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瓜
从董老师手中接过笔记本和地图,觉得沉甸甸的。800
看着病床上的董老师,与两年前已判若两人,骨瘦如材的身体使得病床显得十分宽大,高高凸起的眉骨和颧骨,深深凹进的眼窝,昭示着他已时日无多。
“干嘛这么愁眉苦脸的?这可不像平时的你呢。”董老师口腔内插着流质管,发出的声音沙哑而模糊。
“没有,您把这么重要的东西交给我,怕有负您的重托。”我努力挤出一点笑容,想掩饰自己的悲伤。
“有什么重要的,这本笔记只是我对巴国历史研究的一点心得,至于说这幅地图,只不过是一件复制品而已,没啥了不起的。”说完这句话,董老师连续咳了几声。
我忙把床摇起来点,倒杯水给他。
董老师示意我坐在旁边,用插着输液管道的手轻轻搭在我的手上,笑着说道:“我是觉得你很有灵气,又是老同学的孙子,才对你提出了这个请托,你若没有兴趣,尽可以不把它当会事儿的。”
“哪里,我很有兴趣,要不然也不会经常来叨扰您了。”我急忙解释道。
“我知道你对古董的兴趣远大于巴国史,不过这也不矛盾,古董学好了,也可以帮助巴国史的研究,因为巴国史现在迫切需要的就是实物考证。”
“您放心,我会尽力而为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其实很忐忑。
董老师望着我,似在回忆什么,半响,又开始用沙哑的声音说话:“其实你爷爷当年是我们班上的尖子生,可惜却走了从政这条路,文革中饱受迫害,那么硬朗的身体,竟然比我先去了,反倒是我这个体弱多病的家伙,赖着多活了几年,早想去见当年那些老哥们儿了。”
董老师与爷爷是夔城中学的同学,临解放前一年,爷爷去投奔了刘邓大军,董老师去读了大学,退休前是山城博物馆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文物和巴国史专家。
后来我也来重庆读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又留校任教,专业方向是民间文学,可是却对文物和历史着谜,巴国史也有点兴趣,所以经常到董老师家讨教。
两年前,董老师被查出肺癌晚期,家人要他住院,他偏不肯,坚持要把手头的巴国史稿完成,但病魔带来的剧痛让他不得不停止手头的工作,来到医院治疗。
80多岁的老人,又是开刀又是化疗,怎么经得住这般折腾,入院半年以来,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发小“冬瓜”打来的。
离开病房,轻轻掩上门,到外面来接电话。
“grd的,放假了还不回来,在外面晃荡啥子?”电话那头传来冬瓜的声音,“grd”是他的口头禅,对爹妈也这么称呼。
“在医院里看望一个朋友,你有什么事?”我问道。
“给老子赶紧回来,我在三角坝开了个分店,这几天准备了好多野味,grd的你得来捧个场,天气恁个热,顺便避暑歇凉嘛。”
“就这点儿事吗?你放心,我一定将红包带到。”我也直奔主题。
“grd,你别说得恁个恶戳好不好,你我两兄弟,啥子钱不钱的。”
冬瓜出了名的财迷,不过对我倒一直比较大方,我们俩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同学,随时搅和在一起,很奇怪的搭配,我高大瘦削,他矮小肥胖,我成绩优异,他品学皆劣,但硬是成了雷打不散的好朋友。
记得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我想学画画,冬瓜便自告奋勇承担了解决绘画材料的任务,我们把目标锁定在他家附近的剧团材料库房,一个放风一个打洞,好在库房的一面墙是用石棉板隔起来的,所以打洞并没有花多少时间。
一会儿,冬瓜得意洋洋地拖出一个纸箱来,打开一看,全是红颜料。我说要不了这么多红色,拿回去换点其他颜色。
于是冬瓜又从洞口钻了进去,但却没有将这个箱子带回去。不一会儿又灰头土脸地钻出来,这次手中拖的不是一个箱子而是两个,一个箱子里是各色颜料,一个箱子里是各种画笔画具。
后来我成为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骨干,全是这几箱材料的功劳,。
“还有什么别的事没有?我要挂电话了。”我想早点回到病房里去,在他快要离世之前多陪陪他。
“grd,你莫鬼吹灯似的,老子还有重要的事情交代,三角坝来了一个探险队,赵书记带队,还有好些个法国人,其中有个法国妞,靓惨了,不如你来勾兑勾兑。”
冬瓜不仅爱财,而且好色,无奈人丑又舍不得花钱,所以看到美女只有流口水的份儿。曾经在学开车的时候,看见街上美女就不由自主撞过去,把教练吓惨了,直接退钱请他离开驾校,冬瓜的驾驶梦也随之破灭。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800小说网(www.800book.net)
但是对于探险,我一直是很有兴趣的,而且三角坝就是天坑地缝所在地,董老师也多次叮嘱我有空去那里看看,说那里很可能隐藏有巴国遗迹或文物,说不定还隐藏着白虎之巴神秘消失的蛛丝马迹。[77nt.COM千千小说]
“他们主要做哪方面的探险?”我问道。
“据说是探洞,今天刚到不久,明天开始工作,你要有兴趣,我给赵书记说说,把你安插进去。”
冬瓜是个八面玲珑的家伙,尤其把某些部门的关系裹得好,这使得他饭庄的生意一直兴隆,对了,谈到饭庄,得先谈谈“冬瓜”一词的由来。
冬瓜姓冯名东国,因为从小肥胖,名字又与冬瓜谐音,所以就被人叫成“冬瓜”了,夔州城中,知道他真名的反而不多。
后来因为喜欢吃而喜欢上烹调,喜欢烹调而开了饭庄,店名就叫“冬瓜饭庄”了。
告别董老师,我以最快的速度奔赴三角坝,正赶上晚饭。
大半年没见,冬瓜似乎又胖了不少,身子滚圆滚圆的,身高虽然远不及我,体重却大了许多,更像个名副其实的“冬瓜”了。
西装革履的倒有些老总的派头,但举手投足却漏了馅儿,仍然是油头滑脑,滑稽可爱的“冬瓜”。
一见面,冬瓜首先表功:“我已经跟赵书记说好了,你就以编外队员身份加入探险队。”
我连忙表达谢意,顺手递给他一个大红包:“恭喜新店开业,一点小意思。”
冬瓜嘴里说两兄弟客气啥子,手却伸过来接了:“grd,你每次回来都一个人,你妈老汉儿(父母)不着急,老子还着急呢,要不这次就在夔城勾兑一个带回去?”
我捶捶他肩:“这事用不着你着急,我目前还没这个心思。”
冬瓜给我肚子就是一拳:“我看你娃有病。”
探险队大本营驻扎在冬瓜饭庄对面的“天地客栈”,老板下巴上留一撮山羊胡子,让我总是联想到旧时代的师爷。
晚饭就安排在“冬瓜饭庄”,我们十多人围坐在由两张方桌拼成的大条桌周围,由万教授为中法双方相互介绍。
探险队一共12人,中方五人,其中三人我认识,一位是县旅游局党委书记赵林森,算是老相识;两个扛摄像机的分别是万州电视台摄像师黎夔和夔城电视台赵东。另外一男一女经介绍得知,男的是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向北,女的是她的研究生。
法国人的名字一时难以记住,我只对三个人有印象,一个叫伊普斯,是他们的队长,一个叫沙克,秃顶长髯,总让我联想到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还有一个就是冬瓜所说的法国美女,果然非常漂亮,而且有点中西混血,因为长得像法国巨星苏菲玛索,我干脆叫她“爱玛索”
吃过晚饭后,我正要去拜访万教授,见冬瓜换了身短装,穿着凉鞋来找我,后面跟着个“丘儿”(伙计),手里拿了两把电筒,还提了个带盖的鱼篓。
我不仅有些困惑,问他又打什么鬼主意,难道晚上还要出去钓鱼不成?冬瓜嘿嘿笑着说:“捉螃螃去。”
“胖胖?”看我茫然不解的样子,冬瓜说:“就是大青蛙。”
在田间小道穿行了很久,来到一条小溪边,听见“呱呱”、“嘭嘭”的娃叫声,想必就是冬瓜所说的“螃螃”了。
冬瓜从丘儿手里拿过电筒,递给我一只。
跟在丘儿后面下到沟里。这时天已黑了下来,虽说高原的月亮亮,但仍看不清楚沟里的情况。三个人赤手空拳,蛙类白天尚难对付,何况晚上,心中不由犯起嘀咕。
只见冬瓜拿着手电在溪沟中横七竖八地扫射,探头探脑地真像鬼子进村,我想笑却看见他的手电光突然定住了。顺着光束望去,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鼓着一对绿眼珠呆呆地望着我们,只见丘儿不慌不忙从旁边绕到那家伙后面,两只手那么一合,“呱”的一声,那家伙便就范了。
拿近一看,好家伙,肥嘟嘟的足有一斤多。
所谓“螃螃”,莫非就是通常说的牛蛙?
我学着冬瓜的样子拿着手电漫无目的地一阵乱射,但没有发现什么可疑情况,而冬瓜和丘儿合作已擒拿了好几只,我有些着急了,冬瓜说要沉住气,电筒不要一味乱射,要特别注意溪沟边缘、石缝和水流平缓的地方。
我照着他的方法做,嘿,还真灵,很快就发现一个大家伙,死死地盯住电筒光,竟让我有些害怕,丘儿却轻松将它捉拿归案,没想到是今晚最大的一只。
带着满篓的战利品回到旅店,队员们大都已安然就寝,赵书记却还没睡,正担心我呢。我从篓子里捉出一只螃螃给赵书记看,如此大的青蛙他也是第一次见。于是叫来万教授和伊普斯一起观摩,二人推测这可能是棘胸蛙,至于当地人叫“螃螃”,可能是跟它的叫声有关。
深夜,全体队员被叫醒,又美美地吃了一顿夜宵——水煮螃螃加丝瓜,辣得沙克喝掉了三瓶可乐。
二、初探三眼洞
吃了太多的东西,没法马上睡觉,便将董老师的笔记本拿出来翻阅,只见董老师的笔记本上打了很多的问号,凡是他的想法观点与学术界普遍认定相悖的地方,后面都会打上一个红色的问号。
笔记的前面部分是关于巴人的起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主张清江廪君起源说,也有主张黔水嘉陵江起源说,有主张氐羌迁移来源说,还有主张汉水迁移来源说等几种主要看法,莫衷一是。
董老师比较倾向清江廪君起源说,但他认为这只是早期巴人最重要的一支,与此同时,来自西北的氐羌也可能共同成为了早期巴国的组成部分。就跟我们华夏民族的起源一样,具有多源性。
关于巴国的都城,也有不同的说法,比较得到公认的是“江州说”(即现在的重庆)。但也有人提出巴人还曾经分别在夷陵、夔城、丰都、涪陵、阆中等地建立过都城。
关于这个问题,董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早期巴人并非起源于廪君之巴一支,而是至少有三支以上强大的部落,在相互征伐中又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一个强大而又相互独立的组合型巴国,或则称之为部落联盟。而每支巴人各有自己活动的中心区域,这便是史料上巴人有多处都城的由来。
还有就是关于巴人的图腾崇拜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巴人的图腾是老虎,有人认为巴人的图腾应为大蛇。
单从“巴”字来解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是指蛇,即《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所描述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中之大蛇。
如此说来,巴人应该是崇拜蛇的,相传巴国的祖先是人首蛇身的伏羲与女娲交配的后代,大量考古学的出土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巴人确实存在普遍性的大蛇崇拜;而生活在嘉陵江流域的一只叫“板楯蛮”的巴人,则是以射杀老虎为荣,这就与巴人崇拜老虎发生矛盾。
到底巴人是崇拜老虎还是崇拜大蛇?抑或两者都崇拜?或者是某些巴人崇拜蛇?某些巴人崇拜虎?或者还有没有其它的图腾?后面又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明天就要开始探险之旅了,这一次跟随专业队伍考察,一定会比自己小打小闹有意思得多,但愿能够在考察中找到一些答案,可以给董老师一点交代,心里充满期待。
看了一会儿,有点困了,决定关灯,睡觉。
清晨,汽车在崎岖的山道间穿行,远处重峦叠嶂在薄雾的遮掩下显出几分妩媚,像拉在眼前的一道道帷幕。最远最高一层是浅蓝色,然后粉蓝、粉青、浅绿、深绿,在浅绿和深绿之间是几栋青砖瓦顶房。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停在了一个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山腰。
穿过一片灌木丛,身上划伤了几条扑棱后,队伍在一个小小的洞口停下来。洞口不大,约有两尺高、三尺宽,似张开的鱼嘴,里面黑咕隆咚的,喷出阵阵寒气,身上顿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可是法国人已经放下行李,看架势是要准备进洞了。我不仅有些纳闷:夔城的溶洞,比这漂亮的多了去了,这种其貌不扬的岩洞,似乎到处可见,难道这里面藏着金银财宝不成,法国人居然远涉重洋、兴师动众地来“考察”它。
接着,更让我意外的一幕出现了:法国人开始当着我们的面脱衣服,男人脱得只剩条内裤,女人也脱得只剩下三点式,难道是要准备什么特别的入洞仪式或是……如此近距离的坦呈在眼前,不免让人有点难为情。
法国人的浪漫早有所闻,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该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行为吧,何况我们今天是出来探险考察啊!
爱玛索也脱掉了衣服,在洞口边一块大石上躺下来抽烟,晨光从树缝间射过来,将她勾画出一个凹凸有致的轮廓,偷瞥几眼,顿时口干舌燥。
爱玛索一点不介意我的偷窥,舒展着身体,从容的抽烟,吐出一个个烟圈,像蒸腾的水雾,迷茫了我的视线。
法国人从各自的背包中拿出一堆衣服来,一层一层往身上套,贴身一层是紧身衣,中间一层是防寒服,然后再裹上一层薄膜状的衣料,最外层是一件尼龙防水服,肩、腰、腿上都绑着许多带钩和挂扣,像一个消防队员。头盔上有两盏灯,一盏是明火的电石灯,一盏是电瓶灯。
原来法国人脱衣服是为了穿上专业探险服装,不禁为自己的歪心思感到好笑。
法国人都已换好了衣服,还带了很多设备,比如gps定位仪,水下摄像机,探测仪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专业设备。
我和赵书记以及两个摄像师都是编外队员,没有任何专业装备,只是头上戴个工程安全帽当头盔,腰间挂个矿灯做照明用具。
洞内湿气很重,前几十米很陡,差不多有六十度的坡度,特别溜滑。
我们六个中国人间插在七个法国人之间,一为安全起见,二为节省能源,我的前面是爱玛索,后面是沙克,遇到危险的地方爱玛索有时候会主动伸出手来拉我,并叮嘱道:“皮老师,小心点。”
她的手柔软而温暖,让我有触电的感觉。
别看洞口很小,经过一段小坡再转几道拐后就进入一个大厅,足可容纳几百人。借着微弱的灯光,竟然发现洞壁有几个灶坑和水池,并有烟熏火燎的痕迹,里面居然有人居住过,难道是原始人的穴居遗址?
我试着想要发现点陶器或石器,然而我的奇思妙想很快被万教授的阐释打断,原来这些灶坑水池只不过是早些时候本地人用来熬硝的。硝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也可能这个洞穴曾是解放前土匪的一个据点。
尽管有点失落,但还是可以拍几张照片留着考察资料,然而当我按动快门的时候,倒霉的事情发生了,只听“叭”的一声,闪光灯居然因潮湿而发生短路。
这下完了,洞内是一张照片也拍不成了,但愿相机没坏,这可是我除座驾之外唯一值钱的身家了。
队伍继续前行,通道时宽时窄,时缓时陡。我们手足并用,像穴居的爬行动物一样。有时会遇到岔道,法国人停下来讨论片刻,确定继续行走的路线。
洞穴可能不止一两层,有时会遇到上中下三条通道,法国人则基本选择一直朝下走。
沿路也没做下什么标记,我不禁有点担心会不会迷路,但看法国人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也不便多问。
洞内有很多坍塌的砂岩,其边沿锋利如刀,狭窄处仅容一人贴身而过,商量了一会儿,一个法国人带赵书记和两位摄影师以及女研究生原路返回,我坚持留了下来。
继续朝下,经过几个转折,进入洞穴第二层,钟乳石渐渐多了起来,各种奇形怪状的样子,充满诡异而神秘的气氛。
再往前走一段,湿气越来越重,穿短衣裤的我已冷得直哆嗦,膝盖也磨破了皮,渗出血来。
万教授问我道:“接下来的路会更加困难,要不皮老师也回去吧?”
我硬着头皮道:“万教授比我年长那么多都不怕,我怎么好意思回去。”
万教授笑道:“我们搞洞穴研究的,经常都在钻洞,早习惯了。”
此时对洞穴的好奇已被无边的黑寂所营造的恐惧无聊侵占,唯一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力量是脑中不断闪现的武侠小说中洞穴奇遇的镜头:
洞穴壁突然显出一道石门,石门中有绿光透出,石门旁有个饕餮形旋钮,虽然锈迹斑斑,使劲一扭居然还能转动,随之石门豁然开启。哇!里面是个宽敞的大厅,厅内的家具都是用碧绿的岫玉做成。大厅正中坐着一个干瘦的老者,银须掩面,一动不动。
走进一看,原来是具干尸,尸前地板上刻着一行字迹,是用小篆书写的,依稀认得是要九扣十八拜之类的意思,于是很虔诚地跪地行起大礼来。
突然洞壁周围有火把燃起来,照出洞壁上若隐若现的武功招式和一幅神秘的地形图,可是这些招式太奇怪,一时半会儿也学不会。
于是专注地研究起这幅地画来,地图画了很多的不规则圆圈,有一根根弯弯曲曲的线条串联起来,其间有山脉和河流标示,有点像董老师给我的那幅羊皮图,但因为没有文字,所以看不出什么奥妙。
正在为难,老者突然不见了,而他所坐之处出现了一个紫红色的雕漆木匣,里面一定装着我想要的答案或奇珍异宝。我顿时兴奋莫名,跨步向前,不觉中脚下地板忽然移动起来,我站立不稳即将掉入黑不见底的深渊……
我惊声尖叫起来,眼前的绿光变成了红光,沙克和爱玛索在我的面前,在闪烁的电石灯映照下,看见二人惊诧的眼神。
“皮老师怎么了?”爱玛索问道。
“臆想症发作了。”我尴尬地笑笑。
奇遇原来是幻觉,我不得不强令自己回到黑暗的现实。
前程越来越险恶,也不知道还要在里面呆多久,空间和时间似乎都被黑暗吞噬,思维也仿佛凝固,巨大的寂寞笼罩心头,我只是机械地一点一点向前挪动身体。
开始进入洞穴第三层,洞壁湿滑,有滴滴哒哒的水声。在微弱的灯光下,依稀看见洞内的钟乳比先前多了许多,还有各种方解石晶体遍布,深远的地方传来流水的声音。
又下行数十米,一条地下暗河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个时候,胸口开始有郁闷感,头脑发胀,呼吸困难,探险队员们头盔上的电气灯也相继熄灭,洞内的氧气不足,已不容继续前行。
法国人也无可奈何,只得开启电瓶灯,悻悻然原路返回。
从董老师手中接过笔记本和地图,觉得沉甸甸的。800
看着病床上的董老师,与两年前已判若两人,骨瘦如材的身体使得病床显得十分宽大,高高凸起的眉骨和颧骨,深深凹进的眼窝,昭示着他已时日无多。
“干嘛这么愁眉苦脸的?这可不像平时的你呢。”董老师口腔内插着流质管,发出的声音沙哑而模糊。
“没有,您把这么重要的东西交给我,怕有负您的重托。”我努力挤出一点笑容,想掩饰自己的悲伤。
“有什么重要的,这本笔记只是我对巴国历史研究的一点心得,至于说这幅地图,只不过是一件复制品而已,没啥了不起的。”说完这句话,董老师连续咳了几声。
我忙把床摇起来点,倒杯水给他。
董老师示意我坐在旁边,用插着输液管道的手轻轻搭在我的手上,笑着说道:“我是觉得你很有灵气,又是老同学的孙子,才对你提出了这个请托,你若没有兴趣,尽可以不把它当会事儿的。”
“哪里,我很有兴趣,要不然也不会经常来叨扰您了。”我急忙解释道。
“我知道你对古董的兴趣远大于巴国史,不过这也不矛盾,古董学好了,也可以帮助巴国史的研究,因为巴国史现在迫切需要的就是实物考证。”
“您放心,我会尽力而为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其实很忐忑。
董老师望着我,似在回忆什么,半响,又开始用沙哑的声音说话:“其实你爷爷当年是我们班上的尖子生,可惜却走了从政这条路,文革中饱受迫害,那么硬朗的身体,竟然比我先去了,反倒是我这个体弱多病的家伙,赖着多活了几年,早想去见当年那些老哥们儿了。”
董老师与爷爷是夔城中学的同学,临解放前一年,爷爷去投奔了刘邓大军,董老师去读了大学,退休前是山城博物馆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文物和巴国史专家。
后来我也来重庆读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又留校任教,专业方向是民间文学,可是却对文物和历史着谜,巴国史也有点兴趣,所以经常到董老师家讨教。
两年前,董老师被查出肺癌晚期,家人要他住院,他偏不肯,坚持要把手头的巴国史稿完成,但病魔带来的剧痛让他不得不停止手头的工作,来到医院治疗。
80多岁的老人,又是开刀又是化疗,怎么经得住这般折腾,入院半年以来,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发小“冬瓜”打来的。
离开病房,轻轻掩上门,到外面来接电话。
“grd的,放假了还不回来,在外面晃荡啥子?”电话那头传来冬瓜的声音,“grd”是他的口头禅,对爹妈也这么称呼。
“在医院里看望一个朋友,你有什么事?”我问道。
“给老子赶紧回来,我在三角坝开了个分店,这几天准备了好多野味,grd的你得来捧个场,天气恁个热,顺便避暑歇凉嘛。”
“就这点儿事吗?你放心,我一定将红包带到。”我也直奔主题。
“grd,你别说得恁个恶戳好不好,你我两兄弟,啥子钱不钱的。”
冬瓜出了名的财迷,不过对我倒一直比较大方,我们俩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同学,随时搅和在一起,很奇怪的搭配,我高大瘦削,他矮小肥胖,我成绩优异,他品学皆劣,但硬是成了雷打不散的好朋友。
记得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我想学画画,冬瓜便自告奋勇承担了解决绘画材料的任务,我们把目标锁定在他家附近的剧团材料库房,一个放风一个打洞,好在库房的一面墙是用石棉板隔起来的,所以打洞并没有花多少时间。
一会儿,冬瓜得意洋洋地拖出一个纸箱来,打开一看,全是红颜料。我说要不了这么多红色,拿回去换点其他颜色。
于是冬瓜又从洞口钻了进去,但却没有将这个箱子带回去。不一会儿又灰头土脸地钻出来,这次手中拖的不是一个箱子而是两个,一个箱子里是各色颜料,一个箱子里是各种画笔画具。
后来我成为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骨干,全是这几箱材料的功劳,。
“还有什么别的事没有?我要挂电话了。”我想早点回到病房里去,在他快要离世之前多陪陪他。
“grd,你莫鬼吹灯似的,老子还有重要的事情交代,三角坝来了一个探险队,赵书记带队,还有好些个法国人,其中有个法国妞,靓惨了,不如你来勾兑勾兑。”
冬瓜不仅爱财,而且好色,无奈人丑又舍不得花钱,所以看到美女只有流口水的份儿。曾经在学开车的时候,看见街上美女就不由自主撞过去,把教练吓惨了,直接退钱请他离开驾校,冬瓜的驾驶梦也随之破灭。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800小说网(www.800book.net)
但是对于探险,我一直是很有兴趣的,而且三角坝就是天坑地缝所在地,董老师也多次叮嘱我有空去那里看看,说那里很可能隐藏有巴国遗迹或文物,说不定还隐藏着白虎之巴神秘消失的蛛丝马迹。[77nt.COM千千小说]
“他们主要做哪方面的探险?”我问道。
“据说是探洞,今天刚到不久,明天开始工作,你要有兴趣,我给赵书记说说,把你安插进去。”
冬瓜是个八面玲珑的家伙,尤其把某些部门的关系裹得好,这使得他饭庄的生意一直兴隆,对了,谈到饭庄,得先谈谈“冬瓜”一词的由来。
冬瓜姓冯名东国,因为从小肥胖,名字又与冬瓜谐音,所以就被人叫成“冬瓜”了,夔州城中,知道他真名的反而不多。
后来因为喜欢吃而喜欢上烹调,喜欢烹调而开了饭庄,店名就叫“冬瓜饭庄”了。
告别董老师,我以最快的速度奔赴三角坝,正赶上晚饭。
大半年没见,冬瓜似乎又胖了不少,身子滚圆滚圆的,身高虽然远不及我,体重却大了许多,更像个名副其实的“冬瓜”了。
西装革履的倒有些老总的派头,但举手投足却漏了馅儿,仍然是油头滑脑,滑稽可爱的“冬瓜”。
一见面,冬瓜首先表功:“我已经跟赵书记说好了,你就以编外队员身份加入探险队。”
我连忙表达谢意,顺手递给他一个大红包:“恭喜新店开业,一点小意思。”
冬瓜嘴里说两兄弟客气啥子,手却伸过来接了:“grd,你每次回来都一个人,你妈老汉儿(父母)不着急,老子还着急呢,要不这次就在夔城勾兑一个带回去?”
我捶捶他肩:“这事用不着你着急,我目前还没这个心思。”
冬瓜给我肚子就是一拳:“我看你娃有病。”
探险队大本营驻扎在冬瓜饭庄对面的“天地客栈”,老板下巴上留一撮山羊胡子,让我总是联想到旧时代的师爷。
晚饭就安排在“冬瓜饭庄”,我们十多人围坐在由两张方桌拼成的大条桌周围,由万教授为中法双方相互介绍。
探险队一共12人,中方五人,其中三人我认识,一位是县旅游局党委书记赵林森,算是老相识;两个扛摄像机的分别是万州电视台摄像师黎夔和夔城电视台赵东。另外一男一女经介绍得知,男的是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向北,女的是她的研究生。
法国人的名字一时难以记住,我只对三个人有印象,一个叫伊普斯,是他们的队长,一个叫沙克,秃顶长髯,总让我联想到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还有一个就是冬瓜所说的法国美女,果然非常漂亮,而且有点中西混血,因为长得像法国巨星苏菲玛索,我干脆叫她“爱玛索”
吃过晚饭后,我正要去拜访万教授,见冬瓜换了身短装,穿着凉鞋来找我,后面跟着个“丘儿”(伙计),手里拿了两把电筒,还提了个带盖的鱼篓。
我不仅有些困惑,问他又打什么鬼主意,难道晚上还要出去钓鱼不成?冬瓜嘿嘿笑着说:“捉螃螃去。”
“胖胖?”看我茫然不解的样子,冬瓜说:“就是大青蛙。”
在田间小道穿行了很久,来到一条小溪边,听见“呱呱”、“嘭嘭”的娃叫声,想必就是冬瓜所说的“螃螃”了。
冬瓜从丘儿手里拿过电筒,递给我一只。
跟在丘儿后面下到沟里。这时天已黑了下来,虽说高原的月亮亮,但仍看不清楚沟里的情况。三个人赤手空拳,蛙类白天尚难对付,何况晚上,心中不由犯起嘀咕。
只见冬瓜拿着手电在溪沟中横七竖八地扫射,探头探脑地真像鬼子进村,我想笑却看见他的手电光突然定住了。顺着光束望去,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鼓着一对绿眼珠呆呆地望着我们,只见丘儿不慌不忙从旁边绕到那家伙后面,两只手那么一合,“呱”的一声,那家伙便就范了。
拿近一看,好家伙,肥嘟嘟的足有一斤多。
所谓“螃螃”,莫非就是通常说的牛蛙?
我学着冬瓜的样子拿着手电漫无目的地一阵乱射,但没有发现什么可疑情况,而冬瓜和丘儿合作已擒拿了好几只,我有些着急了,冬瓜说要沉住气,电筒不要一味乱射,要特别注意溪沟边缘、石缝和水流平缓的地方。
我照着他的方法做,嘿,还真灵,很快就发现一个大家伙,死死地盯住电筒光,竟让我有些害怕,丘儿却轻松将它捉拿归案,没想到是今晚最大的一只。
带着满篓的战利品回到旅店,队员们大都已安然就寝,赵书记却还没睡,正担心我呢。我从篓子里捉出一只螃螃给赵书记看,如此大的青蛙他也是第一次见。于是叫来万教授和伊普斯一起观摩,二人推测这可能是棘胸蛙,至于当地人叫“螃螃”,可能是跟它的叫声有关。
深夜,全体队员被叫醒,又美美地吃了一顿夜宵——水煮螃螃加丝瓜,辣得沙克喝掉了三瓶可乐。
二、初探三眼洞
吃了太多的东西,没法马上睡觉,便将董老师的笔记本拿出来翻阅,只见董老师的笔记本上打了很多的问号,凡是他的想法观点与学术界普遍认定相悖的地方,后面都会打上一个红色的问号。
笔记的前面部分是关于巴人的起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主张清江廪君起源说,也有主张黔水嘉陵江起源说,有主张氐羌迁移来源说,还有主张汉水迁移来源说等几种主要看法,莫衷一是。
董老师比较倾向清江廪君起源说,但他认为这只是早期巴人最重要的一支,与此同时,来自西北的氐羌也可能共同成为了早期巴国的组成部分。就跟我们华夏民族的起源一样,具有多源性。
关于巴国的都城,也有不同的说法,比较得到公认的是“江州说”(即现在的重庆)。但也有人提出巴人还曾经分别在夷陵、夔城、丰都、涪陵、阆中等地建立过都城。
关于这个问题,董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早期巴人并非起源于廪君之巴一支,而是至少有三支以上强大的部落,在相互征伐中又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一个强大而又相互独立的组合型巴国,或则称之为部落联盟。而每支巴人各有自己活动的中心区域,这便是史料上巴人有多处都城的由来。
还有就是关于巴人的图腾崇拜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巴人的图腾是老虎,有人认为巴人的图腾应为大蛇。
单从“巴”字来解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是指蛇,即《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所描述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中之大蛇。
如此说来,巴人应该是崇拜蛇的,相传巴国的祖先是人首蛇身的伏羲与女娲交配的后代,大量考古学的出土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巴人确实存在普遍性的大蛇崇拜;而生活在嘉陵江流域的一只叫“板楯蛮”的巴人,则是以射杀老虎为荣,这就与巴人崇拜老虎发生矛盾。
到底巴人是崇拜老虎还是崇拜大蛇?抑或两者都崇拜?或者是某些巴人崇拜蛇?某些巴人崇拜虎?或者还有没有其它的图腾?后面又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明天就要开始探险之旅了,这一次跟随专业队伍考察,一定会比自己小打小闹有意思得多,但愿能够在考察中找到一些答案,可以给董老师一点交代,心里充满期待。
看了一会儿,有点困了,决定关灯,睡觉。
清晨,汽车在崎岖的山道间穿行,远处重峦叠嶂在薄雾的遮掩下显出几分妩媚,像拉在眼前的一道道帷幕。最远最高一层是浅蓝色,然后粉蓝、粉青、浅绿、深绿,在浅绿和深绿之间是几栋青砖瓦顶房。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停在了一个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山腰。
穿过一片灌木丛,身上划伤了几条扑棱后,队伍在一个小小的洞口停下来。洞口不大,约有两尺高、三尺宽,似张开的鱼嘴,里面黑咕隆咚的,喷出阵阵寒气,身上顿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可是法国人已经放下行李,看架势是要准备进洞了。我不仅有些纳闷:夔城的溶洞,比这漂亮的多了去了,这种其貌不扬的岩洞,似乎到处可见,难道这里面藏着金银财宝不成,法国人居然远涉重洋、兴师动众地来“考察”它。
接着,更让我意外的一幕出现了:法国人开始当着我们的面脱衣服,男人脱得只剩条内裤,女人也脱得只剩下三点式,难道是要准备什么特别的入洞仪式或是……如此近距离的坦呈在眼前,不免让人有点难为情。
法国人的浪漫早有所闻,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该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行为吧,何况我们今天是出来探险考察啊!
爱玛索也脱掉了衣服,在洞口边一块大石上躺下来抽烟,晨光从树缝间射过来,将她勾画出一个凹凸有致的轮廓,偷瞥几眼,顿时口干舌燥。
爱玛索一点不介意我的偷窥,舒展着身体,从容的抽烟,吐出一个个烟圈,像蒸腾的水雾,迷茫了我的视线。
法国人从各自的背包中拿出一堆衣服来,一层一层往身上套,贴身一层是紧身衣,中间一层是防寒服,然后再裹上一层薄膜状的衣料,最外层是一件尼龙防水服,肩、腰、腿上都绑着许多带钩和挂扣,像一个消防队员。头盔上有两盏灯,一盏是明火的电石灯,一盏是电瓶灯。
原来法国人脱衣服是为了穿上专业探险服装,不禁为自己的歪心思感到好笑。
法国人都已换好了衣服,还带了很多设备,比如gps定位仪,水下摄像机,探测仪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专业设备。
我和赵书记以及两个摄像师都是编外队员,没有任何专业装备,只是头上戴个工程安全帽当头盔,腰间挂个矿灯做照明用具。
洞内湿气很重,前几十米很陡,差不多有六十度的坡度,特别溜滑。
我们六个中国人间插在七个法国人之间,一为安全起见,二为节省能源,我的前面是爱玛索,后面是沙克,遇到危险的地方爱玛索有时候会主动伸出手来拉我,并叮嘱道:“皮老师,小心点。”
她的手柔软而温暖,让我有触电的感觉。
别看洞口很小,经过一段小坡再转几道拐后就进入一个大厅,足可容纳几百人。借着微弱的灯光,竟然发现洞壁有几个灶坑和水池,并有烟熏火燎的痕迹,里面居然有人居住过,难道是原始人的穴居遗址?
我试着想要发现点陶器或石器,然而我的奇思妙想很快被万教授的阐释打断,原来这些灶坑水池只不过是早些时候本地人用来熬硝的。硝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也可能这个洞穴曾是解放前土匪的一个据点。
尽管有点失落,但还是可以拍几张照片留着考察资料,然而当我按动快门的时候,倒霉的事情发生了,只听“叭”的一声,闪光灯居然因潮湿而发生短路。
这下完了,洞内是一张照片也拍不成了,但愿相机没坏,这可是我除座驾之外唯一值钱的身家了。
队伍继续前行,通道时宽时窄,时缓时陡。我们手足并用,像穴居的爬行动物一样。有时会遇到岔道,法国人停下来讨论片刻,确定继续行走的路线。
洞穴可能不止一两层,有时会遇到上中下三条通道,法国人则基本选择一直朝下走。
沿路也没做下什么标记,我不禁有点担心会不会迷路,但看法国人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也不便多问。
洞内有很多坍塌的砂岩,其边沿锋利如刀,狭窄处仅容一人贴身而过,商量了一会儿,一个法国人带赵书记和两位摄影师以及女研究生原路返回,我坚持留了下来。
继续朝下,经过几个转折,进入洞穴第二层,钟乳石渐渐多了起来,各种奇形怪状的样子,充满诡异而神秘的气氛。
再往前走一段,湿气越来越重,穿短衣裤的我已冷得直哆嗦,膝盖也磨破了皮,渗出血来。
万教授问我道:“接下来的路会更加困难,要不皮老师也回去吧?”
我硬着头皮道:“万教授比我年长那么多都不怕,我怎么好意思回去。”
万教授笑道:“我们搞洞穴研究的,经常都在钻洞,早习惯了。”
此时对洞穴的好奇已被无边的黑寂所营造的恐惧无聊侵占,唯一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力量是脑中不断闪现的武侠小说中洞穴奇遇的镜头:
洞穴壁突然显出一道石门,石门中有绿光透出,石门旁有个饕餮形旋钮,虽然锈迹斑斑,使劲一扭居然还能转动,随之石门豁然开启。哇!里面是个宽敞的大厅,厅内的家具都是用碧绿的岫玉做成。大厅正中坐着一个干瘦的老者,银须掩面,一动不动。
走进一看,原来是具干尸,尸前地板上刻着一行字迹,是用小篆书写的,依稀认得是要九扣十八拜之类的意思,于是很虔诚地跪地行起大礼来。
突然洞壁周围有火把燃起来,照出洞壁上若隐若现的武功招式和一幅神秘的地形图,可是这些招式太奇怪,一时半会儿也学不会。
于是专注地研究起这幅地画来,地图画了很多的不规则圆圈,有一根根弯弯曲曲的线条串联起来,其间有山脉和河流标示,有点像董老师给我的那幅羊皮图,但因为没有文字,所以看不出什么奥妙。
正在为难,老者突然不见了,而他所坐之处出现了一个紫红色的雕漆木匣,里面一定装着我想要的答案或奇珍异宝。我顿时兴奋莫名,跨步向前,不觉中脚下地板忽然移动起来,我站立不稳即将掉入黑不见底的深渊……
我惊声尖叫起来,眼前的绿光变成了红光,沙克和爱玛索在我的面前,在闪烁的电石灯映照下,看见二人惊诧的眼神。
“皮老师怎么了?”爱玛索问道。
“臆想症发作了。”我尴尬地笑笑。
奇遇原来是幻觉,我不得不强令自己回到黑暗的现实。
前程越来越险恶,也不知道还要在里面呆多久,空间和时间似乎都被黑暗吞噬,思维也仿佛凝固,巨大的寂寞笼罩心头,我只是机械地一点一点向前挪动身体。
开始进入洞穴第三层,洞壁湿滑,有滴滴哒哒的水声。在微弱的灯光下,依稀看见洞内的钟乳比先前多了许多,还有各种方解石晶体遍布,深远的地方传来流水的声音。
又下行数十米,一条地下暗河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个时候,胸口开始有郁闷感,头脑发胀,呼吸困难,探险队员们头盔上的电气灯也相继熄灭,洞内的氧气不足,已不容继续前行。
法国人也无可奈何,只得开启电瓶灯,悻悻然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