣惠无法无天,心里若有规矩,也不会别人一说,她就去求……”
元和帝拉着贤妃的手,温声道:“薛元翰毕竟是你的侄子,你看这婚事……?”贤妃顿了顿,说:“圣上恕臣妾妄言,只怕两人都不妥。宣惠小女儿心思,一天一个样,不过是她素来与文瑾合不来,听文瑾说要嫁元翰,就要抢,小孩子罢了。至于文瑾,您也看到了,性情…是个率真耿直的。元翰看着是个脾气好的,却倔得很。我是怕两人过不到一块儿,毕竟我大哥就留下这一个儿子,婚姻是人生大事,还请圣上看顾一二。”说着,又要下跪。
元和帝忙拉住她,说道:“你不说我也知道,元翰是个好孩子,文采好,人也稳重,可堪大任。你好好帮他瞧着,以后我给他赐婚。”贤妃喜不自禁,自己娘家侄儿被皇上看重,以后还有赐婚的荣耀。
元和帝话锋一转,却说起了余家:“昌邑伯是个什么打算?我听人说虽然两家定了亲,自从余阁老的儿子回家丁忧,两家年节都没有来往?”
提起父亲,贤妃也觉难堪。当初看余阁老在士林中颇有人望,父亲借着自己在宫中颇有荣宠,便硬是做成了这门亲。后来余阁老致仕,随即他的儿子便卷入官司,余阁老惊怒之下一病而亡。他儿子返乡丁忧,如今三年已过,似乎起复也没什么指望。昌邑伯眼见余家实难翻身,就起了退亲的念头。
贤妃艰难地开口道:“元翰与余家小姐的婚事定得太早,她又小小年纪就随父母回了老家,容貌脾性、举止德行一概不知,父亲说起来也觉得为难……昌邑伯府就元翰这么一个指望,所以父亲对长孙媳期望甚高,只怕是要再看看。”
元和帝点了点头,没说什么,转头进了东殿去看宣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