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五日,后周太祖死于滋德殿。二十一日。柴荣继帝位。魏仁浦一直是郭威的重臣,郭威死后,魏仁浦一如既往地忠于后周朝廷,为柴荣稳定统治、统一北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汉主听说后周太祖去世,非常高兴,准备大举入侵后周,他派遣使者到契丹请求出兵。二月,契丹派遣武定节度使杨衮率领1万多骑兵赶往晋阳。北汉主亲自率领骑兵、步兵3万,任命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会合契丹军队从团柏(今山西境内)南下赶往泽、潞二州。刚即位的后周世宗闻讯大怒,亲率军队抵抗。北汉主不知后周世宗已率军到达潞州,所以他只是从潞州经过后继续向南行。当天晚上,北汉军队驻扎在了泽州(今晋城)的高平城南。三月十九日,两军相遇,展开战斗,最初北汉军队后退。因为世宗的前锋部队和后继部队相距有一段距离,后继部队还未到达,前锋军作战心中不免害怕。在这个时候,世宗的意志情绪更加坚定了,他披着战甲、骑着战马亲自到阵前督战。但交战没多久,世宗方面的右路军队开始溃败,樊爱能、何徽带着骑兵首先逃跑,接着一千多步兵脱下盔甲口呼万岁,向北汉投降。北周此时士气锐减,魏仁浦分析了一下形势,劝世宗出动左路军队。世宗带着贴身的亲兵冒着流矢飞石带领左路军队猛攻,魏仁浦催马上前,大声呼喊:"皇上如此危险,我们怎能不拼出性命呢?"又说:"贼寇只不过气焰嚣张,全力作战一定可以打败!国家的安危存亡,就在此一举了。"说着,他冲向敌军。平时。魏仁浦在军中就很有威信,这次皇上亲自督战也激发了士兵们的力量,加上赵匡胤等大将的英勇冲杀,最后后周终于击败了后汉和契丹的联军,取得了胜利。
周世宗在继位之初采取守势,随着国力的增强,渐渐有了统一全国的愿望。世宗器貌雄伟、通文史、善骑射、有智谋,统一之志也日益明显。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他还革新了政治。他善于纳谏,要求群臣极言其先,他"留心农事,刻木为耕夫、蚕妇。置之殿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时刻想到为农民减轻痛苦。魏仁浦的大气、足智多谋总在关键时刻助世宗一臂之力。在击败北汉、契丹联军的过程中,他的正气与威信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他也更受重用,被提升为检校太保、枢密使。原来只有宰相才能享用的赐器,世宗也赐给他。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打算任命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参预商议的人都认为魏仁浦不是科举出身,不可以担任宰相。世宗说:"古人为宰相者,岂尽由科第耶?"这年四月十五日,世宗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中书省长官)、同平章事,同时兼任枢密使之职。世宗还让王溥、范质都参预主持枢密院事务。魏仁浦虽然身处权力要位,但仍谦虚谨慎。世宗性格急躁,周围官吏有违反旨意的,魏仁浦大多将罪过归于自己来拯救他们,因他而得保全的人很多。"在其位,谋其职",当上了宰相的魏仁浦更把民间的疾苦记在心间,他不断进言世宗,并亲自督修水利,经过艰辛的努力,恢复了以首都开封为中心的水利交通,还疏浚了河道数百里,既有利于交通,也解决了沿河道农田的灌溉问题。
也是在这一年,周世宗在征辽战争节节胜利时,不幸患病,他自知病重难愈,赶忙封六岁的儿子柴宗训为梁王。这年六月,世宗病逝。当天以宰相魏仁浦、范质、王溥为首的后周众大臣奉柴宗训为帝,即为恭帝。恭帝继位后,又加魏仁浦为刑部尚书。
柴宗训继位后,"时人咸谓天下无主"的传言沸沸扬扬。建隆元年(960年)初一,后周朝廷群臣正在庆贺新年元旦,镇(今河北镇定县)、定(今河北定州)二州使者飞驰前来奏报,契丹军队南下进犯,与北汉军队会合。范质、王溥训命令赵匡胤率领众将抵御来敌。赵匡胤执掌军队六年,深得士卒之心,经常随从后周世宗柴荣征战攻伐,屡次建立战功,此时已众望所归。恰逢君主年少,国家动荡,将士们密谋推举拥戴赵匡胤为帝。以后,事态的发展,果如百姓所预料。赵匡胤率领的大军,于正月初二出城,当天下午便驻扎在离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赵普到处散布"天上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的谣言。这样,"一日克一日"的说法传遍了军营。第二天一早,众将身穿铠甲手执兵器,直接敲击赵匡胤的门说:"众将无主,愿立您为天子。"赵匡胤惊醒起床,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已被披上了黄袍,众将围着下拜,口呼万岁。赵匡胤统帅大军回师,突人京师开封,进入宫廷,后周众大臣们束手无策,范质、王溥等下拜听命。魏仁浦不甘心后周就这样被颠覆,他组织一部分朝臣反抗,终因势单力薄,被镇压了下去。从此,魏仁浦染病在身。他临死前还一直念着后周世宗柴荣的名字,自责没能保住后周的江山。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魏仁浦与首相范质、次相王溥同日罢相,拜守尚书右仆射。
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魏仁浦从行。途中因病返回,在梁侯驿(今山西沁县界)去世。享年59岁。
开宝五年(972年),其子魏咸信娶宋太祖之女永庆公主。
景德四年(1007年),经魏咸信请求,宋真宗为魏仁浦赐谥"宣懿"。
评价一下这个人吧。
当时幼帝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幼帝实力自然不如先帝,当时就传来了很多传言,弄得人心慌慌。建隆元年初一那一天,后周满朝文武还在庆祝新年的到来,大家聚集在一起喝酒赏舞好不热闹。
偏偏有两州镇之地使者飞奔过来,表示契丹军队正在南下,很快抵达边境。执掌军队六年的赵匡胤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履立建功的他更是深得圣心,于是被推举出兵,出兵之时,众人都不曾想到赵匡胤此去便是称帝之路。而魏仁浦也不曾料到,赵匡胤胆敢称帝,但是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虽有不甘,可怎能颠覆,他为了先帝还曾经组织过一次反击,终究因为势单力薄而失败。
反抗失败后魏仁浦就闷闷不乐染病卧床,内心十分纠结和羞愧,自己没有能够保住后周的江山,最终病逝。他为人正直,深明大义,忠孝仁义占了一个遍,而且博闻强记,为了后周鞠躬尽瘁,可以说后周能够统一北方,有魏仁浦的一份汗马功劳。尤其是出身贫寒的他更加懂得百姓处于一种什么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下,也因此更加知道爱护百姓。
他自己节衣缩食不铺张浪费,家里有余粮也愿意主动拿出来捐给当地的部队或者是百姓人家,大家都念着这位大官的好。这就是一代传奇宰相的故事,感人肺腑也值得后人学习。
魏仁浦少年时以孝顺谨慎闻名,后晋时开始出仕,从此步入宦途,尤受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的重用,官至宰相。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说是他心胸的体现。他博闻强记,殚精竭虑,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遇上“陈桥兵变”,他虽竭力想保住后周政权,但终因势单力薄,以失败告终。处乱世,显忠良,他对后周政权一片忠心,晚年自责,孤独寂寞,怀念先祖,不幸染疾而死。他与范质、王溥不可同日而语。他是那一时代少有的尽忠之臣。后人都称他为“寂寞的魏仁浦”,就是因为他一生尽忠尽职,不同流合污,尽显一代忠臣风范。
后汉隐帝的宠臣作坊使贾延徽常常利用受宠之机,诬告贤良,对于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也总是加以扭曲地告诉后汉隐帝。因他常向后汉隐帝进言,居然获得了“谏臣”的称号。而受他迫害的臣僚们则苦不堪言。就连办事谨慎、小心翼翼的魏仁浦也受到牵连。贾延徽和魏仁浦曾是邻居,贾想扩建自己的房屋,于是四处征地。他贪心无止境,认为魏仁浦的房地风水好,想吞为己有。他多次向后汉隐帝说魏仁浦的坏话,差点儿给魏仁浦招来杀身之祸。后汉亡后,有人抓获了贾延徽,交给魏仁浦处罚,魏仁浦却说:“乘人之危于乱世报私怨,我是不会做的!放了他吧!”他的手下都称赞他的大度。他办事效率高,素有浩气在身,有人评他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魏仁浦出身贫寒,历经乱世风云,饱尝战争之苦,因此很懂得爱护百姓。在平日的生活中,他总是节衣缩食,把余下的钱粮捐给军队或百姓。在百姓们心中,魏仁浦是可亲可近的人。
魏仁浦深明大义,在处理官员关系方面也令人钦佩。《宋史》这样评价他:
“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山西一向是历代池盐的重要产地,这里的榷盐使是众人争夺的肥差。后汉时有个叫郑元昭的开封浚义人,是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东北)、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西城解州镇)两池的榷盐使。多年以来,郑元昭一直独专丰厚的盐利,后来他又被提升为解州刺史。公元950年,皇上下诏令让魏仁浦的岳父李温玉担任安邑、解县两池的榷盐使。郑元昭本来就心胸狭小,这次又有人分享了他的榷盐专利,心中气恼却又苦于没有办法。在以后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郑元昭和李温玉的裂隙不断地显露出来。那个时候,魏仁浦在枢密院任职,郑元昭总是疑神疑鬼,认为魏仁浦一定有意庇护着李温玉。郑元昭于是注意一切和李温玉有关的事情以求抓到把柄弹劾他。事情也巧,曾经是一代骁勇健将的李守贞在河中造反,而李温玉正好有个儿子在河中。郑元昭在听到这个消息的同时,马上派人拘捕关押了李温玉,上奏说他叛变了。这件事就牵连到了魏仁浦。枢密院主事知道郑元昭和李温玉本来就有私隙,想必是郑元昭借此诬陷李温玉以泄私愤,便把这件事放到一边不问了。后来,魏仁浦升迁为枢密院承旨,郑元昭被调回京。他心里很担忧,在路过洛阳的时候,他对魏仁浦的弟弟魏仁涤说出了事情的原委,魏仁涤听罢,大笑,拍着郑元昭的肩膀说:“你放心吧,我哥哥一向宽厚有度,他平时从不和人结怨记仇,又怎么肯因私人的恩怨来加害你呢?”事实果然如此,在郑元昭到达京城后,不仅没受到牵制,反而获职提升。原来,魏仁浦认为郑元昭有实干精神,于是向郭威举荐了他。魏仁浦“以德报怨”、“宽仁有度”的崇高精神正是受郭威重用的原因之一。
周世宗在继位之初采取守势,随着国力的增强,渐渐有了统一全国的愿望。世宗器貌雄伟、通文史、善骑射、有智谋,统一之志也日益明显。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他还革新了政治。他善于纳谏,要求群臣极言其先,他"留心农事,刻木为耕夫、蚕妇。置之殿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时刻想到为农民减轻痛苦。魏仁浦的大气、足智多谋总在关键时刻助世宗一臂之力。在击败北汉、契丹联军的过程中,他的正气与威信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他也更受重用,被提升为检校太保、枢密使。原来只有宰相才能享用的赐器,世宗也赐给他。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打算任命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参预商议的人都认为魏仁浦不是科举出身,不可以担任宰相。世宗说:"古人为宰相者,岂尽由科第耶?"这年四月十五日,世宗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中书省长官)、同平章事,同时兼任枢密使之职。世宗还让王溥、范质都参预主持枢密院事务。魏仁浦虽然身处权力要位,但仍谦虚谨慎。世宗性格急躁,周围官吏有违反旨意的,魏仁浦大多将罪过归于自己来拯救他们,因他而得保全的人很多。"在其位,谋其职",当上了宰相的魏仁浦更把民间的疾苦记在心间,他不断进言世宗,并亲自督修水利,经过艰辛的努力,恢复了以首都开封为中心的水利交通,还疏浚了河道数百里,既有利于交通,也解决了沿河道农田的灌溉问题。
也是在这一年,周世宗在征辽战争节节胜利时,不幸患病,他自知病重难愈,赶忙封六岁的儿子柴宗训为梁王。这年六月,世宗病逝。当天以宰相魏仁浦、范质、王溥为首的后周众大臣奉柴宗训为帝,即为恭帝。恭帝继位后,又加魏仁浦为刑部尚书。
柴宗训继位后,"时人咸谓天下无主"的传言沸沸扬扬。建隆元年(960年)初一,后周朝廷群臣正在庆贺新年元旦,镇(今河北镇定县)、定(今河北定州)二州使者飞驰前来奏报,契丹军队南下进犯,与北汉军队会合。范质、王溥训命令赵匡胤率领众将抵御来敌。赵匡胤执掌军队六年,深得士卒之心,经常随从后周世宗柴荣征战攻伐,屡次建立战功,此时已众望所归。恰逢君主年少,国家动荡,将士们密谋推举拥戴赵匡胤为帝。以后,事态的发展,果如百姓所预料。赵匡胤率领的大军,于正月初二出城,当天下午便驻扎在离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赵普到处散布"天上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的谣言。这样,"一日克一日"的说法传遍了军营。第二天一早,众将身穿铠甲手执兵器,直接敲击赵匡胤的门说:"众将无主,愿立您为天子。"赵匡胤惊醒起床,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已被披上了黄袍,众将围着下拜,口呼万岁。赵匡胤统帅大军回师,突人京师开封,进入宫廷,后周众大臣们束手无策,范质、王溥等下拜听命。魏仁浦不甘心后周就这样被颠覆,他组织一部分朝臣反抗,终因势单力薄,被镇压了下去。从此,魏仁浦染病在身。他临死前还一直念着后周世宗柴荣的名字,自责没能保住后周的江山。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魏仁浦与首相范质、次相王溥同日罢相,拜守尚书右仆射。
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魏仁浦从行。途中因病返回,在梁侯驿(今山西沁县界)去世。享年59岁。
开宝五年(972年),其子魏咸信娶宋太祖之女永庆公主。
景德四年(1007年),经魏咸信请求,宋真宗为魏仁浦赐谥"宣懿"。
评价一下这个人吧。
当时幼帝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幼帝实力自然不如先帝,当时就传来了很多传言,弄得人心慌慌。建隆元年初一那一天,后周满朝文武还在庆祝新年的到来,大家聚集在一起喝酒赏舞好不热闹。
偏偏有两州镇之地使者飞奔过来,表示契丹军队正在南下,很快抵达边境。执掌军队六年的赵匡胤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履立建功的他更是深得圣心,于是被推举出兵,出兵之时,众人都不曾想到赵匡胤此去便是称帝之路。而魏仁浦也不曾料到,赵匡胤胆敢称帝,但是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虽有不甘,可怎能颠覆,他为了先帝还曾经组织过一次反击,终究因为势单力薄而失败。
反抗失败后魏仁浦就闷闷不乐染病卧床,内心十分纠结和羞愧,自己没有能够保住后周的江山,最终病逝。他为人正直,深明大义,忠孝仁义占了一个遍,而且博闻强记,为了后周鞠躬尽瘁,可以说后周能够统一北方,有魏仁浦的一份汗马功劳。尤其是出身贫寒的他更加懂得百姓处于一种什么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下,也因此更加知道爱护百姓。
他自己节衣缩食不铺张浪费,家里有余粮也愿意主动拿出来捐给当地的部队或者是百姓人家,大家都念着这位大官的好。这就是一代传奇宰相的故事,感人肺腑也值得后人学习。
魏仁浦少年时以孝顺谨慎闻名,后晋时开始出仕,从此步入宦途,尤受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的重用,官至宰相。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说是他心胸的体现。他博闻强记,殚精竭虑,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遇上“陈桥兵变”,他虽竭力想保住后周政权,但终因势单力薄,以失败告终。处乱世,显忠良,他对后周政权一片忠心,晚年自责,孤独寂寞,怀念先祖,不幸染疾而死。他与范质、王溥不可同日而语。他是那一时代少有的尽忠之臣。后人都称他为“寂寞的魏仁浦”,就是因为他一生尽忠尽职,不同流合污,尽显一代忠臣风范。
后汉隐帝的宠臣作坊使贾延徽常常利用受宠之机,诬告贤良,对于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也总是加以扭曲地告诉后汉隐帝。因他常向后汉隐帝进言,居然获得了“谏臣”的称号。而受他迫害的臣僚们则苦不堪言。就连办事谨慎、小心翼翼的魏仁浦也受到牵连。贾延徽和魏仁浦曾是邻居,贾想扩建自己的房屋,于是四处征地。他贪心无止境,认为魏仁浦的房地风水好,想吞为己有。他多次向后汉隐帝说魏仁浦的坏话,差点儿给魏仁浦招来杀身之祸。后汉亡后,有人抓获了贾延徽,交给魏仁浦处罚,魏仁浦却说:“乘人之危于乱世报私怨,我是不会做的!放了他吧!”他的手下都称赞他的大度。他办事效率高,素有浩气在身,有人评他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魏仁浦出身贫寒,历经乱世风云,饱尝战争之苦,因此很懂得爱护百姓。在平日的生活中,他总是节衣缩食,把余下的钱粮捐给军队或百姓。在百姓们心中,魏仁浦是可亲可近的人。
魏仁浦深明大义,在处理官员关系方面也令人钦佩。《宋史》这样评价他:
“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山西一向是历代池盐的重要产地,这里的榷盐使是众人争夺的肥差。后汉时有个叫郑元昭的开封浚义人,是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东北)、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西城解州镇)两池的榷盐使。多年以来,郑元昭一直独专丰厚的盐利,后来他又被提升为解州刺史。公元950年,皇上下诏令让魏仁浦的岳父李温玉担任安邑、解县两池的榷盐使。郑元昭本来就心胸狭小,这次又有人分享了他的榷盐专利,心中气恼却又苦于没有办法。在以后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郑元昭和李温玉的裂隙不断地显露出来。那个时候,魏仁浦在枢密院任职,郑元昭总是疑神疑鬼,认为魏仁浦一定有意庇护着李温玉。郑元昭于是注意一切和李温玉有关的事情以求抓到把柄弹劾他。事情也巧,曾经是一代骁勇健将的李守贞在河中造反,而李温玉正好有个儿子在河中。郑元昭在听到这个消息的同时,马上派人拘捕关押了李温玉,上奏说他叛变了。这件事就牵连到了魏仁浦。枢密院主事知道郑元昭和李温玉本来就有私隙,想必是郑元昭借此诬陷李温玉以泄私愤,便把这件事放到一边不问了。后来,魏仁浦升迁为枢密院承旨,郑元昭被调回京。他心里很担忧,在路过洛阳的时候,他对魏仁浦的弟弟魏仁涤说出了事情的原委,魏仁涤听罢,大笑,拍着郑元昭的肩膀说:“你放心吧,我哥哥一向宽厚有度,他平时从不和人结怨记仇,又怎么肯因私人的恩怨来加害你呢?”事实果然如此,在郑元昭到达京城后,不仅没受到牵制,反而获职提升。原来,魏仁浦认为郑元昭有实干精神,于是向郭威举荐了他。魏仁浦“以德报怨”、“宽仁有度”的崇高精神正是受郭威重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