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节 申城(1)(1 / 2)

宋耻 狂人阿Q 1594 字 2022-01-01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西域丝绸之路的兴废规律大概是这样的,当中国王朝强力控制西域的时候,这条商路就极为繁华,当中原王朝衰弱的时候,这条商路就跟着衰落。

并非唐朝控制了丝绸之路就经营的努力,也并非宋朝丢了河西走廊就不允许通商,只是主人换了,管理方式自然不同,管理目的也不一样。

唐朝失去西域之后,先后控制这里的是吐蕃人、回鹘人和之后强盛的西夏人、契丹人。

但不管主人换了谁,贸易都在,但都不在繁华。

道理很简单,当唐朝控制这里的时候,大量内地货物从这里输送到亚非欧地区,换回黄金、胡椒等物。而吐蕃人控制这里的时候,依然只能由中原王朝进口商品,可吐蕃人横插一杠子是要征税的。这大大增加了成本,吐蕃自身没有商品输送到这条贸易线,他们本能的从商业中榨取资源,必然导致商业萎缩。而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时候,可以通过繁荣的商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因此没有动机实行杀鸡取卵式的压榨。

同样的道理,大帆船贸易,如果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能贡献的利益远超西班牙人。

这条商路的打开,意味着大航海时代来临,李慢侯迫不及待的想要冲在这个大时代的潮头。

当然第一次通航本身就能带来超额利润,徐文他们临走的时候,带着李慢侯开出的一列清单,其中只完成了一小部分。

他们从美洲为李慢侯带回来了他渴望的玉米种子,但土豆的种子却没有带回来,也没有带回来辣椒种子,美洲棉种,没有烟草,没有橡胶,也没有发现金矿和银矿。

不过单单是玉米种子,就足以值回这趟代价高昂的远航成本。

李慢侯投入的成本,是三艘最坚固的大海船,以及足以支撑一年的粮食,还有大量的淡水。另外还有大量备件,比如船帆,锁具等等,都是很容易损坏的,都需要备有大量备件。

但这绝不是全部成本,其实最大的成本,是徐文和他带领的三百水师的生命,最大的风险也不是资金的损失,而是生命的冒险。

因此这笔风险投资中,徐文他们其实应该占据更大的份额,比资方更大的股权比例。但可惜他们是罪犯,犯得还是遇赦不赦的叛国罪。

李慢侯答应帮他们洗白,这一点他说到做到。但他很鸡贼的没有通过朝廷,而是让徐文加入了淮海藩镇水师,继续负责远航,他自己可以不去,但他拥有了经验,可以培训下一代探险家,可以负责管理这些远航活动。

让李慢侯意外的是,徐文表示他还想再出航一趟,不是因为他喜欢玩命,而是他向一些部下许下了承诺。

他们这一趟数万里的冒险,遇到了航海中能遇到的大多数变故。李慢侯给的船虽然是最好的,但这时代的条件有限,就算最好的海船,也不能对抗大海的无常。因此什么暴风雨、什么失散、什么船破之类的意外,他们都遇上了。

三艘船回来一艘,第一艘在去的途中就出事了。遭遇了暴风雨,一艘船的桅杆断了,船尾被打断了一角,已经无法修理,于是徐文将活下来的船员集中到了另外两艘船上。他们往东航行了七个多月,才终于看见陆地,按照徐文给李慢侯画的沿海地图,李慢侯判断他们大概是在后世加拿大的温哥华一带登陆的,徐文描述,哪里确实有一个大岛,岛上没看到人。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