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一战可谓是明末最为惨烈的一场保卫战,十几位被罢职闲居的副总兵以上的高级将领全部死难殉国,副将以下军官全部力战而死,以尤世威为代表的榆林将门世家虽然不为大明朝廷所用,但却以最悲壮的形式为大明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史载:榆林保卫战自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起,至二十七日方被攻下,前后十余日,相比于其他地方的毫无抵抗,开城投降,榆林可谓是一城碧血染春秋、五千丹心贯日月。
在明末,出自榆林,在各地死战殉国者无法计量,只总兵级就有赵率教、杜松、贺世贤、尤世功、张承胤……榆林,真真是有气有节之地。
……
前世是一个读史爱好者,尤其对明末有颇多研究,因此尤振武对榆林之战的记忆极为深刻。
战死的老将们大多都是因兵败而被朝廷弃用,崇祯十六年初,因朝廷缺少将领,大臣们举荐了很多被废弃的旧将,崇祯帝亲在中左门召见,这次召见中,榆林尤世威、王世钦、侯世禄,王世钦之弟王世国、侯世禄之子侯拱极都在其中。但最后崇祯帝一个都没有相中,相当于就此被朝廷弃置了。
虽然弃置,但榆林众将并没有丧失报效国家之心,依然在榆林之战中,用献血和生命回报了朝廷。
真实的历史上,尤振武不是跟随其父尤见龙战死在汝州,就是死在了榆林城破之时,连同他两个爷爷,尤世威尤世禄,还有他的二叔尤见田。
对大明朝,对这个历史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水滴一朵,一点浪花都卷不起。
但这一世,他换了人。
不同于叔辈的兴旺,到现在为止,尤家十一代就只有他这一个男丁,他的几个哥哥或襁褓或孩童时期,就全部都夭折了,他身体从小也不是太好,病病恹恹的,三天发烧,两天咳嗽,以致于在十五岁之前,全家都担心他也会夭折,步他几个哥哥的后尘,因此小心呵护,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边怕化了。
也因为如此,在十五之前,尤振武主要以学文为主,一点都没有练习将门世家的每一个男丁从小就应该、也必须操练的骑射弓马。十五岁之前,他就各种兵书读了一个遍,闲暇时,才会稍加锻炼,当时,很多人都暗暗叹气,觉得尤振武孱弱,比尤家老二尤见田还不如,尤家将门怕是要后继无人了。
但他的爷爷,原山海关总兵、戎马一生的老总兵尤世威依然对他寄予厚望,给他起名为“振武”,一寓振兴武备,二寓健武身体,十五岁之后,父亲尤见龙又给他取了字,为“允文”,希望他能文能武,建立功勋,以光大尤家的门楣。
……
也许是上天眷顾老尤家,不同于孩童时期的孱弱多病,进入少年之后,尤振武一改病态,能吃能喝,身体出人意料的强健了起来,尤家上下都欣喜不已,直到此时,习武的课题才算是摆到了他面前。
尤世威亲自上阵,教授他刀枪、弓马和骑射之术。
也是怪了,虽然习的晚,但尤振武悟性高,身体接受度好,很快就小有所成。
尤世威大喜,直说我娃未来必然能光大我尤家的门楣。
除了爷爷尤世威,三爷爷尤世禄、叔爷爷翟文,父亲尤见龙、外公侯世禄,亦时常督促,至于叔叔尤见田,则多教他箭术和武经,三年下来,尤振武的刀枪弓马之术已经算是精良,叔叔教授的武经,他也是小有所得。
“不愧将门之后!”外爷侯世禄私下里称赞他。
相比之下,与他同练的表弟翟去病就比较散漫了,翟去病今年十七,比他小一岁,论起来,两人是隔了两辈的表兄弟。和尤振武的刻苦不同,翟去病从小就好吃爱玩,有纨绔之风,虽然八岁开始练习骑射,但直到今日,他骑术和箭术,也都只能算是普通,对于兵书兵册,也不怎么上心,时常被他爷爷翟文骂“废物”。
为了更好的管束,三年前,翟文将翟去病送到了榆林尤家,交给表哥尤世威管教。
尤世威教导严厉,练武场上,可没有丝毫亲情,初到之时,翟去病承受不住,叫苦不迭,还曾经想要逃回靖边营,幸亏尤振武照顾、帮扶他、几次和他一起受罚,帮他求饶,才算是帮他熬了过来。
也就是在尤家的这一段时间,翟去病的武术弓马,大有进步。
到现在,两兄弟形影不离,每日都在一起。
除了翟去病,还有一个老家丁时时跟在尤振武的身边,乃是尤家曾经的第一家丁石善刚。
石善刚四十多了,世代榆林军户,刀马武艺娴熟,为人少言寡语,年轻时,曾经跟随尤世威驻守山海关,在辽东冲杀,风里雨里,忠心耿耿,现在虽然老了,但身手依然了得。考虑到尤振武是尤家的独苗,担心他出什么意外,所以尤世威就用石善刚做孙子的护卫,平常石善刚什么也不用做,只用跟着保护尤振武就可以。
……
在尤家精心培养下,今年四月,年满十八岁的尤振武参加省城西安的乡试,得中武举人。
消息传来,尤家上下喜悦。
明朝武举主要考的是马步弓箭和策试。
策试,即兵法和策略。
这两项尤振武都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准,考试之时,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陕西近十年来,最年轻的一个武举。
但和读书人得中举人,立刻就可以成为候补官员、最不济也能做一县的教谕不同,武举人能不能带兵,却还存在着变数。
因为大明朝的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近些年又有流贼招安,只这三项就已经是占据了大半的位置,武举人想要谋的一个带兵的机会,并不容易,加上兵事险恶,很多得中武举的人,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带兵,而是为了功名,以获得赋税减免的权力,因此,武举为将,并不是潮流。
即便如此,武举仍然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名将,如戚继光、沈有容、刘挺、吴三桂、刘肇基等人都是武举出身,前辽东经略熊廷弼甚至文武双全,在进士之前,居然也中过武举,是为武举开创以来的第一人。
一句话,有明一代,武举人、武进士只是将官的补充,有兵带则为将,无兵带回家养。武举人老死家中,一生都没有为朝廷所用的并不在少数。
……
榆林一战可谓是明末最为惨烈的一场保卫战,十几位被罢职闲居的副总兵以上的高级将领全部死难殉国,副将以下军官全部力战而死,以尤世威为代表的榆林将门世家虽然不为大明朝廷所用,但却以最悲壮的形式为大明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史载:榆林保卫战自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起,至二十七日方被攻下,前后十余日,相比于其他地方的毫无抵抗,开城投降,榆林可谓是一城碧血染春秋、五千丹心贯日月。
在明末,出自榆林,在各地死战殉国者无法计量,只总兵级就有赵率教、杜松、贺世贤、尤世功、张承胤……榆林,真真是有气有节之地。
……
前世是一个读史爱好者,尤其对明末有颇多研究,因此尤振武对榆林之战的记忆极为深刻。
战死的老将们大多都是因兵败而被朝廷弃用,崇祯十六年初,因朝廷缺少将领,大臣们举荐了很多被废弃的旧将,崇祯帝亲在中左门召见,这次召见中,榆林尤世威、王世钦、侯世禄,王世钦之弟王世国、侯世禄之子侯拱极都在其中。但最后崇祯帝一个都没有相中,相当于就此被朝廷弃置了。
虽然弃置,但榆林众将并没有丧失报效国家之心,依然在榆林之战中,用献血和生命回报了朝廷。
真实的历史上,尤振武不是跟随其父尤见龙战死在汝州,就是死在了榆林城破之时,连同他两个爷爷,尤世威尤世禄,还有他的二叔尤见田。
对大明朝,对这个历史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水滴一朵,一点浪花都卷不起。
但这一世,他换了人。
不同于叔辈的兴旺,到现在为止,尤家十一代就只有他这一个男丁,他的几个哥哥或襁褓或孩童时期,就全部都夭折了,他身体从小也不是太好,病病恹恹的,三天发烧,两天咳嗽,以致于在十五岁之前,全家都担心他也会夭折,步他几个哥哥的后尘,因此小心呵护,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边怕化了。
也因为如此,在十五之前,尤振武主要以学文为主,一点都没有练习将门世家的每一个男丁从小就应该、也必须操练的骑射弓马。十五岁之前,他就各种兵书读了一个遍,闲暇时,才会稍加锻炼,当时,很多人都暗暗叹气,觉得尤振武孱弱,比尤家老二尤见田还不如,尤家将门怕是要后继无人了。
但他的爷爷,原山海关总兵、戎马一生的老总兵尤世威依然对他寄予厚望,给他起名为“振武”,一寓振兴武备,二寓健武身体,十五岁之后,父亲尤见龙又给他取了字,为“允文”,希望他能文能武,建立功勋,以光大尤家的门楣。
……
也许是上天眷顾老尤家,不同于孩童时期的孱弱多病,进入少年之后,尤振武一改病态,能吃能喝,身体出人意料的强健了起来,尤家上下都欣喜不已,直到此时,习武的课题才算是摆到了他面前。
尤世威亲自上阵,教授他刀枪、弓马和骑射之术。
也是怪了,虽然习的晚,但尤振武悟性高,身体接受度好,很快就小有所成。
尤世威大喜,直说我娃未来必然能光大我尤家的门楣。
除了爷爷尤世威,三爷爷尤世禄、叔爷爷翟文,父亲尤见龙、外公侯世禄,亦时常督促,至于叔叔尤见田,则多教他箭术和武经,三年下来,尤振武的刀枪弓马之术已经算是精良,叔叔教授的武经,他也是小有所得。
“不愧将门之后!”外爷侯世禄私下里称赞他。
相比之下,与他同练的表弟翟去病就比较散漫了,翟去病今年十七,比他小一岁,论起来,两人是隔了两辈的表兄弟。和尤振武的刻苦不同,翟去病从小就好吃爱玩,有纨绔之风,虽然八岁开始练习骑射,但直到今日,他骑术和箭术,也都只能算是普通,对于兵书兵册,也不怎么上心,时常被他爷爷翟文骂“废物”。
为了更好的管束,三年前,翟文将翟去病送到了榆林尤家,交给表哥尤世威管教。
尤世威教导严厉,练武场上,可没有丝毫亲情,初到之时,翟去病承受不住,叫苦不迭,还曾经想要逃回靖边营,幸亏尤振武照顾、帮扶他、几次和他一起受罚,帮他求饶,才算是帮他熬了过来。
也就是在尤家的这一段时间,翟去病的武术弓马,大有进步。
到现在,两兄弟形影不离,每日都在一起。
除了翟去病,还有一个老家丁时时跟在尤振武的身边,乃是尤家曾经的第一家丁石善刚。
石善刚四十多了,世代榆林军户,刀马武艺娴熟,为人少言寡语,年轻时,曾经跟随尤世威驻守山海关,在辽东冲杀,风里雨里,忠心耿耿,现在虽然老了,但身手依然了得。考虑到尤振武是尤家的独苗,担心他出什么意外,所以尤世威就用石善刚做孙子的护卫,平常石善刚什么也不用做,只用跟着保护尤振武就可以。
……
在尤家精心培养下,今年四月,年满十八岁的尤振武参加省城西安的乡试,得中武举人。
消息传来,尤家上下喜悦。
明朝武举主要考的是马步弓箭和策试。
策试,即兵法和策略。
这两项尤振武都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准,考试之时,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陕西近十年来,最年轻的一个武举。
但和读书人得中举人,立刻就可以成为候补官员、最不济也能做一县的教谕不同,武举人能不能带兵,却还存在着变数。
因为大明朝的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近些年又有流贼招安,只这三项就已经是占据了大半的位置,武举人想要谋的一个带兵的机会,并不容易,加上兵事险恶,很多得中武举的人,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带兵,而是为了功名,以获得赋税减免的权力,因此,武举为将,并不是潮流。
即便如此,武举仍然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名将,如戚继光、沈有容、刘挺、吴三桂、刘肇基等人都是武举出身,前辽东经略熊廷弼甚至文武双全,在进士之前,居然也中过武举,是为武举开创以来的第一人。
一句话,有明一代,武举人、武进士只是将官的补充,有兵带则为将,无兵带回家养。武举人老死家中,一生都没有为朝廷所用的并不在少数。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644英雄志,1644英雄志最新章节,1644英雄志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644英雄志,1644英雄志最新章节,1644英雄志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