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独特智慧的变易哲学(2 / 2)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

四是悔吉吝凶。《系辞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举棋不定思虑过重,呈现患得患失的心态。悔生吉,吝生凶,是人事的基本规律。悔吉吝凶规律也是易理的基本规律。

五是变通致久。《系辞下》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易经》的重要辩证法则。《易经》自古又被称为变经,变与不变是统一在一起的,所以,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说:“《易》兼常变也。”变是《易经》所反映的本质规定性。《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揭示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恒常通久的法则,在恒常通久中表现着“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被称为“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规律是不变的。天道规律永恒不变的最高表现就是天高地卑、阳尊阴卑。事物发展变化必然遵循天道运行规律,体现尊卑长幼的秩序,这种常变规律是《易经》成卦的根本原则,也是贯穿《易经》的主线,如果偏离这条主线,则偏离了易理。《易经》是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的学问,展示演绎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恒常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自然规律),不违天(自然)逆常(规律),顺时适变,才能变通致久。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是《易经》最根本的辩证法则。

二、高度重视道德修养

道为万物之源。遵道而行,谓之德。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却不拥有,使万物自立、成熟却不自以为施恩,尊重万物而不肆行主宰,这就积蓄了无限深厚的德行。学习、研究、掌握《易经》的思想与精髓,需要了解其写作、表达基本方式与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生动的比,贴切的兴,缜密的演,形象的喻,宝贵的示”—其主要运用修辞学中的比兴,以卦象打比方,深刻揭示事物内部蕴含的客观规律或属性,兴发演绎展示出宝贵的易理,供人们参考借鉴,用以指导社会实践与生活。《易经》是宝贵的修身宝典,也是沟通融洽人际关系、构建社会和谐关系的润滑剂。学习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被誉为德。在古老的《易经》中,每一卦无不闪烁着这种德行的伟大智慧的光辉,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上,它犹如指引前进的灯塔,放射着熠熠光芒。

德是人性的根,年久日深愈见其美。

德是文明的基石,无德国不立。

德是友谊与博爱的桥梁,无德天下将陷入纷争的深渊。

《易经》每卦中的象辞为揭示本卦核心启示的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强调加强道德修养的相关卦核心启示枚举如下: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小畜卦“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否卦“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大有卦“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谦卦“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豫卦“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蛊卦“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观卦“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大畜卦“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颐卦“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大过卦“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坎卦“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咸卦“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恒卦“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大壮卦“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晋卦“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家人卦“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蹇卦“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损卦“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益卦“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升卦“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井卦“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鼎卦“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艮卦“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渐卦“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归妹卦“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节卦“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小过卦“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易经》本身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在古代历史环境中以文言写作成书,难免艰深晦涩,很多人没有古文言功底,对古代历史又缺乏了解,对其望而却步,甚至以“之乎者也”相推搪,加以全面否定,乃是中华民族的遗憾!是人类历史的遗憾!

所幸的是,孔子作《十翼》,在系统阐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方面,做出启蒙性和突破性的伟大贡献。在这个伟大的哲学体系中,《系辞下》精辟指出了相关卦在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功用:“《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基本意思是,《周易》的成书,大概是中古时代吧。作《周易》的人,大概充满着忧患意识吧!所以礼,是德行的基础;谦,是把握德行的柄持;复,是德行的根本;恒,是德行的修固;损,是对德行的修养;益,是德行的宽裕;困,是德行的辨别;井,是育德之地;巽,是对德的裁断;礼,和悦而践行;谦,尊让而光大;复,微小而能识辨于物;恒,遇事杂乱恒守而不厌倦;损,减损私欲,是起初难而以后易;益,增长宽裕而不摆设(夸耀);困,穷困而能通达;井,居其所而迁养民众;巽,称量事物隐藏而不露。礼以和而行事,谦以制订礼仪,复可以自知,恒因恒守一德,损以远离灾害,益以兴隆其利,困可以减少怨尤,井(养民)可以辨其义,巽可以申命行权。

可以看出,道德修身,积善远恶,经世济民,是《易经》的主线、核心与精髓。《易经》是道德修养的宝典,肩负“崇德广业”的社会使命,这是《易经》为是中华文明源头的原因所在。

三、以民为本,仁政爱民

“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民众如水,君王是舟。这个道理在相关卦中深刻开示:师卦“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履卦“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泰卦“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临卦“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剥卦“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离卦“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夬卦“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许多卦爻辞中也多有“以民为本”思想表述:屯卦初九“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仁民爱物思想,始终贯穿于诸卦之中。这体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着眼点、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治者赢得民心受拥戴的核心所在。不用说建国兴邦,就是创建一个企业,不是也要重视“以人为本”吗?!

四、讲究诚信,司法公正

诚信是社会安定的基石。客观规律基本特征是诚信无妄,社会生活以诚信为基本准则才能维持公序良俗。治国、平天下,要讲究诚信、阳光政务、司法公正。现枚举相关卦核心开示:豫卦“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噬嗑卦“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贲卦“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解卦“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丰卦“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旅卦“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中孚卦“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治理社会须彰显公平正义,维护安定和谐。

五、统一思想意志,团结凝聚人心思想意志统一是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是团结奋发的动力源泉。这一思想,在《易经》许多卦中予以揭示:蒙卦“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比卦“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履卦“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同人卦“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彖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豫卦“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大畜卦“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姤卦“彖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巽卦“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困卦“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兑卦“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涣卦“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六、顺应时势,按规律办事

“时”是《易经》多处提及的重要概念,所强调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机制宜,因势制宜,按规律办事,把握好“度”的规定性,掌握好分寸、火候,那么,做事则会取得好的效果。时势有时、时义、时用之别,《易经》中豫、旅、遁、姤四卦探讨的是“时义”;睽、蹇、坎三卦探讨的是“时用”;解、革、颐、大过四卦直接探讨“时”,而没有揭示“义”与“用”。这在学习和实践运用中都要用心体会。

每一卦的画龙点睛之处是象辞,每一卦都将围绕这一核心思想诠释演绎,如果偏离了这个基点与核心,对《易经》的理解就偏离了正确方向,更谈不上正确使用。这一点千万要注意。

第四节

学习《易经》到底有什么用

揭示事物本质,掌握规律,指导实践,才是通行的大道。

遵道崇德:干小事,用途不明显;干大事,保国保家保性命。

背道弃德:栽大跟头是早晚的事。

学习《易经》到底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系辞上》中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什么是发展变化的学问?指的是揭示事物本质,掌握规律,指导实践,才是通行的大道,仅此而已。所以说,圣人能够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奠定天下基业,裁断天下的疑难。

《易经》,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统治者、政治家、军事家用其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民众百姓则将其作为养生、预测祸福、经商赢利的工具……《易经》实际运用水平的高低,其差异在于各人对《易经》理解的深浅程度和正确与否。大凡精通《易经》者,多为贤哲、伟人、杰出人物,有通天彻地之能,深谙发展变化之道,三国时期辅佐蜀汉刘备的诸葛亮,唐代辅助唐太宗李世民的袁天罡、李淳风,明代辅佐明太祖朱元璋的刘伯温等是杰出代表。他们在政权兴盛、民风化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杰出人物,由于明白易理,会运用易理解决相关问题,在民间传说中被传得神乎其神。

《易经》所涉及的学科广度、所涵盖的思想高度、所富有的人文情怀,广大悉备,包罗万象,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相当完美。

在《易经》基础上,《道德经》对其物极必反、福祸相生、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等重要思想有所发展和升华,但远远反映不了《易经》的全貌和思想与精神的高度及广度。

打个比方,如果说《道德经》是海滩上一枚瑰丽斑斓的贝壳,那么,《易经》则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不管从哪个角度,哪个高度,无论海角,无论天涯,无论天南,无论地北,我们所感悟和领略的,可能仅仅是管窥一处曼妙的景致,美不胜收,就已经陶然欲醉!

如果说《论语》是树木上的繁花绿叶,那么《易经》则是绵延群山那无边的绿色森林,不管从哪个山谷进入都难以穷尽奥妙!不管从哪一座山峰登临,只能仰望众山高崇伟岸,难觅众山之小!

规律谓之道,按规律办事谓之德,遵道懿德,崇德广业,吉祥如意!

这是《易经》的精髓所在。

乾卦象辞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辞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就是这两卦象辞的集合。要求莘莘学子都要有阳刚劲健、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承载万物的宽厚胸怀,肩负起使命责任,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为社会、为人民、为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了解《易经》的精髓,有两个哲学概念需要了解一下,一个是“道”,一个是“德”,进行全面说明比较啰唆费时间,我们先粗浅地了解一下,在详细讲解各卦时,对涉及的相关道德修养问题将阐释得更为详尽深刻,需要时间和下功夫,更需要发自内心战战兢兢地践行。

“道”在《易经》和《道德经》中都是重要的哲学概念。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写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道”在易经中是基本的哲学范畴,与“德”对立统一,二者构成《易经》的理论基石,也是八八六十四卦探讨的核心问题。其精髓在于,从客观规律出发,探讨加强道德修养的原则、态度、方法、途径等问题。

德是《易经》的着眼点、落脚点,学习《易经》要修炼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德”。唐汉在《汉字的奥秘》中写道:“从彳从直从心。三根会意,表示一心往前直行。”“由一个人的行大道,不走小路义引申,又指人的端直品行。”《古代汉语字典》中说:“德是会意字,由表示行走的彳(chì)、代表眼睛的和表示心脏、人的内心的心三部分组合而成。

合起来指眼睛可以看到的人心的行为。”《篇海类编?人事类?彳部》中有:“德,德行。”《古代汉语大字典》中说:“道德,品行,节操。”

《古代汉语字典》言:“道德,品行。”王安石在《寓言九首》中写道:“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说文》中写道:“德,声也。”

彳,小步也,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指登高、攀登。十,指代直线,正确的标的方向。目,十下面是一双眼睛,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所以,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及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六十四卦的开端两卦,乾卦开示“进德修业”,坤卦开示“厚德载物”,为我们洞悉天地之中有乾坤的端倪。

“道”需要用头脑走路,“德”需要用心办事!

“道”基本等同于规律,“德”就是按规律办事,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是,思考问题动机纯正,行事态度端正,品性行为符合规律或原则,不主观妄断,随顺自然,戒慎恐惧。中国国学中的中庸之道就是对其的把握与运用。

学习《易经》,遵道崇德,孔子说:“如临父母,如有师保。”

加强道德修养到底有什么用?具体点说,干小事用途不明显,干大事时保国保家保性命!

我们日常经商,讲诚信,注重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人脉、客户群、市场都会维护得很好。如果不诚信,坑蒙拐骗,可能骗点小钱,产业实在难以做大。

您想想,被毒蛇咬过的人,谁还跟毒蛇再打交道呀!

讲道德,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基。

不讲道德行不行?栽大跟头是早晚的事!

除了搭上一家人的性命,干多大的事业,就会葬送多大的事业。

德为人之本,德为国之基。

无德业不立!

学习和运用《易经》的伟大作用,正如《系辞上》中所说可以“崇德广业”。

人们对《易经》总是有一种神秘感。

如果您有时间也有兴趣,倒不妨像巴蜀故事大王摆龙门阵那样,用庖丁解牛的方法,轻轻松松地学习一下《易经》讲了哪些理,看看它神秘玄幻在哪,对您有什么用途。

许多读者、朋友希望我对《易经》给予通俗系统的诠释。

《易经》讲了哪些理呢?我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不妨共同步入天地之中,体悟乾坤之道衍生展现的发展变化之道及无穷奥妙,一起进入《易经》玄妙的世界,领略那瑰丽斑斓而充满无穷智慧的神圣殿堂。

让我们追随古圣先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洞悉乾坤之道开始,共同开启心灵探寻中华古文明之旅!

那就从“天地之中有乾坤”开始吧!

点击一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