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四(1 / 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

刚刚从先生那里回来,姨娘又来聒噪了。舒榒駑襻让我赶紧去老太太那里奉承,说是公主这会也在。公主脾气好,性子好,即便我一个小小的庶女没什么体面,但是至少也能得点赏赐。看着姨娘一脸精明市侩的模样,我心里头就有点膈应。只是无论如何,她也是我姨娘。

姨娘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父亲生个儿子,其次就是要狠狠的压对面夏姨娘一头。姨娘经常和我说,看六姑娘又如何了,六姑娘又得了体面,然后就会联系到六姑娘的亲娘夏姨娘头上。就觉着夏姨娘压了她一头。接着就会不停的数落我,说我不争气,在人前没面子,更可气的竟然被夏姨娘压了一头。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对姨娘说:“姨娘与其有时间在这里教训我,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想想怎么讨好老爷,早点生个儿子出来。”

姨娘深以为然,然后就兴冲冲的走了,去考虑生儿子计划。

不过今日公主过府,无论如何我也该去前头看看。

对了,我还忘了说,我姓袁,在家中排行行五,大家都叫我五姑娘,我娘是妾,不过是良妾,是乡下一个穷酸秀才的女儿。因为家中穷,活不下去,这才进府做了姨娘。或许是姨娘小时候太穷了,穷怕了。自从进了府后,就拼命攒钱,攒钱之余就是想着怎么生个儿子。我听奶娘说,当初姨娘生了我,得知竟然是个女儿,气得半死。后来夏姨娘生了六姑娘,姨娘就气顺了,心情也好了。偏偏这两个死对头又是住在一个院子里,门对门,整日里磕磕碰碰,你叫来我骂去的,害的我小小年纪就懂得许多勾心斗角的手段,无数种骂人的话。不过我从来都没说过。

我爹是袁家三老爷,是庶出。而我自然就是庶出的庶出。袁家以读书人自居,老太爷是两榜进士,最牛逼的老太爷和太上皇是连襟。老太太虽然也是庶出,但是却是出自武昌侯府长房。如今的武昌侯就是老太太的亲兄长。还听说老太太做姑娘的时候,和太后关系不错。老太太和老太爷的婚事,就是太后牵的线。听说太上皇还亲自考察过老太爷,这才将老太爷介绍给了太后,然后太后又介绍给了侯府。侯府那时候还是伯爵府,他们很满意老太爷,然后就定下了婚事。从那以后咱们袁家就真正的发达起来。在京城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

像袁家这种有门第,又自诩读书传家的人家,对姑娘的教育也很重视。我虽然是庶出的庶出,但是拖了家规的福,也能读书上学。不过我并没有很用心的读,我就是读出一个花来,也不可能去科举考状元。而且我是三房庶出,无论如何,也不能越过嫡女,要是我读的太好了,有了才名,压了嫡姐嫡妹一头,那岂不是得罪了嫡母还有两位大伯母。虽然不会对我怎么样,但是说婚事的时候,稍微随便一点,我岂不是要吃一辈子的苦。所以每次姨娘说让我读书用功一点,我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只当没听见。不过六妹妹虽然比我小了三个月,但是读书是真的很用功。比嫡女们还用功。

我就不明白了,莫非她要赶超嫡女,以庶出的身份来宣扬才名吗?想要压嫡女一头,她是脑子进水了吧。认不清现实。老太太虽然是庶出,但是老太太却尤其重视嫡庶,绝对不能混淆了。老太太说这是太后的意思。看看太上皇做的多好,嫡子就是长子,所以皇位传承的时候才没有动乱。袁家以读书人自居,更不能乱了嫡庶。我深以为然。

也因为这样的家规,所以我很肯定,我的将来绝对不会是给人做妾。袁家人干不出这种事情来。我的将来,或许是嫁给一个秀才,做秀才娘子。或许是嫁给一个商人,做商户娘子。再好一点,就是嫁给大户人家做填房。无论我怎么嫁,都不需要才学,需要的是管家理事的本事。需要的是看人的眼光,还有娘家的支持。所以我要讨好嫡母,大伯母,二伯母一并讨好,诸位哥哥们也不能落下。他们都是我出嫁后的靠山。没了靠山,凭我一个小小的庶女,真的是死都没人理会。

大伯父是嫡子,二伯父也是嫡子。两位伯父都是两榜进士。大伯父继承家业,又因为尚了公主,因此政治前途有限,但是地位却很高。二伯父仕途通畅,如今已经做到了礼部侍郎。只有我爹,庶出,虽然也有功名,但是只是一个秀才。考了数次也无法考上举人。后来出钱给他捐了个官,只可惜我爹是个扶不起的烂泥,天天都窝在家里,连衙门都不去。在家里也不管事。我看我爹的最大愿望就是做个富贵闲人,而如今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想他要是还有愿望的话,那就是再生几个儿子。谁让三房儿子少了。只有一个嫡子。

大伯母是庆安大公主,平日里都不住在府上的,而是住在隔壁的公主府。平日里我是难得能够见到大伯母一面。如今大伯母过来给老太太请安,我自然要跟着太太去拜见。对了,公主会嫁到袁家来,听说还有点缘故在里头。因为大伯父是公主自己挑选的。据说当年老太太带着一家老小进京。自然要回娘家看看,也让孩子们认亲。恰好当时公主和当时的太子还有另外两位皇子都在侯府。俩边见面就认识了。然后公主对大伯父的印象很好,后来又陆续见了几次面,也说的上话。等到公主及笄,太后那时候还是皇后,就问公主可喜欢什么样的对象。公主就大着胆子说了大伯父的名字。

太后就将老太太叫到宫中,将这事和老太太说了。袁家自然是千肯万肯,尚公主虽然政治前途没了,但是却有爵位。自此袁家在京城也是数得着的人家了。这就是典型的牺牲一人,繁荣一族。再说了我看大伯父也是很乐意的。这么多年来,大伯父和公主感情一直很好。育有两子两女。老太太又是公主的姨妈,大家相处的也很好。

我和六姑娘一起去见太太,跟着太太一道去给老太太和公主请安。太太少不得要嘱咐我们,不能失了规矩。还说比较放心我,但是不放心六姑娘。谁让六姑娘要强,要强就罢了,偏偏认不清现实,总觉着自己是庶女,也能和嫡女一样如何如何,甚至还想着超越嫡女一头。我估计她是将老太太当做榜样了。哎,老太太是有个好姐姐,但是前提也是老太太做姑娘的时候和太后关系好。我想老太太身为庶女,绝对没有要压过嫡姐一头吧。要是老太太做姑娘的时候就将太后得罪了,肯定就没后面的事情了。只是可惜,六姑娘只看到了老太太如今的风光,却没想过这风光是如何来的。前提就是要会做人。

到了老太太的正房,好多人。晃得眼睛都花了。我跟在嫡母身后,给老太太见礼,给公主见礼,给二伯母见礼,又给诸位哥哥姐姐们见礼。又和妹妹弟弟们彼此见礼。等所有人都见过了,这才规矩的站在嫡母身后。

我偷眼朝前面看去,公主身边是两位堂姐。不过大堂姐已经说亲了,下个月就要出嫁。嫁的是老太太的娘家,公主和大伯父二伯父的舅舅家,武昌侯府长房。二堂姐据说也在议亲,好像说的就是皇后的娘家,英国公府的公子。又有人说不是英国公,应该是齐国公府的公子。我也不清楚具体是哪家,总之就是国公府。

听说老太太曾经问过公主,为什么不将女儿嫁到皇家,嫁给王爷世子之类的。据说公主说,她就是从皇家出来的,皇家的规矩大,她最清楚不过。她的女儿进了皇家,也是要低人一头,毕竟身份再高也高不过皇子皇孙们。而且王爷们照着规矩,有位份的侧妃庶妃就不少,她可不想自己的女儿进了王府受苦。后来又议论起太后,公主就说太后那是极少见的,至少本朝一百多年就没见过有太后那么有福气的皇家媳妇。

老太太点头,深以为然。觉着公主说的很有道理。

公主身边除了两位堂姐外,还有一位陌生的公子。不知道是什么身份,公主和老太太也没和大家介绍。不过能够坐在公主身边,想来身份肯定不一般。

公主和两位妯娌一起逗着老太太开心。老太太很高兴,老太太是真有福气的。两个嫡亲的儿子一个尚公主,一个做了侍郎。儿媳妇也都是孝顺的,孙子孙女也都不少。个个都人才出众。像老太太这样有福气的人可不多见。不过老太太曾在我们这些孙女面前唠叨过,说人懂得惜福,要有自知之明。做好了这两点,自然也能有福气。

我一直将老太太这话记在心里,所以我很努力的练习针线活,做衣服鞋袜给嫡母给父亲给老太太,当然也少不了姨娘。还有诸位哥哥们。也因此大家对我这个庶女也都还不错。我也努力的吃饭长个子,在吃食上头,嫡母不曾苛刻,我也放开了肚子吃。我心里头就想,身为女子真正能够随心所欲的其实也就是在娘家的这些年。等嫁了人,上要伺候公婆,中间要应付妯娌,下面要平衡姨娘通房,还要讨好相公。真是累死人不偿命。估计到那时候,就是想吃也吃不了。

可是姨娘却说我不知道为将来着想,将自己吃胖了,以后如何嫁的出去。又说六姑娘如何如何的聪明,让我跟六姑娘学。我看了眼六姑娘,真的漂亮,腰是腰,腿是腿。不过十来岁的年纪,已经是个美人胚子。但是我一点都不羡慕,因为六姑娘过的不自在,为了保持身材,吃不敢吃,笑不敢大笑,连跑动都不敢。活的一点都没意思。整日里扮着柔弱,做忧伤状,好似全世界都欠了她似地。好似袁家就她最能干最有才学,可是没遇到赏识的人。哎,六姑娘六姑娘,庶女的身子,公主的心,真不知道她将来会如何。不过这是夏姨娘要操心的事情。

请安过后,公主说很久没见我们这些侄女了,于是让人送上礼物。我就知道公主做人最是大方,对我们这些姑娘们很好。虽然嫡庶有别,但是公主没了忘了我们这些庶出的,我心里头满足了。要是再奢求过多,老天会雷劈的。

请过安后,老太太就将我们打发了出去,连带着公主身边的那个小子也跟着出来。

诸位哥哥们陪着那位公子说话。我就打算回去了。去问六姑娘要不要一起回去,六姑娘却盯着那位公子猛瞧,脸上红红的,跟怀春的少女似地。我想不是吧,至于吗?六姑娘却骂我懂什么。还让我别坏她的事情。然后就自己追了上去。我想去拉,可是没拉住。算了,六姑娘应该有分寸。即便真的出了事情,也有嫡母操心,和我没关系。

天黑的时候,姨娘又来聒噪,说我傻,说什么六姑娘都知道为将来谋算,我比六姑娘都大,怎么就一点都不知道。又从六姑娘如何聪明,如何为自己将来打算说到了六姑娘长的好,腿是腿腰是腰。又说我整日里就知道吃,都快吃成猪了。

我气死了,“姨娘废话这么多干什么?姨娘难道不知道,今儿夏姨娘又做了汤水给老爷送去了。说不定这会正陪着老爷用饭了。”

“真的?”姨娘顿时紧张起来。

“你看对面除了六姑娘外,夏姨娘可不在。”

姨娘听了我话,急急忙忙去老爷身边献殷勤。只愿老爷不要嫌弃姨娘聒噪。

我问姨娘身边伺候的丫头,这才得知姨娘为何如此紧张。原来今日来的人的是太后的亲孙子,皇上的亲侄子,宝亲王的第三个嫡子。宝亲王是太后最小的儿子,和公主感情最好。今日公主带这位公子过府,也是让他来认认老太太。毕竟老太太也算是这位公子的姨祖母。丫头又说这位五公子是过来散心的。原因是他将他父王惹火了,他父王也就是宝亲王扬言要狠狠揍他一顿。宝亲王是说到做到的人。王妃担心儿子被打,于是给五公子支招,去姑姑家。宝亲王在牛逼,也不敢追到公主府上打儿子。他要是敢,皇上第一个就要骂他没规矩。太上皇就要提着棍子揍他。

知道了那人是王府公子,我更是要敬而远之。六姑娘傻的,明知道什么都不可能,还往前凑。她是脑子进水了吧。

我继续做我的针线活,天气要冷了,先给老太太做个抹额,还要做个夹袄。接着就是嫡母和父亲的鞋袜。还有几位哥哥的手套。方便冬天写字的时候保暖,却又不影响写字。最后才是姨娘的袄子。要是有空的话,再给嫡兄四哥哥做双鞋子。四哥哥是嫡母的嫡亲儿子,也算是我将来出嫁后的靠山。读书很好,比得上二伯父家的两位哥哥,至于大伯父家的哥哥,嗯,有一个继承爵位,因此读书一般。不过另外一个哥哥读书不错。至于能不能科举出仕就不知道了。

我时常想,幸好嫡母将四哥哥教的好,不像老爷那样,就是一坨烂泥。四哥哥要是能够中两榜进士,加上袁家的关系,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前程肯定是不错的。娘家兄弟前程好,婆家人自然不敢欺负我。所以我更要对四哥哥好一点。因为四哥哥知道我对他好,他对我也不错。从外面得了什么好东西,也不忘送给我一份。必要的时候也会提点我两句,帮着我在嫡母和老爷那里说几句好话。

至于六姑娘,四哥哥对她很一般。想来四哥哥也不喜欢六姑娘的性子。太过争强好胜,将人都得罪完了。

五公子在公主府住了几天,然后就回去了。至于回去后有没有挨打,我就不知道了。后来五公子又来了几次,次次都要来给老太太请安。老太太很乐呵,都会让诸位哥哥们陪着,我们也会去见礼。一来二去的大家倒是熟悉了。偶尔也能说上几句话。倒是六姑娘比较沮丧,似乎是因为五公子对她不假辞色,还私下里说过六姑娘没规矩之类的话。后来这话传到嫡母耳中,嫡母将六姑娘连带夏姨娘都狠狠的骂了一顿。自此之后,五公子再来,嫡母都将六姑娘拘着,不让她到前面去丢人现眼。

日子很平静的过去了。这一年夏天,孙家来了位孙公子拜见二伯父。不过出于礼节自然是要先见过老太太和老太爷的。我们也去见了,毕竟是亲戚。这位孙公子长的很好,一表人才,一看就是读书人,听说已经得了秀才功名。准备下次秋闱的时候下场。而据说身为礼部侍郎的二伯父很可能是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如此一来,孙公子提前来打好关系,也是理所当然。当然二伯父不可能透题给他。但是孙公子和二伯父的接触中,了解二伯父的喜好,政治立场,若是二伯父真的是主考官,那么投其所好写一篇文章出来,想来即便名次不高,也能是中举的。

这孙公子可真是聪明啊!离着乡试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他只是因为听了这么个传闻,便开始做起准备来,可见这人是真聪明。就怕聪明过头了,成了狡猾。不过看孙公子的外表,不像是奸猾之人。而且二伯父对这位孙公子印象很好,诸位哥哥也很佩服他的学问。

后来来往多了,关于孙公子的八卦也在府中传开了。

这位孙公子并非武昌侯府的人,而是侯府的本家亲戚。他的祖母当年年轻的时候是伯爵府(也就是如今的武昌侯府)的嫡出二小姐,但不是长房,而是二房。后来伯爵府分家,二房分了出去,孙公子一家自然也就成了侯府的本家亲戚。只是我很奇怪,她的祖母是孙家人,为什么他也姓孙,也算孙家人。

渐渐的,这个八卦我算是搞清楚了。原来孙公子的祖母,当年年轻的时候嫁到了陈家,后来又和离。和离后,因为不能生养,又不愿意二嫁,因此就打算自己立户收养孩子。按理说女人不能自己立户的,不过当年伯爵府有不少门路,还是给她立户成功。立户后,她就收养了孙公子的亲爹。关于孙公子的爹,有个八卦是,他爹亲生父亲是陈家的某位老太爷。也就是孙公子的祖母的曾经的夫君。啊,这里面的关系真是太乱了。

反正不管怎么样,他们这一家算是立起来了。加上孙公子祖母手中资产丰富,孙公子的父亲又善于打理产业,因此他们一家倒是富足。

还有一个小八卦,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孙公子的祖母脾气不好,不是老了脾气不好,而是年轻的时候脾气就不好。做姑娘的时候,将现在的太后,还有我家老太太都得罪光了。老太太对孙公子的祖母很不待见。有一次我去老太太院子,听到老太太问孙公子,问他家老太太可好?

孙公子就说他家祖母身体还算硬朗。

老太太就有点不痛快的嘀咕了一句,她倒是命硬。这么多年了,也让她撑过来了。太后也是性子好,要不然像收拾永昌侯府的那个人似地收拾她,就怕她吃不消。

这话老太太以为没人听到,可是我听到了,我想孙公子也听到了。后来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孙公子的脸色,看上去倒是没事。

老太太得知孙公子是来请教二伯父的学问的,其实是有点不愿意。但是礼节上总不能将人直接赶走。后来二伯父夸赞孙公子的学问,说他很有前途,老太太又嘀咕了一句,二姐姐倒是有福气。只是不知道她有没有那命享受这福气。老太爷就说老太太心不宽。都几十年的陈年老账了,还翻出来算,没事都挑起事情来。

老太太闭嘴不言,后来孙公子来的勤了,或许是孙公子真的很好,老太太对他也有了好脸色。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