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年节才算过去,而这个时候,李青宏等人则要动身了。
不单他, 李青风跟着一群人抬酒桶, 他们也要将去年酿的酒和采集的干货运到京城。
李茂群在旁边打着呵欠, 他昨夜躺下的晚了, 才睡了不到两个时辰, 他现在带着几十个徒弟天天做酒, 用的高粱和大麦都是边城种出来的。
这些年, 收成都不差,家家户户存的粮食越来越多, 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太多了,吃不完, 还得尽心尽力的晾晒和通风,有些粮食超过一定年限, 就没法再吃。
边城偏远,将粮食运出去卖掉太麻烦, “三斤粮食一斤酒”, 做成酒再拿去卖稍稍容易些。
这个主意并不是一时兴起,尝过边城酿好的白酒和啤酒后,大家伙都交口称赞,便这样定了下来。
徐青元在京城时饮过边城的酒, 尝出了其中的冷冽, 待他到了这里, 便说酒中有边城的气息, 独一无二。
说完这话的他决定留在边城, 写了信让带去京城,一封给私塾,一封给他的侄子。
后来,李青文看徐夫子和李茂群一同试酒,才知道他竟然还会酿酒,可以称的上见多识广。
李青文也得离开,他要回并州上坟,再去找秦大伯。
他往爬犁上装了很多种子,这些要让三哥带去京城,有些是要送人,有些是自己种。
离开前,李青文去找周瑶,自从他那次重伤,隔一段时间,周瑶见着他就要诊脉,直到现在她也不知道李青文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虽然有点遗憾,但李青文能好好的活下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因为周蓁蓁从过年就一直在李家,所以周瑶显得格外精神,作为一个见惯了生死的大夫,她能从容面对各种伤患,却敌不过女儿的洪亮嗓门。
听李青文说了去并州的缘由后,周瑶眼神有些复杂,莫明所以的说让他再忍两年。
边城的信如同雪花一般飞向李青文,他装了好几个袋子,做梦时变身成了信箱,肚皮都是鼓的,一开口都往外吐信。
李青文离开时,江淙已经在边城北面几百里以外,和家里和村里人道别后,长长爬犁在雪地中蜿蜒前行。
苏元宝养的毛墩墩追出来好几里地,人和狗依依惜别多次,那场景见者落泪。
这个几个月,苏树清是躺狗了,睡足了,回去的路上多次下了爬犁,沿着辙印跑动,一直坐着,冷。
所有人一起到临肃,在这里,分成两拨,苏树清和齐敏等人乘船去京城,李青宏兄弟和同族的人要回并州老家。
冬末,柳山县的残雪还未消,风尘仆仆的一行人到了杨树村。
整个村子的人都跑出来应,颤颤巍巍的老者抓着李青文他们的手,两眼垂泪,一声声的离不开边城的人。
原本李家的房子还在,虽然一直没有住人,但是村里一年都会帮着收拾两回,上次是过年的时候清扫的,现在还很干净。
到了杨树村的第一天,他们去了辈分最大的同族爷爷家吃饭,家里恨不得将所有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他们,说话说到后半夜。
第二日,李青文他们去祠堂,跟祖宗和长辈们念叨念叨边城那边的事情,村里的人拿出族谱,在李青文和李青卓的名字旁边做了标注,这是族里两个靠读书鲤跃龙门的出息子弟,是日后同族后辈要学习的。
祠堂供奉前的酒水也变成了边城的,即便分隔千里,他们依旧血脉相连,同饮一杯酒,同顶一片天。
自从大旱过后,杨树村成了柳山县十里八乡最受瞩目的,几十户人种了从前全村的地,有牲口、有银子、有田、有粮食,几年下来,已经是县城里最富裕的,成附近村子的姑娘最想要嫁进来的。
又因李家兄弟陆续帮扶了不少流落在外的乡邻,现在在外面谁提到杨树村,都得竖起大拇指。
从祠堂出来,又去修缮山上坟地,拜祭亲人。
他们不单要拜自己家的,还有其他的,别的人家在边城没回来,他们替着烧烧纸。
李青文他们回来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别的村子不少人上门,有从京城码头回来的,也有些面生的人,一张口便知道了,他们的孩子在京城做事偿还赎身钱呢。
在村里的几天,家家户户轮流请,轮的差不多了,李青文他们也该走了。
其他人都要去京城,李青文自己前往青城。
青城是并州的府城,朱纯在那里做知府,秦林自然也在左右。
从杨树村离开后,李家兄弟同行了一段距离,然后分开,李青文从十几岁开始奔走,独自一人赶路,还是头一遭。
并州很穷,李青文原本就很清楚,他千年从京城去往洪州,路过很多地方,此时对并州的贫困有了更深的认识。
并州地方不小,从大小来看,可以排在大梁的前列,但是干旱少雨,不是有地就能种庄稼,没有水一切都白搭。
虽然没有见过县志,但是根据村里的老人说,他们从小到大经历的大旱小旱就有二三十次,像前几年那样滴雨不降的,实属罕见,而柳山县只是并州的一个缩影。
李青文赶路时,正好赶上并州春天刮风,黄土遮天蔽日,即便蒙住了口鼻,那股土腥味依旧紧紧的将人困在其中。
这样的风年年都有,很多人都说是风把雨水给刮跑了,但又无计可施。
顶着这样的风,赶路的人全身都是土,路两边树细瘦无力,远处的农舍和村镇也都土蒙蒙的。
躺在破旧的客栈中时,李青文从包袱里拿出书夹杂着薄纸,就着昏暗的油灯光,熟悉的字迹展露在眼前,李青文弯着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带着一身的疲惫睡了过去。
这信来自江淙,不是他们在边城分别时写的,而是去年落的笔。
李青文在京城求学很忙,江淙在边城闲时就会把最近的事情写在纸上,长则数页,短暂一行,像是日记一般。
他们相聚的时候很短暂,李青文看这些简单的记录,便能想象江淙的日常,确实很忙,一年里有大半时间都在马背上。
睡醒了,李青文收拾停当继续赶路,终于在春耕的时候抵达了青城。
青城倒是不小,街道低矮破旧,光鲜的高门大院不少,但是颓败的房舍更多,街上可以看见豪华的马车和几十奴仆前呼后应的场景,虽然是并州的府城,但是这里跟李青文走过的其他小城也没有繁华到哪里去。
李青文打听了府衙的所在,骑着马径自去了,跟府衙的门房报上名字,然后在外头等待。
很快,秦林就快步从里面走出来,身着老旧常服,他的下巴处还有残存的水没有擦掉,衣服的土几乎跟李青文的一样多。
“仔儿,这一路你可受苦了,家里可都还好?”迈出高高的门槛,秦林双手攥住李青文的手,笑眯眯的道:“大伯还寻思你什么时候能到,没想到这么快。”
“秦大伯不必挂心,家里都好。”李青文跟着他往府衙里面走,落在秦林身后,说边城的事情。
到了偏厅,李青文拿出了老爹的书信,有小厮给李青文送来水盆和布巾,然后是清粥和咸菜。
李青文喝粥的时候,秦林将李茂贤的书信看完了。
吃完饭,秦林让李青文先去歇息,他有些事情先去处置。
躺在梆硬的老木床上,李青文虽然累,但是一直没睡着,粥里的沙子有点多,他的牙被咯的很酸,而且还不小心咬到了舌头,没出血,但是有点疼。
待李青文醒时,天色已经晚了,小厮过来时说朱大人已经回来了,在等他,他赶紧洗漱去见朱纯。
跟上次在京城相比,朱纯黑了也瘦了,温和的问了李青文的学业,知道他的授官被秦舒元扣下,不由得笑了,“秦大人火眼金睛,看出青文侄子是可造之材,有意想让你留在京城效力。”
仿佛被夸的是自己,秦林一脸自豪,拍了拍李青文的肩膀,“仔儿跟他爹一样能干。”
虽然至今没见过程大伯,但是李青文早就听娘亲说,他们哥三个尤其不吝啬夸赞彼此,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头,提到对方时,都会忍不住赞上两句。
就比如现在,朱纯刚说了一句,秦林已经开始说李茂贤胆大果敢,程年明心细如发。
朱纯跟他在一起几十年,这些话都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依旧认真的点头。
说完,秦林这才道:“仔儿,我和你朱大伯看了很多遍你应举时的时务策,一时没忍住,跟你爹写信时便说了。”
听说是时务策,李青文心里微微松口气,终于不是诗赋了。
秦林拿了几张纸过来,上面誊抄的是李青文考试中的回答,乡试的一篇,省试的两篇,一个字不差。
这是翰林院从试卷中抄下来的,很多份,随着朝廷的旨令,下发到各个府衙。
不过,这三篇并不是一同发下来的,乡试的前两年就下来了,大梁北方各地开始挖粪坑,经过一年的熟粪,去年用在了田中,除了特殊的地方,九成以上都有了明显的增产。
后两篇是去年秋收后从京城发放各地的,但是成效却不好。
因为这两篇是公共卫生方面的,太过琐碎,无法像是产粮那般有肉眼可见的变化,所以很多地方都在敷衍了事。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别的原因,譬如农家的柴禾有限,而城里的烧柴需要花钱买,平常喝热水烧的是银子,有些奢侈,不是寻常人家能坚持的,自然难以进展。
当然,这个得徐徐图之。
秦林和朱纯比普通百姓想的多,看到这些后,知道是李青文所写,十分激动,因为这些都是切切实实有用的东西,也是书上学不到的。
看过李青文的试卷,秦林和朱纯都明白,李青文是个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恨不得立刻去京城去找李青文,但是他们也想知道李青文对于未来的仕途有何想法,不能耽误孩子,所以秦林给李茂贤写了信。
秦林说想要李青文帮忙,并非是托辞,是真的碰到了困难。
又在府衙里歇了两日,然后李青文跟着秦林坐驴车出了青城,颠颠哒哒一路往东。
朱纯为官清廉,仅有的俸禄要养家还要宴客、迎送接待,没有富裕的银子,所以府衙后院只有一个传话出行的小厮,一个洗衣做饭的婆子。
原本秦林出门那个小厮应该跟着的,可是有李青文在,秦林就让他留在府衙给朱纯帮忙。
秦林熟练的赶着毛驴,他们顺着小道走,远处的山上白白的,那并非是未化的雪,而是斥卤之地。
毛驴拴在树上,李青文和秦林往山上走,随手抓了一把土,夹杂着的白色就是盐碱。
并州东边有许多这样的地,种庄稼收成极差,因为这个,两个县城的庄户人被波及,最严重的二十多个村子饿死人的情况每年都会发生。
朱纯和秦林来了之后,走了这些地方,因为没有河流,不能用灌水的法子洗田,从别处拉的好的土覆盖,但是一年过后,原本好好的土,也返上了白色的卤。
朱纯请教过很多人,甚至从京城请了人帮忙治理,但都说这里的盐碱很严重,很难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从府衙里拨了银子先赈济这些受灾的百姓,但是田地的事情得需要解决。
李青文在极北之地种出了稻子,乡试中的应答能令大梁一年就增产巨量的粮食,足以证明他在这方面有惊人的才能,所以秦林想要他帮这个忙。
叔侄俩人花了许多日子才将这片盐碱地囫囵走过一遍,期间经过的村子破烂不堪,能看到的大都是瘦弱的老人和孩子,能下力的大人不得不去城镇之中找事情做,不能种田再挣不来铜板,他们就只能活活饿死。
秦林已经来了好多次,村里的老人都认得他,拉着他去自家住,狠狠心把家里为数不多的鸡蛋拿出来煮了,端上去给秦林。
如果没有朱纯和秦林,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他们是救命恩人。
在黑乎乎的灶台煮鸡蛋的时候,家里光屁股的小孩子就眼巴巴的看着,等到鸡蛋出锅,他们把手指塞进嘴里,口水不停的往外流。
主人家是一对老人,他们说话都很小声,听的出来是那种饿的有气无力,秦林去掀开了米瓮,看到里面几乎见底,问道:“过年时送来的米面,为甚只剩下了这些?”
佝偻的老头惭愧的低下头,老太太哭着跪下去,“大、大人莫怪,小孙子月前病了,家里没钱医治,没办法,只能卖了米粮救命……”
秦林将人扶起来,温声道:“并非责怪你,莫要惊慌。”
李青文环顾四周,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破了一个大口的盘子里的鸡蛋此时显得格外的令人难过。
秦林让一家人都上炕,拿出了干粮分给老人,把鸡蛋扒了递给孩子。
小孩子眼睛看向爷爷奶奶,手却接了过去,然后整个塞到嘴里,嚼了没几下就往下咽,噎的直翻白眼。
李青文吓了一跳,“这可使不得,快,快吐出来。”
鸡蛋都是拿去卖钱的,平时哪里能吃的到,几个孩子舍不得往外吐,硬生生的咽了下去。
连啃了那么多天干粮,李青文觉得这顿饭尤其的往下咽。
晚上,宿在炕上时,听到老头在另外一个屋子不停的咳嗽,几乎整夜没有停,这样的日子,饭都吃不饱,看大夫更是难,大病等死,小病拖着。
像这样的人家还有两千多户。
刚到这里时,李青文觉得自家的日子就不容易,现在看来,比他们还不如的人太多了。
快天亮时,秦林先起来,塞了一把铜板,老头和老太太又哭又跪。
李青文一个晚上都没睡,听到外面的动静,慢慢睁开了眼睛。
日子的不容易他早就知道,但依旧觉得难受。
这个月份并州各地都在春种了,但这片土地却依旧一片死寂,依靠这吃饭的百姓们苦不堪言。
李青文和秦林在这里走了一遭,这两个县城的县令听到了消息一起过来了,俱是一副苦瓜相。
百姓穷,税赋收不上去,县衙也苦,因为这个,几任县官都被处罚了,他们也想好好的,但是有心无力,也没银子。
盐碱地李青文当然知道,因为种种原因,土壤里的盐集聚,造成的后果就是农作物无法生长。
书本中对于盐碱地的改良有很多办法,但是效果普通,而且投入甚巨,因为造成盐碱的原因不同,治理起来十分麻烦。
前世那种科技发达的时候都没有好的措施,李青文在这里更没有甚改良的好法子。
不过没有好办法并不是没有办法。
走了这么多路,李青文发现,这些盐碱地也并非是不毛之地,里面还是有不少杂草的,这些杂草种类十分单一,它们能活下来是因为耐盐碱。
所以,李青文对秦林道:“大伯,改田我也没甚好主意,不若试试种些这里能长的东西。”
秦林道:“仔儿,所有的庄稼都试着种过了,都不行。”
“庄稼不行,草、灌木还有树可有试过?”李青文问道。
旁边的两个县令愣了,种庄稼是为了吃,种草、种树是让老百姓吃草吃树叶?
种地的事情,秦林比这俩人可知道的多了,闻言若有所思的道:“仔儿是想种些能卖钱的东西?”
“是的。”李青文道:“大伯,我在边城收集了很多种子,别的不知道,有两种可以在这里种着试试。”
李青文说的是白刺果和沙棘,白刺果耐旱又喜盐碱,果子可以入药,果核能榨油,它的全身都是宝贝,可以做酒、叶茶,果茶,缺点就是结果有点晚,沙棘跟白刺果差不多,旺果期要短一些。
这俩并不是李青文最在意的,他想种的是能在这里生长的牧草,种植牧草当年就可以采割,用来喂养猪牛羊,卖掉赚钱一样可以养家。
李青文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秦林,秦林抚掌喊好,那两个县令则一脸的不豫,但他们却没有开口。
大梁向来都重农耕,田地就是百姓的命根子,也是江山的根本,把田种草喂牲畜,这样的事情前所未闻,如果被人告发,他们可能会跟着吃瓜落,不过这事若是知府大人做的决定,那与他们都没有干系了。
秦林跟着朱纯做了多少年的地方官,很清楚田地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更想要百姓活下去,与其让田这样搁置,还不如试试。
但是,种子还在边城,即便现在就派人去取,来回也要好几个月,今年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李青文拉去京城不少种子,从这里去京城,快马加鞭的话,倒是可以一试。
秦林说话虽然慢条斯理,但是做事可是丝毫不拖泥带水,当即就跟李青文回府衙,让朱纯立刻派人去京城。
李青文顺便也往京城少了几封信。
人都走了,朱纯细细琢磨李青文的法子,越想越觉得好,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意。
虽然种子还没回来,但是李青文要做的事情可不少,跟着秦林走访各个村子,记录户口、人口、岁数、税赋、秋收以及柴禾、水井等事情,李青文到底没忍住把自己的钱袋子掏了出来。
在吃水难的村子打井,给穷的叮当响的人家买鸡崽,让他们好好把鸡养大,不管是卖鸡还是卖蛋,起码能贴补家用,还托商队去外地买枸杞树苗……
秦林不单把自己的俸禄都用在了贫苦百姓的身上,他每年收到李茂贤送来的东西,也大都卖了银钱,一样散了出去,他和朱纯一直这般清贫,但是他并不想李青文这般花银子,这个世道的过苦日子的人太多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
这个道理李青文也明白,他把每笔花销都记录下来,只等以后让朱纯给他盖官印,送到户部,凑够数目,换个御笔亲书的匾额也好。
李青文知道没钱的难处,但他并不守财如命,也不喜欢挥霍,吃喝用度普普通通,有田有产业有一大堆金银财宝,有个能干的心上人……
就在李青文在并州忙碌时,边城向北调兵遣将,一江之隔的罗车国人率先发动了攻击,他们有最好的船,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活着登岸,一击之下,死伤无数。
挽着强弓的江淙将这道江河变成了天堑,无数罗车国士兵中箭落水,再也没有爬上来。
鲜血染红了江畔,残阳之下的这片土地不再平静。
不单他, 李青风跟着一群人抬酒桶, 他们也要将去年酿的酒和采集的干货运到京城。
李茂群在旁边打着呵欠, 他昨夜躺下的晚了, 才睡了不到两个时辰, 他现在带着几十个徒弟天天做酒, 用的高粱和大麦都是边城种出来的。
这些年, 收成都不差,家家户户存的粮食越来越多, 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太多了,吃不完, 还得尽心尽力的晾晒和通风,有些粮食超过一定年限, 就没法再吃。
边城偏远,将粮食运出去卖掉太麻烦, “三斤粮食一斤酒”, 做成酒再拿去卖稍稍容易些。
这个主意并不是一时兴起,尝过边城酿好的白酒和啤酒后,大家伙都交口称赞,便这样定了下来。
徐青元在京城时饮过边城的酒, 尝出了其中的冷冽, 待他到了这里, 便说酒中有边城的气息, 独一无二。
说完这话的他决定留在边城, 写了信让带去京城,一封给私塾,一封给他的侄子。
后来,李青文看徐夫子和李茂群一同试酒,才知道他竟然还会酿酒,可以称的上见多识广。
李青文也得离开,他要回并州上坟,再去找秦大伯。
他往爬犁上装了很多种子,这些要让三哥带去京城,有些是要送人,有些是自己种。
离开前,李青文去找周瑶,自从他那次重伤,隔一段时间,周瑶见着他就要诊脉,直到现在她也不知道李青文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虽然有点遗憾,但李青文能好好的活下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因为周蓁蓁从过年就一直在李家,所以周瑶显得格外精神,作为一个见惯了生死的大夫,她能从容面对各种伤患,却敌不过女儿的洪亮嗓门。
听李青文说了去并州的缘由后,周瑶眼神有些复杂,莫明所以的说让他再忍两年。
边城的信如同雪花一般飞向李青文,他装了好几个袋子,做梦时变身成了信箱,肚皮都是鼓的,一开口都往外吐信。
李青文离开时,江淙已经在边城北面几百里以外,和家里和村里人道别后,长长爬犁在雪地中蜿蜒前行。
苏元宝养的毛墩墩追出来好几里地,人和狗依依惜别多次,那场景见者落泪。
这个几个月,苏树清是躺狗了,睡足了,回去的路上多次下了爬犁,沿着辙印跑动,一直坐着,冷。
所有人一起到临肃,在这里,分成两拨,苏树清和齐敏等人乘船去京城,李青宏兄弟和同族的人要回并州老家。
冬末,柳山县的残雪还未消,风尘仆仆的一行人到了杨树村。
整个村子的人都跑出来应,颤颤巍巍的老者抓着李青文他们的手,两眼垂泪,一声声的离不开边城的人。
原本李家的房子还在,虽然一直没有住人,但是村里一年都会帮着收拾两回,上次是过年的时候清扫的,现在还很干净。
到了杨树村的第一天,他们去了辈分最大的同族爷爷家吃饭,家里恨不得将所有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他们,说话说到后半夜。
第二日,李青文他们去祠堂,跟祖宗和长辈们念叨念叨边城那边的事情,村里的人拿出族谱,在李青文和李青卓的名字旁边做了标注,这是族里两个靠读书鲤跃龙门的出息子弟,是日后同族后辈要学习的。
祠堂供奉前的酒水也变成了边城的,即便分隔千里,他们依旧血脉相连,同饮一杯酒,同顶一片天。
自从大旱过后,杨树村成了柳山县十里八乡最受瞩目的,几十户人种了从前全村的地,有牲口、有银子、有田、有粮食,几年下来,已经是县城里最富裕的,成附近村子的姑娘最想要嫁进来的。
又因李家兄弟陆续帮扶了不少流落在外的乡邻,现在在外面谁提到杨树村,都得竖起大拇指。
从祠堂出来,又去修缮山上坟地,拜祭亲人。
他们不单要拜自己家的,还有其他的,别的人家在边城没回来,他们替着烧烧纸。
李青文他们回来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别的村子不少人上门,有从京城码头回来的,也有些面生的人,一张口便知道了,他们的孩子在京城做事偿还赎身钱呢。
在村里的几天,家家户户轮流请,轮的差不多了,李青文他们也该走了。
其他人都要去京城,李青文自己前往青城。
青城是并州的府城,朱纯在那里做知府,秦林自然也在左右。
从杨树村离开后,李家兄弟同行了一段距离,然后分开,李青文从十几岁开始奔走,独自一人赶路,还是头一遭。
并州很穷,李青文原本就很清楚,他千年从京城去往洪州,路过很多地方,此时对并州的贫困有了更深的认识。
并州地方不小,从大小来看,可以排在大梁的前列,但是干旱少雨,不是有地就能种庄稼,没有水一切都白搭。
虽然没有见过县志,但是根据村里的老人说,他们从小到大经历的大旱小旱就有二三十次,像前几年那样滴雨不降的,实属罕见,而柳山县只是并州的一个缩影。
李青文赶路时,正好赶上并州春天刮风,黄土遮天蔽日,即便蒙住了口鼻,那股土腥味依旧紧紧的将人困在其中。
这样的风年年都有,很多人都说是风把雨水给刮跑了,但又无计可施。
顶着这样的风,赶路的人全身都是土,路两边树细瘦无力,远处的农舍和村镇也都土蒙蒙的。
躺在破旧的客栈中时,李青文从包袱里拿出书夹杂着薄纸,就着昏暗的油灯光,熟悉的字迹展露在眼前,李青文弯着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带着一身的疲惫睡了过去。
这信来自江淙,不是他们在边城分别时写的,而是去年落的笔。
李青文在京城求学很忙,江淙在边城闲时就会把最近的事情写在纸上,长则数页,短暂一行,像是日记一般。
他们相聚的时候很短暂,李青文看这些简单的记录,便能想象江淙的日常,确实很忙,一年里有大半时间都在马背上。
睡醒了,李青文收拾停当继续赶路,终于在春耕的时候抵达了青城。
青城倒是不小,街道低矮破旧,光鲜的高门大院不少,但是颓败的房舍更多,街上可以看见豪华的马车和几十奴仆前呼后应的场景,虽然是并州的府城,但是这里跟李青文走过的其他小城也没有繁华到哪里去。
李青文打听了府衙的所在,骑着马径自去了,跟府衙的门房报上名字,然后在外头等待。
很快,秦林就快步从里面走出来,身着老旧常服,他的下巴处还有残存的水没有擦掉,衣服的土几乎跟李青文的一样多。
“仔儿,这一路你可受苦了,家里可都还好?”迈出高高的门槛,秦林双手攥住李青文的手,笑眯眯的道:“大伯还寻思你什么时候能到,没想到这么快。”
“秦大伯不必挂心,家里都好。”李青文跟着他往府衙里面走,落在秦林身后,说边城的事情。
到了偏厅,李青文拿出了老爹的书信,有小厮给李青文送来水盆和布巾,然后是清粥和咸菜。
李青文喝粥的时候,秦林将李茂贤的书信看完了。
吃完饭,秦林让李青文先去歇息,他有些事情先去处置。
躺在梆硬的老木床上,李青文虽然累,但是一直没睡着,粥里的沙子有点多,他的牙被咯的很酸,而且还不小心咬到了舌头,没出血,但是有点疼。
待李青文醒时,天色已经晚了,小厮过来时说朱大人已经回来了,在等他,他赶紧洗漱去见朱纯。
跟上次在京城相比,朱纯黑了也瘦了,温和的问了李青文的学业,知道他的授官被秦舒元扣下,不由得笑了,“秦大人火眼金睛,看出青文侄子是可造之材,有意想让你留在京城效力。”
仿佛被夸的是自己,秦林一脸自豪,拍了拍李青文的肩膀,“仔儿跟他爹一样能干。”
虽然至今没见过程大伯,但是李青文早就听娘亲说,他们哥三个尤其不吝啬夸赞彼此,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头,提到对方时,都会忍不住赞上两句。
就比如现在,朱纯刚说了一句,秦林已经开始说李茂贤胆大果敢,程年明心细如发。
朱纯跟他在一起几十年,这些话都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依旧认真的点头。
说完,秦林这才道:“仔儿,我和你朱大伯看了很多遍你应举时的时务策,一时没忍住,跟你爹写信时便说了。”
听说是时务策,李青文心里微微松口气,终于不是诗赋了。
秦林拿了几张纸过来,上面誊抄的是李青文考试中的回答,乡试的一篇,省试的两篇,一个字不差。
这是翰林院从试卷中抄下来的,很多份,随着朝廷的旨令,下发到各个府衙。
不过,这三篇并不是一同发下来的,乡试的前两年就下来了,大梁北方各地开始挖粪坑,经过一年的熟粪,去年用在了田中,除了特殊的地方,九成以上都有了明显的增产。
后两篇是去年秋收后从京城发放各地的,但是成效却不好。
因为这两篇是公共卫生方面的,太过琐碎,无法像是产粮那般有肉眼可见的变化,所以很多地方都在敷衍了事。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别的原因,譬如农家的柴禾有限,而城里的烧柴需要花钱买,平常喝热水烧的是银子,有些奢侈,不是寻常人家能坚持的,自然难以进展。
当然,这个得徐徐图之。
秦林和朱纯比普通百姓想的多,看到这些后,知道是李青文所写,十分激动,因为这些都是切切实实有用的东西,也是书上学不到的。
看过李青文的试卷,秦林和朱纯都明白,李青文是个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恨不得立刻去京城去找李青文,但是他们也想知道李青文对于未来的仕途有何想法,不能耽误孩子,所以秦林给李茂贤写了信。
秦林说想要李青文帮忙,并非是托辞,是真的碰到了困难。
又在府衙里歇了两日,然后李青文跟着秦林坐驴车出了青城,颠颠哒哒一路往东。
朱纯为官清廉,仅有的俸禄要养家还要宴客、迎送接待,没有富裕的银子,所以府衙后院只有一个传话出行的小厮,一个洗衣做饭的婆子。
原本秦林出门那个小厮应该跟着的,可是有李青文在,秦林就让他留在府衙给朱纯帮忙。
秦林熟练的赶着毛驴,他们顺着小道走,远处的山上白白的,那并非是未化的雪,而是斥卤之地。
毛驴拴在树上,李青文和秦林往山上走,随手抓了一把土,夹杂着的白色就是盐碱。
并州东边有许多这样的地,种庄稼收成极差,因为这个,两个县城的庄户人被波及,最严重的二十多个村子饿死人的情况每年都会发生。
朱纯和秦林来了之后,走了这些地方,因为没有河流,不能用灌水的法子洗田,从别处拉的好的土覆盖,但是一年过后,原本好好的土,也返上了白色的卤。
朱纯请教过很多人,甚至从京城请了人帮忙治理,但都说这里的盐碱很严重,很难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从府衙里拨了银子先赈济这些受灾的百姓,但是田地的事情得需要解决。
李青文在极北之地种出了稻子,乡试中的应答能令大梁一年就增产巨量的粮食,足以证明他在这方面有惊人的才能,所以秦林想要他帮这个忙。
叔侄俩人花了许多日子才将这片盐碱地囫囵走过一遍,期间经过的村子破烂不堪,能看到的大都是瘦弱的老人和孩子,能下力的大人不得不去城镇之中找事情做,不能种田再挣不来铜板,他们就只能活活饿死。
秦林已经来了好多次,村里的老人都认得他,拉着他去自家住,狠狠心把家里为数不多的鸡蛋拿出来煮了,端上去给秦林。
如果没有朱纯和秦林,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他们是救命恩人。
在黑乎乎的灶台煮鸡蛋的时候,家里光屁股的小孩子就眼巴巴的看着,等到鸡蛋出锅,他们把手指塞进嘴里,口水不停的往外流。
主人家是一对老人,他们说话都很小声,听的出来是那种饿的有气无力,秦林去掀开了米瓮,看到里面几乎见底,问道:“过年时送来的米面,为甚只剩下了这些?”
佝偻的老头惭愧的低下头,老太太哭着跪下去,“大、大人莫怪,小孙子月前病了,家里没钱医治,没办法,只能卖了米粮救命……”
秦林将人扶起来,温声道:“并非责怪你,莫要惊慌。”
李青文环顾四周,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破了一个大口的盘子里的鸡蛋此时显得格外的令人难过。
秦林让一家人都上炕,拿出了干粮分给老人,把鸡蛋扒了递给孩子。
小孩子眼睛看向爷爷奶奶,手却接了过去,然后整个塞到嘴里,嚼了没几下就往下咽,噎的直翻白眼。
李青文吓了一跳,“这可使不得,快,快吐出来。”
鸡蛋都是拿去卖钱的,平时哪里能吃的到,几个孩子舍不得往外吐,硬生生的咽了下去。
连啃了那么多天干粮,李青文觉得这顿饭尤其的往下咽。
晚上,宿在炕上时,听到老头在另外一个屋子不停的咳嗽,几乎整夜没有停,这样的日子,饭都吃不饱,看大夫更是难,大病等死,小病拖着。
像这样的人家还有两千多户。
刚到这里时,李青文觉得自家的日子就不容易,现在看来,比他们还不如的人太多了。
快天亮时,秦林先起来,塞了一把铜板,老头和老太太又哭又跪。
李青文一个晚上都没睡,听到外面的动静,慢慢睁开了眼睛。
日子的不容易他早就知道,但依旧觉得难受。
这个月份并州各地都在春种了,但这片土地却依旧一片死寂,依靠这吃饭的百姓们苦不堪言。
李青文和秦林在这里走了一遭,这两个县城的县令听到了消息一起过来了,俱是一副苦瓜相。
百姓穷,税赋收不上去,县衙也苦,因为这个,几任县官都被处罚了,他们也想好好的,但是有心无力,也没银子。
盐碱地李青文当然知道,因为种种原因,土壤里的盐集聚,造成的后果就是农作物无法生长。
书本中对于盐碱地的改良有很多办法,但是效果普通,而且投入甚巨,因为造成盐碱的原因不同,治理起来十分麻烦。
前世那种科技发达的时候都没有好的措施,李青文在这里更没有甚改良的好法子。
不过没有好办法并不是没有办法。
走了这么多路,李青文发现,这些盐碱地也并非是不毛之地,里面还是有不少杂草的,这些杂草种类十分单一,它们能活下来是因为耐盐碱。
所以,李青文对秦林道:“大伯,改田我也没甚好主意,不若试试种些这里能长的东西。”
秦林道:“仔儿,所有的庄稼都试着种过了,都不行。”
“庄稼不行,草、灌木还有树可有试过?”李青文问道。
旁边的两个县令愣了,种庄稼是为了吃,种草、种树是让老百姓吃草吃树叶?
种地的事情,秦林比这俩人可知道的多了,闻言若有所思的道:“仔儿是想种些能卖钱的东西?”
“是的。”李青文道:“大伯,我在边城收集了很多种子,别的不知道,有两种可以在这里种着试试。”
李青文说的是白刺果和沙棘,白刺果耐旱又喜盐碱,果子可以入药,果核能榨油,它的全身都是宝贝,可以做酒、叶茶,果茶,缺点就是结果有点晚,沙棘跟白刺果差不多,旺果期要短一些。
这俩并不是李青文最在意的,他想种的是能在这里生长的牧草,种植牧草当年就可以采割,用来喂养猪牛羊,卖掉赚钱一样可以养家。
李青文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秦林,秦林抚掌喊好,那两个县令则一脸的不豫,但他们却没有开口。
大梁向来都重农耕,田地就是百姓的命根子,也是江山的根本,把田种草喂牲畜,这样的事情前所未闻,如果被人告发,他们可能会跟着吃瓜落,不过这事若是知府大人做的决定,那与他们都没有干系了。
秦林跟着朱纯做了多少年的地方官,很清楚田地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更想要百姓活下去,与其让田这样搁置,还不如试试。
但是,种子还在边城,即便现在就派人去取,来回也要好几个月,今年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李青文拉去京城不少种子,从这里去京城,快马加鞭的话,倒是可以一试。
秦林说话虽然慢条斯理,但是做事可是丝毫不拖泥带水,当即就跟李青文回府衙,让朱纯立刻派人去京城。
李青文顺便也往京城少了几封信。
人都走了,朱纯细细琢磨李青文的法子,越想越觉得好,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意。
虽然种子还没回来,但是李青文要做的事情可不少,跟着秦林走访各个村子,记录户口、人口、岁数、税赋、秋收以及柴禾、水井等事情,李青文到底没忍住把自己的钱袋子掏了出来。
在吃水难的村子打井,给穷的叮当响的人家买鸡崽,让他们好好把鸡养大,不管是卖鸡还是卖蛋,起码能贴补家用,还托商队去外地买枸杞树苗……
秦林不单把自己的俸禄都用在了贫苦百姓的身上,他每年收到李茂贤送来的东西,也大都卖了银钱,一样散了出去,他和朱纯一直这般清贫,但是他并不想李青文这般花银子,这个世道的过苦日子的人太多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
这个道理李青文也明白,他把每笔花销都记录下来,只等以后让朱纯给他盖官印,送到户部,凑够数目,换个御笔亲书的匾额也好。
李青文知道没钱的难处,但他并不守财如命,也不喜欢挥霍,吃喝用度普普通通,有田有产业有一大堆金银财宝,有个能干的心上人……
就在李青文在并州忙碌时,边城向北调兵遣将,一江之隔的罗车国人率先发动了攻击,他们有最好的船,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活着登岸,一击之下,死伤无数。
挽着强弓的江淙将这道江河变成了天堑,无数罗车国士兵中箭落水,再也没有爬上来。
鲜血染红了江畔,残阳之下的这片土地不再平静。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边山寒[种田],边山寒[种田]最新章节,边山寒[种田]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边山寒[种田],边山寒[种田]最新章节,边山寒[种田]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