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开显真实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我们讲到丁二的开显真实。
那么净土宗,我们一生努力地修学,最后的成败关键,最后的决战胜负,是在临终的那一念。千念万念,为了临终那一念。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佛堂的用功准备,都是为临终做好准备。
临终的准备工作应该是包括两块:一个是枝末法门,一个是根本法门,这两个都必须具足。
从枝末来说,我们必须要透过忏悔跟调伏,把我们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忏悔业障,调伏爱取。当然这个都是有相的一种对立的法门,但是你只是忏悔跟调伏肯定不够,最重要的你还要“安住”!忏悔、调伏、安住。
大乘佛法的传承才有安住法门。在小乘法门、在人天乘法门,其实没有安住法,只有调伏法。比方说,五祖弘忍大师要退位的时候,他要他们的住众提出他们个人的修行心得。神秀大师提出来,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它的重点在于“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大师提出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句话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后被选上。那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错在哪里?其实它没错。一个人很努力地把玻璃的脏东西擦掉,他每天忏悔业障,调伏爱取,这个人肯定很用功。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没有安住法门,缺乏安住法门。你都在有相的因缘里面动荡,看不出你安住了没有。如果“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太好了!真空妙有,无住生心。
这个大乘的安住法门,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的枝末法门做得不到位,我们的忏悔业障,调伏爱取,可能做最大努力只调伏了一部分,但是你如果安住得好,最后的能量你照样可以把它吸收下来。所以这个安住法门,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把心带回家。你心中有没有家的感觉?你今天没有家,你在因缘所生法里面——那个相状里面跑来跑去,那你惨了!老虎可以吃你,狮子可以咬你,风吹雨打可以伤害你。你今天没有安住,就等着第八识的业力来修理你,就这么回事。
你迟早要面对第八识无量劫来所累积的各种思想、各种业力,在临终的时候,它们一时现前,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比“云何降伏其心”更为重要。如果你不安住,你绝对过不了关!你过不了那个生死业力的暴风雨关。所以,安住在一念离相的清净心体,它可以保护你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外相的干扰,因为它离相。所以这个地方是何等重要!即便你枝末法门做得不到位,它都能够保护你!
当然你不能有重大的业力,剌激不能太大。就是你在枝末的忏悔跟调伏当中尽了最大努力,然后安住一念的清净心,对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动,提起佛号!阿赖耶识的暴风雨,因为你心中有家,有一个保护的家,它不能伤害你。
所以,我们今天透过前面的忏悔跟调伏以后,现在大乘的根本传承就是安住法门,你必须要回家了,不能老是在相状活动。相状只能当一时的对治。你用清净相来破杂染相,你用善良的相来对治邪恶的相,是不错,但是相状毕竟不是久留之地。就好像你去工作,你工作完总得回家。所以我们可以无住而生心,但是你这个生心,一定要回归到无住的安住法门。所以这个本末兼举,修行你一定要掌握安住力、调伏力这两个之间的互动,缺一不可。
其实严格来说,修行大乘法,必须把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跟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要结合起来,但是重点在于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如果没有“本来无一物”,“时时勤拂拭”就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安住。大乘佛法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安住!你不安住,你没有家的感觉,你就落入声闻法了,这是对治法门,权教的法门,不是真实义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开显无所得的清净心?就是因为无量劫来,我们经历过很多的变化。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做过转轮圣王,生到天王;我们也到过三恶道。所有的因缘都变来变去,只有一个东西没有变,那个东西从来不变,一路走来始终如一,那个就是你的家了,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离一切相的清净本性,你就把这个心住在那里。
(三)开显真实——摄用归体,依体起用
好,我们来看最后的总结。
我们在开显真实的时候,有两个主题:一个离一切相,摄用归体,这很关键!一定要先摄用归体,你才有资格讲依体起用。先安住力,你才有资格讲调伏力,你才能够即一切法,依体起用。
所以,诸位!在大乘佛法严格来说,你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资格谈修证,没有资格谈调伏!严格来说,要以蕅益大师的标准,“未明心性,不得辄论修证。”就是你连修行的资格都没有。
我们对相状的态度是两个态度:先离相清净,安住,然后再借相修心,把离开的相再借回来。我们先找到本性,再把相状借回来。
比方说,我们借佛陀的相来修皈依。你念佛是不是要有个相状?你忆念佛陀,你要创造一个音声,它也是一个相状;你要拜佛,要有一个佛像,所以你不能执理废事。但是这个时候,你应该很清楚,相状是借来的,你就不会产生攀缘执着;你不会攀缘执着,你就不会启动业力。所以我们是借佛的相状来修皈依,借众生的相来修慈悲,修悲悯。
所以我们对相状,你看《楞严经》,其实重点还是在离相清净;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广开方便门,普门示现,以无量的相状出现。但是因为你曾经回过家,所以你在操作这些相状的时候,不会在相状里面产生执着。你知道这个相状是借你用的,你是用借彼依正,显我自性,借这个相状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我必须要借布施的相状,来开显我本具的布施的功德;我必须借持戒的相状,来开显我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
所以,你站在真如的角度,其实外相的成败跟你毫无关系,你只是借这个相状,所谓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还是回归到你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容易受业力干扰,你就完全跟阿赖耶识脱离了,这个是最保险的方法。
因为你调伏也好,对治也好,“时时勤拂拭”,你不可能把这个镜子擦得全部干净,你只有安住在“本来无一物”才是最安全的。那当然最好是理观事修都能够兼具,一方面,安住“本来无一物;”但是一方面“时时勤拂拭”,这个最好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摄用归体,离相清净;一方面依体起用,借相修心,这个就是我们一个根本思想。
好,我们把这个思想做一个说明。
(四)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请看这个附表第二。我们怎样从大乘的安住法门,跟前面忏悔业障、调伏爱取的调伏门,这两个做一个结合呢?
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二。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附表二—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大乘起信论》—
那么在大乘的方便门有四种:第一个是根本的理观,后面的二三四是枝末的对治。我们先看,第一个,行根本方便。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所有的修行一定要先把生命归零,再重新出发!一定要安住,安住不生灭心。安住不生灭心它有两块:
第一个,“观一切法,自性本空。”远离凡夫的这种常见, 而不住于生死的因缘相状。它不住杂染相,但是它又能观一切法因缘和合,因果不失,而生起大悲的愿力。修诸功德而不住于涅槃的清净相,所以我们必须要远离生死的杂染相,远离涅槃的清净相,所谓的无住,以无住为住。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马上修行,而是以《楞严经》的思想,先调整心态。
比方说,你今天要念佛,你用什么心态念佛?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佛号的角度、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带动佛号,这个时候你心量是广大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执着相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设限,就被外在的相状给控制住了。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猎人他养一只老鹰,他为了省钱,他也不单独养,牠就跟一群鸡养在一起。当然老鹰的身体结构跟鸡不一样,牠那个双脚特别有力量,但牠小的时候,牠还没有飞,就跟鸡一样在地上走路。这个老鹰牠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牠的同伴,牠熏习很多相状进来,牠成长过程看到都是鸡的相状,所以这个老鹰认为牠就是一只鸡,只是比较强壮而已。牠已经产生一种自我设限。我们的心本来没相,但是长时间业力熏习,牠已经形成了一种鸡的相状。
后来牠长大以后,这个猎人要训练牠,怎么训练都训练不起来,因为牠心中已经被自己这个鸡的相状限住。这个猎人很失望就放弃了,就把这只老鹰带到悬崖的上面,让牠自由落体,自己下坠。我花了这么多钱培训你,没用了。结果这个老鹰牠往下坠了,临死之前,牠的潜能发挥出来了,牠那个老鹰的本性功能展开来了,展开牠广大有力的翅膀从低点开始往空中飞上去了。
诸位!这个老鹰本来牠有无量的功能,牠为什么训练不出来?因为牠被这个业力的相状给限住了。所以你不要忽略业力的可怕。诸位!业力可能对你的伤害不是今生,你要不小心的话,它会给你留下内心的阴影,那是伤你无穷,伤害你生生世世。业力它会现出一个相状,如果你只是产生痛苦,那是最好的,因为业力,这个痛苦的感受一下就过去;
但是,如果这个相状让你产生挫折,那就惨了!那这个伤害就不是今生的问题,来生你还有等流性的挫折。
我们无量劫来,每一期的受生都不是很如意,每一个人成长过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挫折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们会自甘卑贱,总是觉得自己跟佛陀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被很多业力的假相给束缚住。所以,伟大的佛陀出世告诉你:你现在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内心归零,回到你生命的原点,把这些复杂的相状通通清干净!先看到你的本来面目,你本来不是这样子。是你在轮回当中吸取了太多人生的经验。你要把这些相状通通拿掉,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你内心的功能永远施展不开来,你永远被业力追着打。
所以,菩萨云何应住呢?就是以无住为住,就是行根本方便,这个是根本!你看《摄大乘论》要菩萨开始修断恶、修菩提心之前,它要你先安住,千万不要在因缘的相状安住。不管这个相状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清净,凡是相状,它就是有限量的。就像《楞严经》说的,你用有相的心来修行,你不可能得到无穷尽的果报。就好像你用砂要去煮饭,“砂非饭本”,你顶多就是热砂。你这个因地不对。你说你是一个好人,那你顶多只是一个好人而已。我们的心识,它也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它是离相清净,所以才会功德圆满。
所以我们首先求安住,这是第一个思想。安住在清净的本性,破除各种的自我设限。
再看第二个。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好,那么称性起修的第二个,就是誓断一切恶。透过惭愧忏悔来消除一切的恶法,尤其是那种增长的恶法,断它的相续。断相续心,“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诸位!你看到没有,它这个忏悔,跟没有安住的人忏悔不一样。安住真如的人是讲随顺法性。而有些人你问他:你为什么要忏悔呢?他说:我为了要消除地狱的果报。这个档次不高,你是为了有相的因缘;你要想说,我要忏悔,是因为我自性本来就清净,本来就没有过失,我只是恢复本来的样子而已。你这样想,跟你那样想,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你站在业果的角度来忏悔,你是走在人天乘的跑道;你站在真如的角度来忏悔,说:我为什么要忏悔?因为我随顺法性。我以前是违背了法性,我现在要顺从真如。真如本来就没有过失,我本来就应该这样子,我本来就应该清净的,我只是假借忏悔来恢复我本来的样子而已。这样就走上了菩提道。所以,同样一个法门,不同的思想,你有不同的跑道:一个是安乐道,通往安乐的道;一个是通往大乘的佛道。
我们再看修善。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 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修善包括修习福德跟智慧的善根。
福德这一块,它主要是提出了七支供养,就是十大愿王里面的浓缩:供养、礼拜、赞叹、随喜乃至于爱敬三宝。这个在积集福德资粮当中,使令我们信心增长,志求无上菩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透过佛法的熏习加持,一方面消除灾障,增长大乘的善根。大乘善根是一种我空法空的智慧观照,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就是为什么你今天愿意去修习智慧?因为我自性本来就是光明,本来具足光明,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情,只是随顺真如而已。
再看第四个。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前面是断恶修善,这个地方讲度众生。发愿尽于未来际,化度一切有情众生,使令他们成就无余涅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法性本来就相续没有断绝,所以他度化众生是时空无尽,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
你称性起修,你所做的每一个法,都能够产生广大圆满的功德,而且能够不触动你的生死业力。所以这个安住真如就是有这么多好处。
我看这个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他讲到一件事。莲池大师他在云栖寺,有一天,他黄昏的时候出来散步,听到有人说在山下有一个住茅蓬的法师很有加持力,就是谁要是有病,他就持这个大悲咒念一念,然后就把这个水给谁喝,谁就好了。这个时候莲池大师就过去看,他这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当然法力不可思议,大悲咒对每一个人是平等的,关键是心力不可思议。他是怎么启动大悲咒的,他用什么心态。莲池大师就在旁边观察一段时间。
他出来以后说:一念的平等心。他说这个法师,不管任何人对他恭敬也好,供养也好,他完全都没有动念头。你供养他也好,不供养他也罢,他的心就是安住离相的一个心。莲池大师说,一念的离相跟法性相应,心力不可思议,所以具足加持力。这个法师他就做这件事情而已。
诸位!不要小看你现在的随顺。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今天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思想,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像禅宗说的,你生长在王家,虽然你是王子,但是你是一个佛陀的种性,叫大乘的菩萨种性,你是继承王位的。你说,王子坠地,为什么功超群臣?因为这些大臣他没有找到真如,还在因缘里面打转,他还是没有走上大乘道。
所以,这个大乘的佛性,你一念的相应都不可思议!因为你跟佛陀是同一个家族。要讲得贴切一点,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同一颗心脏。如果你要把佛念好,是要两种随顺——内顺真如,外顺弥陀。内顺真如,把自己的心灵力量启动起来;外顺弥陀,就是透过皈依启动佛陀的力量。
丁三、功德总结
好,我们看这个最后的总结,功德总结。
迷故成障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悟则功超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 轮。
结示劝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楞严经》—
对于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迷失了,离家出走了;一个是觉悟了,回家了。这两个会有不同的结果出来。
(一)迷故成障
我们先看,迷失的人会有什么后果?
迷故成障——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一个凡夫,我们看到他起惑了,看到他造业了,其实这个只是一个结果。我们现在更关心,他为什么会起烦恼?为什么会造业?我们今天一个人起烦恼了,造业了,就很紧张,去忏悔,去对治,忏悔业障,对治这个烦恼。
但是更重要的就是说,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人,内心会起惑造业?找它的根本原因出来,你才能够永远断绝它的根源。就好像说你看到灰尘脏了,你赶紧去擦它,也对,但是关键是你要知道它为什么会脏。
事出必有因。只有一个原因叫做“一念妄动”。众生迷闷,背觉合尘,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没有安住在真如本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做了很多的善法,但是我们还是没有成佛,因为你没有安住,因为你永远在因缘的假相里面活动,叫做迷闷。然后违背了真如的觉性,在生灭的因缘里面活动,所以你顶多只能够创造一个生灭的快乐的果报,你顶多的酬偿就是只有人天福报,这些都是生灭的尘劳相,世间相。
我们以前都走到了六道轮回的跑道,你这个跑道再怎么走,也就是人天而已。因为你的因地是生灭的,结果也是生灭的。
(二)悟则功超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成就的。
我们看下一个。
悟则功超——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 轮。
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最关键的就是他一开始第一步就走对了。因为他在生死凡夫充满烦恼罪业的时候,他因地就是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佛陀找到了在整个内心当中,一个不生不灭的一念心性。他找到了这件事情,他知道有这件事情,然后,去合它,去随顺它。
那么站在这个角度,再去做断恶修善度众生,所以他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创造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数量的无障碍;“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本质的无障碍,这样的功德。
所以,有这样的一种功德,就有什么相貌出现呢?他能够在一个地方不动道场,同时能够遍十方界,他的法身含摄十方无尽虚空,在一毛端,现宝王剎,在一个微小的微尘里转大法 轮,他是事事无碍。
(三)结示劝修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结示劝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所以,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就是重点在于他远离了生灭因缘相,找到了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才产生这么多的功德。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因地发心,其实你不应该急着就去跑,就很努力去跑,当然跑是要,但是关键是——你先看看,你现在是跑在哪一个跑道?云何应住?你是站在什么角度去修学,这很重要!
你布施了一百块,这是一个缘起,这一百块会有什么结果?三种结果:第一个,你是怎么想的?你的安住力。
我布施一百块,可以尝到安乐的果报,恭喜你,你走到了人天乘,因为你是这样想,你以住在业果来布施了。
我布施一百块,为了调伏我对金钱的执着,这是解脱道,这一百块对你的意义是解脱道。
我布施一百块,是因为我自性本来清净,我是依止清净心而生起广大的菩提愿力,真空妙有,这是菩提道。
所以,你这个安住很关键!如果你的本质是砂,不管怎么去煮它,最后的结果就是变砂而已,它不可能变成米。所以灭尘合觉,才有所谓的真如妙觉明性。一个人没有真实安住,他不可能去脱离生死因缘的业力。
丙三、结示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我们的愿力,从一种成佛的愿力也好,往生的愿力也好, 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事修,一个是理观。事修叫做“净罪集资”;理观叫“破妄显真”。
我们把这两个念一遍。
一、依事修净罪集资: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二、依理观破妄显真: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
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我们菩萨发愿,当然他的所观境简单地说只有两个:一个是众生相,一个是佛道的相。这个断烦恼,修法门只是个过程,你真正的目标是两种:你一定是缘佛道而追求,缘众生的相而悲悯。
但是关键在哪里呢?这两个档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的心是住相的,住在众生相,住在佛道的相来修行,那你叫做“净罪集资”——人天乘;如果你是离相的,你安住在真如本性的角度,众生也好,佛道也好,其实都是你一念心性的显现而已,你是借这个相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你这个叫做“破妄显真”。
这两个效果完全不一样。一个走上了菩提的跑道,一个走上了人天乘的跑道。因为第一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安住,只有调伏跟引导;第二句话有安住,就差在这里,它已经法法消归心性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到大乘菩提道的时候,其实告诉大家一个思考:就是安住,把心带回家!你要试着内观真如, 安住真如,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去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对治爱取的烦恼,这样子你的速度也比较快成就。
第二个,你养成这个习惯,临终的时候,你无始劫来的感觉去刺激你,业力去刺激你,你不容易为它所动。因为真如会保护你,你容易过关。否则,你今天没有安住在真如,你这辈子就很辛苦了,你就一直在忙这忙那,东去西去,结果是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
你如果今天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真如,你的付出会比别人多,效果不见得好。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无始劫的烦恼跟业力,你用短短的几十年,去跟你无量劫的生命拚搏,后果你自己会知道。所以,你必须要找到最好的安住法门,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一个保护的家!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安住在“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地方去,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那个地方业力找不到你,烦恼也找不到你。但是你可以主动出击,你可以对治它,它不能干扰你,真如就是有这个好处。
你今天能够达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你在那边住下来,外面的人进不来,但是你可以出去,你无住可以生心,但是它没办法进到你的真如来干扰你。烦恼跟业力,它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它离开了相状,它就没有传递能量的这个桥梁。
好,我们把这个安住的问题谈完。我们总结就是说,第三个主题的菩提道,是要跟前面结合的。菩提道它只告诉你一个观念——“安住真如,离相清净”。离两种相状:第一个,破除名言所安立的相状;第二个,远离依他起的相状,找到你的真如本性,然后住下来,这就是你的家。
住在一种无住的角度,你再回过头来修前面的忏悔业障,调伏爱取,你的效果更殊胜,日劫相倍。《楞严经》说的修一天,好过别人修一劫。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调伏烦恼;临终的时候,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去了生死,你很容易走过生死的风暴,很容易走过去。
好,那么今天的主题有没有问题?这个地方如果你有一些问题,可以去看《楞严经》,它完全在讲这个概念,就找到你心中的家。其实我们从对治的角度,我们能够对治的,只是表层粗重的这一块, 很有限,因为你的时间太少,所以安住是比较重要。
就是你没办法对治的这一块,怎么办?谁来保护你?我们该做的尽量去做。所以理观,理不要碍事修,事修也不要碍理观,该做的都去做。但是最后真正保护你的,剩下那些剩余的势力,你必须要安住真如,因为阿赖耶识没办法干扰到真如。所有的业力,所有的烦恼,都是你要去攀缘它,它才会跟你产生互动,它一定会产生一个相状来诱惑你。
凡是业力要找到你,凡是烦恼要诱惑你,它一定有一个桥梁,它一定现出一个相状。只要你拒绝了相状,它们就无从下手。如同这个病毒要传递,它必须要有介质。就是说你的烦恼跟业力还是没有变,但是关键是它伤害不到你,你没办法跟它感应道交了,因为你住在一个没有相状的地方。而烦恼跟业力要跟你沟通,要跟你感应,它一定要透过相状。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生灭的因缘相,而你刚好拒绝了相状,所以你们两个是不同道了,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问:师父慈悲!第一天在演讲中,第六页有解释到增长跟不增长业,其中有一个第四点,不利不数所作业,可以请师父再解释一次吗?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师父开示:不利就是你在造业的时候,心不是很猛利, 不是很坚固,也就是说可能这个业不是你主动的,可能别人要去做,那你本来没有意思,但是别人一再地劝你,你不想违背大家的心意,也就被动配合。所以你造业的时候,不是很主动积极深生好乐的,是不猛利的,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次数。你造了以后马上忏悔,它既不猛利,次数又没有相续,当然这个业不可能得果报。也就是说,你今生只造了一两次,而且造了以后,你非常后悔,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也不是你主动的,这种业是不容易得果报的。
问:师父慈悲!师父,弟子试着融合今天跟昨天讲的课程,就是我们平时用修无分别智来对治,来练习第二念的正念,那如果很不幸第二念的正念失败,就是已经引出第七意识的执着,那我们是不是就是以站在真如的角度,然后用解脱道的思想,用四念处来对治,这样理解,对不对?
师父开示:是的。我们平常当然理观不碍事修,理事圆融,你该拜忏还拜忏,该调伏粗重烦恼还调伏,但是你永远要知道,你心是住在一个无相的真如,是无所得的。你不是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你不是透过拜忏去得人天福报,去得到什么东西,你只是透过这个拜忏来开显自性的功德,人生只是自我完善。
那么可能你平常事修的成分会多一点,但是到临终的时候,其实临终的开示,严格来说临终不是到了躺在床上才叫临终,不是这个意思。你应该在死亡前一两个月,你就叫临终了。你自己也知道,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你就要收心了,慢慢慢慢调整心态,把心慢慢慢慢地调到真如的因缘里面来,就是要慢慢回家了。
因为你一旦落入第六意识,修行当然靠第六意识,因为你要有第六意识才有办法借相,第六意识它能够创造一个相状,你才有办法去拜忏。你为什么起惭愧心呢?当然你要捏造一个相状,因为我业障深重,我不拜忏,可能会堕三恶道。你要用这个相状来激发你的惭愧心,所以我们刚开始是要借相。
但是,越到晚年的时候,安住力越重要了。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你怎么安住。在你身体旺盛的时候,事修很重要。到了临终的时候理观,因为你不可能从床上爬起来再去拜忏了,就靠理观了。怎么样让你自己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严格来说,越到晚年,你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了,就是回到真如,要收心。
所以,如果晚年的时候,你的心还是一直在向外攀缘,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不管你怎么用功。因为讲实在话,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个人不修理观,你就是一天拜个十几万拜,给你拜一百年,你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忏悔的业障如大地土。真正忏悔的意义,只是培养惭愧心,断相续心而已,让粗重的业力沉淀下来。但是很多业力都还在的,这个时候你必须靠真如来吸收这一些剩余的势力了。所以越到晚年你必须收心,回到你内心最深的地方,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住下来。你观察这些相状都不是你本来有的,后来才有的,跟你没关系。
所以除了事修以外,越到了临终的时候,如果说你要临终开示,如果他有学过大乘法的,你要直趋真如,直接跟他讲真如的道理。先帮他破妄显真,然后再讲净土的功德,应该是两块,应该是心态的调整。严格来说,是内顺真如,然后再外顺弥陀。因为内顺真如,会让他跟所有的业力产生隔绝;然后再讲净土的殊胜,让他一心皈依净土。
因为毕竟你要往生,所以要做两件事:第一个,要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但是你要离开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它不放过你啊,关键在这儿。所以你必须要跟娑婆世界的业力保持距离,就是内观真如。当然,如果他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跟理观的智慧,那就算了,那你就直接讲净土,那就靠运气了。反正叫他把心住到来生。
凡是临终的人绝对有一个关键——往事不堪回首!一个人他只要回忆年轻时候的事情,这个就很难往生了。所以往生的人,他只有活在未来,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来生,用事修的这种狠劲拚过去,也可能会成功。所以没有理观的人,事修的力量要加强,要多比别人用好几倍的力量。就是说他没有理观的真如保护他,但是他对来生净土的渴望非常强烈,也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但是你会比别人辛苦。
所以说,他就念佛,就变成事持跟理持的两个差别,有理观的念佛,跟没理观的念佛就有差别。
问:法师慈悲!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法师:就是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当下可不可以做观想,去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师父开示:可以的。本来就是念佛,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是没有一心不乱,你也可以观想,当助行。
问:对不起!那这样跟念佛当中打妄想有什么不一样?
师父开示:不一样。因为……请坐。(学员:谢谢)打妄想是外境刺激的。我们前面说过,比方说你突然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影像,你说,佛陀来了,打妄想!对不对?因为佛陀来,不在你修观的规划当中,你看到一个影像,看到一道光明,你就认为看到佛陀,打妄想!这是外境给你的这个思考。
但是如果你今天根据《十六观经》,落日观是怎么回事?落日观、琉璃地,你是依文修观,从这个教理当中去修观,你是由心中的观照,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这个不能讲打妄想,这叫如理思惟,这不能讲打妄想。
凡是自己的心中生起的东西,那是好的。但是你看到一个东西产生反应,然后一个相状,然后你开始去攀缘它,去施设名言,这是打妄想,不一样。一个是外来的,一个是你自己文字观照生起的。
(学员:谢谢!感恩法师!)
师父:好,最后一个,请说。
问:想请教法师,有关那个禅宗根源的问题。两千六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一朵莲花示众,当时百万人天不知所云,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然后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请问法师,在这个会上,释迦牟尼是在讲什么?摩诃迦叶尊者是悟了什么?请法师棒喝开示。
师父开示:其实禅宗传的涅槃妙心,跟我们教理里面的真如本性,是一个东西。只是禅宗的方式,它不立文字,它不喜欢用文字讲,它是以心印心。我祖师开悟了,带几个弟子,你就跟着我。但是以心印心有个问题,这个领导者必须开悟。因为如果你是颠倒心,那你怎么可能去带一个觉悟的心?
所以,禅宗为什么传承容易断?禅宗是它没有透过文字的媒介的传递,它是用我的心来带你的心。所以,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啪”一巴掌打过去,他也是方便。他是开悟的人,他做什么都对,因为他知道你在打妄想,他截断妄流。所以他到底是对你破妄或者是显真,或者是否定或者是肯定,那对祖师来说,顺逆皆方便,这个就没有标准答案。
你看德山棒,临济喝,所以禅宗是没有章法的。反正这个祖师只要开悟,他只要开悟,他做什么都对的,但是他就有本事,你跟着他,他保证你跟他一样。但是禅宗有一个小小的缺点,祖师在,法在;祖师走,法就没了,因为他是用以心来传心。
那么教下有什么好处呢?我没开悟,你也没开悟,但是这个法是正确的,这个道次第是正确的,我们大家按照正常的轨则去做,诸法因缘生,你按照正常的法去思惟,就这台机器,你按照它去操作,它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因为这个法的弘传——“如是我闻”,佛陀这样子说,我也这样子说,法法代代相传。虽然大家心都不是真实的开悟,但是这个法是不颠倒,是正确的。
所以教下的弘传,它有一个好处,它跟人没有太多关系,它撇开了这种心的问题。因为心,你到末法时代去找一个圣人,不容易了。所以禅宗为什么它的传承容易断?因为它不立文字,它完全用心来传心。那我们不知道哪一个人是圣人。
但是以教来观心,它有什么好处呢?只要这个法门、这个方法是对的,所有人都可以成就,就这么回事。它传承不容易断,除非这个经典全部消失了。只要经典在,只要法在,大家都有希望。你只要照这个法的道理去思惟,你的心就会改变。
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参与!阿弥陀佛!
(大众鼓掌)
不要拍得太早,我们后面还有好几个课程。我们讲了两个主题:《基础篇》、《观照篇》。不过我们现在其实都是在处理过去的问题,过去留下的烦恼业力。那么下一个主题《念佛篇》跟《净土篇》,开始在规划我们的未来了。我们怎么样能够跟阿弥陀佛跟净土建立一个很密切的关系,让我们的未来,在我们生命当中,能够产生一个强大的愿力,后面就开始讲到未来的问题。
好,回向!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我们讲到丁二的开显真实。
那么净土宗,我们一生努力地修学,最后的成败关键,最后的决战胜负,是在临终的那一念。千念万念,为了临终那一念。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佛堂的用功准备,都是为临终做好准备。
临终的准备工作应该是包括两块:一个是枝末法门,一个是根本法门,这两个都必须具足。
从枝末来说,我们必须要透过忏悔跟调伏,把我们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忏悔业障,调伏爱取。当然这个都是有相的一种对立的法门,但是你只是忏悔跟调伏肯定不够,最重要的你还要“安住”!忏悔、调伏、安住。
大乘佛法的传承才有安住法门。在小乘法门、在人天乘法门,其实没有安住法,只有调伏法。比方说,五祖弘忍大师要退位的时候,他要他们的住众提出他们个人的修行心得。神秀大师提出来,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它的重点在于“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大师提出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句话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后被选上。那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错在哪里?其实它没错。一个人很努力地把玻璃的脏东西擦掉,他每天忏悔业障,调伏爱取,这个人肯定很用功。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没有安住法门,缺乏安住法门。你都在有相的因缘里面动荡,看不出你安住了没有。如果“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太好了!真空妙有,无住生心。
这个大乘的安住法门,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的枝末法门做得不到位,我们的忏悔业障,调伏爱取,可能做最大努力只调伏了一部分,但是你如果安住得好,最后的能量你照样可以把它吸收下来。所以这个安住法门,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把心带回家。你心中有没有家的感觉?你今天没有家,你在因缘所生法里面——那个相状里面跑来跑去,那你惨了!老虎可以吃你,狮子可以咬你,风吹雨打可以伤害你。你今天没有安住,就等着第八识的业力来修理你,就这么回事。
你迟早要面对第八识无量劫来所累积的各种思想、各种业力,在临终的时候,它们一时现前,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比“云何降伏其心”更为重要。如果你不安住,你绝对过不了关!你过不了那个生死业力的暴风雨关。所以,安住在一念离相的清净心体,它可以保护你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外相的干扰,因为它离相。所以这个地方是何等重要!即便你枝末法门做得不到位,它都能够保护你!
当然你不能有重大的业力,剌激不能太大。就是你在枝末的忏悔跟调伏当中尽了最大努力,然后安住一念的清净心,对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动,提起佛号!阿赖耶识的暴风雨,因为你心中有家,有一个保护的家,它不能伤害你。
所以,我们今天透过前面的忏悔跟调伏以后,现在大乘的根本传承就是安住法门,你必须要回家了,不能老是在相状活动。相状只能当一时的对治。你用清净相来破杂染相,你用善良的相来对治邪恶的相,是不错,但是相状毕竟不是久留之地。就好像你去工作,你工作完总得回家。所以我们可以无住而生心,但是你这个生心,一定要回归到无住的安住法门。所以这个本末兼举,修行你一定要掌握安住力、调伏力这两个之间的互动,缺一不可。
其实严格来说,修行大乘法,必须把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跟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要结合起来,但是重点在于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如果没有“本来无一物”,“时时勤拂拭”就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安住。大乘佛法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安住!你不安住,你没有家的感觉,你就落入声闻法了,这是对治法门,权教的法门,不是真实义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开显无所得的清净心?就是因为无量劫来,我们经历过很多的变化。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做过转轮圣王,生到天王;我们也到过三恶道。所有的因缘都变来变去,只有一个东西没有变,那个东西从来不变,一路走来始终如一,那个就是你的家了,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离一切相的清净本性,你就把这个心住在那里。
(三)开显真实——摄用归体,依体起用
好,我们来看最后的总结。
我们在开显真实的时候,有两个主题:一个离一切相,摄用归体,这很关键!一定要先摄用归体,你才有资格讲依体起用。先安住力,你才有资格讲调伏力,你才能够即一切法,依体起用。
所以,诸位!在大乘佛法严格来说,你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资格谈修证,没有资格谈调伏!严格来说,要以蕅益大师的标准,“未明心性,不得辄论修证。”就是你连修行的资格都没有。
我们对相状的态度是两个态度:先离相清净,安住,然后再借相修心,把离开的相再借回来。我们先找到本性,再把相状借回来。
比方说,我们借佛陀的相来修皈依。你念佛是不是要有个相状?你忆念佛陀,你要创造一个音声,它也是一个相状;你要拜佛,要有一个佛像,所以你不能执理废事。但是这个时候,你应该很清楚,相状是借来的,你就不会产生攀缘执着;你不会攀缘执着,你就不会启动业力。所以我们是借佛的相状来修皈依,借众生的相来修慈悲,修悲悯。
所以我们对相状,你看《楞严经》,其实重点还是在离相清净;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广开方便门,普门示现,以无量的相状出现。但是因为你曾经回过家,所以你在操作这些相状的时候,不会在相状里面产生执着。你知道这个相状是借你用的,你是用借彼依正,显我自性,借这个相状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我必须要借布施的相状,来开显我本具的布施的功德;我必须借持戒的相状,来开显我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
所以,你站在真如的角度,其实外相的成败跟你毫无关系,你只是借这个相状,所谓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还是回归到你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容易受业力干扰,你就完全跟阿赖耶识脱离了,这个是最保险的方法。
因为你调伏也好,对治也好,“时时勤拂拭”,你不可能把这个镜子擦得全部干净,你只有安住在“本来无一物”才是最安全的。那当然最好是理观事修都能够兼具,一方面,安住“本来无一物;”但是一方面“时时勤拂拭”,这个最好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摄用归体,离相清净;一方面依体起用,借相修心,这个就是我们一个根本思想。
好,我们把这个思想做一个说明。
(四)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请看这个附表第二。我们怎样从大乘的安住法门,跟前面忏悔业障、调伏爱取的调伏门,这两个做一个结合呢?
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二。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附表二—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大乘起信论》—
那么在大乘的方便门有四种:第一个是根本的理观,后面的二三四是枝末的对治。我们先看,第一个,行根本方便。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所有的修行一定要先把生命归零,再重新出发!一定要安住,安住不生灭心。安住不生灭心它有两块:
第一个,“观一切法,自性本空。”远离凡夫的这种常见, 而不住于生死的因缘相状。它不住杂染相,但是它又能观一切法因缘和合,因果不失,而生起大悲的愿力。修诸功德而不住于涅槃的清净相,所以我们必须要远离生死的杂染相,远离涅槃的清净相,所谓的无住,以无住为住。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马上修行,而是以《楞严经》的思想,先调整心态。
比方说,你今天要念佛,你用什么心态念佛?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佛号的角度、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带动佛号,这个时候你心量是广大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执着相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设限,就被外在的相状给控制住了。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猎人他养一只老鹰,他为了省钱,他也不单独养,牠就跟一群鸡养在一起。当然老鹰的身体结构跟鸡不一样,牠那个双脚特别有力量,但牠小的时候,牠还没有飞,就跟鸡一样在地上走路。这个老鹰牠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牠的同伴,牠熏习很多相状进来,牠成长过程看到都是鸡的相状,所以这个老鹰认为牠就是一只鸡,只是比较强壮而已。牠已经产生一种自我设限。我们的心本来没相,但是长时间业力熏习,牠已经形成了一种鸡的相状。
后来牠长大以后,这个猎人要训练牠,怎么训练都训练不起来,因为牠心中已经被自己这个鸡的相状限住。这个猎人很失望就放弃了,就把这只老鹰带到悬崖的上面,让牠自由落体,自己下坠。我花了这么多钱培训你,没用了。结果这个老鹰牠往下坠了,临死之前,牠的潜能发挥出来了,牠那个老鹰的本性功能展开来了,展开牠广大有力的翅膀从低点开始往空中飞上去了。
诸位!这个老鹰本来牠有无量的功能,牠为什么训练不出来?因为牠被这个业力的相状给限住了。所以你不要忽略业力的可怕。诸位!业力可能对你的伤害不是今生,你要不小心的话,它会给你留下内心的阴影,那是伤你无穷,伤害你生生世世。业力它会现出一个相状,如果你只是产生痛苦,那是最好的,因为业力,这个痛苦的感受一下就过去;
但是,如果这个相状让你产生挫折,那就惨了!那这个伤害就不是今生的问题,来生你还有等流性的挫折。
我们无量劫来,每一期的受生都不是很如意,每一个人成长过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挫折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们会自甘卑贱,总是觉得自己跟佛陀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被很多业力的假相给束缚住。所以,伟大的佛陀出世告诉你:你现在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内心归零,回到你生命的原点,把这些复杂的相状通通清干净!先看到你的本来面目,你本来不是这样子。是你在轮回当中吸取了太多人生的经验。你要把这些相状通通拿掉,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你内心的功能永远施展不开来,你永远被业力追着打。
所以,菩萨云何应住呢?就是以无住为住,就是行根本方便,这个是根本!你看《摄大乘论》要菩萨开始修断恶、修菩提心之前,它要你先安住,千万不要在因缘的相状安住。不管这个相状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清净,凡是相状,它就是有限量的。就像《楞严经》说的,你用有相的心来修行,你不可能得到无穷尽的果报。就好像你用砂要去煮饭,“砂非饭本”,你顶多就是热砂。你这个因地不对。你说你是一个好人,那你顶多只是一个好人而已。我们的心识,它也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它是离相清净,所以才会功德圆满。
所以我们首先求安住,这是第一个思想。安住在清净的本性,破除各种的自我设限。
再看第二个。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好,那么称性起修的第二个,就是誓断一切恶。透过惭愧忏悔来消除一切的恶法,尤其是那种增长的恶法,断它的相续。断相续心,“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诸位!你看到没有,它这个忏悔,跟没有安住的人忏悔不一样。安住真如的人是讲随顺法性。而有些人你问他:你为什么要忏悔呢?他说:我为了要消除地狱的果报。这个档次不高,你是为了有相的因缘;你要想说,我要忏悔,是因为我自性本来就清净,本来就没有过失,我只是恢复本来的样子而已。你这样想,跟你那样想,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你站在业果的角度来忏悔,你是走在人天乘的跑道;你站在真如的角度来忏悔,说:我为什么要忏悔?因为我随顺法性。我以前是违背了法性,我现在要顺从真如。真如本来就没有过失,我本来就应该这样子,我本来就应该清净的,我只是假借忏悔来恢复我本来的样子而已。这样就走上了菩提道。所以,同样一个法门,不同的思想,你有不同的跑道:一个是安乐道,通往安乐的道;一个是通往大乘的佛道。
我们再看修善。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 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修善包括修习福德跟智慧的善根。
福德这一块,它主要是提出了七支供养,就是十大愿王里面的浓缩:供养、礼拜、赞叹、随喜乃至于爱敬三宝。这个在积集福德资粮当中,使令我们信心增长,志求无上菩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透过佛法的熏习加持,一方面消除灾障,增长大乘的善根。大乘善根是一种我空法空的智慧观照,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就是为什么你今天愿意去修习智慧?因为我自性本来就是光明,本来具足光明,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情,只是随顺真如而已。
再看第四个。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前面是断恶修善,这个地方讲度众生。发愿尽于未来际,化度一切有情众生,使令他们成就无余涅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法性本来就相续没有断绝,所以他度化众生是时空无尽,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
你称性起修,你所做的每一个法,都能够产生广大圆满的功德,而且能够不触动你的生死业力。所以这个安住真如就是有这么多好处。
我看这个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他讲到一件事。莲池大师他在云栖寺,有一天,他黄昏的时候出来散步,听到有人说在山下有一个住茅蓬的法师很有加持力,就是谁要是有病,他就持这个大悲咒念一念,然后就把这个水给谁喝,谁就好了。这个时候莲池大师就过去看,他这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当然法力不可思议,大悲咒对每一个人是平等的,关键是心力不可思议。他是怎么启动大悲咒的,他用什么心态。莲池大师就在旁边观察一段时间。
他出来以后说:一念的平等心。他说这个法师,不管任何人对他恭敬也好,供养也好,他完全都没有动念头。你供养他也好,不供养他也罢,他的心就是安住离相的一个心。莲池大师说,一念的离相跟法性相应,心力不可思议,所以具足加持力。这个法师他就做这件事情而已。
诸位!不要小看你现在的随顺。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今天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思想,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像禅宗说的,你生长在王家,虽然你是王子,但是你是一个佛陀的种性,叫大乘的菩萨种性,你是继承王位的。你说,王子坠地,为什么功超群臣?因为这些大臣他没有找到真如,还在因缘里面打转,他还是没有走上大乘道。
所以,这个大乘的佛性,你一念的相应都不可思议!因为你跟佛陀是同一个家族。要讲得贴切一点,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同一颗心脏。如果你要把佛念好,是要两种随顺——内顺真如,外顺弥陀。内顺真如,把自己的心灵力量启动起来;外顺弥陀,就是透过皈依启动佛陀的力量。
丁三、功德总结
好,我们看这个最后的总结,功德总结。
迷故成障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悟则功超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 轮。
结示劝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楞严经》—
对于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迷失了,离家出走了;一个是觉悟了,回家了。这两个会有不同的结果出来。
(一)迷故成障
我们先看,迷失的人会有什么后果?
迷故成障——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一个凡夫,我们看到他起惑了,看到他造业了,其实这个只是一个结果。我们现在更关心,他为什么会起烦恼?为什么会造业?我们今天一个人起烦恼了,造业了,就很紧张,去忏悔,去对治,忏悔业障,对治这个烦恼。
但是更重要的就是说,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人,内心会起惑造业?找它的根本原因出来,你才能够永远断绝它的根源。就好像说你看到灰尘脏了,你赶紧去擦它,也对,但是关键是你要知道它为什么会脏。
事出必有因。只有一个原因叫做“一念妄动”。众生迷闷,背觉合尘,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没有安住在真如本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做了很多的善法,但是我们还是没有成佛,因为你没有安住,因为你永远在因缘的假相里面活动,叫做迷闷。然后违背了真如的觉性,在生灭的因缘里面活动,所以你顶多只能够创造一个生灭的快乐的果报,你顶多的酬偿就是只有人天福报,这些都是生灭的尘劳相,世间相。
我们以前都走到了六道轮回的跑道,你这个跑道再怎么走,也就是人天而已。因为你的因地是生灭的,结果也是生灭的。
(二)悟则功超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成就的。
我们看下一个。
悟则功超——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 轮。
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最关键的就是他一开始第一步就走对了。因为他在生死凡夫充满烦恼罪业的时候,他因地就是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佛陀找到了在整个内心当中,一个不生不灭的一念心性。他找到了这件事情,他知道有这件事情,然后,去合它,去随顺它。
那么站在这个角度,再去做断恶修善度众生,所以他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创造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数量的无障碍;“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本质的无障碍,这样的功德。
所以,有这样的一种功德,就有什么相貌出现呢?他能够在一个地方不动道场,同时能够遍十方界,他的法身含摄十方无尽虚空,在一毛端,现宝王剎,在一个微小的微尘里转大法 轮,他是事事无碍。
(三)结示劝修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结示劝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所以,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就是重点在于他远离了生灭因缘相,找到了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才产生这么多的功德。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因地发心,其实你不应该急着就去跑,就很努力去跑,当然跑是要,但是关键是——你先看看,你现在是跑在哪一个跑道?云何应住?你是站在什么角度去修学,这很重要!
你布施了一百块,这是一个缘起,这一百块会有什么结果?三种结果:第一个,你是怎么想的?你的安住力。
我布施一百块,可以尝到安乐的果报,恭喜你,你走到了人天乘,因为你是这样想,你以住在业果来布施了。
我布施一百块,为了调伏我对金钱的执着,这是解脱道,这一百块对你的意义是解脱道。
我布施一百块,是因为我自性本来清净,我是依止清净心而生起广大的菩提愿力,真空妙有,这是菩提道。
所以,你这个安住很关键!如果你的本质是砂,不管怎么去煮它,最后的结果就是变砂而已,它不可能变成米。所以灭尘合觉,才有所谓的真如妙觉明性。一个人没有真实安住,他不可能去脱离生死因缘的业力。
丙三、结示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我们的愿力,从一种成佛的愿力也好,往生的愿力也好, 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事修,一个是理观。事修叫做“净罪集资”;理观叫“破妄显真”。
我们把这两个念一遍。
一、依事修净罪集资: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二、依理观破妄显真: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
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我们菩萨发愿,当然他的所观境简单地说只有两个:一个是众生相,一个是佛道的相。这个断烦恼,修法门只是个过程,你真正的目标是两种:你一定是缘佛道而追求,缘众生的相而悲悯。
但是关键在哪里呢?这两个档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的心是住相的,住在众生相,住在佛道的相来修行,那你叫做“净罪集资”——人天乘;如果你是离相的,你安住在真如本性的角度,众生也好,佛道也好,其实都是你一念心性的显现而已,你是借这个相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你这个叫做“破妄显真”。
这两个效果完全不一样。一个走上了菩提的跑道,一个走上了人天乘的跑道。因为第一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安住,只有调伏跟引导;第二句话有安住,就差在这里,它已经法法消归心性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到大乘菩提道的时候,其实告诉大家一个思考:就是安住,把心带回家!你要试着内观真如, 安住真如,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去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对治爱取的烦恼,这样子你的速度也比较快成就。
第二个,你养成这个习惯,临终的时候,你无始劫来的感觉去刺激你,业力去刺激你,你不容易为它所动。因为真如会保护你,你容易过关。否则,你今天没有安住在真如,你这辈子就很辛苦了,你就一直在忙这忙那,东去西去,结果是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
你如果今天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真如,你的付出会比别人多,效果不见得好。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无始劫的烦恼跟业力,你用短短的几十年,去跟你无量劫的生命拚搏,后果你自己会知道。所以,你必须要找到最好的安住法门,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一个保护的家!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安住在“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地方去,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那个地方业力找不到你,烦恼也找不到你。但是你可以主动出击,你可以对治它,它不能干扰你,真如就是有这个好处。
你今天能够达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你在那边住下来,外面的人进不来,但是你可以出去,你无住可以生心,但是它没办法进到你的真如来干扰你。烦恼跟业力,它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它离开了相状,它就没有传递能量的这个桥梁。
好,我们把这个安住的问题谈完。我们总结就是说,第三个主题的菩提道,是要跟前面结合的。菩提道它只告诉你一个观念——“安住真如,离相清净”。离两种相状:第一个,破除名言所安立的相状;第二个,远离依他起的相状,找到你的真如本性,然后住下来,这就是你的家。
住在一种无住的角度,你再回过头来修前面的忏悔业障,调伏爱取,你的效果更殊胜,日劫相倍。《楞严经》说的修一天,好过别人修一劫。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调伏烦恼;临终的时候,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去了生死,你很容易走过生死的风暴,很容易走过去。
好,那么今天的主题有没有问题?这个地方如果你有一些问题,可以去看《楞严经》,它完全在讲这个概念,就找到你心中的家。其实我们从对治的角度,我们能够对治的,只是表层粗重的这一块, 很有限,因为你的时间太少,所以安住是比较重要。
就是你没办法对治的这一块,怎么办?谁来保护你?我们该做的尽量去做。所以理观,理不要碍事修,事修也不要碍理观,该做的都去做。但是最后真正保护你的,剩下那些剩余的势力,你必须要安住真如,因为阿赖耶识没办法干扰到真如。所有的业力,所有的烦恼,都是你要去攀缘它,它才会跟你产生互动,它一定会产生一个相状来诱惑你。
凡是业力要找到你,凡是烦恼要诱惑你,它一定有一个桥梁,它一定现出一个相状。只要你拒绝了相状,它们就无从下手。如同这个病毒要传递,它必须要有介质。就是说你的烦恼跟业力还是没有变,但是关键是它伤害不到你,你没办法跟它感应道交了,因为你住在一个没有相状的地方。而烦恼跟业力要跟你沟通,要跟你感应,它一定要透过相状。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生灭的因缘相,而你刚好拒绝了相状,所以你们两个是不同道了,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问:师父慈悲!第一天在演讲中,第六页有解释到增长跟不增长业,其中有一个第四点,不利不数所作业,可以请师父再解释一次吗?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师父开示:不利就是你在造业的时候,心不是很猛利, 不是很坚固,也就是说可能这个业不是你主动的,可能别人要去做,那你本来没有意思,但是别人一再地劝你,你不想违背大家的心意,也就被动配合。所以你造业的时候,不是很主动积极深生好乐的,是不猛利的,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次数。你造了以后马上忏悔,它既不猛利,次数又没有相续,当然这个业不可能得果报。也就是说,你今生只造了一两次,而且造了以后,你非常后悔,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也不是你主动的,这种业是不容易得果报的。
问:师父慈悲!师父,弟子试着融合今天跟昨天讲的课程,就是我们平时用修无分别智来对治,来练习第二念的正念,那如果很不幸第二念的正念失败,就是已经引出第七意识的执着,那我们是不是就是以站在真如的角度,然后用解脱道的思想,用四念处来对治,这样理解,对不对?
师父开示:是的。我们平常当然理观不碍事修,理事圆融,你该拜忏还拜忏,该调伏粗重烦恼还调伏,但是你永远要知道,你心是住在一个无相的真如,是无所得的。你不是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你不是透过拜忏去得人天福报,去得到什么东西,你只是透过这个拜忏来开显自性的功德,人生只是自我完善。
那么可能你平常事修的成分会多一点,但是到临终的时候,其实临终的开示,严格来说临终不是到了躺在床上才叫临终,不是这个意思。你应该在死亡前一两个月,你就叫临终了。你自己也知道,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你就要收心了,慢慢慢慢调整心态,把心慢慢慢慢地调到真如的因缘里面来,就是要慢慢回家了。
因为你一旦落入第六意识,修行当然靠第六意识,因为你要有第六意识才有办法借相,第六意识它能够创造一个相状,你才有办法去拜忏。你为什么起惭愧心呢?当然你要捏造一个相状,因为我业障深重,我不拜忏,可能会堕三恶道。你要用这个相状来激发你的惭愧心,所以我们刚开始是要借相。
但是,越到晚年的时候,安住力越重要了。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你怎么安住。在你身体旺盛的时候,事修很重要。到了临终的时候理观,因为你不可能从床上爬起来再去拜忏了,就靠理观了。怎么样让你自己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严格来说,越到晚年,你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了,就是回到真如,要收心。
所以,如果晚年的时候,你的心还是一直在向外攀缘,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不管你怎么用功。因为讲实在话,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个人不修理观,你就是一天拜个十几万拜,给你拜一百年,你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忏悔的业障如大地土。真正忏悔的意义,只是培养惭愧心,断相续心而已,让粗重的业力沉淀下来。但是很多业力都还在的,这个时候你必须靠真如来吸收这一些剩余的势力了。所以越到晚年你必须收心,回到你内心最深的地方,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住下来。你观察这些相状都不是你本来有的,后来才有的,跟你没关系。
所以除了事修以外,越到了临终的时候,如果说你要临终开示,如果他有学过大乘法的,你要直趋真如,直接跟他讲真如的道理。先帮他破妄显真,然后再讲净土的功德,应该是两块,应该是心态的调整。严格来说,是内顺真如,然后再外顺弥陀。因为内顺真如,会让他跟所有的业力产生隔绝;然后再讲净土的殊胜,让他一心皈依净土。
因为毕竟你要往生,所以要做两件事:第一个,要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但是你要离开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它不放过你啊,关键在这儿。所以你必须要跟娑婆世界的业力保持距离,就是内观真如。当然,如果他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跟理观的智慧,那就算了,那你就直接讲净土,那就靠运气了。反正叫他把心住到来生。
凡是临终的人绝对有一个关键——往事不堪回首!一个人他只要回忆年轻时候的事情,这个就很难往生了。所以往生的人,他只有活在未来,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来生,用事修的这种狠劲拚过去,也可能会成功。所以没有理观的人,事修的力量要加强,要多比别人用好几倍的力量。就是说他没有理观的真如保护他,但是他对来生净土的渴望非常强烈,也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但是你会比别人辛苦。
所以说,他就念佛,就变成事持跟理持的两个差别,有理观的念佛,跟没理观的念佛就有差别。
问:法师慈悲!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法师:就是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当下可不可以做观想,去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师父开示:可以的。本来就是念佛,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是没有一心不乱,你也可以观想,当助行。
问:对不起!那这样跟念佛当中打妄想有什么不一样?
师父开示:不一样。因为……请坐。(学员:谢谢)打妄想是外境刺激的。我们前面说过,比方说你突然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影像,你说,佛陀来了,打妄想!对不对?因为佛陀来,不在你修观的规划当中,你看到一个影像,看到一道光明,你就认为看到佛陀,打妄想!这是外境给你的这个思考。
但是如果你今天根据《十六观经》,落日观是怎么回事?落日观、琉璃地,你是依文修观,从这个教理当中去修观,你是由心中的观照,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这个不能讲打妄想,这叫如理思惟,这不能讲打妄想。
凡是自己的心中生起的东西,那是好的。但是你看到一个东西产生反应,然后一个相状,然后你开始去攀缘它,去施设名言,这是打妄想,不一样。一个是外来的,一个是你自己文字观照生起的。
(学员:谢谢!感恩法师!)
师父:好,最后一个,请说。
问:想请教法师,有关那个禅宗根源的问题。两千六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一朵莲花示众,当时百万人天不知所云,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然后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请问法师,在这个会上,释迦牟尼是在讲什么?摩诃迦叶尊者是悟了什么?请法师棒喝开示。
师父开示:其实禅宗传的涅槃妙心,跟我们教理里面的真如本性,是一个东西。只是禅宗的方式,它不立文字,它不喜欢用文字讲,它是以心印心。我祖师开悟了,带几个弟子,你就跟着我。但是以心印心有个问题,这个领导者必须开悟。因为如果你是颠倒心,那你怎么可能去带一个觉悟的心?
所以,禅宗为什么传承容易断?禅宗是它没有透过文字的媒介的传递,它是用我的心来带你的心。所以,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啪”一巴掌打过去,他也是方便。他是开悟的人,他做什么都对,因为他知道你在打妄想,他截断妄流。所以他到底是对你破妄或者是显真,或者是否定或者是肯定,那对祖师来说,顺逆皆方便,这个就没有标准答案。
你看德山棒,临济喝,所以禅宗是没有章法的。反正这个祖师只要开悟,他只要开悟,他做什么都对的,但是他就有本事,你跟着他,他保证你跟他一样。但是禅宗有一个小小的缺点,祖师在,法在;祖师走,法就没了,因为他是用以心来传心。
那么教下有什么好处呢?我没开悟,你也没开悟,但是这个法是正确的,这个道次第是正确的,我们大家按照正常的轨则去做,诸法因缘生,你按照正常的法去思惟,就这台机器,你按照它去操作,它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因为这个法的弘传——“如是我闻”,佛陀这样子说,我也这样子说,法法代代相传。虽然大家心都不是真实的开悟,但是这个法是不颠倒,是正确的。
所以教下的弘传,它有一个好处,它跟人没有太多关系,它撇开了这种心的问题。因为心,你到末法时代去找一个圣人,不容易了。所以禅宗为什么它的传承容易断?因为它不立文字,它完全用心来传心。那我们不知道哪一个人是圣人。
但是以教来观心,它有什么好处呢?只要这个法门、这个方法是对的,所有人都可以成就,就这么回事。它传承不容易断,除非这个经典全部消失了。只要经典在,只要法在,大家都有希望。你只要照这个法的道理去思惟,你的心就会改变。
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参与!阿弥陀佛!
(大众鼓掌)
不要拍得太早,我们后面还有好几个课程。我们讲了两个主题:《基础篇》、《观照篇》。不过我们现在其实都是在处理过去的问题,过去留下的烦恼业力。那么下一个主题《念佛篇》跟《净土篇》,开始在规划我们的未来了。我们怎么样能够跟阿弥陀佛跟净土建立一个很密切的关系,让我们的未来,在我们生命当中,能够产生一个强大的愿力,后面就开始讲到未来的问题。
好,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