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韬光之议(2 / 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他们,“纵队之间距离1700码,立kè

执行”。

其他军舰忠实地执行了命令,排成两路纵队(按照当时的舰队编队条令,当舰队成两路纵队行进时,纵队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最长那一队的军舰数量乘上队内前后军舰的距离,以便编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队形变换。因此,对于此时,纵队内军舰之间的距离是400码,有一路纵队的军舰数量是6艘,那么纵队之间距离就是2400码。以这样的距离,两路纵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以下编队变换:两艘领头舰向左或向右同舷侧转90度,后续各舰跟着前面的军舰作同一转向,最后在与原航向成90度的方向上排成一路纵队。在航渡时舰队一般排成多路纵队,以缩小舰队的整体长度,以保证队末军舰也可以看见旗舰的信号,但在接敌时需yào

变换成一路纵队并转向以舷侧与敌人面对,以便发挥整体火力。如果这个距离过小,在队形变换时,各舰之间必然就会因为担心碰撞而变得混乱。而距离合适的话,可以使各舰在排成一路纵队后,前后军舰之间的距离依然和原来两路纵队里的时候一样)。

舰队航速渐渐增大到了8.8节,不久,特雷恩少将命令信号官发出两个信号。一个是命令右路纵队向左转16个罗经点(180度),另一个是命令左路纵队向右转16个罗经点。两串信号旗分别悬挂在不同的信号索上先后升起,给人的感觉好象是两个命令有先有后,但信号官当然明白少将实jì

的意图——即同时转向。

“定远”和“镇远”的战斗转弯半径是800码,两者加起来,刚才参谋长建议的纵队间隔距离1600码仅仅是刚好足够。两舰打满舵的最小转弯半径是600码,这样看来似乎不会发生碰撞,但编队条令要求完成转弯后应该还要保持有至少20码的距离以策安全。而且,编队条令一般建议只使用战斗转弯半径来转向,所以1700码也是很危险的。

舰队里所有的舰长无疑都看出了这个危险,但他们都保持了沉默并升起应答的细长三角旗表示对命令明白(按照条令,如果对命令不明白,应该将应答的细长三角旗挂在低处,以示请求旗舰解释该命令)。只有“镇远”例外。

作为本纵队的领头舰,出于服从命令,“镇远”也将命令左路纵队“向右转16个罗经点”的信号旗升起以便向后续舰传达,但同时,在舰桥上的海军上校马克汉姆命令将应答的细长三角旗挂在低处,以此表示对命令的怀疑,同时还打算让信号手向旗舰发出一串旗语,直接向舰队司令表示自己的疑虑。

可还没等他把这后一个旗语发出去,性格暴躁的特雷恩少将已经以一种罕见的火暴,命令“镇远”尽快升起她的细长三角旗,而且还发去一个直接给马克汉姆上校的旗语:“你还在等什么?!”这样一来,出于对上级的信任,马克汉姆上校估计,特雷恩这回是要露一手让乾国的大臣和总督开开眼界,看看他是如何巧妙地安排以避免碰撞的。因此,他也就放心地命令将本舰的细长三角旗升高。

马克汉姆上校估计了两种可能性,特雷恩少将也许是打算先让“镇远”引导的左路纵队先转向,然后再让自己的右路纵队随后转向。或者是让他自己亲自指挥的“定远”及右路纵队的军舰以最小的舵偏角拐个大大的弯转到“镇远”及其左路纵队各舰的外侧去。

尽管如此,实jì

情况却是两路纵队同时开始了转向动作。“镇远”向右转,“定远”向左转,而且两舰都是使用战斗转弯半径来转向。

领队的两艘铁甲舰几乎同时完成了转向,并向行驶,而两舰之间的间距,仅仅有30码!

看到两舰精准划一的动作,林逸青不由得暗暗感叹,这位特雷恩少将果然名不虚传,英国人为了和法国人抢大乾海军这摊子生意,下的本钱其实是很大的。

林逸青精通海军业务,对刚才惊险的一幕并不在意,但同在飞桥上的李绍泉,却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这两艘新锐铁甲舰可是耗费国帑无数的国之重器,若是在操演当中发生了碰撞事故,他可是万万承shòu不了的。

对于乾国海军,他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而眼下,他便有一桩心事。

之所以赶在今天和林逸青碰面,他就是想要向林逸青讨个主意。

编队操演结束之后,林逸青和李绍泉回到了岸上行辕,李绍泉借口招待林逸青品茶,将林逸青邀入了密室之中。

“海军操练精熟如此,七爷来看,我想他是会满yì

的。”李绍泉想起刚才的编队操演所见,仍是心有余悸,“只是要和那个英国人说一声,大阅那天,莫要弄得如此唬人,吓着七爷。”

“呵呵,英国人是想在您李制台面前露一手,显摆他们的技艺,不是江湖把式,结果反到把您给吓到了。”林逸青笑了起来,“您说的是,七爷虽然管着海部多年,但对海军操演及战法所知不多,若是大阅那天,英国人还这么干,只怕会惊到他,回头在皇太后那里,可就不好回话了。”

“原来瀚鹏也猜到了,七爷此番大阅海军,其实是替皇太后来的。”李绍泉捻须微笑道。

“咱们大家伙儿,现在不都是在‘考察期’嘛。”林逸青笑着点了点头,“皇太后在考察着七爷,七爷呢,考察的就是咱们老哥俩了。”

“你瀚鹏既然知dào

是在‘考察期’,怎么还不小心些!还和以前一样的放浪形骸!”李绍泉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朝廷命你前去湘省督师平叛,你可倒好,连京城都没出,跑到桃花峪去呆了大半个月,那里的温泉,就那么舒服吗?言官上奏参你一本的话,你这一场大功,只怕又要打折了。”

在湘省发生叛乱后,因湘抚张芝栋处置不力,朝廷命林逸青前往平叛,但林逸青却没有跑去湘省督师,而是仅仅凭着他的手令调动军队平叛,自己却跑到桃花峪和岛津洋子造小人去了,在李绍泉看来,这是妥妥的抗旨不遵,虽然林逸青仅凭手令就能安排得当,不出一个月就荡平了叛军,但这个事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如果言官据此参奏的话,他林逸青的这一场平叛之功,很可能付诸流水。

“韬光养晦之计而已。”林逸青笑道,“不如此,怎么能令朝廷放心呢?”

李绍泉恍然大悟,不由得连连点头。

“长毛乱后,外重内轻之势成,为朝廷所深忌,左季皋曾伯恒前车之鉴,不得不防啊!”林逸青又说道。

“你林瀚鹏有皇太后罩着,怕者何来?倒是我李某人这个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位子,坐得十分难受。”李绍泉叹了口气,“只怕当年故事,又要重演了。”

林逸青当然明白,李绍泉说的这个“当年故事”是什么。

当年曾伯函李绍泉这一对师徒,面对朝廷的猜忌,可是联手上演了一出好戏呢。

彤郅四年(西历9065年)5月下旬,朝廷命曾伯函到山东“剿绺”,李绍泉由江苏巡抚升任两江总督,顶曾伯函之缺。但曾伯函在安徽的剿绺颇不顺利,绺军部分主力西进河南,且有再往西行的动向,但曾部已无力西顾。朝廷惟恐绺军西进与西北回民起义军汇合,于是急命李绍泉立即率以洋枪洋炮为淮军之冠的杨鼎勋部赶赴河洛剿防绺军,两江总督的职位由漕运总督吴棠署理,李宗羲、丁雨生递署漕督、苏抚。(。)

,更新快、无弹窗!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