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压是个神秘的家伙,主要特点是不吃亏,专解疑难,另外疑点就是没有来历,自称非仙非圣一闲人。而且是燃灯败给赵公明的时节出场,阐截两教都不知道他,他却处处先知,虽然被混元金斗捉走,却能自行逃脱。战孔宣时虽也吃了点亏,但也能化长虹而去,而且两次失手的原因都时因为没有能及时祭出法宝封神斩将飞刀。
很多人在看了封神演义后认为他的实力应该在阐教十二真仙之上。这是勿容置疑的。但同样很多人认为他的实力在几大教主之下。对这个,我有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有句话叫做“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这句话的份量我想不仅仅是表示陆压的年龄比较大而已吧?其次,大家认为他实力在教主之下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前述的两次战斗。这里就要讲到封神演义里关于法宝的描述。据我所知,在那个时候,法宝的好坏绝对决定了实力的高低。有赤精子,广成子两人为证。他们两人身为阐教十二真仙,在将阴阳镜,翻天印传给其弟子后,与弟子相斗时落荒而逃。而恰恰陆压道人的封神斩将飞刀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其他法宝能克制。其实力可见一斑。
另有读者提出这样一说:鸿均老祖是天地宇宙洪荒之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也叫元阳上帝,盘古圣皇。其实就是盘古原神所化。天地常坏而老祖之身历劫不坏,每逢天地初开老祖便出世度人。他一道传三友即:老子、通天、原始三人。而老子通天原始他们三人其实又是一体所幻化。老子居于玄都,通天与原始分掌截阐两教。后于万仙阵灭了截教故后只剩下阐教一宗。
陆压道人乃是离火之精。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不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
而燃灯自得定海珠24颗即为后来佛教中二十四诸天,随后兴盛佛教建立西方极乐无穷。(后度劫有涅盘)
接引道人后在西方修成仗六金身成就西方佛法无边
准提道人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知何故隐居山林培养出孙悟空这一超级杀手来大闹天宫)
另有一说:鸿均老祖乃是曲蟮得道。
姜子牙确说是一成精白熊闻得阐教妙法无边甘心向道,求原始收留。跪于原始洞外。怎奈原始不收乌合之众只看根基。于是白熊一座数百年在洞外坐化了。后转生为姜子牙复上山学道。原始见其与道无缘本不欲收留,怎奈他前生精诚所至,且日后有将相之才况可代己完封神一职便收为门人,后来便衍生封神许多故事。
二,哪吒
明代神魔神演义》从开篇至第三十回,除了有关哪吒身世经历叙说的第十二、十三、十四回外,几乎完全根据元代讲史平话《武王伐纣平话》扩大改编,第三十回之后的情节也大体上围绕着武王伐纣这一主线展开,所以哪吒故事实际上可以独立成篇,具有一定的“插话”性质。柳存仁先生的《毗沙门天王父子与中国系》一文考证了《封神演义》中哪吒故事自佛典脱化衍生的轨迹,其要旨在于阐发作品中所蕴含的佛教色彩与教场:“《封神演义》之作者分属文士,虽吸收外来故事人物,曼衍释典,能使之彻底中国化本土化,与中国固有之风俗习惯生活打成一片,佛法反因之而益弘,人民信仰反因之而益坚。”
我们认为,柳氏对于作品文化内涵的阐释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封神演义》全书思想虽以三教混同为特色,但有着很明显的化佛入道、以道统佛的偏重道教的倾向,通过从文化学角度对哪吒莲花化身故事“深层结构”所进行的解读,我们发现道教因素的介入是故事流变过程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哪吒闹海闯下杀身之祸后被迫自尽,魂归无所,能够得以复生是有赖于其师太乙真人的“莲花化身”之术:“真人将花勒下花瓣,铺成三才,又将荷叶梗折成三个骨节,三个荷叶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罩住哪吒魂魄往荷莲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这一情节的早期雏形始见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可见在原始传说中为哪吒莲花化身施法的其实是佛陀,从《西游记》第八十三回的叙述中尚能看出这种原始传说的影响:“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
那么,到了《封神演义》中,莲花化身的施法者为什么由原来的佛陀换成太乙真人了呢?我们不妨先从哪吒身份的转变谈起。哪吒的原型本是佛教护法神,三面八臂大力鬼王(一说为三头六臂),相传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之子,在佛典中写作那吒,全称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Nalakuvara)。《佛所行赞-第一生品》:“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大欢喜。”《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尔时那吒太子……白佛言:‘我护持佛法。’”《宋高僧传-道宣传》载释道宣夜行跌倒,被一少年扶起“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身份由原来的佛教护法神变为转世的神仙道童灵珠子、道士太乙真人的弟子。哪吒之父毗沙门天王在佛教中兼有护法神和施福神的职能,管领罗刹夜叉,相传佛陀曾令其掌檠舍利塔,故俗称托塔天王。在中国民间的流传过程中,托塔天王这一名号逐渐被转嫁到初唐名将李靖身上,元杨景贤《杨东来批评西游记》中就有“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檠镇四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之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谓哪吒“托胎于托塔天子李靖母(按:“母”字应为“妻”字之误)素知夫人”。《封神演义》中的毗沙门天王成为佳梦关“魔家四将”之一的魔礼青,与哪吒已了无关涉,而李靖与哪吒的父子关系则确定不移。书中李靖曾拜昆仑山度厄真人为师,虽修炼未成,但隶属于道教谱系却是不争之事实。这样,毗沙门天王、哪吒父子原始的佛教护法神身份在《封神演义》中已经演变成为李靖、哪吒父子的道徒身份。通观全书,许多佛教神被转移到了道教门下,如观音菩萨被复原为男身,称作慈航道人,文殊、普贤两尊菩萨成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三者都进了元始天尊的玉虚宫,燃灯佛则化身为燃灯道人,是老子、元始天尊的晚辈。中国宗教史上的释道先后之争从佛教入华之日起即已兴起,绵延了千余年之久。西晋道士王浮伪撰《老子化胡经》,称道教始祖老子于周幽王时西涉2《封神演义》流沙,入天竺为佛,教化胡人,释迦牟尼就是他的弟子,而佛徒则或曲解旧籍,或抛出《周书异记》等伪书,竭力证明早在老子之前佛陀已经出世并传佛法入华,佛教的资历比道教更老,《封神演义》作者所构建的太乙真人与哪吒的师徒关系正是《老子化胡经》思路的延续。在佛道斗争史上,佛徒经常攻击道士剽窃佛学理论的行径。南朝梁释僧《弘明集》卷六载谢镇之《重书与顾道士》云:“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二载释明《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并表》云:“而今道士或出情制造,或改换佛经,添足目录增加部帙。”陈寅恪先生指出:“综观二千年来道教之发展史,每一次之改革,必受一种外来学说之激刺,而所受外来之学说,要以佛教为主。”
现代的道教学者对于道教教理、经典、仪礼、戒律、图像诸方面承袭融合佛教因素的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哪吒莲花化身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久远的佛道关系问题。莲花本是佛教的圣物,却也常见于道教典籍,《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显道品第一》云:“天尊曰:‘真藏法中……诸善男子,闭目谛听,须臾之顷,忽见四广严净国王狮子,千叶莲花,散满虚空”。《封神演义》哪吒故事中莲花化身的施法者由原来的佛陀换成了太乙真人,这也正是道教移花接木之术的一次具体演示。下面,我们将对哪吒故事中莲花化身前后一些情节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进行解析。李靖哪吒父子的矛盾冲突是以哪吒得罪石矶娘娘、大闹龙宫为导火线而引发的,四海龙王擒住李靖夫妇,哪吒曰:“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于是自尽。《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的叙述与此大同小异:“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臂,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保存了一条与此段情节相关的早期材料:“那吒太子拆肉还母、拆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为父母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条材料里,哪吒还骨肉于父母而现本身为主动而非被动行为,这一情节阐发的是佛家的色空思想,而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佛教意蕴逐渐淡化乃至消亡,哪吒割骨剔肉的情节被嫁接到了新的父子冲突的情节体系之中,其思想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哪吒复生之后,寻李靖报仇,父子相斗,李靖不敌,土遁而逃,哪吒紧追不舍,路遇李靖第二子木吒,木吒痛斥哪吒“子杀父,忤逆**”,哪吒则以“已将骨肉还他了,我与他无干,还有甚么父子之情”的逻辑为自己辩解开脱。这种伦理观念的冲突,在南宋志磐《佛祖统记》卷三十九所载佛徒有关隋炀帝弑父之事的论辩中早已有所体现:“世谓炀帝禀戒学慧,而弑父代立,何智者不预鉴耶?然能借王之事以比决之,则此滞自销。故观经疏释之,则有二义:一者事属前因,由彼宿怨,奉为父子,故阿?世此云‘未生怨’;二者大权现逆,非同俗间恶逆之比……则炀帝之事,亦有前因现逆二者之义。”陈寅恪先生就此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发:“阿?世王为弑父弑君之恶主,然佛教经典如《大涅磐经-梵行品》则列举多种理由,以明其无罪……夫中国佛教徒以隋炀帝比于阿?世王,则炀帝在佛教中,其地位之尊,远非其他中国历代帝王所能并论,此点与儒家之评价适得其反。”
原始佛教的家族伦理排除了以前婆罗门教子对父要硬性服从的观念,这与儒家的孝道伦理是极不相容的,哪吒认为他与李靖只是前世父子、剔还骨肉后已无亲缘关系、故可报前世之仇,反映出衍生于佛教三界轮回、因果报应理论的思想观念。哪吒在追杀李靖的过程中,先后遭到普贤真人弟子木吒、文殊广法天尊、燃灯道人的阻击,而这一切恰恰均出于其师太乙真人的精心安排,从中可以看出道教与儒家的纲常伦理相互调合的关系。《魏书-释老志》谓道教大师寇谦之“专以礼度为首”,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也宣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唐代道士李仲卿在与佛徒法琳的论争时提出“老君作范,唯孝唯忠,救世度人,极慈极爱,是以声教永传,百王不改,玄风长被,万古无差,所以治国治家,常然楷式。释教弃父弃亲,不仁不孝,王杀父,翻说无愆,调达射兄,无闻得罪,以此导凡,更为长恶,用斯范世,何能生善?”法琳被迫以佛教三界轮回、因果报应之说证明王杀父是由前生之怨而来,二者相较,李仲卿的论说显然更为符合中国固有的传统伦理规范。哪吒对追杀李靖一事所作的声辩与法琳之说在思路上是同出一辙的,都和儒家的纲常伦理背道而驰。哪吒誓不认父,燃灯道人授李靖玲珑宝塔道:“如哪吒不服,你便将此塔祭起烧他。”这才迫使哪吒最终屈服。《西游记》第八十三回的相关情节为:“(哪吒)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与此相比,《封神演义》中情节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授塔者由佛陀变成了燃灯道人,二是解决矛盾的方式由和平感悟变成了武力征服,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原有故事所表现的佛法无边的主题及其所保存的毗沙门天王托塔奉佛的原始含义。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莲花化身故事是由几个佛教故事原型演化、组合、变形而成的,而道教因素的介入则彻底改变了初始情节的性质,这为我们理解中国宗教史上的佛道关系问题提供了鲜活的形象演示。
三皇五帝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绩。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了。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鹏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深刻地说明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是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出来的。
很多人在看了封神演义后认为他的实力应该在阐教十二真仙之上。这是勿容置疑的。但同样很多人认为他的实力在几大教主之下。对这个,我有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有句话叫做“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这句话的份量我想不仅仅是表示陆压的年龄比较大而已吧?其次,大家认为他实力在教主之下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前述的两次战斗。这里就要讲到封神演义里关于法宝的描述。据我所知,在那个时候,法宝的好坏绝对决定了实力的高低。有赤精子,广成子两人为证。他们两人身为阐教十二真仙,在将阴阳镜,翻天印传给其弟子后,与弟子相斗时落荒而逃。而恰恰陆压道人的封神斩将飞刀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其他法宝能克制。其实力可见一斑。
另有读者提出这样一说:鸿均老祖是天地宇宙洪荒之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也叫元阳上帝,盘古圣皇。其实就是盘古原神所化。天地常坏而老祖之身历劫不坏,每逢天地初开老祖便出世度人。他一道传三友即:老子、通天、原始三人。而老子通天原始他们三人其实又是一体所幻化。老子居于玄都,通天与原始分掌截阐两教。后于万仙阵灭了截教故后只剩下阐教一宗。
陆压道人乃是离火之精。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不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
而燃灯自得定海珠24颗即为后来佛教中二十四诸天,随后兴盛佛教建立西方极乐无穷。(后度劫有涅盘)
接引道人后在西方修成仗六金身成就西方佛法无边
准提道人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知何故隐居山林培养出孙悟空这一超级杀手来大闹天宫)
另有一说:鸿均老祖乃是曲蟮得道。
姜子牙确说是一成精白熊闻得阐教妙法无边甘心向道,求原始收留。跪于原始洞外。怎奈原始不收乌合之众只看根基。于是白熊一座数百年在洞外坐化了。后转生为姜子牙复上山学道。原始见其与道无缘本不欲收留,怎奈他前生精诚所至,且日后有将相之才况可代己完封神一职便收为门人,后来便衍生封神许多故事。
二,哪吒
明代神魔神演义》从开篇至第三十回,除了有关哪吒身世经历叙说的第十二、十三、十四回外,几乎完全根据元代讲史平话《武王伐纣平话》扩大改编,第三十回之后的情节也大体上围绕着武王伐纣这一主线展开,所以哪吒故事实际上可以独立成篇,具有一定的“插话”性质。柳存仁先生的《毗沙门天王父子与中国系》一文考证了《封神演义》中哪吒故事自佛典脱化衍生的轨迹,其要旨在于阐发作品中所蕴含的佛教色彩与教场:“《封神演义》之作者分属文士,虽吸收外来故事人物,曼衍释典,能使之彻底中国化本土化,与中国固有之风俗习惯生活打成一片,佛法反因之而益弘,人民信仰反因之而益坚。”
我们认为,柳氏对于作品文化内涵的阐释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封神演义》全书思想虽以三教混同为特色,但有着很明显的化佛入道、以道统佛的偏重道教的倾向,通过从文化学角度对哪吒莲花化身故事“深层结构”所进行的解读,我们发现道教因素的介入是故事流变过程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哪吒闹海闯下杀身之祸后被迫自尽,魂归无所,能够得以复生是有赖于其师太乙真人的“莲花化身”之术:“真人将花勒下花瓣,铺成三才,又将荷叶梗折成三个骨节,三个荷叶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罩住哪吒魂魄往荷莲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这一情节的早期雏形始见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可见在原始传说中为哪吒莲花化身施法的其实是佛陀,从《西游记》第八十三回的叙述中尚能看出这种原始传说的影响:“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
那么,到了《封神演义》中,莲花化身的施法者为什么由原来的佛陀换成太乙真人了呢?我们不妨先从哪吒身份的转变谈起。哪吒的原型本是佛教护法神,三面八臂大力鬼王(一说为三头六臂),相传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之子,在佛典中写作那吒,全称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Nalakuvara)。《佛所行赞-第一生品》:“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大欢喜。”《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尔时那吒太子……白佛言:‘我护持佛法。’”《宋高僧传-道宣传》载释道宣夜行跌倒,被一少年扶起“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身份由原来的佛教护法神变为转世的神仙道童灵珠子、道士太乙真人的弟子。哪吒之父毗沙门天王在佛教中兼有护法神和施福神的职能,管领罗刹夜叉,相传佛陀曾令其掌檠舍利塔,故俗称托塔天王。在中国民间的流传过程中,托塔天王这一名号逐渐被转嫁到初唐名将李靖身上,元杨景贤《杨东来批评西游记》中就有“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檠镇四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之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谓哪吒“托胎于托塔天子李靖母(按:“母”字应为“妻”字之误)素知夫人”。《封神演义》中的毗沙门天王成为佳梦关“魔家四将”之一的魔礼青,与哪吒已了无关涉,而李靖与哪吒的父子关系则确定不移。书中李靖曾拜昆仑山度厄真人为师,虽修炼未成,但隶属于道教谱系却是不争之事实。这样,毗沙门天王、哪吒父子原始的佛教护法神身份在《封神演义》中已经演变成为李靖、哪吒父子的道徒身份。通观全书,许多佛教神被转移到了道教门下,如观音菩萨被复原为男身,称作慈航道人,文殊、普贤两尊菩萨成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三者都进了元始天尊的玉虚宫,燃灯佛则化身为燃灯道人,是老子、元始天尊的晚辈。中国宗教史上的释道先后之争从佛教入华之日起即已兴起,绵延了千余年之久。西晋道士王浮伪撰《老子化胡经》,称道教始祖老子于周幽王时西涉2《封神演义》流沙,入天竺为佛,教化胡人,释迦牟尼就是他的弟子,而佛徒则或曲解旧籍,或抛出《周书异记》等伪书,竭力证明早在老子之前佛陀已经出世并传佛法入华,佛教的资历比道教更老,《封神演义》作者所构建的太乙真人与哪吒的师徒关系正是《老子化胡经》思路的延续。在佛道斗争史上,佛徒经常攻击道士剽窃佛学理论的行径。南朝梁释僧《弘明集》卷六载谢镇之《重书与顾道士》云:“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二载释明《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并表》云:“而今道士或出情制造,或改换佛经,添足目录增加部帙。”陈寅恪先生指出:“综观二千年来道教之发展史,每一次之改革,必受一种外来学说之激刺,而所受外来之学说,要以佛教为主。”
现代的道教学者对于道教教理、经典、仪礼、戒律、图像诸方面承袭融合佛教因素的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哪吒莲花化身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久远的佛道关系问题。莲花本是佛教的圣物,却也常见于道教典籍,《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显道品第一》云:“天尊曰:‘真藏法中……诸善男子,闭目谛听,须臾之顷,忽见四广严净国王狮子,千叶莲花,散满虚空”。《封神演义》哪吒故事中莲花化身的施法者由原来的佛陀换成了太乙真人,这也正是道教移花接木之术的一次具体演示。下面,我们将对哪吒故事中莲花化身前后一些情节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进行解析。李靖哪吒父子的矛盾冲突是以哪吒得罪石矶娘娘、大闹龙宫为导火线而引发的,四海龙王擒住李靖夫妇,哪吒曰:“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于是自尽。《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的叙述与此大同小异:“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臂,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保存了一条与此段情节相关的早期材料:“那吒太子拆肉还母、拆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为父母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条材料里,哪吒还骨肉于父母而现本身为主动而非被动行为,这一情节阐发的是佛家的色空思想,而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佛教意蕴逐渐淡化乃至消亡,哪吒割骨剔肉的情节被嫁接到了新的父子冲突的情节体系之中,其思想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哪吒复生之后,寻李靖报仇,父子相斗,李靖不敌,土遁而逃,哪吒紧追不舍,路遇李靖第二子木吒,木吒痛斥哪吒“子杀父,忤逆**”,哪吒则以“已将骨肉还他了,我与他无干,还有甚么父子之情”的逻辑为自己辩解开脱。这种伦理观念的冲突,在南宋志磐《佛祖统记》卷三十九所载佛徒有关隋炀帝弑父之事的论辩中早已有所体现:“世谓炀帝禀戒学慧,而弑父代立,何智者不预鉴耶?然能借王之事以比决之,则此滞自销。故观经疏释之,则有二义:一者事属前因,由彼宿怨,奉为父子,故阿?世此云‘未生怨’;二者大权现逆,非同俗间恶逆之比……则炀帝之事,亦有前因现逆二者之义。”陈寅恪先生就此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发:“阿?世王为弑父弑君之恶主,然佛教经典如《大涅磐经-梵行品》则列举多种理由,以明其无罪……夫中国佛教徒以隋炀帝比于阿?世王,则炀帝在佛教中,其地位之尊,远非其他中国历代帝王所能并论,此点与儒家之评价适得其反。”
原始佛教的家族伦理排除了以前婆罗门教子对父要硬性服从的观念,这与儒家的孝道伦理是极不相容的,哪吒认为他与李靖只是前世父子、剔还骨肉后已无亲缘关系、故可报前世之仇,反映出衍生于佛教三界轮回、因果报应理论的思想观念。哪吒在追杀李靖的过程中,先后遭到普贤真人弟子木吒、文殊广法天尊、燃灯道人的阻击,而这一切恰恰均出于其师太乙真人的精心安排,从中可以看出道教与儒家的纲常伦理相互调合的关系。《魏书-释老志》谓道教大师寇谦之“专以礼度为首”,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也宣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唐代道士李仲卿在与佛徒法琳的论争时提出“老君作范,唯孝唯忠,救世度人,极慈极爱,是以声教永传,百王不改,玄风长被,万古无差,所以治国治家,常然楷式。释教弃父弃亲,不仁不孝,王杀父,翻说无愆,调达射兄,无闻得罪,以此导凡,更为长恶,用斯范世,何能生善?”法琳被迫以佛教三界轮回、因果报应之说证明王杀父是由前生之怨而来,二者相较,李仲卿的论说显然更为符合中国固有的传统伦理规范。哪吒对追杀李靖一事所作的声辩与法琳之说在思路上是同出一辙的,都和儒家的纲常伦理背道而驰。哪吒誓不认父,燃灯道人授李靖玲珑宝塔道:“如哪吒不服,你便将此塔祭起烧他。”这才迫使哪吒最终屈服。《西游记》第八十三回的相关情节为:“(哪吒)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与此相比,《封神演义》中情节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授塔者由佛陀变成了燃灯道人,二是解决矛盾的方式由和平感悟变成了武力征服,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原有故事所表现的佛法无边的主题及其所保存的毗沙门天王托塔奉佛的原始含义。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莲花化身故事是由几个佛教故事原型演化、组合、变形而成的,而道教因素的介入则彻底改变了初始情节的性质,这为我们理解中国宗教史上的佛道关系问题提供了鲜活的形象演示。
三皇五帝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绩。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了。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鹏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深刻地说明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是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