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还是有点失望的,俄国人主动退出芬兰北部的城市之后,澳大拉西亚也就少了一个可以直接向俄国宣战的理由。
不过这也直接的体现出了澳大拉西亚的强大,哪怕是内心并不甘愿居于人下的苏达林,也不得不在此时向澳大拉西亚屈服。
澳大拉西亚和俄国之间的小冲突只是欧洲战争的一个小小事件。只要没有打起来,重要性就无法和对德国的战争相比。
随着时间来到1939年的4月22日,在澳大拉西亚军队的帮助之下,芬兰的全部领土宣告解放,德米特里也早就回到了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主持整个公国的秩序。
同样也是在四月,挪威和瑞典北部的城市也基本被收复,德国军队已经被全部赶出了北欧地区。
北欧的澳大拉西亚军队有一部分南下选择前往丹麦,另一部分则从芬兰渡海前往波罗的海三国。
虽然阿瑟更想占领沙皇俄国时期的首都圣彼得堡,但此时的俄国政府明显不会给澳大拉西亚军队机会。
早在俄国军队从萨拉撤离的时候,就已经有部分俄国军队南下前往圣彼得堡。
德国人也自然不可能放任自己的军队被澳大拉西亚和俄国南北夹击,早在四月中旬就已经将圣彼得堡地区的军队撤离到了更南部的卢家和普斯科夫一线。
这么做不仅方便了俄国人重新收复圣彼得堡,同样也方便了澳大拉西亚对地中海三国的进攻。
虽然德国所占领的地中海三国傀儡政府也在海岸线部署了严密的防御,但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无法和德国军队相比。
德国人为什么不派遣军队帮助这些国家守住海岸线呢?当然是德国本土更需要这些军队的防御了。
从五月份开始,英国和澳大拉西亚的进攻就已经从斯堪尼亚杜海来到了西兰岛,这里可是丹麦所有本土中最大的岛屿,就连丹麦原本的首都哥本哈根也在这座岛屿上。
其实如果从正常的地理观念出发,丹麦的首都应该放到土地面积明显更大,并且和欧洲大陆相连的日德兰半岛。
但正因为丹麦过去的历史原因,才让丹麦的首都位于地中海之上的西兰岛。
毕竟丹麦可是曾经整个北欧和地中海的霸主之一,联统着挪威和瑞典两個庞大的国家,并且成立过斯堪的纳维亚这个三个国家联合起来的庞然大物。
相较于丹麦,澳大拉西亚更多的进攻重心放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身上。
首先是英国人对于丹麦这个国家,肯定是要拉拢的。哪怕德国建造基尔运河后丹麦的重要性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但作为欧洲传统并且历史悠久的君主制国家,英国也是相当看重丹麦在欧洲所有君主制国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就是丹麦的南方就是德国的本土,德国肯定会死守丹麦地区,至少也会死守日德兰半岛。
毕竟在丹麦以南的石勒苏益格和赫尔施泰因地区,不仅有着德国建造的基尔运河,同样还有着德国非常重要的北部城市汉堡。
汉堡再往南就是汉诺威,这里已经深入德国腹地,并且相当靠近德国的鲁尔区和柏林。
不管怎么想,德国人都绝对不可能放弃石勒苏益格和赫尔施泰因这样重要的地区。
与其在丹麦地区和德国人拼个你死我活,倒不如抓紧收复波罗的海三国,至少也要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占据两个名额。
毕竟俄国的本土和波罗的海三国相邻。如果澳大拉西亚不抓紧攻克波罗的海三国,俄国人对于这三个国家肯定也会有想法。
俄国人占领波罗的海三国之后,不仅能够大量扩张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岸线,同样也能极大程度的加强俄国在整个波罗的海的影响力。
这对阿瑟和澳大拉西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为了澳大拉西亚在波罗的海的战略部署,波罗的海三国一定不能被俄国人拿到。
而且如果能够掌控波罗的海三国的话,还能够通过波罗的海三国南下波兰,拿下这个原本德国和俄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地。
这么做有个好处,能够直接切断俄国军队前往德国本土的路径。只要俄国军队不能攻入德国本土,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就注定不会太大。
只要功劳不大,澳大拉西亚和英国就可以联合起来减少战后利益中俄国所获得的占比。
甚至如果极端一点的话,还能够在波兰地区扶持一个新的波兰政府,并且受益这个新的波兰政府在俄国人还没有完全收复本土之前,占领一大片俄国领土,给俄国人找点麻烦。
相信英国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区平衡政策,也不愿意看到庞大的东欧地区只有俄国一个强国。
在英国和澳大拉西亚两大列强的扶持之下,这个新的波兰政府肯定不会如同二战之前的波兰一样,守着落后的骑兵还在做着大波兰的春秋大梦。
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当中,阿瑟最看重的是位于北部的爱沙尼亚。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澳大拉西亚能够掌控芬兰和爱沙尼亚两个国家,就能够直接围堵驻扎在圣彼得堡地区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在这两个国家的海岸线部署大量的雷达和导弹,甚至可以将俄国舰队围堵在出海口之外,让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永远进入不了波罗的海。
1939年5月7日,澳大拉西亚军队在芬兰地区经过短暂的休整,就在空军的掩护下乘坐大量的登陆舰在爱沙尼亚地区登陆。
根据各方面情报显示,整个爱沙尼亚驻扎的只有五万本土军队和一个师的德国军队,德国军队还位于爱沙尼亚东南部的沃鲁地区。
很明显,在德国人的战略收缩计划当中,爱沙尼亚的大片土地也是可以被放弃的部分。
时间来到5月11日,阿瑟坐在办公室内,正在观看着欧洲方面传回来的战报。
这几天对爱沙尼亚的进攻还是非常顺利的,耗费了几万土著和数千澳大拉西亚士兵的伤亡之后,军队终于拿下了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并且控制了爱沙尼亚傀儡政府的高层。
阿瑟沉浸在好消息的喜悦中没过多久,军事情报局和皇家情报局的负责人联袂而来,并且汇报了一个让阿瑟略微有些惊讶但心情更加不错的消息,那就是德俄战争的最新消息。
德国人在基辅附近部署的包围圈起效果了,俄国军队一股脑的钻进了这个巨大的包围圈,并且被德国军队死死的困在包围圈之内。
截止消息传到澳大拉西亚的当天,已经确定被围困在包围圈的俄国军队至少也有150万,并且其中有很多都是经历过莫斯科保卫战和苏达林格勒战役的俄国精锐士兵。
这150万的军队中还有着上千辆的坦克和数千门火炮,如果全部损失在包围圈之内,对现在的俄国来说绝对是沉重的打击。
这也让阿瑟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胆大。
要知道,在部署包围圈之前,德国人在东欧战场已经先后经历了莫斯科和苏达林格勒两次大规模的失利。
德国人甚至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就连西线战场也被迫放弃了大片土地。
但就是在这样糟糕的局面的情况下,德国人居然还有胆量进行一次巨大的包围行动,并且还成功围困了至少150万俄国军队。
如果这样的操作失败的话,部署防御圈的德国军队唯一的下场就是被全灭,这也会让德国本来就糟糕的防线更加雪上加霜。
但现在,很明显是德国人赌成功了。
如果俄国150万军队能够突围脱困的不多,这将极大程度的改变东欧战场的局势。
虽然不至于让德国人由守转攻,但至少俄国人也没有太多的军队去反攻德国本土了。
这么一想,德国人完成这次包围行动之后,最大的受益者反而不是德国,而是英国和澳大拉西亚。
要是德国人的包围圈顺利收缩的话,俄国基本上也就丧失了攻破柏林的可能。
虽然后续俄国政府仍然能够组织军队攻入德国本土,但那时候的俄国军队也没有太多的力量占领太多的地区了。
如此一来,俄国的威胁也会大大的降低。甚至如果澳大拉西亚的动作再快一点,在俄国军队进入波兰领土之前就扶持新的波兰政府,说不定俄国人的脚步会被永远的阻拦在波兰和俄国的边境。
想到这里,阿瑟对于接下来的行动也非常期待。
再加上岛国第一批准备远征欧洲的军队已经准备完毕,澳大拉西亚直接宣布向欧洲增兵50万,帮助欧洲国家更快收复本土。
当然,这50万军队超过一半由岛国士兵组成。剩下的不到25万的军队当中,菲律宾和加里曼丹军队也超过了15万人。
这也代表着,真正作为核心力量的澳大拉西亚军队只有不到10万人。但考虑到有着战斗力更强的岛国军队作为炮灰,这50万军队的综合战斗力还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这也直接的体现出了澳大拉西亚的强大,哪怕是内心并不甘愿居于人下的苏达林,也不得不在此时向澳大拉西亚屈服。
澳大拉西亚和俄国之间的小冲突只是欧洲战争的一个小小事件。只要没有打起来,重要性就无法和对德国的战争相比。
随着时间来到1939年的4月22日,在澳大拉西亚军队的帮助之下,芬兰的全部领土宣告解放,德米特里也早就回到了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主持整个公国的秩序。
同样也是在四月,挪威和瑞典北部的城市也基本被收复,德国军队已经被全部赶出了北欧地区。
北欧的澳大拉西亚军队有一部分南下选择前往丹麦,另一部分则从芬兰渡海前往波罗的海三国。
虽然阿瑟更想占领沙皇俄国时期的首都圣彼得堡,但此时的俄国政府明显不会给澳大拉西亚军队机会。
早在俄国军队从萨拉撤离的时候,就已经有部分俄国军队南下前往圣彼得堡。
德国人也自然不可能放任自己的军队被澳大拉西亚和俄国南北夹击,早在四月中旬就已经将圣彼得堡地区的军队撤离到了更南部的卢家和普斯科夫一线。
这么做不仅方便了俄国人重新收复圣彼得堡,同样也方便了澳大拉西亚对地中海三国的进攻。
虽然德国所占领的地中海三国傀儡政府也在海岸线部署了严密的防御,但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无法和德国军队相比。
德国人为什么不派遣军队帮助这些国家守住海岸线呢?当然是德国本土更需要这些军队的防御了。
从五月份开始,英国和澳大拉西亚的进攻就已经从斯堪尼亚杜海来到了西兰岛,这里可是丹麦所有本土中最大的岛屿,就连丹麦原本的首都哥本哈根也在这座岛屿上。
其实如果从正常的地理观念出发,丹麦的首都应该放到土地面积明显更大,并且和欧洲大陆相连的日德兰半岛。
但正因为丹麦过去的历史原因,才让丹麦的首都位于地中海之上的西兰岛。
毕竟丹麦可是曾经整个北欧和地中海的霸主之一,联统着挪威和瑞典两個庞大的国家,并且成立过斯堪的纳维亚这个三个国家联合起来的庞然大物。
相较于丹麦,澳大拉西亚更多的进攻重心放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身上。
首先是英国人对于丹麦这个国家,肯定是要拉拢的。哪怕德国建造基尔运河后丹麦的重要性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但作为欧洲传统并且历史悠久的君主制国家,英国也是相当看重丹麦在欧洲所有君主制国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就是丹麦的南方就是德国的本土,德国肯定会死守丹麦地区,至少也会死守日德兰半岛。
毕竟在丹麦以南的石勒苏益格和赫尔施泰因地区,不仅有着德国建造的基尔运河,同样还有着德国非常重要的北部城市汉堡。
汉堡再往南就是汉诺威,这里已经深入德国腹地,并且相当靠近德国的鲁尔区和柏林。
不管怎么想,德国人都绝对不可能放弃石勒苏益格和赫尔施泰因这样重要的地区。
与其在丹麦地区和德国人拼个你死我活,倒不如抓紧收复波罗的海三国,至少也要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占据两个名额。
毕竟俄国的本土和波罗的海三国相邻。如果澳大拉西亚不抓紧攻克波罗的海三国,俄国人对于这三个国家肯定也会有想法。
俄国人占领波罗的海三国之后,不仅能够大量扩张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岸线,同样也能极大程度的加强俄国在整个波罗的海的影响力。
这对阿瑟和澳大拉西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为了澳大拉西亚在波罗的海的战略部署,波罗的海三国一定不能被俄国人拿到。
而且如果能够掌控波罗的海三国的话,还能够通过波罗的海三国南下波兰,拿下这个原本德国和俄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地。
这么做有个好处,能够直接切断俄国军队前往德国本土的路径。只要俄国军队不能攻入德国本土,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就注定不会太大。
只要功劳不大,澳大拉西亚和英国就可以联合起来减少战后利益中俄国所获得的占比。
甚至如果极端一点的话,还能够在波兰地区扶持一个新的波兰政府,并且受益这个新的波兰政府在俄国人还没有完全收复本土之前,占领一大片俄国领土,给俄国人找点麻烦。
相信英国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区平衡政策,也不愿意看到庞大的东欧地区只有俄国一个强国。
在英国和澳大拉西亚两大列强的扶持之下,这个新的波兰政府肯定不会如同二战之前的波兰一样,守着落后的骑兵还在做着大波兰的春秋大梦。
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当中,阿瑟最看重的是位于北部的爱沙尼亚。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澳大拉西亚能够掌控芬兰和爱沙尼亚两个国家,就能够直接围堵驻扎在圣彼得堡地区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在这两个国家的海岸线部署大量的雷达和导弹,甚至可以将俄国舰队围堵在出海口之外,让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永远进入不了波罗的海。
1939年5月7日,澳大拉西亚军队在芬兰地区经过短暂的休整,就在空军的掩护下乘坐大量的登陆舰在爱沙尼亚地区登陆。
根据各方面情报显示,整个爱沙尼亚驻扎的只有五万本土军队和一个师的德国军队,德国军队还位于爱沙尼亚东南部的沃鲁地区。
很明显,在德国人的战略收缩计划当中,爱沙尼亚的大片土地也是可以被放弃的部分。
时间来到5月11日,阿瑟坐在办公室内,正在观看着欧洲方面传回来的战报。
这几天对爱沙尼亚的进攻还是非常顺利的,耗费了几万土著和数千澳大拉西亚士兵的伤亡之后,军队终于拿下了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并且控制了爱沙尼亚傀儡政府的高层。
阿瑟沉浸在好消息的喜悦中没过多久,军事情报局和皇家情报局的负责人联袂而来,并且汇报了一个让阿瑟略微有些惊讶但心情更加不错的消息,那就是德俄战争的最新消息。
德国人在基辅附近部署的包围圈起效果了,俄国军队一股脑的钻进了这个巨大的包围圈,并且被德国军队死死的困在包围圈之内。
截止消息传到澳大拉西亚的当天,已经确定被围困在包围圈的俄国军队至少也有150万,并且其中有很多都是经历过莫斯科保卫战和苏达林格勒战役的俄国精锐士兵。
这150万的军队中还有着上千辆的坦克和数千门火炮,如果全部损失在包围圈之内,对现在的俄国来说绝对是沉重的打击。
这也让阿瑟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胆大。
要知道,在部署包围圈之前,德国人在东欧战场已经先后经历了莫斯科和苏达林格勒两次大规模的失利。
德国人甚至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就连西线战场也被迫放弃了大片土地。
但就是在这样糟糕的局面的情况下,德国人居然还有胆量进行一次巨大的包围行动,并且还成功围困了至少150万俄国军队。
如果这样的操作失败的话,部署防御圈的德国军队唯一的下场就是被全灭,这也会让德国本来就糟糕的防线更加雪上加霜。
但现在,很明显是德国人赌成功了。
如果俄国150万军队能够突围脱困的不多,这将极大程度的改变东欧战场的局势。
虽然不至于让德国人由守转攻,但至少俄国人也没有太多的军队去反攻德国本土了。
这么一想,德国人完成这次包围行动之后,最大的受益者反而不是德国,而是英国和澳大拉西亚。
要是德国人的包围圈顺利收缩的话,俄国基本上也就丧失了攻破柏林的可能。
虽然后续俄国政府仍然能够组织军队攻入德国本土,但那时候的俄国军队也没有太多的力量占领太多的地区了。
如此一来,俄国的威胁也会大大的降低。甚至如果澳大拉西亚的动作再快一点,在俄国军队进入波兰领土之前就扶持新的波兰政府,说不定俄国人的脚步会被永远的阻拦在波兰和俄国的边境。
想到这里,阿瑟对于接下来的行动也非常期待。
再加上岛国第一批准备远征欧洲的军队已经准备完毕,澳大拉西亚直接宣布向欧洲增兵50万,帮助欧洲国家更快收复本土。
当然,这50万军队超过一半由岛国士兵组成。剩下的不到25万的军队当中,菲律宾和加里曼丹军队也超过了15万人。
这也代表着,真正作为核心力量的澳大拉西亚军队只有不到10万人。但考虑到有着战斗力更强的岛国军队作为炮灰,这50万军队的综合战斗力还是说得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