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李绸(2 / 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好不容易摆脱了襄阳侯,李绸在心底悄悄地呼出一口气,暗叹这皇家盛宴还真是龙争虎斗、暗潮汹涌——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如此诡谲之形势,才方便他乱中取势、博得功名啊。

话说李绸年幼失怙,年少失恃,外家明哲保身,大母懦弱无势。他十岁出头便不得不独自面对盘踞身边,虎视眈眈、欲攫取先父爵位取而代之的叔父一家。

他经历过太多的失望和苦涩,现实以一种残酷而冷漠的姿态,教会他一个道理——世上没有真正可以依赖的亲缘,没有永远能够倚仗的权势,只有睿智的头脑、坚韧的意志、敏锐的决断、决绝的姿态,才能支撑起个人的生存空间。

李绸的出生际遇决定着,他所掌控的资源不足以支撑他的远大抱负,所以他不得不在经营虚名的同时,下意识地将自己打磨成了一个长于察言观色、善捕人心的深沉之辈。

当然,他向来以相貌清绝、风姿出类、谈吐文雅、心思颖悟蜚声于世,难以令人产生城府深沉的印象。

他以科举入仕,而后凭借数年间经营积累的文声美质,审时度势、左右逢源,入仕不足四年,便坐上了正五品的太仆寺少卿之位,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然而李绸内心并不愿止步于此,他不满意这中听不中用的“天子近侍”的美差——他志愿成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治世能臣。

高官厚禄加身,却做些仆役之流便能胜任的职位。他知道自己的不甘心,是以游走于宗室皇亲、官绅显宦之间,他在寻找一个契机。

冷眼留意皇帝近来在官吏调遣擢贬方面的怪异举动,李绸嗅到了一丝令他兴奋的气息——皇帝正在备战。

李绸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务必要恰到好处地抓到手中。人都道当今圣德帝英明神武、思谋深远,是人生难遇的明君圣主。

在李绸看来,越是“英明”的帝王,越不能容忍自己的无上权力受到威胁或挑衅,如沈氏、王氏、卫氏,这些堪与日月争辉的门阀巨室,必然为皇帝深深忌惮。

正因为推测到皇帝的心境,李绸虽与沈贵妃一系子弟偶有交往,却绝不参与其借皇爵官差、实事闲职为饵,向外扩张势力的各种谋划,并且与各世系或登庙堂、或涉江湖的投契朋友也多有交往,力图避免被卷入党争的危险。

以此,李绸虽欲借助即将开展的战事谋取军功,却不愿借助沈系的威势。而他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择定的借势对象便是圣德皇帝的继皇后冯氏。

在李绸看来,若皇帝心中嘱意的继承人是沈贵妃所出,那么理想的沈阀必须是人才凋零、后继无力的,若皇帝心属之人不是沈贵妃所出,中宫冯氏便有了更多存在的理由。

出于自身对天下格局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皇帝性情的把握,李绸对自己大多数的判断是相当自信的。

然而,除却对潜在敌人的设防,李绸对身为女流的嘉善公主,越是了解的全面,越是有一种莫名的抵触和警惕。

嘉善公主沈望月出身低贱,其母偶然侍驾便有身孕,其实根本不得圣眷,其外祖一脉,更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族。

她人生的前十六年,便如弃履敝帚一样,常年被弃置荒宫,完全无人问津。

十六年后,她便如天外流星似的,忽然化作声名大噪、地位尊崇的“贵人”,突兀地显立人前。

众人在诧然之后,不免觉得她是因缘际会成了皇后的“筹码”、皇帝的“棋子”。李绸却有幸多次与嘉善公主同处一室、当面相交,对她的印象十分微妙。

若说她失于教养,因此拙于笼络人心、不懂人情世故,可她却能让皇后视如己出、处处为她打点。在皇帝天威之下,也屡屡能化险为夷。

李绸很怀疑,这些是否能完全能以时运来解释。

若说她性懦无刚、性情随波逐流,却也不足取信。

李绸觉得,此女更像是事不关己、心无挂碍,一旦触及底线,她便出人意料地反戈一击,一旦出手便再无余地。

对他来说,只要了解了一人之性情和志向,此人便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过是结交或规避的选择,而嘉善公主的心志,着实让人难见端倪,才更令他放心不下。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