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巡抚身任议和的消息传回满洲大营,八旗将领喜极而泣,抚着披甲嚎啕大哭。
多少年了,
死了多少兄弟,
明国终于肯议和了。
六月二十六日,满洲大营和张家口之间信使往来如梭,大满洲国和大明国唇枪舌剑,讨价还价。
沈棨巡抚开出条件:
我堂堂大明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
两国议和可以,议和礼绝对一文没有,岁币绝对一文没有!
阿巴海慎重考虑了自己的处境和八旗将士的军心,提出反条件:
双方如果保持互市,不给银子可以。但是咱们就事论事,不论国之大小,只论理之是非。过去二十年的战争责任在南国,满洲国是不得已含恨起兵。
沈棨毅然拒绝: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即便父亲错打了孩子,孩子焉能责怪父亲?
阿巴海勃然不悦:
南国的这个父亲做得不称职!满洲在东北起兵,黎族在西南起兵,无独有偶,说明什么?说明这个父亲一碗水端不平,这个父亲只顾嫡子,不顾庶出!常言道:君不仁,臣逃外国;父不慈,子走他乡!
眼见议和谈判陷入僵局,沈棨开启政治智慧,提议搁置争议,双方先议和,是非留待后人裁判。
阿巴海不愧一代枭雄,同意沈棨的提议。但是阿巴海保留一条,既然明国这个当爹的暂且不认错,满洲国就暂且不认这个爹。何时明国道歉,满洲国何时立刻向明国俯首称臣。
阿巴海的要求听上去好像合情合理,沈棨不再纠缠。沈棨提出,既然议和,就不能假和真打,或者西边和,东边打,议和的范围要包括辽东战场。
阿巴海思虑再三,同意,但要求明国皇帝约束辽东官员,不可再欺压满洲,不可再挑起事端。
至此,天色已晚,双方基本达成一致。约定明日由明军派遣使臣至满洲大营择吉日吉时刑白马乌牛焚书告天。
……
以后世的眼光评判,这仅仅是一个粗糙的停战协定。
一个类似于抗美朝鲜的韩战中签订的停战协定,参战方都打不动了,于是各怀鬼胎地签署了一个停战协定,不可否认它遗留了很多问题,甚至还有战争的一方至今没有签字,但是朝鲜停战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从人道主义而言它的历史意义无与伦比。
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年土默特的阿勒坦汗同明朝议和也是如此的粗糙。双方大致约定内容之后对天发誓就算完成了。
纵观满清皇室,爱新觉罗家从努尔哈赤时代起就虔诚地信仰上天。这份停战协定一旦焚书告天,就可以认为满清是认真的。焚书告天之后,即使阿巴海想暗地里违反,考虑到满洲萨满教徒的数量,阿巴海的成本也会是高昂的。
对于此次议和事件,满洲方面的官方记录《满文老档》为:
(为通俗计,略有改动)
六月二十六日,遣库尔禅巴克什、罗硕往张家口,是日申时还。
是日,遣往张家口之达雅齐塔布囊、白格依前来报信。
是日,遣达雅齐塔布囊、白格依还。
是日,复遣库尔禅巴克什、罗硕赴张家口。
六月二十七日,宣府巡抚、宣镇总兵官遣张家口全都司、黄都司二官员率二通官等十一人,同前遣往张家口之库尔禅巴克什、卫寨桑、罗硕等携带牛十二、羊二十、梨一金斗、李子一金斗、枣一金斗、茶两篓、稻米十斗、麦面十斗、烧酒一大瓶、黄酒一大瓶,来朝献礼。
领兵诸贝勒大臣各按翼序排列毕,汗御坐黄幄,令前来献礼之二官员二通译进见汗,四人不胜恐惧,跪拜打颤,叩首而退。
次命从人遥拜。
拜毕,命坐左侧,宴之。
宴毕,赏二官员各马一,二通译各牛一,再其余九人各羊一。
是日,科尔沁人、满洲人、汉人大市于张家口。
六月二十八日,宣府沈都堂、董总兵官,身任议和,约定与满洲讲和。
誓告天地时,大明国全都司、黄都司二州官四员与满洲国阿什达尔汉及达雅齐、龙什、卫寨桑四大臣,刑白马乌牛,焚书誓告天地曰:
“大明国、满洲国,我两国皆欲修好,和睦相处。故刑白马乌牛,誓告天地。若大明先渝盟,则天地谴之,统绝国亡。若满洲先渝盟,则天地谴之,统绝国亡。两国若遵守誓告天地之言,和睦相处,则天地眷祐,至世世子孙,永享太平。”
盟毕,以和事成,赠金五十两、银五百两、蟒缎五百、毛青及布一千。
二十九日,明国使臣还。
三十日,先是遣库尔禅巴克什,达雅齐塔布囊及穆成格以御马二匹回赠宣府沈都堂、董总兵官,以答谢其送礼之情。至是,沈都堂、董总兵官答曰:“未奉我帝命,何敢受汗之马?”因辞不受,却之。
崇祯朝无实录,有关此事只能散见于各种史料。
明末清初学者谈迁根据当时流通的邸报和传言撰写崇祯朝史书《国榷》,卷九二崇祯五年七月壬寅条:
“逮巡抚宣府右佥都御史沈棨。时插汉虎墩兔憨(察哈尔林丹汗)犯张家口求款市,棨不以闻,即答书设誓宴赉。太监王坤以闻,逮讯之。”
沈棨的盟誓对象变成了林丹汗。内容为巡抚沈棨因擅自作主盟誓,被太监王坤得知消息予以抓捕。
且不说林丹汗早已和明朝达成了贡市协议,当时林丹汗已经被皇太极赶跑,哪里还能跑到张家口来求款?但说满洲大军从五月底阿济格压境到六月底议和足足一个月时间,崇祯怎么可能不知道消息!怎么可能没有作出指示!
但是当时外界传言或者当时的邸报内容可能就是如此。沈棨也确实于当年七月份被捕下狱。
在当时阁臣吴宗达的文集《涣亭存稿》中,收录有崇祯对此事的一个批示:
“发下宣府巡抚沈棨本,钦奉御批:明明以国号下与逆奴并列并誓,又给之金帛等物,尚敢修饰,损威辱国,专擅欺君!钦此”。
可见崇祯事前知道,事后反悔,导向舆论,欺骗民众。
根据两国之间的告天誓言:
“若大明先渝盟,则天地谴之,统绝国亡。若满洲先渝盟,则天地谴之,统绝国亡。两国若遵守誓告天地之言,和睦相处,则天地眷祐,至世世子孙,永享太平。”?
于是老天爷毫不客气地把大明“统绝国亡”了。
活该!
一点都不冤!?
多少年了,
死了多少兄弟,
明国终于肯议和了。
六月二十六日,满洲大营和张家口之间信使往来如梭,大满洲国和大明国唇枪舌剑,讨价还价。
沈棨巡抚开出条件:
我堂堂大明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
两国议和可以,议和礼绝对一文没有,岁币绝对一文没有!
阿巴海慎重考虑了自己的处境和八旗将士的军心,提出反条件:
双方如果保持互市,不给银子可以。但是咱们就事论事,不论国之大小,只论理之是非。过去二十年的战争责任在南国,满洲国是不得已含恨起兵。
沈棨毅然拒绝: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即便父亲错打了孩子,孩子焉能责怪父亲?
阿巴海勃然不悦:
南国的这个父亲做得不称职!满洲在东北起兵,黎族在西南起兵,无独有偶,说明什么?说明这个父亲一碗水端不平,这个父亲只顾嫡子,不顾庶出!常言道:君不仁,臣逃外国;父不慈,子走他乡!
眼见议和谈判陷入僵局,沈棨开启政治智慧,提议搁置争议,双方先议和,是非留待后人裁判。
阿巴海不愧一代枭雄,同意沈棨的提议。但是阿巴海保留一条,既然明国这个当爹的暂且不认错,满洲国就暂且不认这个爹。何时明国道歉,满洲国何时立刻向明国俯首称臣。
阿巴海的要求听上去好像合情合理,沈棨不再纠缠。沈棨提出,既然议和,就不能假和真打,或者西边和,东边打,议和的范围要包括辽东战场。
阿巴海思虑再三,同意,但要求明国皇帝约束辽东官员,不可再欺压满洲,不可再挑起事端。
至此,天色已晚,双方基本达成一致。约定明日由明军派遣使臣至满洲大营择吉日吉时刑白马乌牛焚书告天。
……
以后世的眼光评判,这仅仅是一个粗糙的停战协定。
一个类似于抗美朝鲜的韩战中签订的停战协定,参战方都打不动了,于是各怀鬼胎地签署了一个停战协定,不可否认它遗留了很多问题,甚至还有战争的一方至今没有签字,但是朝鲜停战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从人道主义而言它的历史意义无与伦比。
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年土默特的阿勒坦汗同明朝议和也是如此的粗糙。双方大致约定内容之后对天发誓就算完成了。
纵观满清皇室,爱新觉罗家从努尔哈赤时代起就虔诚地信仰上天。这份停战协定一旦焚书告天,就可以认为满清是认真的。焚书告天之后,即使阿巴海想暗地里违反,考虑到满洲萨满教徒的数量,阿巴海的成本也会是高昂的。
对于此次议和事件,满洲方面的官方记录《满文老档》为:
(为通俗计,略有改动)
六月二十六日,遣库尔禅巴克什、罗硕往张家口,是日申时还。
是日,遣往张家口之达雅齐塔布囊、白格依前来报信。
是日,遣达雅齐塔布囊、白格依还。
是日,复遣库尔禅巴克什、罗硕赴张家口。
六月二十七日,宣府巡抚、宣镇总兵官遣张家口全都司、黄都司二官员率二通官等十一人,同前遣往张家口之库尔禅巴克什、卫寨桑、罗硕等携带牛十二、羊二十、梨一金斗、李子一金斗、枣一金斗、茶两篓、稻米十斗、麦面十斗、烧酒一大瓶、黄酒一大瓶,来朝献礼。
领兵诸贝勒大臣各按翼序排列毕,汗御坐黄幄,令前来献礼之二官员二通译进见汗,四人不胜恐惧,跪拜打颤,叩首而退。
次命从人遥拜。
拜毕,命坐左侧,宴之。
宴毕,赏二官员各马一,二通译各牛一,再其余九人各羊一。
是日,科尔沁人、满洲人、汉人大市于张家口。
六月二十八日,宣府沈都堂、董总兵官,身任议和,约定与满洲讲和。
誓告天地时,大明国全都司、黄都司二州官四员与满洲国阿什达尔汉及达雅齐、龙什、卫寨桑四大臣,刑白马乌牛,焚书誓告天地曰:
“大明国、满洲国,我两国皆欲修好,和睦相处。故刑白马乌牛,誓告天地。若大明先渝盟,则天地谴之,统绝国亡。若满洲先渝盟,则天地谴之,统绝国亡。两国若遵守誓告天地之言,和睦相处,则天地眷祐,至世世子孙,永享太平。”
盟毕,以和事成,赠金五十两、银五百两、蟒缎五百、毛青及布一千。
二十九日,明国使臣还。
三十日,先是遣库尔禅巴克什,达雅齐塔布囊及穆成格以御马二匹回赠宣府沈都堂、董总兵官,以答谢其送礼之情。至是,沈都堂、董总兵官答曰:“未奉我帝命,何敢受汗之马?”因辞不受,却之。
崇祯朝无实录,有关此事只能散见于各种史料。
明末清初学者谈迁根据当时流通的邸报和传言撰写崇祯朝史书《国榷》,卷九二崇祯五年七月壬寅条:
“逮巡抚宣府右佥都御史沈棨。时插汉虎墩兔憨(察哈尔林丹汗)犯张家口求款市,棨不以闻,即答书设誓宴赉。太监王坤以闻,逮讯之。”
沈棨的盟誓对象变成了林丹汗。内容为巡抚沈棨因擅自作主盟誓,被太监王坤得知消息予以抓捕。
且不说林丹汗早已和明朝达成了贡市协议,当时林丹汗已经被皇太极赶跑,哪里还能跑到张家口来求款?但说满洲大军从五月底阿济格压境到六月底议和足足一个月时间,崇祯怎么可能不知道消息!怎么可能没有作出指示!
但是当时外界传言或者当时的邸报内容可能就是如此。沈棨也确实于当年七月份被捕下狱。
在当时阁臣吴宗达的文集《涣亭存稿》中,收录有崇祯对此事的一个批示:
“发下宣府巡抚沈棨本,钦奉御批:明明以国号下与逆奴并列并誓,又给之金帛等物,尚敢修饰,损威辱国,专擅欺君!钦此”。
可见崇祯事前知道,事后反悔,导向舆论,欺骗民众。
根据两国之间的告天誓言:
“若大明先渝盟,则天地谴之,统绝国亡。若满洲先渝盟,则天地谴之,统绝国亡。两国若遵守誓告天地之言,和睦相处,则天地眷祐,至世世子孙,永享太平。”?
于是老天爷毫不客气地把大明“统绝国亡”了。
活该!
一点都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