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夺鼎问道者进入极天鼎的世界已经三十七年,赵国似乎变化很少。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更何况小皇帝与恒公公的关系永远都不可能好,从来就没有真正好过。
赵国的平稳局面没有维系太长时间,随着时间流逝,皇帝离成年越来越近,眼看着便要亲政,自然有不少大臣会提前表示忠诚。
小皇帝羽翼渐丰,底气渐足,事太后依然至孝,对恒东依然恭谨,但难免还是会多出一些想法。
一位新晋进士大夫上疏朝廷,言道本朝以孝治天下,河间王身为陛下亲生父亲,理应加尊为皇帝,牌位入太庙。
朝会上一片哗然,却没有任何大臣敢发表意见,皇帝陛下保持着沉默,珠帘也一动不动。
按道理来说,这件事情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双方如疾风暴雨一般互相攻击,朝野却保持着诡异的安静。
谁都知道原因是什么。
深秋时节,恒公公的车驾被一位勇敢的书生拦住了。
那位书生无视缇骑阴冷的视线与周遭担心的眼光,大声喊道:“此乃国之大礼,请公公明示!”
没有人觉得恒公公会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看法。
这种问题一旦回答便等于揭开了封火炉的盖子,极易引发一场大火。
最好的方法便是视而不见,听若不闻。
谁也没有想到,整个街道上的人都听到了他的声音:“河间王是郡王,怎么有资格进太庙?”
那位书生很是吃惊,旋即脸上露出狂喜的神色,连声喊道:“但他是陛下的亲生父亲!”
恒公公的声音还是那样的平静:“陛下过继给先皇,便与河间王没有了父子关系。”
那位书生越发觉得自己今日必将成就不世之名,面色通红,如饮醇酒,大声喝道:“公公乃是畸余之人,不识人伦大道,有何资格评断此事?”
街上变得异常安静,谁都以为这位书生当场便会死了,或者被捕入狱,再被凌迟处死。
那些缇骑与太监高手们看着书生的眼光,就像看着一个死人。
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
恒公公什么都没有说,吩咐车驾继续前行,理都没有理那名书生。
看着缇骑离开,那名书生再也支撑不住,双腿一软,如果不是被拥过来的人群围住,只怕会跌倒在地。
听着四周传来的赞美声,看着人们脸上佩服的神情,书生得意非常,强自平静,揖手为礼,又说了好些句掷地有声的话语。
一位中年书生站在人群外,看着这幕画面摇了摇头,带着几名学生模样的人物离开。
当天他们在某家书院借宿,完成功课后,学生们忍不住议论起白天的事情,都说道此行运气不错,居然初至赵都,便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议论变成讨论,最后自然成为辩论,学生们争执的越来越激烈,最后只能把求助的视线望向那位中年书生。
那位中年书生气度儒雅,神情从容,正是深受世人尊敬的云栖先生。
学生们很想知道他的答案,相信世人也很想知道。
当然包括赵国的少年皇帝。
云栖说道:“我支持恒太监。”
听到这个答案,来自齐国学宫的学生们很是吃惊,要知道他们想问的是先生对赵国朝局的判断,而非支持谁。
在他们看来,后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恒东把控赵国朝堂,欺君辱主,关键还是个太监,名声较诸残暴好杀的秦国王皇帝都远远不如,谁会支持他?
虽然吃惊,那些学生还是很认真地听着,因为他们相信先生必有其道理。
就像去年,楚皇还没有焚宫殉国之前便已经得到了先生的盛赞,当时谁能理解?
“河间王是郡王,没有资格进太庙。”
云栖的解释与今日长街上恒东的话一模一样。
有学生说道:“但他毕竟是赵皇的亲生父亲。”
“父子之情难忘,这很正常,问题在于,如果皇帝坚持认为河间王才是自己的父亲,当年就不应该进京。”
云栖说道:“前代赵皇宽仁开明,岂会因为不想当皇帝就问罪于你?只不过当年河间府的人舍不得罢了。”
听完这段话,学生们细细想来,发现确实是这个道理。
“不管你是认贼为父,还是认皇为父,只要认了,那就要认。”
云栖喝了口茶,发现有学生似乎想到别的说法准备开口,微笑道:“当然,随着人的成长,对万事的看法都有可能改变,但你反悔也可以,直接退位就是,回河间府当个闲散王爷也不是什么难熬的日子,问题是他还是舍不得。”
那名学生脸上露出原来如此的神情,没有再说什么。
“当年是河间府舍不得,现在是皇帝自己舍不得,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那就是想两边便宜都占咯。”
云栖笑着说道:“像恒太监这样的人物,怎么会允许别人来占自己的便宜?明天我们就启程。”
既然不会允许,赵国便会立刻迎来一场血雨腥风,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还是避得远些为妙。
第二天清晨,云栖便带着学生们离开了赵国都城,准备去楚国看看那座被烧成废墟的宫殿。
除了缉事厂的密探,没有几个人知道齐国学宫的一代大儒曾经来过,更没有人知道他做出的评价。
恒东与那名书生在长街上的对话则是以很快的速度传遍了整座都城,然后向着更远的州郡传去。
那位书生回到家里,冷静下来后自然生出一些惧意。
但他相信自己的政治判断力,觉得应该没有问题,任何事情闹得越凶,朝廷里的大人物越是谨慎。
带着这样的想法与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他喝了一壶美酒,美美地醉死过去,然后就这样死了。
清晨过后没有多久,几位同窗听闻昨日之事,提着两只老母鸡前来恭喜他。
推门进入小院后,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地的酱红与那具已经变形到无法认识的尸体,惊呼与惨叫声顿时打破了四周的宁静。
数十名捕头、衙役、仵作把小院围得水泄不通,里面的画面却还是很快传了出去。
据说那名书生死得极惨,明显是被虐杀而死,身上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没有一根完整的骨头,生前不知道受了多大的罪。
越惨的事情越容易激起民愤,更何况在幕后还有很多势力在推波助澜,很快这件事情便引发了极大的动荡。
太学的学生以及很多民众满怀愤怒地围住了缉事厂,那座阴森的衙门在狂暴的人海里显得不再那般可怕,愤怒的民众砸了缉事厂的大门,冲了进去。
但他们却发现里面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没有官员也没有太监,各式卷宗与值钱的事物也提前搬走,就连那间著名茅厕里的镶金边马桶都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
负责维持都城治安的衙役们根本不敢出面,禁军的骑兵远远守在外围。
城门司的兵士则是站在更远的地方,看着那边的热闹,根本没有出动的意思。
潮去潮又来,人海渐散,只留下缉事厂一片狼籍。
都城各座府邸里不知有多少官员在议论着此事,商量着什么。
很多官员觉得恒公公对此事的处理极为不智,事后的应对又过于软弱,就像渐老的狮子,不足为惧。
只是恒公公掌权多年,积威太深,大部分官员还是不敢轻动,想再看看接下来的局面会怎么发展。
不需要看太长时间,当天夜里恒东便做出了反应。
缇骑在京都街巷里飞驰,如暴雨般的蹄声令人心悸。
数十名太监高手拿着恒东的手书,推开了一座又一座府邸的大门。
禁军统领以下,共十四名将领被捕入狱,城门司七名官员被捕,其中有两人因为反抗被当场杀死。
第二天清晨,都城府尹辞官,太学被封,总计七十九名参与此事的学生被抓。
朝会上没有少年天子的身影,珠帘后也没有人,很少上朝的恒公公从阴影里站到了大殿的正前方。
他看着大臣们平静说道:“你们想我死可以理解,但在杀死我之前,希望你们最好安份一些。”
读的是圣贤书,吃的是皇家粮,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忍受这种羞辱,当场便站了出来,痛斥其非。
那些官员被侍卫们抬到宫外当众杖刑,没过多久便打死了一人。
至此事态严重激化,满朝官员愤而离殿,来到皇城前跪地不起,哭声动天,言称先帝如何
御书房内,少年皇帝脸色苍白看着恒东,眼里有惧意更有恨意,沉声道:“哭宫是要上史书的!”
恒东神情淡然说道:“你觉得我在意?”
他的名字必然会留在史书上,以一代权阉的身份遗臭万年。
少年皇帝强自镇定下来,说道:“就算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那些大臣与学子都是无辜的,还请开恩。”
恒东说道:“要放他们出来很简单,只需要陛下你出去说一句话便好。”
至于要说什么话,谁都很清楚。
少年皇帝盯着他的眼睛说道:“那是朕的父亲!”
恒东说道:“我不这样认为。”
少年皇帝气极,声音微颤说道:“朕毕竟是个皇帝,你何至于逼迫至此?”
恒东静静看着他,没有说话。
少年皇帝却明白了他的意思,身体微寒,咬牙说道:“母后不会允许你乱来!”
这时有太监在御书房外紧张说道:“公公,太后娘娘有请。”
听到这句话,少年皇帝终于放松下来。
恒东眯了眯眼睛,看着他说道:“母后喊的倒是挺顺口。”
说完这句话,他转身离开御书房,去了元宫。
夺鼎问道者进入极天鼎的世界已经三十七年,赵国似乎变化很少。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更何况小皇帝与恒公公的关系永远都不可能好,从来就没有真正好过。
赵国的平稳局面没有维系太长时间,随着时间流逝,皇帝离成年越来越近,眼看着便要亲政,自然有不少大臣会提前表示忠诚。
小皇帝羽翼渐丰,底气渐足,事太后依然至孝,对恒东依然恭谨,但难免还是会多出一些想法。
一位新晋进士大夫上疏朝廷,言道本朝以孝治天下,河间王身为陛下亲生父亲,理应加尊为皇帝,牌位入太庙。
朝会上一片哗然,却没有任何大臣敢发表意见,皇帝陛下保持着沉默,珠帘也一动不动。
按道理来说,这件事情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双方如疾风暴雨一般互相攻击,朝野却保持着诡异的安静。
谁都知道原因是什么。
深秋时节,恒公公的车驾被一位勇敢的书生拦住了。
那位书生无视缇骑阴冷的视线与周遭担心的眼光,大声喊道:“此乃国之大礼,请公公明示!”
没有人觉得恒公公会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看法。
这种问题一旦回答便等于揭开了封火炉的盖子,极易引发一场大火。
最好的方法便是视而不见,听若不闻。
谁也没有想到,整个街道上的人都听到了他的声音:“河间王是郡王,怎么有资格进太庙?”
那位书生很是吃惊,旋即脸上露出狂喜的神色,连声喊道:“但他是陛下的亲生父亲!”
恒公公的声音还是那样的平静:“陛下过继给先皇,便与河间王没有了父子关系。”
那位书生越发觉得自己今日必将成就不世之名,面色通红,如饮醇酒,大声喝道:“公公乃是畸余之人,不识人伦大道,有何资格评断此事?”
街上变得异常安静,谁都以为这位书生当场便会死了,或者被捕入狱,再被凌迟处死。
那些缇骑与太监高手们看着书生的眼光,就像看着一个死人。
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
恒公公什么都没有说,吩咐车驾继续前行,理都没有理那名书生。
看着缇骑离开,那名书生再也支撑不住,双腿一软,如果不是被拥过来的人群围住,只怕会跌倒在地。
听着四周传来的赞美声,看着人们脸上佩服的神情,书生得意非常,强自平静,揖手为礼,又说了好些句掷地有声的话语。
一位中年书生站在人群外,看着这幕画面摇了摇头,带着几名学生模样的人物离开。
当天他们在某家书院借宿,完成功课后,学生们忍不住议论起白天的事情,都说道此行运气不错,居然初至赵都,便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议论变成讨论,最后自然成为辩论,学生们争执的越来越激烈,最后只能把求助的视线望向那位中年书生。
那位中年书生气度儒雅,神情从容,正是深受世人尊敬的云栖先生。
学生们很想知道他的答案,相信世人也很想知道。
当然包括赵国的少年皇帝。
云栖说道:“我支持恒太监。”
听到这个答案,来自齐国学宫的学生们很是吃惊,要知道他们想问的是先生对赵国朝局的判断,而非支持谁。
在他们看来,后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恒东把控赵国朝堂,欺君辱主,关键还是个太监,名声较诸残暴好杀的秦国王皇帝都远远不如,谁会支持他?
虽然吃惊,那些学生还是很认真地听着,因为他们相信先生必有其道理。
就像去年,楚皇还没有焚宫殉国之前便已经得到了先生的盛赞,当时谁能理解?
“河间王是郡王,没有资格进太庙。”
云栖的解释与今日长街上恒东的话一模一样。
有学生说道:“但他毕竟是赵皇的亲生父亲。”
“父子之情难忘,这很正常,问题在于,如果皇帝坚持认为河间王才是自己的父亲,当年就不应该进京。”
云栖说道:“前代赵皇宽仁开明,岂会因为不想当皇帝就问罪于你?只不过当年河间府的人舍不得罢了。”
听完这段话,学生们细细想来,发现确实是这个道理。
“不管你是认贼为父,还是认皇为父,只要认了,那就要认。”
云栖喝了口茶,发现有学生似乎想到别的说法准备开口,微笑道:“当然,随着人的成长,对万事的看法都有可能改变,但你反悔也可以,直接退位就是,回河间府当个闲散王爷也不是什么难熬的日子,问题是他还是舍不得。”
那名学生脸上露出原来如此的神情,没有再说什么。
“当年是河间府舍不得,现在是皇帝自己舍不得,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那就是想两边便宜都占咯。”
云栖笑着说道:“像恒太监这样的人物,怎么会允许别人来占自己的便宜?明天我们就启程。”
既然不会允许,赵国便会立刻迎来一场血雨腥风,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还是避得远些为妙。
第二天清晨,云栖便带着学生们离开了赵国都城,准备去楚国看看那座被烧成废墟的宫殿。
除了缉事厂的密探,没有几个人知道齐国学宫的一代大儒曾经来过,更没有人知道他做出的评价。
恒东与那名书生在长街上的对话则是以很快的速度传遍了整座都城,然后向着更远的州郡传去。
那位书生回到家里,冷静下来后自然生出一些惧意。
但他相信自己的政治判断力,觉得应该没有问题,任何事情闹得越凶,朝廷里的大人物越是谨慎。
带着这样的想法与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他喝了一壶美酒,美美地醉死过去,然后就这样死了。
清晨过后没有多久,几位同窗听闻昨日之事,提着两只老母鸡前来恭喜他。
推门进入小院后,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地的酱红与那具已经变形到无法认识的尸体,惊呼与惨叫声顿时打破了四周的宁静。
数十名捕头、衙役、仵作把小院围得水泄不通,里面的画面却还是很快传了出去。
据说那名书生死得极惨,明显是被虐杀而死,身上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没有一根完整的骨头,生前不知道受了多大的罪。
越惨的事情越容易激起民愤,更何况在幕后还有很多势力在推波助澜,很快这件事情便引发了极大的动荡。
太学的学生以及很多民众满怀愤怒地围住了缉事厂,那座阴森的衙门在狂暴的人海里显得不再那般可怕,愤怒的民众砸了缉事厂的大门,冲了进去。
但他们却发现里面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没有官员也没有太监,各式卷宗与值钱的事物也提前搬走,就连那间著名茅厕里的镶金边马桶都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
负责维持都城治安的衙役们根本不敢出面,禁军的骑兵远远守在外围。
城门司的兵士则是站在更远的地方,看着那边的热闹,根本没有出动的意思。
潮去潮又来,人海渐散,只留下缉事厂一片狼籍。
都城各座府邸里不知有多少官员在议论着此事,商量着什么。
很多官员觉得恒公公对此事的处理极为不智,事后的应对又过于软弱,就像渐老的狮子,不足为惧。
只是恒公公掌权多年,积威太深,大部分官员还是不敢轻动,想再看看接下来的局面会怎么发展。
不需要看太长时间,当天夜里恒东便做出了反应。
缇骑在京都街巷里飞驰,如暴雨般的蹄声令人心悸。
数十名太监高手拿着恒东的手书,推开了一座又一座府邸的大门。
禁军统领以下,共十四名将领被捕入狱,城门司七名官员被捕,其中有两人因为反抗被当场杀死。
第二天清晨,都城府尹辞官,太学被封,总计七十九名参与此事的学生被抓。
朝会上没有少年天子的身影,珠帘后也没有人,很少上朝的恒公公从阴影里站到了大殿的正前方。
他看着大臣们平静说道:“你们想我死可以理解,但在杀死我之前,希望你们最好安份一些。”
读的是圣贤书,吃的是皇家粮,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忍受这种羞辱,当场便站了出来,痛斥其非。
那些官员被侍卫们抬到宫外当众杖刑,没过多久便打死了一人。
至此事态严重激化,满朝官员愤而离殿,来到皇城前跪地不起,哭声动天,言称先帝如何
御书房内,少年皇帝脸色苍白看着恒东,眼里有惧意更有恨意,沉声道:“哭宫是要上史书的!”
恒东神情淡然说道:“你觉得我在意?”
他的名字必然会留在史书上,以一代权阉的身份遗臭万年。
少年皇帝强自镇定下来,说道:“就算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那些大臣与学子都是无辜的,还请开恩。”
恒东说道:“要放他们出来很简单,只需要陛下你出去说一句话便好。”
至于要说什么话,谁都很清楚。
少年皇帝盯着他的眼睛说道:“那是朕的父亲!”
恒东说道:“我不这样认为。”
少年皇帝气极,声音微颤说道:“朕毕竟是个皇帝,你何至于逼迫至此?”
恒东静静看着他,没有说话。
少年皇帝却明白了他的意思,身体微寒,咬牙说道:“母后不会允许你乱来!”
这时有太监在御书房外紧张说道:“公公,太后娘娘有请。”
听到这句话,少年皇帝终于放松下来。
恒东眯了眯眼睛,看着他说道:“母后喊的倒是挺顺口。”
说完这句话,他转身离开御书房,去了元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