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五章 亦敌亦友(2 / 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这封电报,是明治天皇亲自发来的:

“……前览奏报,闻已争取减得三百万镑,朕心甚慰,……听闻萨贼欲要来犯,已致书乾国zf,欲为先导。闻琉球现泊运船十余只,载兵万余,萨舰在琉专候此信,即日启行……朕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朕前旨与乾国订约,以免两国失和,萨舰东来,重启战端……”

明治天皇在这封电报里,已经明明白白的表示,战火已迫在眉睫,需yào

马上和乾国签约了。

在接到电报的那一刻,伊藤博文可以说满腹愁思。

谁都知dào

,一旦在这份条约上签字,对日本来说,意味着什么!

200万英镑(折合乾国白银800万两,日元1200万元)的沉重负担,将使日本复兴的脚步再度停滞!

伊藤博文在心里想要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但他的手却不知为何,一下子变得酸软无力,手中的毛笔拿捏不住,竟然掉落在了桌上,让些许墨斑溅到了条约文本之上。

“日本若不盲动,锐意经营,十年之内,未必不能东山再起。”林逸青看着伊藤博文的样子,微微一笑,说道,“天道无亲,惟德是亲。贵国如愿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贵国如愿以偿。俊辅先生不必如此为难。”

听了林逸青的话,伊藤博文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伸出手捡起掉落的毛笔,重新蘸了蘸墨,在条约的签名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伊藤博文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发出了一声粗重的叹息,重重的向后倒在了椅子上。

柳原前光看着伊藤博文,赫然发觉,现年不过44岁的他,原本乌亮漆黑的头发,竟然有了些许斑驳的灰白色。

此时的伊藤博文,仿佛一下子变得苍老了许多。

柳原前光看着这一幕,眼角禁不住湿润起来。

而在对面,林逸青看着刚刚完成签字的伊藤博文,眼中也禁不住闪过敬佩之色。

熟知世界近代史的林逸青,对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伊藤博文,一直保有一种难言的敬佩。

伊藤博文的名字对乾国的改革派人士来说也并不陌生,甚至连久居深宫的两位皇太后都知dào

日本有这么一位能臣,仁曦太后召见郭筠仙时问及伊藤博文,郭筠仙的答语为:“伊藤久历欧美各国,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专注通商睦邻、富国强兵之政,不欲轻言战事、吞并小邦。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

这一次伊藤博文前来天津谈判,林逸青和伊藤博文唇枪舌战之外,亦有交心之言。

林逸青曾对伊藤博文说:“我要是处在你的位置,恐怕不能象你那样办事之卓有成效!”

伊藤博文则回答道:“若使你我易地而处,则你的政绩当更有可观。”

林逸青道:“你在日本的所作所为,皆系我所愿在乾国所为;然使易地而处,即知乾国之难为有不可胜言者。”

伊藤博文则说:“要使我在乾国,以我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恐怕不能服众也。凡在高位者都有难办之事,忌者甚多,日本其实也是一样。”

而在两人的谈话中,伊藤博文也向林逸青提出了乾国改革需yào

“渐进”的看法:“乾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而来。”

伊藤博文还就他所了解的情况,对林逸青分析了乾国现在的改革。首先,他肯定乾国的改革在短期内所取得的成效,但是他随即指出,乾国改革将遭到内部巨大的阻力,“乾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乾国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形容乾国所说又‘睡觉’矣。”

至此,伊藤提出了其对乾国改革的两个基本看法:一、乾国必须改,但乾国的改革内部压力大,动不动就要恢复“睡觉”的状态;二、乾国的国情,决定了乾国的改革必须渐进。

基于这样的判断,伊藤博文认为,当下日本应该韬光养晦,暂避乾国的锋芒与锐气。“倘此时日本与贵国战,是催乾国速强也。乾国自苔湾之役,始设电报,自琉球之役,大兴海军”。只要避开乾国的锋芒,“若平静一二年,言官必多参更变之事,谋国者又不敢举行矣。”即便是乾国的那些改革派官员,“腹中经济,只有前数千年之书,据为治国要典。”而日本的对策,“此时只宜与之和好”,“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发行钞票,“十余年后,我国官商皆可充裕,彼时看乾国情形,再行办理……惟现实则不可妄动。”

伊藤博文还告sù

林逸青,乾国的改革如同修缮破房子,要是拿着“重椎、巨索”大拆大建,结果当然就会压垮这房子。“贵国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切记不可操之过急”,“以人吃饭为例,要是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人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人吃了,结果当然是人被撑死了”。

伊藤博文还指出:“乾国的改革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国土如此广大的国家里,对于几乎数千年来继承下来的文物制度、风俗习惯,进行有效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要想进行改革,我认为一定要有非常英明的君主及辅弼人物,像革mìng

似地去彻底改革才可以成功。”

伊藤博文的这些话,充分明确地阐述了他对乾国改革的两个论点:一是乾国改革必须要有“非常英明”的强有力的政治权威作保障;二是乾国改革绝对不可以急进。

此外,伊藤博文还告sù

林逸青,“变法自强当以立筅为纲领”。伊藤博文向林逸青和郭筠仙分别赠送他所著的《皇室典范解义》与《筅法解义》两本书的书稿。郭筠仙问:“敝国考察各国政治,锐意图强,当以何者为纲领?”伊藤博文则回答说:“贵国欲变法自强,必以立筅为先务。”郭筠仙接着问:“立筅当以法何国为宜?”伊藤博文说:“各国筅政有二种,有君主立筅国,有民主立筅国。贵国数千年来为君主之国,主权在君而不在民,实与日本相同,似宜参用君主立筅政体。”郭筠仙又问:“立筅后于君主国政体有无窒碍?”伊藤博文答:“并无窒碍。贵国为君主国,主权必集于君主,不可旁落于臣民。君主立筅之国,筅法明文载明,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君主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云云,即此意也。”

伊藤博文再三强调了改革需yào

稳妥推进的重yào

性:“zf必宣bù

一定之主意,一国方有所率从。若漫无秩序,朝令夕更,非徒无益,反失故步。”

伊藤博文还告sù

林逸青和郭筠仙,其实,立筅与独专的最大区别,只在于法律必经议会协修,而非以君主一人之意见而定:“大抵西洋君筅之国立国之方,公议共之臣民,政柄操之君上,民无不通之隐,君有独尊之权。其民俗有聪强勤朴之风,其治体有划一整齐之象,其富强之效,虽得力于改良法律,精练海陆军,奖励农工商各业,而其根本则尤在教育普及。日本自维新之初,即行强迫教育之制,国中男女皆入学校,人人知纳税充兵之义务,人人有尚武爱国之精神,法律以学而精,教育以学而备,道德以学而进,军旅以学而强,货产以学而富,工业以学而巧,不耻效人,不轻舍己,故能合欧化汉学熔铸而成日本之特色。”

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伊藤博文能看到“根本则尤在教育普及”,这不能不说是相当敏锐的。而“不耻效人,不轻舍己”八个字,的确是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精当总结。(。)

,更新快、无弹窗!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