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解说盛况(2 / 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事实也就是如此,陕北话虽然不像东北话那么的接近普通话,但毕竟是北方话之一。

而不论是陕北话、东北话,还是山西话——北方话整体上还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因为普通话毕竟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改良过来的。

陕北话之所以不大容易让人听明白,语速快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是因为陕北人不清楚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因此陕北人说普通话的时候,往往会把前鼻音发成后鼻音,或者是把后鼻音发成前鼻音。这样一来,对听惯了标准普通话的人来说,就会有一种怪怪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很滑稽。

而2007年那会儿,陕北学校的真实情况是,几乎所有学校老师讲课时,用的都是陕北方言,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的教师。因此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在上课时,要么也是一嘴的陕北话,要么就是一嘴的“陕普”。

这倒不是说所有的陕北教师都不会说标准的普通话,不是的。真实的原因是,在会说标准普通话的教师队伍里,老的教师不屑于普通话授课,而新教师又不好意思用普通话授课。

直到国家后来提倡“普通话授课”,陕北这种以方言授课的现象,才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即便如此,还是不排除仍然有教师用方言授课。

因为有的老教师从来就没有学过普通话,他也就根本不会说普通话。当然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所有人对自己家乡的方言,都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人们尽可能在城市里说普通话,但在自己的家乡,不管是教学还是开会,人们更多的时候,还是顺其自然的就说自己家乡的语言。

这有时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但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在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一种对生养了他们的家乡的尊敬。

然而在此刻,为讲不好普通话的主持人而大为光火的就是肖启文。

听到这两个现场主持人的“普通话”,肖启文想死的心都有了,他心里顿时也升起了一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感觉。

然而肖启文这时向坐在他两旁的那些领导、嘉宾看去,发现大家对这两个主持人所讲的“陕北普通话”似乎并不在意。

也难怪,坐在主席台上这些人,也都是一些“老江湖”了,他们什么阵仗没见过,也早就对讲不好普通话的这些“细枝末节”见怪不怪了。

看了又看主席台上的其他人,肖启文似乎也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因此他也就“认可”了这两个主持人的“普通话”,并也觉得自己刚才的“着急上火”有些可笑。

在这两位现场主持人激情四射的“普通话”解说下,“分列式”这个项目,很快便也“暗流涌动”而又“有惊无险”的过去了。

“分列式”结束后,这次活动的总主持人王风眠便又站了起来。他一改往日低沉寡弱的说话风格,而是用一种慷慨激昂的语调说道:

“接下来,进行本次活动的第四项——嘉宾代表发言——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县教育局贾副局长讲话!”

听了王风眠的话,所有学生便都又热烈地鼓起了掌。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