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随机应变(2 / 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为无为而无不为。”

杨树森没有完整的的读过《道德经》,但是他明白《道德经》里的道理。

杨树森的这种“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处事方式,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上,也体现在他的家庭生活中。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杨树森也同样抱着这种“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态度。他很少干涉子女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杨树森对于子女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要为非作歹,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的做一个好人。

他甚至也不希求自己的子女们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他只希望自己的子女们都过得好好的——平安、健康、幸福——哪怕是穷一点也没关系。

杨树森常对自己的大女儿杨林栀、大儿子杨林权,甚至是对他的小女儿杨林杉、小儿子杨林枫说:

“人的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过多的去追求金钱,过多的去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这会让人迷失自我,会让人迷失在欲望的迷雾森林之中,从而失却了对真正人生意义的感受。”

或许正是在杨树森的影响下,杨林枫后来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抱着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生活。

他也不去判断这种态度的好与坏,也不去判断这种态度的对与错,他只是尽可能的用心,而不是用欲望去感受乃至是感悟这个世界。

人们常说,父亲是子女们人生中的第一个盖世英雄。但后来慢慢地随着子女们的长大,父亲就不是他们心目中的盖世英雄了。

然而,随着子女们的继续成长,甚至是一天天的变老,父亲还是他们心中最初的那个盖世英雄。

这就像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换一种相对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

“观心是心,观境是境,观心无非境,观境无非心,观心不妨境,观境不碍心。”

这就是说,一切其实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每个人的心。

杨树森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与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家庭出身有关。

杨树森的爷爷,也就是杨林枫的太爷爷,是一个地主。但到了杨树森的父亲那一代,赶上了土地改革,他家因此破产了。

因此等到杨树森出生的时候,他们家已经穷的相当可以了。从小到大,饥饿是杨树森印象最深刻的人生记忆。

自幼在贫穷之中成长起来的杨树森,虽然在起初的时候也对生活抱有种种美好的期望和憧憬,但这些东西都在日后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一一破灭了。

或许是真的开悟了,也或许是迫不得已,但因为经历过、痛苦过,所以杨树森才有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的这种人生态度。

但不论怎么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被提前设计好,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某种预先的计划而去生活。

而我们所能做的,其实或许也就是这样:

“尽人事,听天命”、“随机应变,因地制宜”。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