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葵丘李庄,位于葵丘的东南侧。
而在葵丘的西北侧,还有一个五霸岗村。
两村皆有千年历史,真个就在世代拱卫葵丘(五霸岗)。
当晚在李济家里吃饭,还有几个村老陪坐,大部分姓李,少部分姓刘。
估计是村中常有游客来访,他们已经习惯了,对旅游接待这种事非常熟练。
翌日,朱铭还未起床,村中便准备好香烛。
以私人身份,随便祭拜一下即可,不能搞得太正规,特别是不能用牲,因为涉及违制的问题。
不管是称为葵丘,还是叫做五霸岗,都能从名字得知其地形。
并非小土坡,而是大土坡!
隆起于地面的部分,方圆超过一公里。土坡上还住着村民,亦有许多农地,种着粟米、葵菜等庄稼。
李济指着土坡上一块界石:“过了此石,便是五霸岗村。俺们李庄,还有那五霸岗村,每年都会合祀葵丘。”
两村的边界地带,有座垒起的土台,台下长满草木,但还能辨出人工痕迹。
周围还有几块石碑,多为来此凭吊的名人所立,也有本县拨款修缮会盟坛的碑刻。
焚香祭拜一番,李济说道:“太守不妨留下墨宝。”
拱卫葵丘的两个村,总是互相比拼,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比哪个村的名人墨宝更多。
朱铭登临会盟坛,不由心生感慨,回头看向李宝。
历史上,金兵肆虐山东,李宝便是在此起兵抗金,还留下一首打油诗:昔日诸侯会此盟,坛高路远望京城。靖康之耻埋壮志,葵丘点兵吹角鸣。
“拿笔来!”朱铭说道。
李济亲自研墨,他昨晚已经打听清楚了,原来这位朱知州便是探花郎。
村中李、刘二姓,各派一人整理香案,纸笔便放在香案之上。
李济把墨水研好,捧笔交给朱铭,只见其挥洒书就:“葵丘霸气若虹霓,东略何缘遽不知。宰孔晋侯相遇处,齐桓已作在床尸。”
“好诗!”
李济赞叹道:“以往的儒生到此凭吊,诗词皆写会盟之事,唯独朱太守,写的是仁政与民心!”
李宝凑过来反复阅读,迷糊道:“哪里在写民心?哪里又有仁政?”
李济气得一巴掌扇过去:“让你读史,让你读史。你生在葵丘,跟齐桓公相关的史书都不读吗?”
李宝捂着后脑勺,颇为委屈的样子。
见旁人也不明白这首诗,李济解释道:“宰孔便是周天子的太宰,他说晋献公虽有山河之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却对内不修仁政,对外不善邦交,必定失去人心而死。当年,晋献公就死了。而齐桓公,也步了晋献公后尘。齐桓公还在出殡,齐国就遭到宋国进攻。”
朱铭其实另有深意,他抄这首诗,是在骂宋徽宗。擅启边衅,不修仁政,大失人心,迟早身死而国灭。
朱铭拱手赞叹:“老先生熟读经史,鄙人佩服之至。”
“老朽略通经史,太守谬赞了。”李济捋胡子微笑,心中特别得意。
别的史书,或许他不精通,但其生在葵丘,春秋历史却读得滚瓜烂熟。
朱铭凭吊葵丘之后,又被带去村子东南方,那里有三官庙和白衣行宫。
三官庙,是尧舜禹的神祠。
白衣行宫,则是位面之子刘秀的行宫。当年刘秀兵败至此,病得几乎死去,却受到村民款待,还在村里养好了伤病,称帝之后就在李庄建了行宫。
李庄有两大姓,一个姓李,一个姓刘。
刘姓之人,便是为刘秀看守行宫的官吏、士卒后代。他们已拱卫行宫上千年,虽然屡经战乱,却世代记得祖训。
只不过,当年恢弘壮阔的皇帝行宫,如今只剩下几间屋子,而且还是宋初重建的。
看着那些千年守护行宫的刘氏族人,再看向尧舜禹的神庙,朱铭心底某处似乎受到触动。
他抿嘴微笑,抬头望天,又眺望北方。
他似乎明白了,李宝为啥坚持抗金。甚至在投靠岳飞之后,认为岳飞按兵不动太窝囊,毅然带着几十个兄弟,潜伏回山东打游击。手里只有三千两浙兵力,就敢跨海奔袭山东,主动进攻七万敌军!
朱铭心潮澎湃之际,李宝却觉得没啥意思。
什么葵丘,什么行宫,什么三官祠,李宝从小就看腻了,觉得这些卵用都没有。他小时候,甚至爬上三官祠的围墙撒尿,被家中长辈给吊起来打。
李宝的注意力,都在聚宝盆身上。
在获得朱铭许可之后,这厮立即牵马回家,一脸傻笑着看马儿配种。
三日之后,朱铭继续赶路,队伍里多了个李宝。
前方是乘氏县,也就是菏泽。
继续往北,便是临濮和雷泽。这两个县,都属于朱铭的管辖范围。
雷泽有雷神,是舜帝打渔地方。
县城东边,有尧王墓,传说尧帝埋葬于此。
朱铭没有惊动雷泽知县,一路微服私访探查民情,顺便去凭吊雷泽湖遗迹。这个湖泊,晚唐就已近乎干涸,现在只剩几处小湖,其余都变成了村庄和农田。
又骑马前往县城东部的谷林山,这里漫山遍野长满苟树,还有一条小河穿行。
还未进山,朱铭就看到大片废弃房屋。
他好奇的前去查看,发现里面还有很多石槽,以及其他的造纸设备,明显是遭废弃的造纸作坊。
而且废弃很久了,许多处房屋已经坍塌。
朱铭去附近的村落讨水喝,来到一处农家小院外,有个老妇正在院中晒衣服。
朱铭说道:“我是南方来的士子,到此拜祭尧陵,能否讨口水喝?”
老妇见他们人数虽多,却有女眷在,稍微放下戒备。但依旧不让他们进院子,回茅草屋打来一瓢水,沉默着递到篱笆墙外。
朱铭一边喝水,一边问道:“为何那边的造纸坊都废弃了?”
老妇回答:“官府不准砍树。”
朱铭有些明白:“因为尧陵?”
老妇显然不知尧舜:“说是山里埋了个皇帝,不准再去砍树,也不准进山放羊。山里的农民,也被官府赶走,只留下五户给皇帝守灵。这个样子,已经几十年了。俺刚嫁过来时,造纸作坊旺得很,人多得都成了市镇。官府让不准砍树,那些造纸坊就不成,镇子上的人也越来越少。”
尧陵搬去山西平阳祭祀,那是金元两代的事情,原因是雷泽被黄河淹了。
宋代的尧陵,便在雷泽县东。
朱铭问道:“这里距离县城不远,而且树林繁茂,连砍柴都不让吗?”
老妇说道:“不准砍柴,抓到了就打板子。”
又询问几句,朱铭交还水瓢,牵马转身离去。
郑元仪问:“都已经到了,不进山给帝尧扫墓吗?”
朱铭说道:“尧陵害民,不拜也罢。”
白胜忍不住吐槽:“这两天,相公都在讲帝尧是圣君。他老人家要是晓得这事,怕埋在地下也不安生。”
邓春说道:“埋皇帝的地方,不让砍树造纸也就罢了,不准砍柴实在说不过去。”
“放羊也不让呢,”李宝用嘲讽的语气说,“俺们葵丘,就随便种地放羊,哪来的恁多讲究?俺们李庄的三官庙,里面不但有尧帝,还有舜禹,不比这劳什子的尧陵差。俺小的时候,还在三官庙撒过尿呢。”
朱铭左思右想,说道:“去雷泽县城,见一见本地知县。”
两个时辰后,朱铭来到县衙外。
守卫县衙大门的皂吏,执棍呵斥道:“县衙重地,闲人免进。来者何人?”
朱铭说道:“濮州知州。”
“濮……”
皂吏吓了一跳,这里就是濮州辖地。朱铭至此,等于市长突击视察县政府。
但朱铭实在太年轻了,完全不像知州的样子,皂吏麻着胆子问:“可有凭证?”
朱铭亮出官牌,问道:“还要看文书吗?”
“不敢,上官快请进!”
一个皂吏带着朱铭进去,另一个皂吏飞奔进县衙通报。
不多时,县衙鸡飞狗跳,雷泽县官吏陆陆续续赶来。
这里官职臃肿,居然同时拥有知县和县令。
知县叫曹元归,进士出身。估计是没有闲缺,这位老兄资历又到了,于是被扔来雷泽县过渡一下。
县令叫王畋,也是进士出身,做了好些年州学校长。
雷泽县虽然距离东京不算远,但这两位都没啥背景,政治消息闭塞,竟然没听过朱铭的大名。
二人小心翼翼见礼,却始终心存疑惑,害怕知州是假冒的。
朱铭干脆拿出任命文书:“自己看吧。”
曹元归双手接过,只扫了一眼,便惊骇莫名,低声说:“朝官。”
朝官?
王畋没有再去看文书,而是身子一缩,凭空矮了三寸,变得卑躬屈膝起来。
这么年轻的朝官知州,肯定是权贵子弟!
旁边的主簿和一众吏员,更是惶恐而好奇,偷偷打量朱铭的相貌。
王畋退后两步,把主簿叫来身边:“快去洒扫宾馆,请太守的家眷住进去。备齐酒水,要最好的!”
“不必了,寻常饭食即可。”朱铭提醒道。
主簿领命离去,虽然知州说要寻常饭食,但他却不敢真的这样做啊。
朱铭被请进去坐下,直奔主题道:“我刚去了一趟尧陵。”
曹元归连忙说:“自三年前,官家派驸马祭祀尧陵之后,本县有弓手常去谷林山巡逻。一旦发现有人樵采,决不轻饶,被杖责者二十余人。”
这特么还在邀功呢?
朱铭听得气不打一处来。
(有书友说南辕北辙在瞎走,可能是被途经东明县误导了。宋代的东明县,跟后世的东明县,方向和位置完全不同。)
(本章完)
而在葵丘的西北侧,还有一个五霸岗村。
两村皆有千年历史,真个就在世代拱卫葵丘(五霸岗)。
当晚在李济家里吃饭,还有几个村老陪坐,大部分姓李,少部分姓刘。
估计是村中常有游客来访,他们已经习惯了,对旅游接待这种事非常熟练。
翌日,朱铭还未起床,村中便准备好香烛。
以私人身份,随便祭拜一下即可,不能搞得太正规,特别是不能用牲,因为涉及违制的问题。
不管是称为葵丘,还是叫做五霸岗,都能从名字得知其地形。
并非小土坡,而是大土坡!
隆起于地面的部分,方圆超过一公里。土坡上还住着村民,亦有许多农地,种着粟米、葵菜等庄稼。
李济指着土坡上一块界石:“过了此石,便是五霸岗村。俺们李庄,还有那五霸岗村,每年都会合祀葵丘。”
两村的边界地带,有座垒起的土台,台下长满草木,但还能辨出人工痕迹。
周围还有几块石碑,多为来此凭吊的名人所立,也有本县拨款修缮会盟坛的碑刻。
焚香祭拜一番,李济说道:“太守不妨留下墨宝。”
拱卫葵丘的两个村,总是互相比拼,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比哪个村的名人墨宝更多。
朱铭登临会盟坛,不由心生感慨,回头看向李宝。
历史上,金兵肆虐山东,李宝便是在此起兵抗金,还留下一首打油诗:昔日诸侯会此盟,坛高路远望京城。靖康之耻埋壮志,葵丘点兵吹角鸣。
“拿笔来!”朱铭说道。
李济亲自研墨,他昨晚已经打听清楚了,原来这位朱知州便是探花郎。
村中李、刘二姓,各派一人整理香案,纸笔便放在香案之上。
李济把墨水研好,捧笔交给朱铭,只见其挥洒书就:“葵丘霸气若虹霓,东略何缘遽不知。宰孔晋侯相遇处,齐桓已作在床尸。”
“好诗!”
李济赞叹道:“以往的儒生到此凭吊,诗词皆写会盟之事,唯独朱太守,写的是仁政与民心!”
李宝凑过来反复阅读,迷糊道:“哪里在写民心?哪里又有仁政?”
李济气得一巴掌扇过去:“让你读史,让你读史。你生在葵丘,跟齐桓公相关的史书都不读吗?”
李宝捂着后脑勺,颇为委屈的样子。
见旁人也不明白这首诗,李济解释道:“宰孔便是周天子的太宰,他说晋献公虽有山河之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却对内不修仁政,对外不善邦交,必定失去人心而死。当年,晋献公就死了。而齐桓公,也步了晋献公后尘。齐桓公还在出殡,齐国就遭到宋国进攻。”
朱铭其实另有深意,他抄这首诗,是在骂宋徽宗。擅启边衅,不修仁政,大失人心,迟早身死而国灭。
朱铭拱手赞叹:“老先生熟读经史,鄙人佩服之至。”
“老朽略通经史,太守谬赞了。”李济捋胡子微笑,心中特别得意。
别的史书,或许他不精通,但其生在葵丘,春秋历史却读得滚瓜烂熟。
朱铭凭吊葵丘之后,又被带去村子东南方,那里有三官庙和白衣行宫。
三官庙,是尧舜禹的神祠。
白衣行宫,则是位面之子刘秀的行宫。当年刘秀兵败至此,病得几乎死去,却受到村民款待,还在村里养好了伤病,称帝之后就在李庄建了行宫。
李庄有两大姓,一个姓李,一个姓刘。
刘姓之人,便是为刘秀看守行宫的官吏、士卒后代。他们已拱卫行宫上千年,虽然屡经战乱,却世代记得祖训。
只不过,当年恢弘壮阔的皇帝行宫,如今只剩下几间屋子,而且还是宋初重建的。
看着那些千年守护行宫的刘氏族人,再看向尧舜禹的神庙,朱铭心底某处似乎受到触动。
他抿嘴微笑,抬头望天,又眺望北方。
他似乎明白了,李宝为啥坚持抗金。甚至在投靠岳飞之后,认为岳飞按兵不动太窝囊,毅然带着几十个兄弟,潜伏回山东打游击。手里只有三千两浙兵力,就敢跨海奔袭山东,主动进攻七万敌军!
朱铭心潮澎湃之际,李宝却觉得没啥意思。
什么葵丘,什么行宫,什么三官祠,李宝从小就看腻了,觉得这些卵用都没有。他小时候,甚至爬上三官祠的围墙撒尿,被家中长辈给吊起来打。
李宝的注意力,都在聚宝盆身上。
在获得朱铭许可之后,这厮立即牵马回家,一脸傻笑着看马儿配种。
三日之后,朱铭继续赶路,队伍里多了个李宝。
前方是乘氏县,也就是菏泽。
继续往北,便是临濮和雷泽。这两个县,都属于朱铭的管辖范围。
雷泽有雷神,是舜帝打渔地方。
县城东边,有尧王墓,传说尧帝埋葬于此。
朱铭没有惊动雷泽知县,一路微服私访探查民情,顺便去凭吊雷泽湖遗迹。这个湖泊,晚唐就已近乎干涸,现在只剩几处小湖,其余都变成了村庄和农田。
又骑马前往县城东部的谷林山,这里漫山遍野长满苟树,还有一条小河穿行。
还未进山,朱铭就看到大片废弃房屋。
他好奇的前去查看,发现里面还有很多石槽,以及其他的造纸设备,明显是遭废弃的造纸作坊。
而且废弃很久了,许多处房屋已经坍塌。
朱铭去附近的村落讨水喝,来到一处农家小院外,有个老妇正在院中晒衣服。
朱铭说道:“我是南方来的士子,到此拜祭尧陵,能否讨口水喝?”
老妇见他们人数虽多,却有女眷在,稍微放下戒备。但依旧不让他们进院子,回茅草屋打来一瓢水,沉默着递到篱笆墙外。
朱铭一边喝水,一边问道:“为何那边的造纸坊都废弃了?”
老妇回答:“官府不准砍树。”
朱铭有些明白:“因为尧陵?”
老妇显然不知尧舜:“说是山里埋了个皇帝,不准再去砍树,也不准进山放羊。山里的农民,也被官府赶走,只留下五户给皇帝守灵。这个样子,已经几十年了。俺刚嫁过来时,造纸作坊旺得很,人多得都成了市镇。官府让不准砍树,那些造纸坊就不成,镇子上的人也越来越少。”
尧陵搬去山西平阳祭祀,那是金元两代的事情,原因是雷泽被黄河淹了。
宋代的尧陵,便在雷泽县东。
朱铭问道:“这里距离县城不远,而且树林繁茂,连砍柴都不让吗?”
老妇说道:“不准砍柴,抓到了就打板子。”
又询问几句,朱铭交还水瓢,牵马转身离去。
郑元仪问:“都已经到了,不进山给帝尧扫墓吗?”
朱铭说道:“尧陵害民,不拜也罢。”
白胜忍不住吐槽:“这两天,相公都在讲帝尧是圣君。他老人家要是晓得这事,怕埋在地下也不安生。”
邓春说道:“埋皇帝的地方,不让砍树造纸也就罢了,不准砍柴实在说不过去。”
“放羊也不让呢,”李宝用嘲讽的语气说,“俺们葵丘,就随便种地放羊,哪来的恁多讲究?俺们李庄的三官庙,里面不但有尧帝,还有舜禹,不比这劳什子的尧陵差。俺小的时候,还在三官庙撒过尿呢。”
朱铭左思右想,说道:“去雷泽县城,见一见本地知县。”
两个时辰后,朱铭来到县衙外。
守卫县衙大门的皂吏,执棍呵斥道:“县衙重地,闲人免进。来者何人?”
朱铭说道:“濮州知州。”
“濮……”
皂吏吓了一跳,这里就是濮州辖地。朱铭至此,等于市长突击视察县政府。
但朱铭实在太年轻了,完全不像知州的样子,皂吏麻着胆子问:“可有凭证?”
朱铭亮出官牌,问道:“还要看文书吗?”
“不敢,上官快请进!”
一个皂吏带着朱铭进去,另一个皂吏飞奔进县衙通报。
不多时,县衙鸡飞狗跳,雷泽县官吏陆陆续续赶来。
这里官职臃肿,居然同时拥有知县和县令。
知县叫曹元归,进士出身。估计是没有闲缺,这位老兄资历又到了,于是被扔来雷泽县过渡一下。
县令叫王畋,也是进士出身,做了好些年州学校长。
雷泽县虽然距离东京不算远,但这两位都没啥背景,政治消息闭塞,竟然没听过朱铭的大名。
二人小心翼翼见礼,却始终心存疑惑,害怕知州是假冒的。
朱铭干脆拿出任命文书:“自己看吧。”
曹元归双手接过,只扫了一眼,便惊骇莫名,低声说:“朝官。”
朝官?
王畋没有再去看文书,而是身子一缩,凭空矮了三寸,变得卑躬屈膝起来。
这么年轻的朝官知州,肯定是权贵子弟!
旁边的主簿和一众吏员,更是惶恐而好奇,偷偷打量朱铭的相貌。
王畋退后两步,把主簿叫来身边:“快去洒扫宾馆,请太守的家眷住进去。备齐酒水,要最好的!”
“不必了,寻常饭食即可。”朱铭提醒道。
主簿领命离去,虽然知州说要寻常饭食,但他却不敢真的这样做啊。
朱铭被请进去坐下,直奔主题道:“我刚去了一趟尧陵。”
曹元归连忙说:“自三年前,官家派驸马祭祀尧陵之后,本县有弓手常去谷林山巡逻。一旦发现有人樵采,决不轻饶,被杖责者二十余人。”
这特么还在邀功呢?
朱铭听得气不打一处来。
(有书友说南辕北辙在瞎走,可能是被途经东明县误导了。宋代的东明县,跟后世的东明县,方向和位置完全不同。)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穿越指南,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北宋穿越指南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穿越指南,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北宋穿越指南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