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媳妇闹了一会儿就去外间嗑瓜子,唠家常了,辛大娘给孩子喂奶的间隙,任志明媳妇凑过来看孩子,嘴里夸着长得俊,顺手给辛大娘手里塞了五块钱,避着人,低语道,不多,出了月给自己买点啥,恁虽说是搬出来了,我也知道恁紧得很,满月收的礼估摸着都不够还孩子她奶奶借给恁盖房的钱吧?再说,恁那口子是老大,下面还有俩兄弟,不能睁着眼不管,知道恁的难处。恁出了月子,到集上能买点用的,也不枉咱俩好着一场。
志明媳妇话还没有收住,辛大娘的眼圈先泛红了。志明媳妇赶紧劝道,恁看看这是干啥哩,还在月子里,可不敢掉眼泪,让恁婆婆看着喽,可不是闹着玩的,快收住。
辛大娘噗哧一笑,便转了话头,恁的心意我知道,这人一有了孩子,那眼窝子就变浅了。
辛大娘之所以落泪,一来是因为她嫁过来后和志明媳妇脾气秉性相投,一块赶集,一块纳鞋底,做针线,唠些家长里短的,二来是志明媳妇折过一个孩子,志明媳妇早她一年嫁过来,第二年孩子还没出月就夭折了,婆家的脸色也不好看,男人也没有替她多说过一句话,她又是一个不爱言语的人,那么多的委屈全自己一个人往肚子里咽。只有辛大娘一天好几趟地往她家跑,那劝慰的话翻来覆去地说,有时恨起来也骂她两句,道,恁就这个样子下去吧,今天把你病死了,明天人家就娶进来一个,这个孩子跟你没缘分,那有缘分的就在来的路上,当下哩,是把自己个养好,你死喽,这陵西口有几个人掉眼泪,那难过的人在恁娘家。恁得打起那精神头,哪有那过不去的坎。
想起这些,又看着日渐好转的志明媳妇,辛大娘的喜事是志明媳妇的伤,自然免不了几分难过,也只有真正心里近的人才能如此互相坦诚,那妇人间的情意是温凉的水,时刻滋润着干涸的日子。
大强满月的时候,又是几桌酒席,较之前盖房上梁时薄了三分,但也说得过去,处处欢声笑语,连那辛家院子里的葱看着都长得特别有劲。
过了冬月,转眼间就到了年下。辛家有了新生命,那屋里、灶头都是生活的热乎气,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扫屋晒被,虽说是新居,也得按风俗都得里外上下扫干净,辛大爷把小扫帚绑在长竿上,连梁上落的灰都清了。趁着太阳好,辛大娘把屋里的被褥都拿出来晒上,傍晚收回去铺到炕上松软、干燥,细闻连阳光里的微尘也被带了回来,这是北方冬日里独有的气味。
腊月二十六一大早,辛大娘拿出和面的粗瓷盆,找出酵头,用清水搅了鸡蛋和面,又加了夏日里晒干存起来的花椒叶,揉搓成椭圆状,盖上帖布,放到铁炉子旁的小板凳上。到了晌午,面就发好了,辛大娘先把面擀成薄薄的一张饼,然后再切成一掌长、三指宽的方形,再从中间拉几刀,抻起一头从中间孔中反掏过去,便成了一个发髻状,扔到旁边开了的油锅里,炸几分钟捞出来空在篦子上,这叫“麻叶子”,吃起来酥脆香口,算是过年时的点心。炸完这些,再把提前腌制好的豆腐片、肉片、带鱼放入油锅炸熟,一年到头的厨房里少有的油烟与肉香满溢,屋外打扫的辛大爷闻着直问可以吃了吗?养的小黄狗一直叫,大娘把油锅里篦出来的粉渣子给它倒了点就安稳了。炸的这些食材是给过年来家里做客的亲戚提前准备的,都是有数的,几个盘子几个碗,没有多余的。炸完这些,辛大娘把锅里的油晾凉,和空在篦子下的油一同再倒回油壶里,农妇们节省度日的技法都是口口相传的。
到了年三十了,过了晌午,周边的鞭炮声、孩童的叫喊声、收音机里的音乐声不绝于耳,时远时近,走在前街后巷,火药味、油炸味混合着扫起来的尘土味,充溢在这数九寒冬的节庆,年味是什么?这些最普通的声音和味道一直刻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心里。过了下午四点,经过村口往南北两头陵园上坟的人开始多起来,这个地方讲究年三十的第一碗饺子要先敬祖先,能看到各家各户大大小小的端着一个方形木制暗红色的托盘,里面放着一小碟饺子,几样小菜,一壶白酒,两个酒盅,酒具都是粗白瓷的,形制有三棱锥状的,有葫芦宝瓶样的,大都是家常用的,并不十分精致,但也有一种时间浸染的滋味。去上坟的队伍里,男丁居多,偶有扎双马尾的活泼小姑娘,但少见有妇人,随着时间推移,又经历过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妇人也渐渐多起来。那会儿,辛大爷的父母俱在,辛大爷是陪着父亲,去给祖辈上坟,说是陪着,其实一应大小事都得张罗,包括这些祭品、炮仗等物,辛大爷跟在父亲和叔叔们后面,端端正正地捧着托盘,后面跟着弟弟和堂弟弟们,一行人有说有笑地往南头走去。这时,辛大娘会和婆婆站在村头张望,闲话两句,无非是谁家的那谁怎么长得那么快,都不认得了,谁家的没有儿子,是姑爷带着孩子来上坟的。等坟头那一串炮响,他们能分辨出来是不是自己家的人放的炮仗,听到一响到底,便安心地转身回家继续在厨房里张罗。
志明媳妇话还没有收住,辛大娘的眼圈先泛红了。志明媳妇赶紧劝道,恁看看这是干啥哩,还在月子里,可不敢掉眼泪,让恁婆婆看着喽,可不是闹着玩的,快收住。
辛大娘噗哧一笑,便转了话头,恁的心意我知道,这人一有了孩子,那眼窝子就变浅了。
辛大娘之所以落泪,一来是因为她嫁过来后和志明媳妇脾气秉性相投,一块赶集,一块纳鞋底,做针线,唠些家长里短的,二来是志明媳妇折过一个孩子,志明媳妇早她一年嫁过来,第二年孩子还没出月就夭折了,婆家的脸色也不好看,男人也没有替她多说过一句话,她又是一个不爱言语的人,那么多的委屈全自己一个人往肚子里咽。只有辛大娘一天好几趟地往她家跑,那劝慰的话翻来覆去地说,有时恨起来也骂她两句,道,恁就这个样子下去吧,今天把你病死了,明天人家就娶进来一个,这个孩子跟你没缘分,那有缘分的就在来的路上,当下哩,是把自己个养好,你死喽,这陵西口有几个人掉眼泪,那难过的人在恁娘家。恁得打起那精神头,哪有那过不去的坎。
想起这些,又看着日渐好转的志明媳妇,辛大娘的喜事是志明媳妇的伤,自然免不了几分难过,也只有真正心里近的人才能如此互相坦诚,那妇人间的情意是温凉的水,时刻滋润着干涸的日子。
大强满月的时候,又是几桌酒席,较之前盖房上梁时薄了三分,但也说得过去,处处欢声笑语,连那辛家院子里的葱看着都长得特别有劲。
过了冬月,转眼间就到了年下。辛家有了新生命,那屋里、灶头都是生活的热乎气,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扫屋晒被,虽说是新居,也得按风俗都得里外上下扫干净,辛大爷把小扫帚绑在长竿上,连梁上落的灰都清了。趁着太阳好,辛大娘把屋里的被褥都拿出来晒上,傍晚收回去铺到炕上松软、干燥,细闻连阳光里的微尘也被带了回来,这是北方冬日里独有的气味。
腊月二十六一大早,辛大娘拿出和面的粗瓷盆,找出酵头,用清水搅了鸡蛋和面,又加了夏日里晒干存起来的花椒叶,揉搓成椭圆状,盖上帖布,放到铁炉子旁的小板凳上。到了晌午,面就发好了,辛大娘先把面擀成薄薄的一张饼,然后再切成一掌长、三指宽的方形,再从中间拉几刀,抻起一头从中间孔中反掏过去,便成了一个发髻状,扔到旁边开了的油锅里,炸几分钟捞出来空在篦子上,这叫“麻叶子”,吃起来酥脆香口,算是过年时的点心。炸完这些,再把提前腌制好的豆腐片、肉片、带鱼放入油锅炸熟,一年到头的厨房里少有的油烟与肉香满溢,屋外打扫的辛大爷闻着直问可以吃了吗?养的小黄狗一直叫,大娘把油锅里篦出来的粉渣子给它倒了点就安稳了。炸的这些食材是给过年来家里做客的亲戚提前准备的,都是有数的,几个盘子几个碗,没有多余的。炸完这些,辛大娘把锅里的油晾凉,和空在篦子下的油一同再倒回油壶里,农妇们节省度日的技法都是口口相传的。
到了年三十了,过了晌午,周边的鞭炮声、孩童的叫喊声、收音机里的音乐声不绝于耳,时远时近,走在前街后巷,火药味、油炸味混合着扫起来的尘土味,充溢在这数九寒冬的节庆,年味是什么?这些最普通的声音和味道一直刻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心里。过了下午四点,经过村口往南北两头陵园上坟的人开始多起来,这个地方讲究年三十的第一碗饺子要先敬祖先,能看到各家各户大大小小的端着一个方形木制暗红色的托盘,里面放着一小碟饺子,几样小菜,一壶白酒,两个酒盅,酒具都是粗白瓷的,形制有三棱锥状的,有葫芦宝瓶样的,大都是家常用的,并不十分精致,但也有一种时间浸染的滋味。去上坟的队伍里,男丁居多,偶有扎双马尾的活泼小姑娘,但少见有妇人,随着时间推移,又经历过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妇人也渐渐多起来。那会儿,辛大爷的父母俱在,辛大爷是陪着父亲,去给祖辈上坟,说是陪着,其实一应大小事都得张罗,包括这些祭品、炮仗等物,辛大爷跟在父亲和叔叔们后面,端端正正地捧着托盘,后面跟着弟弟和堂弟弟们,一行人有说有笑地往南头走去。这时,辛大娘会和婆婆站在村头张望,闲话两句,无非是谁家的那谁怎么长得那么快,都不认得了,谁家的没有儿子,是姑爷带着孩子来上坟的。等坟头那一串炮响,他们能分辨出来是不是自己家的人放的炮仗,听到一响到底,便安心地转身回家继续在厨房里张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