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回家的打算
郭嵩焘中进士后不久,尚未来得及选官,双亲陆续离世;因为儒家礼教规定的,这劳什子讲不清头的归家为父母守孝制度;以及后来的跟着曾国藩一起,办团练、搞湘军;一转眼,蹉跎了十年大好光阴,说起来,心中难免凄惶委屈,不胜唏嘘。
其实,他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掉这个坑里面的人,在这个时代,不知凡几;几乎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老父亲老早跟杨孟晗闲谈时,就曾经说过一嘴,一个听起来,有点离奇荒诞的故事。
老父亲他们那一科的状元,是江西彭泽人汪鸣相汪佩珩;中状元那一年,他三十九岁(虚岁),快到不惑之年了,年龄肯定不算小了;基本上,可以归类为,苍天不负有心人,抓住尾巴赶上趟的了。
按朝庭科举授官惯例,汪鸣相中状元之后,就被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未来的前途,还是一片金光闪闪的。十年之后,只要不出大的意外,二品以上的大官,做不做得上还不好说;但是,三、四品的高不高、低不低的官儿,还是把握比较大的。
可是,事情就这么寸,汪鸣相进翰林院当官,还不到半年,他老父亲就去世了;汪鸣相只得落寞辞官,千里迢迢地,老老实实的,按儒教礼制规矩,回家奔丧守制。
蹉跎了两年多,(按照儒家礼制规定,守孝期为当年父亲过世时剩余的月份,加上后续的两个整年,一般不少于二十七个月。)等孝期一过,回到京师;花钱托人情补缺,又陆续做过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等职。像他这样的情况,一般下一步就是基本能混个一省学政了;嗯,学政的品级,并不固定,有高有低;但是,翰林和学政,都是正统儒生官员,尤其是清流系官员,必不可少的宦海资历;是混上三四品官之前,必须走过的前期过渡台阶。
可是,汪鸣相的坏运气,又来了;好像回京也就年把功夫,老母亲又接着去世了;汪鸣相汪佩珩只得又扶榇南旋,继续回到祖籍地,按礼制居丧守孝,又是继续再苦歪歪地,熬个两三年。
等到孝期,好不容易满了,汪鸣相汪佩珩,他人也四十有六,满头华发了;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的这个时代,这快五十岁的人,就是半截身子入土了;说不定,那天大病一场,还真就说没就没的。
当年刚中状元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傲视群僚。可是,六、七年过去,京中已经没几个人,还记得一时风光无两的他了。现在,他回到北京,依然还只能是个六七品的小官;而且,要补上实缺,还要花大价钱,上下打点。
这就有点,让人颇为灰心了;六七年这么来回折腾下来,汪家本就不是大富之家,家底子也早就空了,家徒四壁,囊中羞涩了;即使回到京中,补缺也是个大麻烦事;嗯,汪家实在是拿不出托人情补实缺的这一大笔银子了。
京中帮闲旗人,是只认银子不认人的;就是堂堂状元公,又能如何;没银子,就只能在家候补待业,眼蓝蓝地等待着上天的眷顾;也是一样的前途迷茫,看不到一丁点希望。
性格孤傲的他,也许是受不了别人的闲言碎语;在成为状元的第七个年头,在家乡县城行馆,返京北上的前夜,或许是一时想不开,莫名其妙地自杀了。
有的时候,不得不说,中状元,反而是后来仕途的负担。尤其是在我大清,状元公成为一代名相的,反而不多。(翁同龢翁叔平,还真是为数不多的正面例子。)
所以,在我大清,并不是高中进士,就以为万事大吉,好运滚滚来了;就可以高官得坐、骏马任骑,娇妻美妾,外带大把搂银子了;哼哼,那你真的想多了。
我大清仕途,对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草根进士来说;后面的一路上,各种姿势的坑,不要太多了;其他的不说,每三年一次的京察磨勘,就能让你脱层皮;任何一次磨勘,都是一次官人大出血。
搞到后来,为什么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是被残酷的官场现实给逼的。你要是在任时,不把银子捞够了;等你任期届满,到京城京察磨勘,你就抓瞎了、傻眼了。来回对缝、勾兑、讲数的帮闲旗人,理都不理你;嗯哼,那就理所当然地,你的官儿也就做到头了,乖乖回家吃老米去吧。
嗯,我大清,是官都贪,假是不假;并不表示,这个时代的儒生,比之前朝,道德水准全线堕落了,操守全无,圣贤书全部白读了。而是,被我大清这官场生态,是被在京城里,这帮“吃官不吐骨头”的闲散旗人,给生生逼出来的呀。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大清,很多正牌进士,仕途黯淡;许多人,一两任之后,就湮没无闻了。也最怕,突然间,父母过世,要回家丁忧守制;因为,守孝三年,什么都不能做;到头来,不是殷食人家,根本就拿不出补缺的银子;嗯,从此以后,恭喜你,加入比在任官员队伍庞大无数倍的,嗷嗷待哺、哀哀欲绝的候补官员大军了。
甚至,绝大多数正牌进士,都比不过在八旗官学里,瞎混几年出来的八旗子弟。因为,稍微厚道老实一点,或者家底不够扎实的儒生,一时没反应过来,一不小心,就给他们挤下去了,永世不得翻身。
嗯,杨孟晗的老父亲,能够一路走得比较稳当;与世代为官、非常门清的外公,在背后的指点、安排;以及陈家这个大家族一代一代积攒下来的丰厚的人脉资源,在背后支撑;不无关系。
否则,就老父亲那么草根的家族背景,和多少有点迂腐的个人行事作风;知府、道台,就是他的职场天花板了。
郭嵩焘为人活络,能说会道,长袖善舞,这个不假。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又挺刚直与纯粹;还是蛮传统的,有几分正直、正气的儒生的。嗯哼,按照历史轨迹,他这次返京,一开始运道还不错;可是,就是因为他为官过于清正廉洁,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最终还是被排挤辞官了。再后来,再次出山,出使英国,写了一本《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书中说了不少大实话,原指望藉此,能让国人能够睁眼看世界,及早发愤图强。
不料,吵醒了别人的好梦,别人嫌他太呱噪了;惹来一场轩然大波,搞得自己身败名裂,吐沫星子直接把他淹了。
从这些方面来看,他其实挺实在的,挺不活络的;还真有几分湘人的迂执和杠劲儿。既没有曾国藩那样,茶壶煮饺子,一切心里有数,就是不说;关键时候,很会见风使舵、碾转腾挪、连消带打。
更比不上他的同年学弟李大裱糊匠;嗯,当然,这个要求有点高。后人评说李二先生,老而成精,纵横捭阖,灵活机变;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搪塞、对付、捣糨糊的太极功夫,至臻化境,当世无双,无人能够企及。
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郭嵩焘他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自己有见识、有悟性,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这样的人,放在四九城,整天跟着那一帮,就想着躺着挣钱的吃货旗人,随波逐流的瞎混;确实是白瞎了,糟践人才了。
杨孟晗:嗯,前几天,我还有点奇怪,有点纳闷呐;按理,湘军那边,过完年之后,就该派人来沪上采买军械军需了;怎么二月都快要过完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呐。嗯,原来是曾家老太爷过世了;嗯,儒家这守孝之制,唉,洒家也不好多加评论,说多了还是罪过呐。嗯,不过,筠仙兄,这没有了曾家兄弟的湘军,还是原来那个湘军吗?
郭嵩焘:嗯,幼鸣,部队战力战心,肯定会打不少折扣的;至少,短时间内,他们群龙无首,不会主动向太平军发起攻势了;嗯,能够扎紧篱笆,守住战线,守住家园,不让长毛发匪有机会,进入三湘之境烧杀抢夺;已经是烧高香,苍天保佑了汕。
嗯,这个信息很重要,尤其是对卫国军的秋季攻势作战计划的制定,会有一定影响;至少,湘军不伸头了,是少了一些意外变数。而且,曾国藩这一段时间,不在帅帐坐镇主事了,湘军与外界的沟通与协作,都会出现很多障碍的;与王佳.官文和胡林翼等湖北残余友军的协同作战,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多多少少,肯定会出现相互扯皮、相互脱节的现象。
这对卫国军,拟议计划中的秋季光复战役,也许,真不是坏事;甚至,没有湘军过来搅局,不搭调地打横炮;对整个两湖大局,咱们还好操作、好掌控许多了呐。
杨孟晗也不知道郭嵩焘,心底里是个什么心思;但刘松岩大几百里,把人领来了,肯定不是就为了喝几杯茶,聊会天,混个脸熟的。
能够清史留名的,就不会是简单的人,怎么着,都会有几把刷子;于是,也就顺嘴撩拨两句,试探一下。
杨孟晗:筠仙兄,翰林院编修是个好职务,清贵官儿;眼热的人,还是很多的。嗯,但是,说穿了,这个职务,未免多少有点务虚;做得太久,穷经皓首的,意思也不大;某家看着,筠仙兄像是个做实事的人,不要在京中,过于恋栈,蹉跎太久为好。
刘松岩:嗯,幼鸣,某家也是这么看的;以为兄看来,筠仙兄长于外交,在海关任职也是不错的,能够发挥其所学所长;另外,他已年近不惑,为人干练沉稳,做个知州、知府,一点也不吃力的;他是有真本事的,有两把刷子的,比俺刘某,可是强不少的。
杨孟晗一乐,看来,刘松岩和他感情不错;肯这么说话,出死力帮忙,很讲江湖义气了。也是,大几百里的,专门陪着跑一趟;嗯哼,肯定不是一般的交情的。
杨孟晗:筠仙兄,棣珊公年后,就任湖北巡抚之后,刚刚在安庆太湖县设幕开衙;目前,帐下人手不多,虚位以待,思贤若渴;而且,就实缺而言,那边眼下也是最容易操弄的。嗯哼,恐怕现在,比我舅舅那边,都好弄一些汕;江西那边,坑儿肯定基本都花花地填满了。嗯哼,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要补好一点的实缺,可得赶早不赶晚呐;嗯,不知筠仙兄,意下如何?
郭嵩焘微微一叹:嗯,说句实话,不怕幼鸣老弟笑话;现在,某家能有个地方安身立命,就是祖宗保佑了,那还有脸挑挑拣拣,嫌这嫌那的;嗯,湖北之事,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杨孟晗:嗯,既然这样,那就明晚吧;我叫上何卓人,大家一起吃顿饭。后面的事,我就让何家大公子给你跑腿;要是他何卓人老弟,不办得让筠仙兄满意了,洒家就不放过他,喝喝。嗯,要是这样,筠仙兄,到京赴任后,还是早点想办法下来;最好,在中秋之前,就要到任湖北。嗯,棣珊公是个直脾气,何家大公子也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主儿;一旦长毛发匪,敢来挑衅骚扰;何家父子肯定向西进兵,主动迎战的。嗯,届时,若筠仙兄彼时恰好也在军中,襄助出谋划策,分润些功劳,亦是应有之义……
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既很给郭嵩焘面子,也很给刘松岩面子了。
其实,杨孟晗自己说这话,还没啥感觉,当朋友间的平常事;可是,已经把郭嵩焘说得心情激动、热泪盈眶、今生难忘了。
嗯,也就是杨孟晗好说话,把我大清金晃晃的官帽子,拿豆包不当干粮;还没看到任何好处呐,就这么,很随意地,许诺出去了。
这很让已经习惯了大清官场,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银子不办事,这一套画风的郭嵩焘;一时半会儿,还老不适应,不相信这是真的呐。
老父亲在二月底来信说,今年清明节,想回老家一趟;问杨孟晗他们,有什么打算,愿不愿意,有没有空,一家老小跟着一块回去。
杨孟晗也没过脑子,回家后,在吃晚饭的饭桌上,就顺嘴问了大家一句,说谁愿意跟着去呀。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后面饭都没法好好吃了;大家七嘴八舌的,异口同声的,都说愿意去。
尤其是果果妹妹,最为踊跃;小丫头叽叽喳喳地,说她还没去过炉桥老家呐,她是一定要跟着去的。即使大家都不去,她一个人也会去。哼哼,去年秋天一趟大夏之行,把小丫头的心儿,彻底玩野了。
连一向安安静静,对什么都无可无不可的小妻子方五妹,都表现得很是雀跃;嗯,杨孟晗这一句话,把她积攒了数年的乡愁,也勾起来了,按奈不住了。
嗯,杨孟晗自己几个小老婆,说起来都是平妻,都有官身;按理在婚后,是要回家拜祠堂的;而且,自己也有好几个儿子了,讲究的,也要回去,好好摆次酒的。
杨孟晗稀里糊涂地,实际上也不太懂这些规矩。只是觉得,今年好像是要比往年,心情放松一些,没那么紧张急迫了;可以有些闲情逸致,回老家转一转。嗯,主要是给这个世界的老母亲,上下坟、磕个头;也到师父师母,也是岳父岳母的坟头上,好好地磕头上香。
既然是回家拜祠堂,还带着点认祖归宗的意味,那就谁也不能拉下了;而且,几个男孩都必须跟着回去,一起到祠堂里,给祖宗磕头的。
当然,更不能丢下娇娇了;不然的话,那还得了!小小丫头能在芸娘的蛊惑下,把月季园一把火给点了!
二阿哥、二嫂在边上一听,也是颇为心动了;二嫂的两个同胞兄弟,虽然也是早就在沪上安家了;可是,父母双亲都还健在,还住在定远老西门陈家大宅门里。嗯,二嫂自打来了沪上后,也没回去过呐;平时,二阿哥忙得飞起来,能够保证每晚回家,就算好的了;哪还有功夫,陪二嫂回娘家。
一说回炉桥去,小梅子也来劲了;她说,她家在蓝家村的两间小草房,还是她七八岁的时候,去看过一眼呐;后来,她就没有机会,再回去过了。嗯,如果要回老家,她妈妈蓝婶,和大阿哥大毛一家,恐怕也得跟着;也要搭顺风船,回老家去拜山、拜祠堂的。
小梅子这么一说,杨孟晗听着,有点傻眼了;他知道,这件事,又眼瞪瞪地看着,就失控了,弄大发了!
去年春天集体春游的情景,不可避免的,又要再次重复出现了。
嗯,女人与孩子,更容易起哄架秧子;不用说,明天风声肯定就传出去了;到后来,肯定是几家人,一起回老家去祭祖,顺带着踏青旅游了。
嗯,说不定还不止呐;因为只要有顺风船,给他们搭乘;在沪上的定远人,各家的亲戚本家,那是不要太多了。
这回家的打算,可是不好摆弄了,不回去还不依了、不成了!
眼瞅着,就搞成很轰动的大件事了!
郭嵩焘中进士后不久,尚未来得及选官,双亲陆续离世;因为儒家礼教规定的,这劳什子讲不清头的归家为父母守孝制度;以及后来的跟着曾国藩一起,办团练、搞湘军;一转眼,蹉跎了十年大好光阴,说起来,心中难免凄惶委屈,不胜唏嘘。
其实,他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掉这个坑里面的人,在这个时代,不知凡几;几乎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老父亲老早跟杨孟晗闲谈时,就曾经说过一嘴,一个听起来,有点离奇荒诞的故事。
老父亲他们那一科的状元,是江西彭泽人汪鸣相汪佩珩;中状元那一年,他三十九岁(虚岁),快到不惑之年了,年龄肯定不算小了;基本上,可以归类为,苍天不负有心人,抓住尾巴赶上趟的了。
按朝庭科举授官惯例,汪鸣相中状元之后,就被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未来的前途,还是一片金光闪闪的。十年之后,只要不出大的意外,二品以上的大官,做不做得上还不好说;但是,三、四品的高不高、低不低的官儿,还是把握比较大的。
可是,事情就这么寸,汪鸣相进翰林院当官,还不到半年,他老父亲就去世了;汪鸣相只得落寞辞官,千里迢迢地,老老实实的,按儒教礼制规矩,回家奔丧守制。
蹉跎了两年多,(按照儒家礼制规定,守孝期为当年父亲过世时剩余的月份,加上后续的两个整年,一般不少于二十七个月。)等孝期一过,回到京师;花钱托人情补缺,又陆续做过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等职。像他这样的情况,一般下一步就是基本能混个一省学政了;嗯,学政的品级,并不固定,有高有低;但是,翰林和学政,都是正统儒生官员,尤其是清流系官员,必不可少的宦海资历;是混上三四品官之前,必须走过的前期过渡台阶。
可是,汪鸣相的坏运气,又来了;好像回京也就年把功夫,老母亲又接着去世了;汪鸣相汪佩珩只得又扶榇南旋,继续回到祖籍地,按礼制居丧守孝,又是继续再苦歪歪地,熬个两三年。
等到孝期,好不容易满了,汪鸣相汪佩珩,他人也四十有六,满头华发了;在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的这个时代,这快五十岁的人,就是半截身子入土了;说不定,那天大病一场,还真就说没就没的。
当年刚中状元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傲视群僚。可是,六、七年过去,京中已经没几个人,还记得一时风光无两的他了。现在,他回到北京,依然还只能是个六七品的小官;而且,要补上实缺,还要花大价钱,上下打点。
这就有点,让人颇为灰心了;六七年这么来回折腾下来,汪家本就不是大富之家,家底子也早就空了,家徒四壁,囊中羞涩了;即使回到京中,补缺也是个大麻烦事;嗯,汪家实在是拿不出托人情补实缺的这一大笔银子了。
京中帮闲旗人,是只认银子不认人的;就是堂堂状元公,又能如何;没银子,就只能在家候补待业,眼蓝蓝地等待着上天的眷顾;也是一样的前途迷茫,看不到一丁点希望。
性格孤傲的他,也许是受不了别人的闲言碎语;在成为状元的第七个年头,在家乡县城行馆,返京北上的前夜,或许是一时想不开,莫名其妙地自杀了。
有的时候,不得不说,中状元,反而是后来仕途的负担。尤其是在我大清,状元公成为一代名相的,反而不多。(翁同龢翁叔平,还真是为数不多的正面例子。)
所以,在我大清,并不是高中进士,就以为万事大吉,好运滚滚来了;就可以高官得坐、骏马任骑,娇妻美妾,外带大把搂银子了;哼哼,那你真的想多了。
我大清仕途,对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草根进士来说;后面的一路上,各种姿势的坑,不要太多了;其他的不说,每三年一次的京察磨勘,就能让你脱层皮;任何一次磨勘,都是一次官人大出血。
搞到后来,为什么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是被残酷的官场现实给逼的。你要是在任时,不把银子捞够了;等你任期届满,到京城京察磨勘,你就抓瞎了、傻眼了。来回对缝、勾兑、讲数的帮闲旗人,理都不理你;嗯哼,那就理所当然地,你的官儿也就做到头了,乖乖回家吃老米去吧。
嗯,我大清,是官都贪,假是不假;并不表示,这个时代的儒生,比之前朝,道德水准全线堕落了,操守全无,圣贤书全部白读了。而是,被我大清这官场生态,是被在京城里,这帮“吃官不吐骨头”的闲散旗人,给生生逼出来的呀。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大清,很多正牌进士,仕途黯淡;许多人,一两任之后,就湮没无闻了。也最怕,突然间,父母过世,要回家丁忧守制;因为,守孝三年,什么都不能做;到头来,不是殷食人家,根本就拿不出补缺的银子;嗯,从此以后,恭喜你,加入比在任官员队伍庞大无数倍的,嗷嗷待哺、哀哀欲绝的候补官员大军了。
甚至,绝大多数正牌进士,都比不过在八旗官学里,瞎混几年出来的八旗子弟。因为,稍微厚道老实一点,或者家底不够扎实的儒生,一时没反应过来,一不小心,就给他们挤下去了,永世不得翻身。
嗯,杨孟晗的老父亲,能够一路走得比较稳当;与世代为官、非常门清的外公,在背后的指点、安排;以及陈家这个大家族一代一代积攒下来的丰厚的人脉资源,在背后支撑;不无关系。
否则,就老父亲那么草根的家族背景,和多少有点迂腐的个人行事作风;知府、道台,就是他的职场天花板了。
郭嵩焘为人活络,能说会道,长袖善舞,这个不假。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又挺刚直与纯粹;还是蛮传统的,有几分正直、正气的儒生的。嗯哼,按照历史轨迹,他这次返京,一开始运道还不错;可是,就是因为他为官过于清正廉洁,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最终还是被排挤辞官了。再后来,再次出山,出使英国,写了一本《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书中说了不少大实话,原指望藉此,能让国人能够睁眼看世界,及早发愤图强。
不料,吵醒了别人的好梦,别人嫌他太呱噪了;惹来一场轩然大波,搞得自己身败名裂,吐沫星子直接把他淹了。
从这些方面来看,他其实挺实在的,挺不活络的;还真有几分湘人的迂执和杠劲儿。既没有曾国藩那样,茶壶煮饺子,一切心里有数,就是不说;关键时候,很会见风使舵、碾转腾挪、连消带打。
更比不上他的同年学弟李大裱糊匠;嗯,当然,这个要求有点高。后人评说李二先生,老而成精,纵横捭阖,灵活机变;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搪塞、对付、捣糨糊的太极功夫,至臻化境,当世无双,无人能够企及。
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郭嵩焘他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自己有见识、有悟性,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这样的人,放在四九城,整天跟着那一帮,就想着躺着挣钱的吃货旗人,随波逐流的瞎混;确实是白瞎了,糟践人才了。
杨孟晗:嗯,前几天,我还有点奇怪,有点纳闷呐;按理,湘军那边,过完年之后,就该派人来沪上采买军械军需了;怎么二月都快要过完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呐。嗯,原来是曾家老太爷过世了;嗯,儒家这守孝之制,唉,洒家也不好多加评论,说多了还是罪过呐。嗯,不过,筠仙兄,这没有了曾家兄弟的湘军,还是原来那个湘军吗?
郭嵩焘:嗯,幼鸣,部队战力战心,肯定会打不少折扣的;至少,短时间内,他们群龙无首,不会主动向太平军发起攻势了;嗯,能够扎紧篱笆,守住战线,守住家园,不让长毛发匪有机会,进入三湘之境烧杀抢夺;已经是烧高香,苍天保佑了汕。
嗯,这个信息很重要,尤其是对卫国军的秋季攻势作战计划的制定,会有一定影响;至少,湘军不伸头了,是少了一些意外变数。而且,曾国藩这一段时间,不在帅帐坐镇主事了,湘军与外界的沟通与协作,都会出现很多障碍的;与王佳.官文和胡林翼等湖北残余友军的协同作战,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多多少少,肯定会出现相互扯皮、相互脱节的现象。
这对卫国军,拟议计划中的秋季光复战役,也许,真不是坏事;甚至,没有湘军过来搅局,不搭调地打横炮;对整个两湖大局,咱们还好操作、好掌控许多了呐。
杨孟晗也不知道郭嵩焘,心底里是个什么心思;但刘松岩大几百里,把人领来了,肯定不是就为了喝几杯茶,聊会天,混个脸熟的。
能够清史留名的,就不会是简单的人,怎么着,都会有几把刷子;于是,也就顺嘴撩拨两句,试探一下。
杨孟晗:筠仙兄,翰林院编修是个好职务,清贵官儿;眼热的人,还是很多的。嗯,但是,说穿了,这个职务,未免多少有点务虚;做得太久,穷经皓首的,意思也不大;某家看着,筠仙兄像是个做实事的人,不要在京中,过于恋栈,蹉跎太久为好。
刘松岩:嗯,幼鸣,某家也是这么看的;以为兄看来,筠仙兄长于外交,在海关任职也是不错的,能够发挥其所学所长;另外,他已年近不惑,为人干练沉稳,做个知州、知府,一点也不吃力的;他是有真本事的,有两把刷子的,比俺刘某,可是强不少的。
杨孟晗一乐,看来,刘松岩和他感情不错;肯这么说话,出死力帮忙,很讲江湖义气了。也是,大几百里的,专门陪着跑一趟;嗯哼,肯定不是一般的交情的。
杨孟晗:筠仙兄,棣珊公年后,就任湖北巡抚之后,刚刚在安庆太湖县设幕开衙;目前,帐下人手不多,虚位以待,思贤若渴;而且,就实缺而言,那边眼下也是最容易操弄的。嗯哼,恐怕现在,比我舅舅那边,都好弄一些汕;江西那边,坑儿肯定基本都花花地填满了。嗯哼,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要补好一点的实缺,可得赶早不赶晚呐;嗯,不知筠仙兄,意下如何?
郭嵩焘微微一叹:嗯,说句实话,不怕幼鸣老弟笑话;现在,某家能有个地方安身立命,就是祖宗保佑了,那还有脸挑挑拣拣,嫌这嫌那的;嗯,湖北之事,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杨孟晗:嗯,既然这样,那就明晚吧;我叫上何卓人,大家一起吃顿饭。后面的事,我就让何家大公子给你跑腿;要是他何卓人老弟,不办得让筠仙兄满意了,洒家就不放过他,喝喝。嗯,要是这样,筠仙兄,到京赴任后,还是早点想办法下来;最好,在中秋之前,就要到任湖北。嗯,棣珊公是个直脾气,何家大公子也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主儿;一旦长毛发匪,敢来挑衅骚扰;何家父子肯定向西进兵,主动迎战的。嗯,届时,若筠仙兄彼时恰好也在军中,襄助出谋划策,分润些功劳,亦是应有之义……
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既很给郭嵩焘面子,也很给刘松岩面子了。
其实,杨孟晗自己说这话,还没啥感觉,当朋友间的平常事;可是,已经把郭嵩焘说得心情激动、热泪盈眶、今生难忘了。
嗯,也就是杨孟晗好说话,把我大清金晃晃的官帽子,拿豆包不当干粮;还没看到任何好处呐,就这么,很随意地,许诺出去了。
这很让已经习惯了大清官场,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银子不办事,这一套画风的郭嵩焘;一时半会儿,还老不适应,不相信这是真的呐。
老父亲在二月底来信说,今年清明节,想回老家一趟;问杨孟晗他们,有什么打算,愿不愿意,有没有空,一家老小跟着一块回去。
杨孟晗也没过脑子,回家后,在吃晚饭的饭桌上,就顺嘴问了大家一句,说谁愿意跟着去呀。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后面饭都没法好好吃了;大家七嘴八舌的,异口同声的,都说愿意去。
尤其是果果妹妹,最为踊跃;小丫头叽叽喳喳地,说她还没去过炉桥老家呐,她是一定要跟着去的。即使大家都不去,她一个人也会去。哼哼,去年秋天一趟大夏之行,把小丫头的心儿,彻底玩野了。
连一向安安静静,对什么都无可无不可的小妻子方五妹,都表现得很是雀跃;嗯,杨孟晗这一句话,把她积攒了数年的乡愁,也勾起来了,按奈不住了。
嗯,杨孟晗自己几个小老婆,说起来都是平妻,都有官身;按理在婚后,是要回家拜祠堂的;而且,自己也有好几个儿子了,讲究的,也要回去,好好摆次酒的。
杨孟晗稀里糊涂地,实际上也不太懂这些规矩。只是觉得,今年好像是要比往年,心情放松一些,没那么紧张急迫了;可以有些闲情逸致,回老家转一转。嗯,主要是给这个世界的老母亲,上下坟、磕个头;也到师父师母,也是岳父岳母的坟头上,好好地磕头上香。
既然是回家拜祠堂,还带着点认祖归宗的意味,那就谁也不能拉下了;而且,几个男孩都必须跟着回去,一起到祠堂里,给祖宗磕头的。
当然,更不能丢下娇娇了;不然的话,那还得了!小小丫头能在芸娘的蛊惑下,把月季园一把火给点了!
二阿哥、二嫂在边上一听,也是颇为心动了;二嫂的两个同胞兄弟,虽然也是早就在沪上安家了;可是,父母双亲都还健在,还住在定远老西门陈家大宅门里。嗯,二嫂自打来了沪上后,也没回去过呐;平时,二阿哥忙得飞起来,能够保证每晚回家,就算好的了;哪还有功夫,陪二嫂回娘家。
一说回炉桥去,小梅子也来劲了;她说,她家在蓝家村的两间小草房,还是她七八岁的时候,去看过一眼呐;后来,她就没有机会,再回去过了。嗯,如果要回老家,她妈妈蓝婶,和大阿哥大毛一家,恐怕也得跟着;也要搭顺风船,回老家去拜山、拜祠堂的。
小梅子这么一说,杨孟晗听着,有点傻眼了;他知道,这件事,又眼瞪瞪地看着,就失控了,弄大发了!
去年春天集体春游的情景,不可避免的,又要再次重复出现了。
嗯,女人与孩子,更容易起哄架秧子;不用说,明天风声肯定就传出去了;到后来,肯定是几家人,一起回老家去祭祖,顺带着踏青旅游了。
嗯,说不定还不止呐;因为只要有顺风船,给他们搭乘;在沪上的定远人,各家的亲戚本家,那是不要太多了。
这回家的打算,可是不好摆弄了,不回去还不依了、不成了!
眼瞅着,就搞成很轰动的大件事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潮声月影谁与归,潮声月影谁与归最新章节,潮声月影谁与归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潮声月影谁与归,潮声月影谁与归最新章节,潮声月影谁与归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