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某城市少年法庭的信息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一半以上与网络有关系;而在一线城市这个比例要更高。在作者所在的城市,2005年市区审理的170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因网瘾导致的犯罪就有134人。调查显示:在中学生中认为“玩网络游戏使自己变得暴躁”的占27%,认为“网络游戏和当前的校园暴力相关”者也占到29%。?对一些“问题孩子”来说,为了上网,他们从偷家里钱开始,不断把手伸向父母和亲友的口袋。最终诱使一些未成年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钱财,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和诱迫,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作者不久前曾写过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的五大诱因》的调查报告,报告揭示:近年来网络导致的直接犯罪约占到未成年人犯罪的70%左右,而间接犯罪也几近百分之百,在作者所在的工读学校,2006年在校的“问题少年”中不会上网的,只有一人(他只会打游戏)。
网络为什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这样大?
这是因为:未成年人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期,一方面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成熟,认同之后就是模仿;另一方面,色情淫秽、封建迷信、暴力欺诈等网上不良信息也在严重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在聊天室遇到不良信息的比例为73%,经常遇到或接触者为12%,在种种不良信息中色情信息是最多的,超过40%。尽管目前有的学校都开设了青春期和性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教育的作用很有限,调查表明,目前城市学生获得的性知识80%以上来自网络,网络中暴力、色情游戏和不良信息,正在对未成年人的行为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譬如很多孩子的早婚早恋就是在网络的驱动下开始尝试的。
不少专家在分析网瘾成因时,把应试教育列为罪魁祸首。现在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选拔性很强,容易使未成年人成为失败者。一项调查显示,96%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但目前的教育资源只能让一部分的孩子成为大学生。高期望值导致的压力很容易使孩子觉得没出路,最终用网络来麻醉自己。网瘾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指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的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丧失了求知的欲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他说,目前,学校和家长把成绩看得重如泰山,绝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身心疲惫、压抑不堪。孩子们既没有地方玩,也没有时间玩,这样,染上网瘾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把网瘾的责任一味地推给应试教育,是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应试教育早就有了,为什么网瘾问题这几年才出现?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都会因接触网络而成瘾。就网瘾形成的规律来看,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未成年人缺少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某一新鲜事物不能自拔,而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在现实世界里,即使加强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创造出能让孩子们如此感兴趣的环境,给他们以同样的兴奋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把网瘾成因简单归咎于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回避了主要矛盾,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实家庭教育的缺失,才应该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家庭大致有如下几类:
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对孩子过于苛刻,达不到目标就批评。
单亲家庭。
隔代教育的家庭。
对孩子绝对溺爱的家庭。
父母感情不和家庭。
父母行为举止不良家庭等等。也许我们的父母望子成龙、疏于管教时,你的孩子正好刚刚走进网吧!
作者认为,网络成瘾除去社会的原因,从未成年人身上分析,还有着以下的原因。
一是猎奇心理:他们把上网作为一种时尚,不会上网是“弱智”。网络那种独有的感知、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网络地位、超越时空界限的虚拟世界、广泛的人际交往、梦幻般聊天体验等等无不强烈地吸引着未成年人,过去社会上书刊音像制品、游戏厅、歌舞厅、人工智能现在统统地可以在一个小小的网吧里实现,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猎奇和欺骗心态,这也是未成年人对网络最为偏爱的原因。
二是补偿心理: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寻求到合理的补偿,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性心理发展需要,往往最容易与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在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和得到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只能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尽情发泄,以满足他们无法得到社会认可的本能的欲望,而网络的极大虚拟性、极大自由性、最宽松的上网环境,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亲情、爱情、抱负、情绪宣泄以及潜意识的愿望都能在网络中得到实现。
三是逃避心理: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承担的压力,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少年便采取上网来逃避。网上的言行具有匿名性、自由性,设置了安全的屏蔽,不容易被发现身份。特别当未成年人遭受挫折后,面对学习压力和失意、社交恐惧、失恋等,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有时还产生一些轻微的神经症状如抑郁或狂躁,为寻求解脱而沉溺于网络中。成瘾者上网实际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同时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认同感,还有就是生理因素使然。
四是寻求被关爱心理:行为学家认为,性格是成瘾的基础,对缺乏独立性、抑郁内向、极不自信,社交羞怯或缺乏社交技巧,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极易对网络产生依赖。这是因为希望受到关爱和尊重,是所有未成年人共同的心理需求。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未成年人可以重新设计与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可以放开来交流。因为这种交流形式避免了面对面可能产生的因沟通不良而造成的尴尬和难堪,并以此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关爱,实现心理上的满足。
一些专家指出,上网成瘾的未成年人很少愿意主动脱瘾,一般也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自愈”。将一个对网络严重依赖的未成年人彻底拯救出来,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在作者所在的学校,我们尝试用“台阶式”进行网瘾脱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从今年开始正式招收“脱瘾班”。
“台阶式”脱瘾的第一步,是进行“兴趣隔离”,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的寄宿制管理,对学生实行24小时脱瘾量化,表现突出的同学每周末还可以“奖假”一天半,回家挑战自我。隔离后的孩子往往对网络的渴望更为强烈。
第二步培养“兴趣疲倦”便不失时机地切入,学校在每个学生宿舍的楼层,都建有“阳光网吧”,网吧里装有孩子特别喜爱的几种游戏,此时全天开放,可以随时去玩,但单一的游戏一般在三五天就容易让同学产生“兴趣枯燥性疲倦”。
第三步进行“兴趣转移和引导”,学校有自己创办的“安徽阳光网”,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超级用户”权限的划分,让大多数的孩子参与网站的维护和建设,设计网页,并建立自己的“博客”和聊天社区。在经过二三个月的“治疗后”,90%以上的孩子因为经历了这种独特的“脱瘾”,同时掌握了较高的网络知识,会对以前那种“低级”的网络游戏、看电影和聊天产生“不屑”心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实践出真知,作者认为爱心是解决孩子网瘾的关键,提高孩子自身免疫力才是根本。
——家长和学校都要理解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孩子学会使用网络对他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都有益处。网络的熟练程度实际上是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对电脑的操作层次提高会对“脱瘾”有帮助,家长不妨可经常与孩子聊聊网络,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网上活动,尊重孩子对网络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反而更容易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孩子玩网络游戏实际上是对紧张学习的一种自我调节和放松,只不过是孩子普遍缺乏自控力而已。家长、老师应设法引导未成年人的求知方向,加强并逐步提高其自控力,从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责备和限制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家长往往在看到孩子沉溺于网络后,对孩子更加严厉地打骂,用不给零用钱,强制去网吧等“刚性行为”试图让孩子放弃网络游戏去专心学习,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同时因为缺少关爱与尊重,很多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由此养成欺瞒父母,偷钱、逃课等坏习惯。
——对一些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来说,会程度不同地出现社交困难和缺乏沟通,此时不能因为孩子出现自我封闭的症状而忽略指导,因为这时的未成年人最易到网上去解决自己的苦闷和练习社交。指出其对社交活动错误的认知,同时给予社交技巧的指导,发动亲戚朋友加强与孩子交往,鼓励他们和同学、老师,直至异性同学和陌生人做朋友,宣泄正值上升期的青春期攻击欲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加强体育运动,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多元的兴趣特长,也是有效避免孩子染上网瘾的有效方法。
作者不久前曾写过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的五大诱因》的调查报告,报告揭示:近年来网络导致的直接犯罪约占到未成年人犯罪的70%左右,而间接犯罪也几近百分之百,在作者所在的工读学校,2006年在校的“问题少年”中不会上网的,只有一人(他只会打游戏)。
网络为什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这样大?
这是因为:未成年人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期,一方面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成熟,认同之后就是模仿;另一方面,色情淫秽、封建迷信、暴力欺诈等网上不良信息也在严重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在聊天室遇到不良信息的比例为73%,经常遇到或接触者为12%,在种种不良信息中色情信息是最多的,超过40%。尽管目前有的学校都开设了青春期和性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教育的作用很有限,调查表明,目前城市学生获得的性知识80%以上来自网络,网络中暴力、色情游戏和不良信息,正在对未成年人的行为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譬如很多孩子的早婚早恋就是在网络的驱动下开始尝试的。
不少专家在分析网瘾成因时,把应试教育列为罪魁祸首。现在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选拔性很强,容易使未成年人成为失败者。一项调查显示,96%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但目前的教育资源只能让一部分的孩子成为大学生。高期望值导致的压力很容易使孩子觉得没出路,最终用网络来麻醉自己。网瘾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指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的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丧失了求知的欲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他说,目前,学校和家长把成绩看得重如泰山,绝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身心疲惫、压抑不堪。孩子们既没有地方玩,也没有时间玩,这样,染上网瘾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把网瘾的责任一味地推给应试教育,是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应试教育早就有了,为什么网瘾问题这几年才出现?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都会因接触网络而成瘾。就网瘾形成的规律来看,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未成年人缺少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某一新鲜事物不能自拔,而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在现实世界里,即使加强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创造出能让孩子们如此感兴趣的环境,给他们以同样的兴奋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把网瘾成因简单归咎于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回避了主要矛盾,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实家庭教育的缺失,才应该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家庭大致有如下几类:
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对孩子过于苛刻,达不到目标就批评。
单亲家庭。
隔代教育的家庭。
对孩子绝对溺爱的家庭。
父母感情不和家庭。
父母行为举止不良家庭等等。也许我们的父母望子成龙、疏于管教时,你的孩子正好刚刚走进网吧!
作者认为,网络成瘾除去社会的原因,从未成年人身上分析,还有着以下的原因。
一是猎奇心理:他们把上网作为一种时尚,不会上网是“弱智”。网络那种独有的感知、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网络地位、超越时空界限的虚拟世界、广泛的人际交往、梦幻般聊天体验等等无不强烈地吸引着未成年人,过去社会上书刊音像制品、游戏厅、歌舞厅、人工智能现在统统地可以在一个小小的网吧里实现,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猎奇和欺骗心态,这也是未成年人对网络最为偏爱的原因。
二是补偿心理: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寻求到合理的补偿,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性心理发展需要,往往最容易与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在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和得到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只能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尽情发泄,以满足他们无法得到社会认可的本能的欲望,而网络的极大虚拟性、极大自由性、最宽松的上网环境,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亲情、爱情、抱负、情绪宣泄以及潜意识的愿望都能在网络中得到实现。
三是逃避心理: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承担的压力,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少年便采取上网来逃避。网上的言行具有匿名性、自由性,设置了安全的屏蔽,不容易被发现身份。特别当未成年人遭受挫折后,面对学习压力和失意、社交恐惧、失恋等,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有时还产生一些轻微的神经症状如抑郁或狂躁,为寻求解脱而沉溺于网络中。成瘾者上网实际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同时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认同感,还有就是生理因素使然。
四是寻求被关爱心理:行为学家认为,性格是成瘾的基础,对缺乏独立性、抑郁内向、极不自信,社交羞怯或缺乏社交技巧,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极易对网络产生依赖。这是因为希望受到关爱和尊重,是所有未成年人共同的心理需求。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未成年人可以重新设计与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可以放开来交流。因为这种交流形式避免了面对面可能产生的因沟通不良而造成的尴尬和难堪,并以此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关爱,实现心理上的满足。
一些专家指出,上网成瘾的未成年人很少愿意主动脱瘾,一般也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自愈”。将一个对网络严重依赖的未成年人彻底拯救出来,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在作者所在的学校,我们尝试用“台阶式”进行网瘾脱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从今年开始正式招收“脱瘾班”。
“台阶式”脱瘾的第一步,是进行“兴趣隔离”,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的寄宿制管理,对学生实行24小时脱瘾量化,表现突出的同学每周末还可以“奖假”一天半,回家挑战自我。隔离后的孩子往往对网络的渴望更为强烈。
第二步培养“兴趣疲倦”便不失时机地切入,学校在每个学生宿舍的楼层,都建有“阳光网吧”,网吧里装有孩子特别喜爱的几种游戏,此时全天开放,可以随时去玩,但单一的游戏一般在三五天就容易让同学产生“兴趣枯燥性疲倦”。
第三步进行“兴趣转移和引导”,学校有自己创办的“安徽阳光网”,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超级用户”权限的划分,让大多数的孩子参与网站的维护和建设,设计网页,并建立自己的“博客”和聊天社区。在经过二三个月的“治疗后”,90%以上的孩子因为经历了这种独特的“脱瘾”,同时掌握了较高的网络知识,会对以前那种“低级”的网络游戏、看电影和聊天产生“不屑”心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实践出真知,作者认为爱心是解决孩子网瘾的关键,提高孩子自身免疫力才是根本。
——家长和学校都要理解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孩子学会使用网络对他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都有益处。网络的熟练程度实际上是对电脑知识的掌握,对电脑的操作层次提高会对“脱瘾”有帮助,家长不妨可经常与孩子聊聊网络,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网上活动,尊重孩子对网络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反而更容易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孩子玩网络游戏实际上是对紧张学习的一种自我调节和放松,只不过是孩子普遍缺乏自控力而已。家长、老师应设法引导未成年人的求知方向,加强并逐步提高其自控力,从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责备和限制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家长往往在看到孩子沉溺于网络后,对孩子更加严厉地打骂,用不给零用钱,强制去网吧等“刚性行为”试图让孩子放弃网络游戏去专心学习,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同时因为缺少关爱与尊重,很多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由此养成欺瞒父母,偷钱、逃课等坏习惯。
——对一些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来说,会程度不同地出现社交困难和缺乏沟通,此时不能因为孩子出现自我封闭的症状而忽略指导,因为这时的未成年人最易到网上去解决自己的苦闷和练习社交。指出其对社交活动错误的认知,同时给予社交技巧的指导,发动亲戚朋友加强与孩子交往,鼓励他们和同学、老师,直至异性同学和陌生人做朋友,宣泄正值上升期的青春期攻击欲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加强体育运动,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多元的兴趣特长,也是有效避免孩子染上网瘾的有效方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最后的工读学校,最后的工读学校最新章节,最后的工读学校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最后的工读学校,最后的工读学校最新章节,最后的工读学校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