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十七章:守拙之道(1 / 2)

涉川 支离益 2707 字 2022-01-0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武学不仅在于炼体,也是入道之前,行走江湖所必备技能。这武学课,也是隆重地安排在禹王殿前的广场之上。

由于观内新来了两名通过了墨家朱雀堂试炼的少年,他们的第一次公开亮相自然也备受瞩目,完成午课的涂山道长们蜂拥而至,原本冷清的涂山观广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第一堂武学课是由秦云卉指导。涂山有火龙真人留下的剑法传承,但对于武学一途,涂山只教授武学的精髓,并不妨碍弟子们各自修行;武学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在实战中获取,平日里修行也是以近乎实战的切磋为主。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上了演武场,檀宇清和关月霖站在了广场中央,他们满怀憧憬地准备迎接涂山的第一堂武学修行。

秦云卉知道檀宇清和甘若怡有一定的武学功底,在正式传授涂山的武学之前,自然需要了解两人当前武学修为的真实情况。几人从武器架上选好了趁手的木质武器,在秦云卉的要求下,两名少年手持兵器,向着她围攻过来。

檀宇清所选自然是柄木质长枪,第一招长枪突刺不敢用上全力,战意便怯了几分;秦云卉手持木刀,只轻轻一挡,便化解了这招攻势,她说道:“宇清,全力来攻,要像是与真正的敌人过招那般。”说完秦云卉顺势又攻出两刀,檀宇清手忙脚乱地招架着,总算是长枪没有脱手,此时心中再也不敢有一丝轻视,运上内劲,挺枪又攻了上来。

甘若怡手持两把木质短剑加入战团,近身和秦云卉斗在了一起。枪法多用于两军对垒,通常不善于近身缠斗;此时有甘若怡的加入,给了檀宇清枪法极大地施展空间。趁着两人刀剑高接低挡只是,檀宇清纵身一跃,集中气力使出“背水一战”,这一招虽至简却实用,只听木枪裹挟着劲风,向秦云卉呼啸而去。

听到这一击的破空之声,秦云卉心中也暗自称赞。她毕竟临战经验丰富,她并不试图躲避这强力一击,却趁甘若怡双剑抢上之时,使出了刀法中的“粘”字决,木刀切上剑柄后凭借着内劲往中间一扯;甘若怡双剑未脱手,身子却被对手内劲带动,恰好转到了檀宇清与秦云卉中间。面对突然出现在进攻路线上的甘若怡,檀宇清来不及收招,只得枪头一转,从甘若怡身旁侧身刺过,又险些与甘若怡撞个满怀。

几个回合下来,两名少年已经是惊险连连,狼狈不堪。不过秦云卉还有心试探,并没有趁势抢上进攻,等待着两人再攻上来。檀宇清和甘若怡此时也明白,由于武学修为和临敌经验相差太多,首先还得立足于稳,在确保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时,再伺机而动。

两少年虽是第一次携手合作,但彼此间却似早已有了默契。他们更加小心翼翼,但依旧还是得继续进攻,他们继续采用了之前的策略,甘若怡利用双短剑剑招丰富、变化迅速的优势,抢上与对手缠斗,伺机让对手在招架中露出破绽;檀宇清不再使出杀伤力巨大,但穷于变化的大招,反倒是利用长枪的空间优势,不断变换身位和招式,在三尺之外给秦云卉持续施加压力。

两人忽如起来的默契让秦云卉颇感意外,虽此时不急于进攻,但也多打起几分精神来。刀法以沉稳厚重为基础,招式上不似剑法般纷繁复杂,而那柄木刀在秦云卉手中,已没有了大开大阖的杀气,招式至简却不失灵动。她有时横切震开近身的双短剑,又忽然转身移到檀宇清近前,忽然挥出一刀让檀宇清难以招架;或又会趁着檀宇清持枪抢上之时,用内劲“粘”上枪柄,把檀宇清的攻势又引向近前的甘若怡。

秦云卉攻守有据,一招一动间尽显英姿绰约。几十回合之后,秦云卉见甘若怡已渐渐体力不支,于是略微用劲,震飞了甘若怡手中的短剑。此时胜负已分,广场上一下子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尤其是颜晗和一众青年男道士,鼓掌地特别起劲。

韦恪面带微笑地走上前,拍拍两人肩膀,以示鼓励。虽然秦云卉尚有不少保留,但这初出茅庐的两人能在她刀法下走得这几十回合,也算是难能可贵了。檀宇清在流亡中的荆州一战,首次与人生死相搏便遭遇强敌,游走于生死边缘的体悟自然是平日里练习所不能相比的;再加上在乘坐墨家货船从荆州行至巴郡期间,就武学与关月霖和渔道人也多有交流。除了多了一分修行与实战心得,更重要的是多了一分自信与从容。而甘若怡虽也学过武艺,但这并非她所长。

韦恪于是问道:“宇清,你们檀家枪法总共有多少招式?”

檀宇清恭敬地回答:“韦师兄,我们檀家枪法总共有三十六式,我虽然已学全了所有招式,但由于内力不够,还有三招无法使出。”

韦恪点点头,接着说道:“檀家枪法,在江湖中也算得是出类拔萃。原本精妙的枪法又融合了檀将军多年南征北战的御敌经验,威力自然是非同小可。你现在的枪法已颇有一些火候,后续若内功修为提升,枪法更加纯熟,在江湖上必然也能迈入前列。但离一流高手,或许还会有一些差距。”

听得此言,檀宇清心中愕然。他原本认为父亲的武艺已是登峰造极,即使与江湖中豪杰相斗,也应该是罕逢敌手。自己若能把枪法修炼到父亲的境地,为何却达不到韦师兄所指的一流呢?

韦恪也明白檀宇清心中所想,于是接着说道:“昔日祖师火龙真人年轻时行走江湖,靠的是一把会稽铸剑世家欧阳家所打造的名剑‘纯钧’,这把剑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再加上祖师自创的七十二路荡魔剑法,在江湖上闯出了赫赫声名,一时间江南群寇莫不闻风丧胆。可是祖师火龙真人年过四旬,道法小成之后,这把‘纯钧’和七十二路荡魔剑法却都舍弃不用了。”

甘若怡忍不住开口相问:“大师兄,这是为什么?”

韦恪接着解释道:“此时火龙真人已炼成‘飞剑’,若是比拼道法,自然不需再用此剑。而在武学修行的修行上,火龙真人却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他认为武学招式的产生来源于实战,对于初学之人,通过平日里熟记各种招式及变化,和不同敌人对战时,采用不同的招式应对。但针对敌人不同的兵器,不同的武学流派,不同的招式组合,其破解方法必然各不相同;如此反复,所需应对的招式组合更加势必纷繁复杂。在面对真正的高手之时,由于对手招式深奥难测,唯有伺机而动,此时若拘泥于平日里习练的各种招式,反倒成了累赘。而此时神兵的锋利,也无法成为制胜的关键了。”

檀宇清于是仔细回想起当初在荆州与关月霖合斗赫连倾之时,由于对手实在太强,自己又是第一次参加实战,根本无法做到临敌随机应变,只能将平日里所学招式轮流使出来;再加上有关月霖在一旁掠阵,两人兵器也都属上乘,才不至于立刻落败。而这次和秦师姐对战,不管自己与甘若怡如何变化招式,秦师姐仅仅是轻描淡写的几招,便能将攻势化解于无形。

见到檀宇清和甘若怡若有所思的样子,韦恪略为停顿,好让他们有时间琢磨一番。不一会儿,他又说道:“所谓‘大成若缺,大巧若拙’,武学境界的至高点,反而又是返璞归真了。你们两人之前和秦师妹对练时,剑法和枪法各有变化,两人合击时,又生出各种变化出来。当然,秦师妹的內劲比你们强了不少,自然可以弥补招式的不足,但秦师妹胜你们却并不在于內劲,更不在于招式的变化。你们知道吗,秦师妹平日里并不用刀,她最擅长的兵刃是长鞭。”

听到此,檀宇清和甘若怡不免有些吃惊,甚至有些气馁起来。他们也明白自己当前的武学修行水准与真正的高手相比,还有着天大的差距。

见到两人沮丧的表情,韦恪安慰道:“天下武学虽千变万化,但武学的根源却与大道相同。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武学修行的初级阶段在于顺修,也就是通过不断熟练各种兵器及其招式变化,体会武学之变幻无穷;到了一定境界之后,就要设法把握武学中这生出各种变化的根源。明道之后的火龙真人于是便将七十二路荡魔剑法缩减到七招,号做“守拙剑法”,招法简单甚至不能称为招式,但这几招却凝聚了火龙真人对于大道的理解;在武学修行和道法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以使武学修行更上一个台阶,步入真正的一流高手之列。”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