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京城皇宫得到北军进攻梁国边城的消息后,朝野震动。
年少的帝王把消息告知诸位大臣后,臣子们纷纷指责北军擅启战事。说那陈大将军是在招敌,好不容易三国相安无事,如今百姓更是需要休养生息,他何敢主动挑事,陛下,定要严惩不贷。
等等说法。
才十几岁的帝王待众大臣说的差不多了,慢悠悠开口道:“此事三个月前大将军已与朕提起过,后来更是会同兵部尚书和枢密使二位大人共同商议。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随即方才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的臣子们眼神幽怨的看向枢密使和兵部尚书,心中暗骂怪不得你俩方才不做声...
兵部尚书和枢密使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不关我事的模样。
帝王道:“诸位爱卿且放心,陈大将军有把握,能拿下梁国边城。朕与爱卿们就在这等消息便是。”
果然两个时辰后,战报再来,北军仅用一个时辰便攻下了梁国边城,现已基本占领。”
朝臣更是一片哗然。
几个月前还被敌军打的满地找牙的北军这么快就翻身做主了?这不可能,这不应该。
可北军又绝不敢胡乱来战报。
接下来战报不断。
种种细节表明北军的确真的占领了梁国边城,并且已经做好迎接梁国精锐和魏军的攻击准备。
“陛下,如此一来,会不会招致梁魏联军报复?即便北军能打得过梁军,梁魏联军也不可小觑啊。”
“杨大人,你是不相信大将军还是不相信陛下?陛下已说的很清楚,此时是陛下与我等仔细商议后的决定,一切后果我们以做好充足准备。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
那臣子也不生气,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是最好了。是臣多虑了。”
“哎,尚书大人这话有点过了。杨爱卿是负责人才提出疑问。诸位爱卿,这是朕的意思,朕怕计划泄露就没有提前与诸位说。总之这次无论胜败,还望爱卿们与朕一起努力才是。
这天下,不是朕一个人的,每一个宋人都有责任。
诸臣听了这最后一句话,心中都觉得有些奇怪。这话好像怪怪的。殊不知,这话是陈乐天跟陛下在一起时有意无意说的,年少的帝王当即便记在心里,此时此刻不由脱口而出,说出来后竟觉得发自内心深处的一股澎湃之情。
---
梁国朝廷接到南军和边城报告后,从时间上算来说不定梁国南军和宋国北军已经交锋上了。
朝廷上的臣子们义愤填膺,纷纷大骂宋国不讲规矩,擅自撕毁和谈。不过那位梁国君王倒是并不显得如何气愤,很平静,甚至还
笑吟吟的看着自己的臣子们。
待臣子们骂差不多了,他开口说道,规矩这种东西是建立在实力上的,咱们之前不也没在意和约吗?现在他们也撕毁一次其实挺公平的。
陛下,北军既然敢主动进攻,恐怕说明他们的战斗力就算不如之前,那也差不多了。我们要不要联络魏国?
听了这话,其他臣子有说这是示弱之举,有说怕什么,把他们打跑就是了...
但没人说在点子上。
一直没说话的梁国兵部尚书站出来说道,先打过再说。北军或许会变回原来那样强大,但我们也更强大了。退一步说,最差也不过是跟我们打个平手。就看萧山林将军打的怎么样了。咱们等着便是。
当天夜晚军报传来,边城之外,三万宋国北军与十万梁国南军厮杀一昼夜,宋军险胜,我南军后退一百余里...
再过一日,战报再来,魏军驰援而来,但却被宋军三万伏兵阻击,十五万魏军措手不及被屠杀过半,溃散而去。
再过一日,战报继续。我大梁南军再次主动发起进攻,宋国北军背靠大梁边城定阳城坚守,梁军进攻三天三夜,无功而返。
梁国帝王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他们打下我们的定阳城才几天?就能凭借我们的城守城了?城里百姓就任他们鱼肉?”
“秋毫无犯?朕能相信?”帝王当然不信北军能秋毫无犯在他们的边城里。
这绝不可能。当年九国争霸时,史书上无数次的记载宋国从一个弱国到一个强国,屠城之事不知做过多少次。就更别说进城后秋毫无犯了,自欺欺人而已。
但是接二连三的战报传来。让这位梁国君王不得不信,据说边城里一切照旧,酒馆茶肆甚至青楼民仍操其业,北军严令,骚扰百姓者,斩。
陛下,北军这是...这是要侵占我边城啊。
大臣们立刻会意。
君王也明白过来。
只有所谋甚大才会对百姓秋毫无犯。
这不是为了报仇,更不是为了泄愤,这是...
君臣相顾茫然。
---
至于魏国。
他们在得知梁国定阳城被宋军占领后,其君王毫不犹豫派大部队前来帮助梁国。但他们留了个心眼,并没有派精锐,而只是派出魏国普通军队。战斗力在魏国只能算中等。
君王的想法是,不管胜败他们的姿态摆出来了,梁国也不会怪他们。毕竟宋军只是对他们梁国出手,而不是对魏国。
况且宋国北军的这个行动,很明显是为了恢复战斗力。宋国北军要想恢复战斗力这一仗是必须要打的。而且还必须要打赢
当今这天下以魏宋梁三国最强。谁家独大都不行。两次入侵战争后,梁国隐然成了三国中最厉害的。
因此魏国不介意宋国跟梁国打一架,无论谁输谁赢,对魏国都没坏处。
若是宋军赢了,无非还是回到宋军第一的位置,若是宋军输了,他魏国和梁国还可以继续去宋国掳掠一番。
总归是好处很多的。
三天之后。
让魏国帝王大为恼火中夹杂着恐慌的,是他们的十五万军队,竟然被宋国北军埋伏吃掉一半,剩下一半直接溃散了。
这...到底是北军恢复战斗力了还是他们派出的是老弱残兵?
帝王难以置信,但摆在眼前的事实让他不得不信。
幸而兵部将军解释说,宋国北军高层这是在掰命,他们从上到下都不允许这次再失败,再加上陈乐天做大将军后原来的中高层全部官复原职,北军将士们也算是扬眉吐气了。况且咱们也没有出精锐,等于是咱们的劣马对宋国的上等马,输了也是正常的...
魏国君王这才稍稍宽心。但还是紧张的问宋军会不会调转矛头对付他们。
将军宽慰说应该不会,宋军也不想两面树敌,打个埋伏把我们打走就算了,不会主动两面找战场,这是取死之道。他们的目的是正名,不是为了杀人。
---
半个月后。
大宋与梁国签订条约。
梁国边城定阳城赠与宋国,算是对两次入侵战争的一点点小意思。
对此,天下哗然。
最主要的是大家都看到了那个天下无敌的北军再次回来了。
魏军则对此不闻不问,也不出声。他当然不敢出声,他若是一出声指不定宋国来一句梁军都赔偿了,你们也赔一座边城如何?
至于梁国的这座边城定阳城。
城里的百姓们惊呆了。
一下子就成了宋国人了?
官仍其职民复其业。
官吏者,想回到梁国朝廷的任由其离开,愿意还做定阳城官吏的则还做原来的官。至于百姓也是如此,想走的尽管走,不想走的登记为宋国户民便可。
梁国和宋国的百姓其实都没想到,小小定阳城的百姓和官吏极少有离开的,特别是百姓,一千人中都没有一个离开定阳城的。
两国都挺惊讶的。
但仔细一想,就凭北军破城后对百姓的丝毫不扰,单这一条,做的恐怕比原来的梁军做的还要好。所以现在百姓官吏都愿意成为宋人也无可厚非。
局面到了这一步后。
天下都看明白了宋国现在的情况。
之前的两次被打进来,
连皇帝都给掳走了。压根就应该新继位的皇帝和他的朝廷负主要责任。
而不是大宋真的孱弱到这种地步。
现在那位很可能是篡位上来只做了一年多皇帝的晋王,如今已经沦为梁国的阶下囚,而新皇帝是那位可能是大宋古往今来第一君王的和诚帝的嫡子。
在新皇帝的带领下,只过了仅仅几个月,北军就再次把梁魏打的哭爹喊娘再也不敢造次。
可见这位小皇帝果然是继承了其父千古一帝的血脉。
(本章完)
年少的帝王把消息告知诸位大臣后,臣子们纷纷指责北军擅启战事。说那陈大将军是在招敌,好不容易三国相安无事,如今百姓更是需要休养生息,他何敢主动挑事,陛下,定要严惩不贷。
等等说法。
才十几岁的帝王待众大臣说的差不多了,慢悠悠开口道:“此事三个月前大将军已与朕提起过,后来更是会同兵部尚书和枢密使二位大人共同商议。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随即方才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的臣子们眼神幽怨的看向枢密使和兵部尚书,心中暗骂怪不得你俩方才不做声...
兵部尚书和枢密使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不关我事的模样。
帝王道:“诸位爱卿且放心,陈大将军有把握,能拿下梁国边城。朕与爱卿们就在这等消息便是。”
果然两个时辰后,战报再来,北军仅用一个时辰便攻下了梁国边城,现已基本占领。”
朝臣更是一片哗然。
几个月前还被敌军打的满地找牙的北军这么快就翻身做主了?这不可能,这不应该。
可北军又绝不敢胡乱来战报。
接下来战报不断。
种种细节表明北军的确真的占领了梁国边城,并且已经做好迎接梁国精锐和魏军的攻击准备。
“陛下,如此一来,会不会招致梁魏联军报复?即便北军能打得过梁军,梁魏联军也不可小觑啊。”
“杨大人,你是不相信大将军还是不相信陛下?陛下已说的很清楚,此时是陛下与我等仔细商议后的决定,一切后果我们以做好充足准备。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
那臣子也不生气,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是最好了。是臣多虑了。”
“哎,尚书大人这话有点过了。杨爱卿是负责人才提出疑问。诸位爱卿,这是朕的意思,朕怕计划泄露就没有提前与诸位说。总之这次无论胜败,还望爱卿们与朕一起努力才是。
这天下,不是朕一个人的,每一个宋人都有责任。
诸臣听了这最后一句话,心中都觉得有些奇怪。这话好像怪怪的。殊不知,这话是陈乐天跟陛下在一起时有意无意说的,年少的帝王当即便记在心里,此时此刻不由脱口而出,说出来后竟觉得发自内心深处的一股澎湃之情。
---
梁国朝廷接到南军和边城报告后,从时间上算来说不定梁国南军和宋国北军已经交锋上了。
朝廷上的臣子们义愤填膺,纷纷大骂宋国不讲规矩,擅自撕毁和谈。不过那位梁国君王倒是并不显得如何气愤,很平静,甚至还
笑吟吟的看着自己的臣子们。
待臣子们骂差不多了,他开口说道,规矩这种东西是建立在实力上的,咱们之前不也没在意和约吗?现在他们也撕毁一次其实挺公平的。
陛下,北军既然敢主动进攻,恐怕说明他们的战斗力就算不如之前,那也差不多了。我们要不要联络魏国?
听了这话,其他臣子有说这是示弱之举,有说怕什么,把他们打跑就是了...
但没人说在点子上。
一直没说话的梁国兵部尚书站出来说道,先打过再说。北军或许会变回原来那样强大,但我们也更强大了。退一步说,最差也不过是跟我们打个平手。就看萧山林将军打的怎么样了。咱们等着便是。
当天夜晚军报传来,边城之外,三万宋国北军与十万梁国南军厮杀一昼夜,宋军险胜,我南军后退一百余里...
再过一日,战报再来,魏军驰援而来,但却被宋军三万伏兵阻击,十五万魏军措手不及被屠杀过半,溃散而去。
再过一日,战报继续。我大梁南军再次主动发起进攻,宋国北军背靠大梁边城定阳城坚守,梁军进攻三天三夜,无功而返。
梁国帝王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他们打下我们的定阳城才几天?就能凭借我们的城守城了?城里百姓就任他们鱼肉?”
“秋毫无犯?朕能相信?”帝王当然不信北军能秋毫无犯在他们的边城里。
这绝不可能。当年九国争霸时,史书上无数次的记载宋国从一个弱国到一个强国,屠城之事不知做过多少次。就更别说进城后秋毫无犯了,自欺欺人而已。
但是接二连三的战报传来。让这位梁国君王不得不信,据说边城里一切照旧,酒馆茶肆甚至青楼民仍操其业,北军严令,骚扰百姓者,斩。
陛下,北军这是...这是要侵占我边城啊。
大臣们立刻会意。
君王也明白过来。
只有所谋甚大才会对百姓秋毫无犯。
这不是为了报仇,更不是为了泄愤,这是...
君臣相顾茫然。
---
至于魏国。
他们在得知梁国定阳城被宋军占领后,其君王毫不犹豫派大部队前来帮助梁国。但他们留了个心眼,并没有派精锐,而只是派出魏国普通军队。战斗力在魏国只能算中等。
君王的想法是,不管胜败他们的姿态摆出来了,梁国也不会怪他们。毕竟宋军只是对他们梁国出手,而不是对魏国。
况且宋国北军的这个行动,很明显是为了恢复战斗力。宋国北军要想恢复战斗力这一仗是必须要打的。而且还必须要打赢
当今这天下以魏宋梁三国最强。谁家独大都不行。两次入侵战争后,梁国隐然成了三国中最厉害的。
因此魏国不介意宋国跟梁国打一架,无论谁输谁赢,对魏国都没坏处。
若是宋军赢了,无非还是回到宋军第一的位置,若是宋军输了,他魏国和梁国还可以继续去宋国掳掠一番。
总归是好处很多的。
三天之后。
让魏国帝王大为恼火中夹杂着恐慌的,是他们的十五万军队,竟然被宋国北军埋伏吃掉一半,剩下一半直接溃散了。
这...到底是北军恢复战斗力了还是他们派出的是老弱残兵?
帝王难以置信,但摆在眼前的事实让他不得不信。
幸而兵部将军解释说,宋国北军高层这是在掰命,他们从上到下都不允许这次再失败,再加上陈乐天做大将军后原来的中高层全部官复原职,北军将士们也算是扬眉吐气了。况且咱们也没有出精锐,等于是咱们的劣马对宋国的上等马,输了也是正常的...
魏国君王这才稍稍宽心。但还是紧张的问宋军会不会调转矛头对付他们。
将军宽慰说应该不会,宋军也不想两面树敌,打个埋伏把我们打走就算了,不会主动两面找战场,这是取死之道。他们的目的是正名,不是为了杀人。
---
半个月后。
大宋与梁国签订条约。
梁国边城定阳城赠与宋国,算是对两次入侵战争的一点点小意思。
对此,天下哗然。
最主要的是大家都看到了那个天下无敌的北军再次回来了。
魏军则对此不闻不问,也不出声。他当然不敢出声,他若是一出声指不定宋国来一句梁军都赔偿了,你们也赔一座边城如何?
至于梁国的这座边城定阳城。
城里的百姓们惊呆了。
一下子就成了宋国人了?
官仍其职民复其业。
官吏者,想回到梁国朝廷的任由其离开,愿意还做定阳城官吏的则还做原来的官。至于百姓也是如此,想走的尽管走,不想走的登记为宋国户民便可。
梁国和宋国的百姓其实都没想到,小小定阳城的百姓和官吏极少有离开的,特别是百姓,一千人中都没有一个离开定阳城的。
两国都挺惊讶的。
但仔细一想,就凭北军破城后对百姓的丝毫不扰,单这一条,做的恐怕比原来的梁军做的还要好。所以现在百姓官吏都愿意成为宋人也无可厚非。
局面到了这一步后。
天下都看明白了宋国现在的情况。
之前的两次被打进来,
连皇帝都给掳走了。压根就应该新继位的皇帝和他的朝廷负主要责任。
而不是大宋真的孱弱到这种地步。
现在那位很可能是篡位上来只做了一年多皇帝的晋王,如今已经沦为梁国的阶下囚,而新皇帝是那位可能是大宋古往今来第一君王的和诚帝的嫡子。
在新皇帝的带领下,只过了仅仅几个月,北军就再次把梁魏打的哭爹喊娘再也不敢造次。
可见这位小皇帝果然是继承了其父千古一帝的血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