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2 / 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在苏堤。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六桥一名映波,一名锁澜,一名望山,一名压堤,一名东浦,一名跨虹,在苏堤上。宋苏轼筑堤为桥以通南北路,沿堤植柳,轼诗所谓‘六桥横截天汉上,大堤杨柳多昌丰’是也。柳性宜水,其色如烟,烟水空蒙,摇漾于赤栏桥畔,史称望之如图画,信然。”

九里云松

在洪春桥至灵隐合涧桥前一段,全长约2公里。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于行春桥(即今洪春桥),西达灵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尺,苍翠夹道,阴霭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袂尽绿。今旧松多不存,而新植者已渐如偃盖,时时与灵山白云相接,故日云松。”民国以后,路两旁松树逐年衰败。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侵占杭州的日军作扫荡式砍伐,九里松幸存的松树被砍伐殆尽。解放后,九里松经两次补植与整理,先一次在两旁栽植无患子等行道树;后一次征用洪春桥至灵隐沿路两边土地各40米,行道树改栽马尾松。70年代松毛虫毁坏松林,又改种从美国引进的松树。

灵石樵歌

在灵石山、棋盘山一带,旧时以樵夫伐木山间,空谷回响的情景取名。今山林茂密,封山育林,伐木景象早无。灵石山在西湖乡双峰村后(西),海拔97米。清雍正《西湖志》卷三:“灵石山在南山栖真院之上,旧名积庆山,山上多奇石,时时见瑞光,故曰灵石。中有坞曰灵石坞,路最深窈,人迹罕至,惟樵子往来其间,山歌一曲,辄与樵斧丁丁相应答,岩石皆响,真山中之清籁也。”

冷泉猿啸

在飞来峰北麓呼猿洞。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冷泉在云林寺外飞来峰下,峰有呼猿洞,宋僧智一善啸,尝养猿山中,临涧长啸,声振林木,则猿毕集,谓之猿父,故峰下至今多猿,时时闻啸声。”因以名景。明代以后,山中猿已少见,清代基本绝迹,猿啸绝响。

葛岭朝暾

在葛岭之巅初阳台,以每年夏历十月初一晨观日出称胜。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初阳台踞葛岭之顶,平衍可数亩,旧志称十月之朔、海日初出,炯然可观,盖地势既高,直望东北海际。当日轮乍起,微露一痕,瞬息间霞光万道,天半俱赤,红若琥珀,大如铜盘,光景离奇,倏然变幻,不可端倪,故有东海朝暾之目。”今初阳台重建于1959年。50年代后,多次整修登初阳台的游览道路,1979-1985年又先后大修初阳台游步道。

孤山霁雪

泛指雪后初晴孤山一带景观。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孤山,兀峙水中,后带葛岭,高低层叠,朔雪平铺,日光初照,与全湖波光相激射,璀灿夺目,故似霁雪胜。每当彤云乍散,逻旭方升,或蜡屐冲寒,或孤篷冒絮,由岁寒岩经卢洽庵侧人西泠桥,楼台高下,晶莹一色,群峰玉立,回合互映,恍如置身瑶台琼圃之上也。”

北关夜市

系旧时武林门北运河两岸街市夜景。当时外地游西湖者,晚间返归多集于此,因而成景。清雍正《西湖志》卷三:“盖水陆辐辏之所,商贾云集。每至夕阳在山,则樯帆卸泊,百货登市,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城闉之外,无金吾之禁,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归者,多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不减元宵灯市。”

浙江秋涛

泛指钱塘江一带夏历八月观潮景观。南宋时观潮以江干至六和塔、凤凰山、吴山为观赏佳处,明代以后逐渐东移,近200年来以海宁盐官镇一带最盛。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钱塘江的整治和海涂围垦,江道有所变迁,潮水改道南*,在江干至之江口和萧山沿江一带都可以欣赏到浙江秋涛的壮观。钱塘江又名浙江,《南华经》载:“浙河之水,涛山浪屋,雷击霆砰,有吞天沃日之势。”《水经注》:“江川急浚,兼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百丈有余。”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浙江亦名曲江,枚乘《七发》云‘观涛于广陵之曲江’,以江势三折,故名曲焉。凡江皆有潮,而观涛独于浙江者,由海潮逆流而上,受龛、赭二山约束,蹙不得骋,与山争势,汹而为涛。或言其下有沙潬,横亘南北,隔碍洪波,起而为涛。一日夜再至,历四时皆同,而秋八月尤盛。方起时,遥望海门,白光一线。少焉,霜戈银界,万马腾空,雷击霆砰,震天沃日,流珠溅沫,飞洒天半,大地若为之动摇。”杭州观潮之风,始于唐,盛于南宋,以每年夏历八月十八为最,并由此生发,形成种种传统人文活动景观。

两峰白云

见南宋西湖十景“双峰插云”。

西湖夜月

见南宋西湖十景“平湖秋月”。

清代“西湖十八景”

清《湖山便览》卷一:“雍正间,总督李卫浚治西湖,缮修胜迹,复增西湖一十八景,十八景分布范围较广,遍及西湖山、湖、洞、泉、石、庭园等等,内涵既有自然风光,也涉及民间风俗,其中多数系由传统景点、景物发展而成,也有部分为当时新辟的景点。西湖十八景现多数景目或名存实亡,或为新景所取代。

湖山春社

在栖霞岭南麓。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湖山神庙在岳鄂王祠西南,前临金沙涧,后为乌石峰,有泉发自栖霞山,涓涓下流,仗榛莽中,上多桃花,名桃溪。雍正九年,总督李卫相度地形,芟芜涤秽,虚明闲敞,爰创祠宇,奉湖山之神。”《湖山便览》卷三:“湖山神庙在竹素园左,雍正九年与园同建。李公记略日:《河图括地志》言,川德布精上为星,西湖之胜,岂独无列宿主之。又《典术》东方岁星为杏,《春秋运斗枢》玉衡之星散而为桃,草木之敷英,皆列宿之精所化。西湖自正月至十二月,无月无花,无花不盛,亦必有主之者已。爰辟祠宇,中奉湖山正神,旁列十二月花神,加以闰月,各就其月之花,表诸冠裳,以为之识,且设四时催花使者于湖山神之旁焉。三春之月,都人士女竞集于此,画鼓灵箫,喧阗竟日,目曰湖山春社。”清咸丰末毁于兵燹,光绪中改为蚕学馆。今属“曲院风荷”景区范围。

功德崇坊

在清波门外原表忠观(钱王祠)前,今柳浪闻莺公园内。清雍正五年(1727年),李卫于表忠观前建石坊,题额“功德坊”,高耸湖岸,与祠宇花木相掩映。清雍正《西湖志》卷四:“祠前表以石楔,题曰‘功德坊’,俯临湖面,沙堤平坦,约数十亩,垂杨披拂,望如烟丝。万绿中丹宫碧殿掩映林表。每当旭日初升,霞光绚烂,湖波荡漾,晓雾迷离,恍见风马云旗,昭回肸蚃时也。”“文化大革mìng”初期石坊被拆除,石坊旁的荷花池也遭填没。

玉带晴虹

在金沙堤。清雍正《西湖志》卷四:“金沙港在里湖之西,与苏堤之望山桥对,适当湖南北正中。雍正八年,总督李卫乐其形胜,作堤望山桥之北,名金沙堤,复于堤上构石梁以通里湖舟楫,因港中溪流湍激,设三洞以酾水,状如带环,故名。桥与关壮缪祠址相接。回廊绕水,朱栏倒影,金碧澄鲜,桥畔花柳夹映,上构红亭,飞革高骞,晴光照灼,如长虹卧波,横亘霄汉,与苏公六桥之跨虹后光辉映,弥觉烂然可观。”《湖山便览》卷三:“中设三洞酾水,上构飞亭,夹以朱栏,绕以花柳,晴波倒影,俨然长虹亘空,增修十八景目曰‘玉带晴虹’。”清末,桥亭毁去。桥1983年改建,并恢复桥亭,全部按清雍正间尺度、式样构造。桥墩仍照旧制呈三角形“分水”,远看似下垂带环。桥面行道石级分两行,中为斜坡。桥栏采用山东雪花白玉石,按原有图案雕刻夔风、波涛、莲花等花饰。桥亭重檐歇山,翘角飞举。桥长32米、宽9.4米,中孔净跨4.6米,两边孔净跨分别为3.2米,3米,为三跨石级桥。

海霞西爽

在孤山。清雍正八年(1730年)李卫建“西爽亭”于此,因以名景。清雍正《西湖志》卷四:“圣因寺之右接孤山,西麓有高阜如平台,其下为宋时西太乙宫故址,上有挹翠堂、望海阁,今皆无考。雍正八年,总督臣李卫构亭其上,颜曰‘西爽’,盖孤山在西湖之西,而亭又在孤山之西,昔人谓: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当于斯亭得之。”今已不存。

梅林归鹤

在孤山。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放鹤亭在孤山之阴,宋和靖处士林逋之故庐也,有墓在焉,上多古梅,旧传逋于孤山植梅三百本,岁久不存,而后人补植者,今已成林……。亭岁久圮。嘉靖中县令王釴重建,题曰‘放鹤’。”《西湖新志》卷一:“《孤山志》元时郡人陈子安,以处士当日不娶,以梅为妻;无嗣,以鹤为子。既有梅不可无鹤,乃持一鹤为孤山荣,并构亭于其地。‘梅林归鹤’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

鱼沼秋蓉

在湖中小瀛洲。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五年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后为曲桥,三折而人,为轩三楹,又接平桥为敞堂,进为层楼,环池植木芙蓉,花时烂若锦绣。增修十八景所称‘鱼沼秋蓉’谓此。”今为三潭印月景观的一部分。

莲池松舍

在孤山。《湖山便览》卷二:“雍正五年,浙抚李公卫以马公祠改建尼庵,仍祀嘉泽龙王像,以存旧迹。旁有白莲池,增修十八景谓之‘莲池松舍’。”民国时,尼庵精舍改建为楼阁。

宝石凤亭

在宝石山。宝石山,山势有如振翅欲飞的凤凰,建于东峰的保俶塔,又宛如凤首,亭踞塔西巨石,故名“来凤”。清《湖山便览》卷四:“宝石山形若凤,塔踞其巅,宛若凤昧。国朝雍正九年,李公卫就塔下建亭,额曰‘来凤’,增修十八景所谓‘宝石凤亭’也。”1950年后,亭依其旧制,多次修葺。今为“宝石流霞”景观一部分。

亭湾骑射

在涌金门外,今儿童公园至湖滨公园一带。清代驻防杭州的旗营兵将,常在此演习骑射。清雍正《西湖志》卷四:“出涌金门沿湖而北,稍折而西,水流湾曲,旧有亭,久废,名亭子湾,倚城面湖,延缘数百步,平沙浅草,可容骑射。”《西湖新志》卷二:“在涌金门北城湾,俗称黑亭子,下有明沟二道,一名‘集贤水笕’,一名‘集贤后闸’,皆引湖水人城灌六井通清河者,亭久圮。雍正间李卫重构射亭,为较阅之所,曰‘亭湾骑射’,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今城毁而亭亦与之俱毁矣。”民国时期,辟为民众体育场、民众教育馆。1950年后,先后辟为涌金公园、儿童公园、湖滨一公园的一部分。

蕉石鸣琴

在丁家山。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丁家山在金沙港西南,上有岗阜,俯瞰全湖,与北岸之乌石峰、栖霞岭相拱揖。国朝雍正九年,总督李卫既修浚西湖,爱芟刈榛秽,辟蹬道数十级,延缘而登。于半山置亭,以为憩息之所,更上为八角亭,题小序为额,亭外悬崖数仞,护以石栏,黛色波光,如在阶土戚。更进为肪室数楹,窗槛玲珑,湖渌远映,恍疑乘槎天汉。舫前奇石林立,状类芭蕉,题曰‘蕉石山房’。石根天然一池,泉从石罅出,氵+虢(huo音货)氵+虢作声,演清漾碧。临池复置小轩,颇极静洁。”《湖山便览》卷九:“蹬道之南壁高丈许,前一巨石,卓立如屏,遂称蕉屏。屏以内庋石床、石几,冷然虚应,雅宜鼓琴,目曰‘蕉石鸣琴’。”《西湖新志》卷二:“时焦尾琴作‘梅花三弄’,古音疏越,响入秋云,高山流水,辄于此间遇之”。今属西湖国宾馆(刘庄)范围内,“蕉石鸣琴”四字可寻。

玉泉鱼跃

在玉泉。清雍正《西湖志》卷四:“泉上建亭,榜曰‘洗心’,左右夹以回廊,环以曲槛,游人凭槛而坐,鱼亦不惊”。《西湖新志》卷一:“又有翡翠鱼,长约尺余,咸丰时有三尾,近存其一潜伏池底,偶然游泳得一见之。乾隆御题已有翡翠之名,盖三百年物也。有屋三楹,榜曰‘鱼乐国’,旁曰洗心亭、皱月廊,池有小石塔。‘玉泉鱼跃’为增修西湖景目之一。”清代,泉池三面环建僧房,设隔窗。“鱼乐国”三字为安徽杨见心拓自安徽休宁古城放生池畔石碑。民国时期,泉池三面隔窗拆除,改为茶廊,供游人品茗赏鱼景。1964—1965年,玉泉景点全面改建,浚修三处泉池,空间布局基本不变,观鱼处略作扩大。‘鱼乐国’作为玉泉主景区,充实休息、饮茶、观赏巨鱼等内容。“晴空细雨”景区,以玩赏珍贵金鱼、精美盆景为内容。今日玉泉,昔日寺庙旧貌已无迹可寻,成为一处开朗空透、具有园中园风格的景点,划人杭州植物园管理。今泉池长20米,宽10米,深约1米,蓄青鱼、红、黄、白各色鲤鱼数百尾。1950年后,因附近挖深水井,天然泉源消失。

凤岭松涛

泛指凤凰山、万松岭成片松林景观。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万松岭在凤凰山上,夹道栽松。南宋时密迩宫禁,红墙碧瓦,高下鳞次,上有门曰‘万松坊’。州城既改,平为大涂,而松亦无几。”《湖山便览》卷十:“在凤凰山北,旧夹道栽松……,许浑舟次武林,亦有‘十里万株松’句。又岭下旧多腊梅,苏子瞻‘万松岭下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是也……,州城既改,荡为空山,松亦无几。赵希远尝绘有〈万松金阙图〉,其岭分里外二重……。国朝雍正八年,议者以岭为会城来脉,且属南北上下通衢,宜培荫木,当事补植万松,以还旧观,增修十八景目曰‘凤岭松涛”’。民国时期,林木已日见减损,经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的砍伐,万松岭已山无林荫。1950年后,杭州市人民zf在岭上全面营造马尾松,松林又逐渐成荫。

湖心平眺

指西湖外湖湖心亭景色。《西湖新志》卷一:“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所谓太虚一点者,实踞全湖之胜,是以‘湖心平眺’为增修西湖景目。惜今仅存旧屋数椽,废圮不治,游人鲜有至者。”1952年,发xiàn

亭屋圆柱为白蚁蛀空,1953年重建。

吴山大观

在七宝山之巅。《湖山便览》卷十二:“大观台在七宝山绝顶,石面砥平,明胡宗宪尝建亭其上,寻圮。郡人以其基方广有类平台,可畅登眺,遂以大观台呼之,实无台也。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登吴山》诗,有司于七宝山建楼勒碑,遂称楼为‘大观台”’。《西湖新志》卷三:“雍正五年,以楼改龙王庙,仍建亭于七宝山崇奉御碑,又称亭为‘大观台’,增修景目曰‘吴山大观’。”《说杭州》第四章称十八景内无“吴山大观”,另列“沙屿流金”,系指金沙港而言。

天竺香市

指上、中、下天竺每年春季香客云集成市。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自宋以后,至清代臻于极盛,民国时期稍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由下竺而进,夹道溪流有声,所在多山桥野店。方春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至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大士宝像各有化身,不相沿袭。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焚修,真佛国也。”1949年后香市渐趋冷落。1980年后随着农民生活日见富裕和旅游业兴起,香市又复再现。

云栖梵径

在云栖。《西湖新志》卷二:“莲池《寺记》云栖坞,五云山有五色云,已而飞集山西坞中,经久不散,因以名坞。沿坞竹树茂列,游人品为湖山第一岙区,增修景目‘云栖梵径’。”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行久渐闻钟磬声,则云栖寺在焉……。每至中宵,梵呗之声不绝,朝鱼暮鼓,与天籁相应答,游人至此,豁然心开,万虑顿释。”

韬光观海

在韬光。韬光地处高旷,唐代即为远眺钱塘江人海之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上至寺顶,有石楼方丈,正对钱塘江,尽处即海,洪涛浩渺,与天相接,十洲三山如在目睫,故唐人宋之问诗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句。又杨巨源诗亦云:‘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赋灵隐者多矣,写景工妙无以逾此。”《湖山便览》卷五:“……韬光庵……,萧士玮{南归日记)云: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此,乃了了在目矣,世称‘韬光观海’,以此,乾隆十六年御题佛堂额曰‘云澄日观’。”韬光庵1950年后几经整修。此处殿堂亭阁,因山而建,玲珑曲折,极尽雅致。今庵内有白云深处、涌芬阁、韬庵、一瓯亭等。还有吕纯阳炼丹台遗址,观海亭、候仙亭,维摩洞等胜迹。

西溪探梅

旧时老和山以北,由古荡向西至留下约9公里的水网地带,统称西溪,与孤山、灵峰并称西湖三大赏梅胜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自古荡而西,并称西溪,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涂重重隔断……。其地宜稻、宜蔬、宜竹,其水宜鱼,而独盛于梅花,盖居民以梅为业,种梅处不事杂植,且勤加修护,本极大而有致,又多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人,弥漫如雪,更有湘英、绿萼,花种不一,以永兴寺前二株为最。”30年代初,西溪仍为游赏之地,交芦庵等庵堂均接待游人,供应茶水与素面。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西溪景观日渐败落。今西溪部分地区已成为工厂、民居稠密之地,部分地段规划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仅古荡镇以西及蒋村一带尚可见田园水乡风光,而梅树已鲜见。“西溪探梅”已成为历史景目。

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

清乾隆后期,因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游览时常有品题赋诗而列成杭州二十四景。景目取雍正间西湖十八景中之景点十三,另加景点十一而成。景名分4字、3字两类。

湖山春社、宝石凤亭、玉带晴虹、吴山大观、梅林归鹤、湖心平眺、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天竺香市、韬光观海、云栖梵径、西溪探梅、黄龙积翠,见清西湖十八景。

六和塔

小有天园

在南屏山麓。清《湖山便览》卷七:“旧名壑庵,郡人汪之萼别业,石皆瘦削玲珑,似经洗剔而出,可证晁无咎洗土开南屏语。契嵩所称幽居洞等迹,皆萃于此。盖此实南屏正面也。有泉自石罅出,汇为深池,游人称赛西湖。乾隆十六年圣驾临幸,御题曰‘小有天园’。二十七年又题半山亭曰‘胜阁”’。建筑早废,遗迹今仍可寻。

漪园湖亭

在今西子宾馆内。《湖山便览》卷七:“甘园西址,明末为白云庵,岁久覆圮。国朝雍正间郡人汪献珍重加葺治,易名慈云,增构亭榭,杂莳卉木,沿堤为桥,以通湖水。乾隆二十二年圣驾临幸,御题‘漪园’二字为额。”《西湖新志》卷八引《新西湖游览志》:“园中水木清华,交映绀碧,天光云影,绝底明漪。寺后丛植万花,浓淡相间,山石荦确,堆垒玲珑,而一径通幽,别成风景,棋枰琴榻,位置得宜,左祀月下老人。”园已不存,遗迹可寻。

留余山居

在南高峰。清《湖山便览》卷八:“在南高峰北麓,由六通寺循仄径而上,灌木丛薄中,奇石林立,不可名状。山阴陶骥疏石得泉,泉从石壁下注,高数丈许,飞珠歕玉,滴崖石作琴筑声,逐于泉址结庐,辅以亭榭,由泉左攀陟至顶为楼,曰‘白云窝’,楼西为台,以供眺览,曰‘流观台’。台下洞壑窈窕,稍得平壤数弓,为堂三楹。乾隆二十二年圣驾临幸,赐题‘留余山居’四字为额。”《西湖新志》卷二:“有望湖楼、江亭、听泉亭诸胜。”今已不存。

篁岭卷阿

在龙井。《西湖新志》卷二:“龙井在凤篁岭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兴复古迹,堂轩泉石,焕然鼎新。明年高宗临幸,题前堂额曰‘篁岭卷阿’。”

吟香别业

在孤山路。《湖山便览》卷二:“在陆宣公祠后,亦名勾留处。国朝范忠贞公承漠以浙抚升任福建总督,去浙时,取白乐天句‘勾留处’三字于湖心亭。寻公死耿逆之难,浙人哀思,于孤山路建祠崇祀。康熙二十八年移字悬祠前亭上,亭临方池。公子时崇为福浙总督,悉栽荷池中,周缭石垣,临池增建水阁,辅以舫斋,环以曲廊,左构重楼,后起高轩,遂成湖上胜地。初公子尝于盛夏过湖堤,适荷花盛开,触事行吟,得绝句十首,邦人刻石于此,因称吟香别业。”今已不存。

瑞石古洞

在紫阳(瑞石)山,又名紫阳洞、雪风洞。清雍正《西湖志》卷六引《成化杭州府志》:“在橐驼峰之侧。”明《西湖游览志》卷十二:“雪风洞,谽谺曲径,履舄所涉,栩栩然觉有仙风焉。”

香台普观

在葛岭山麓玛瑙寺。清《南巡盛典》:“乾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高宗南巡,三次游寺,题诗作文,增筑寺宇,题额曰‘香台普观’。”

澄观台

在将台山顶。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巡抚熊学鹏疏剔泉石,葺治亭宇,恭迎高宗弘历巡游。乾隆皇帝题额“澄观台”。堙圮已久。

述古堂

在孤山西泠印社内,因清乾隆皇帝题额而名。《民国杭州市新志稿》卷二十五:“在孤山六一泉左,即广福寺旁。巡抚三宝浚治西湖告成,勒碑纪事,即其地为树碑之所。地为柏堂、竹阁故址,因移建还其旧迹。清乾隆题有‘述古堂’。”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