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捧毂推轮(2 / 2)

世子很皮 湘小匪 2303 字 2022-01-30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更让他担心的是,平安的兵马先出现在真定,然后杨文的兵马后又赶到,那吴高的兵马在哪里?

道衍也想到了这一点,他惊疑不定地朝着四周观望了一阵,他们原本以为已经足够重视耿炳文了,可现在才发现还是有些小觑了这长兴侯,耿炳文远比他们之前想象当中要更加难以对付。

连朱高燧都不免地紧张说道:“父,父王,你快想想办法啊。”

“吹响号角,全军压上,接高煦他们出来!”燕王很是果断地拔出了配剑,瞪着血红的眼睛,厉声道:“跟俺一起冲!”

道衍叹息了一声,有心想要劝燕王别亲自上场,最终还是作罢。

朱高煦、朱能、丘福、张辅他们若是死在城中,燕军便伤筋动骨了,别说争夺天下了,败亡就在眼前。

一场大战再次打响,这是一场营救行动。

燕王不顾一切率军猛攻真定,虽然将人接出来大半,可是杨文却是趁机接替了耿炳文的指挥权,不仅将溃败的兵马稳定了下来,更是出乎意料地率领骑兵出城与燕军对冲,这一大胆举动让措手不及的燕王吃了大亏。

可燕军长年与北元对阵,对付骑兵实在有一套,虽然燕军在猝不及防之下,吃了个亏。但两军错开之后,杨文却发现,战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他也折损不少人马。

对于这个在关键时刻,死死卡在自己前进路上的杨文,燕王那叫一个愤恨,站在一片狼藉的战场上隔空与杨文对视。

这是两个杀红了眼的家伙,他们都瞪着血红的双眼,浑身上下散发着滔天杀意。

两人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了相同的决心:我一定会宰了你!我一定会砍下你的脑袋为死去的部下报仇!

过了好一会儿,散开辽东骑兵才把周围散落的燕军剿灭,他们匆匆忙忙向杨文靠拢,在几名强壮的亲兵连拉带拽,才把杀红了眼的杨文拖回真定。

对面,朱高煦、朱能、丘福、张辅他们四个也冲了过去,把燕王扯了回去——辽东骑兵的冲杀太厉害,燕军伤亡不小,还是让燕王冷静下来比较好。

燕王狂暴地用马鞭把拖扯他战马的人全部抽开,他死死地盯着城头挑衅地看着他的杨文,他握着马鞭的手在发抖,但却也只能恨恨地道:“杨文,你等着!”

围攻了真定三天的燕王退兵北返,由不得他不退,因为不仅仅是杨文的辽东铁骑赶到,更重要的原因是吴高出现了。根据涿州守将谭渊的报告,两天前吴高突然出现在涿州城下,谭渊出城迎战被吴高击败,燕军被斩首两千余级,谭渊逃回城中后,闭门不敢出。

吴高并没有攻城,也没有停留,而是往房山、良乡而去,此刻很可能已经攻入了永平府。

永平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是北平的东门户,一旦永平被攻下,吴高就可以随时攻打燕军的老巢北平。

燕王闻报大惊,他很了解吴高这个人。这人是湘王府的姻亲,湘王妃的伯父,是个比较有本事的人,只不过因为湘王府的原因在建文朝不敢出头而已,没想到这老家伙一出山就给了自己一个下马威。

燕王不得不放弃攻下真定的计划,立刻收兵返回北平。为稳定已经动荡起来的军心,他对属下言道:“吴高只是个继承爵位,庸碌胆小无能之辈,大伙儿不用担心,立刻随俺回北平,吴高识相跑了还好,否则看俺怎么收拾他。”

众将士略微心安,拔营起寨。

临走时燕王还将耿炳文的尸体放进棺材,留在城下,头颅却被他割下挂在旗杆上。燕王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羞辱耿炳文,他这是为了阻挡杨文与平安的追击。

待燕军拔营后,杨文与平安连忙携耿璇出了城,他们将耿炳文的头颅取下,和身躯缝在一起,然后装入棺椁,在真定城中设立灵堂。

诸事完毕之后,耿璇在灵堂上嚎啕大哭,不能自已,众将也是悲伤不已,齐来守灵,皆在耿炳文的灵前发誓要向燕王复仇。

…………

京城,三山门外,威严的士兵分列两队,江岸上彩旗飘飘,隆重的拜将出征仪式再次在此地举行。

朱允炆在城外摆好了践行的肴馔,文武百官全部出来送行,他更是亲自举杯为李景隆、李增枝两兄弟饯行,并当众授予李景隆征虏大将军印;授李增枝讨逆大将军印。

这次的拜将仪式规格更是高于前一次,朱允炆特意翻阅古书,弄出了最高级别的“捧毂推轮”之礼,还赐了李景隆两兄弟通天犀带,并赐以斧钺许给“便宜行事”的专断之权。

湘军、燕军再次大胜,这将朱允炆刺激得不轻,他发起狠来,决定给李景隆两兄弟每人各自增派二十万大军平叛,准备一人一口唾沫,活活淹死两路叛军。

可总计四十万的兵马却不能再从京畿周边的常备守军里抽调了,这负担自然落到了其他江南省份的头上。另外,有正军就得有辅兵,还得有大量的民夫,京畿附近的役夫早已被他抽调了个干净,这些人也只能从其他省份征调,至于会不会激动各地的民愤,这就不是当下要考虑的问题了,平叛才是朱允炆时刻惦记的头等大事。

筹谋良久的李景隆终于得偿所愿,得以挂帅出征,得到朱允炆最高礼遇的他那更是一个神采飞扬,好似一江秋水胸中激荡,踌躇满志,连带一旁的李增枝也是一个意得志满。

他们俩指挥着兵马在朱允炆面前演武一番,但见旗帜鲜明,如火如荼,蔽日遮天的旌旗,上千艘威风凛凛的战船,一队队顶盔掼甲的威武之师,让朱允炆只觉无坚不摧的气概扑面而来。

李景隆、李增枝出身曹国公府,军人世家,他们的父亲李文忠又是绝顶名将,他们二人也是从小受了点熏陶的,勉强算个军事业余爱好者,这令旗一挥、号炮一响,操练起三军来倒也似模似样。

看着眼前震撼一幕,再看看仪表非凡、卖相不俗的李景隆、李增枝以及数百位精神奕奕的将领,一时间军事小白朱允炆不由得龙颜大悦,对他的两个表哥那叫一个赞不绝口,直说自己没有看错人。

“两位表哥,朕拜你们为大将军,可是担了很大压力的,你们可一定要为朕争气,定要奋勇除奸,勿负朕之期望,朕在京城等你们凯旋而归!!”

李景隆两兄弟全身甲胄,不能行全礼,便双手抱拳,慷慨激昂地表忠心道:“臣等必鞠躬尽瘁,诛除叛逆,以报陛下厚望!”

在朱允炆殷切期盼的注视下,李景隆两兄弟气宇轩昂地走向自己的兵马。

看着浩浩荡荡而去的两路大军,朱允炆终于放心地舒了一口气,似乎胜利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

朱允炆对于他的两个表哥信心十足,自己也恢复了干劲,他一回到宫里就立马召集了黄子澄与方孝孺处理政务。

这三人凑在一起处理的是什么政务?这是可以想见的。

他们都是狂热的复古分子,言必称三代,在他们眼中只有周代是最好的,不仅礼乐应该恢复到周代,人们的思想,土地所有制度,甚至朝廷的架构形式都应该恢复到周代。无独有偶,董仲舒、王莽、朱熹这些大儒都是井田制的倡导者。

这三个良师益友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复古的彀中,三个人想尽办法鼓捣如何全国范围内全面恢复井田制,如何把各个省府的名字、各个州县的名字、每条街道、所有文武官职的名字、宫殿内每个宫门的名字都复原到周代的称呼,哪怕郭英损兵折将的消息传回来,三人依然闷在宫里搞着这些无聊的事情。

至于朝堂内外引发的勋贵、武将不满,他们三个甚至一点都没有发现,或者说即便知道,但这三个一心陷入复古狂热分子却是一点都不在意……他们皆认为只要将“建文新政”彻底推行开来,大明就会恢复成上古时期的王道乐土,一切的内忧外患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