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选中的留下,没有被选中的就赶出去在世界某处找个地方做土王爷。
两条路哪边更好还真不好说。
反正留下来的这个,或者说这一支,必然会受到先进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最终下场如何也不好说。
其他地方的或许还会迟一些。
眼下三军在应天府的拉扯,正是朱由检选人的关键点。
此前数月间,明清双方各地作战传来的战报都显示,尽管两国之间签订的诸多公约,战前对军队做了许久的教育工作,在严苛的军纪军规的约束之下,在一大群游走于战区的战地记者与军中监军的监察之下。
大军依旧有不少荼毒百姓的事迹。
甚至因为监察力度到位以及记者的爆料,对平民造成损害的事件记录相当的多。
屠城,屠杀目前还没有。
但袭杀,私掠,强征等事情愈演愈烈,一开始还收敛着,越往后打这些事儿就越多。
当然,朱由检选太子不是等哪一旗先严重失控开始屠戮百姓攻击友军,然后这一旗的主子就赶到外头去,剩下治军严格的就是太子。
实际上选人流程早在战争之前就开始了。
三个旗,三个军事集团。
每一个集团在这场战争中调动的人力物力资源,表现出的战斗力,在朝廷中占据的位置,各旗掌权者战时对百姓的态度,对自己麾下集团的控制力度。
各方权衡下来,才决定出这太子之位最终落谁家。
“各军保持克制,朝廷徐徐南迁,少做无谓的抵抗,在两军谈判期间尽力运作两国对立,以中华正统作伐煽动百姓追随大明正统出海避难”
而南京防卫战也必须打的克制一些。
朱由检即将拍板决定继承人时,也为大明的未来拍板了:“适当的时候你就带着大明朝廷全数退出应天府,先落地福州,郑氏一官党实在有些桀骜,借此机会将一官党瓦解,将他们的水上力量用于大明。”
华夏大地上有一点好。
人多。
海外殖民也是人越多越好。
但运人出去是要船的。
南洋公司在海上或许一家独大,但在它的阴影下,郑氏一官党依旧势力雄厚,且借着公司的力量仍在不断膨胀,如今是既不听大明的,对公司也多是合作关系,难以管控。
终究留不得。
仍安坐南京,却已被安排着要跑路的隆武帝朱聿键见信老半天不吭声,最终也只是憋出几声苦笑。
早知道的布局。
但眼下真要准备离开南京了,他心头还是郁气满满。
“回电,再退到广州或有些多此一举了,若真吞下了一官党,大可直接开始迁徙临海居民。”
要一位皇帝舍弃自己的首都,还要远离故土。
换谁来都不能忍。
但隆武帝大不一样。
他自然有以身殉国的心思与勇气,但眼下他还真不想死。
或许是唯一的儿子还未长成,或许是朱由检在海外给他划下的庞大版图,描述的未来还挺不错,或许是这天下终究是朱家天下,他也能继续以大明天子的身份向世人宣告他依旧是大明的正统皇帝。
反正他是准备跑路了。
南京保卫战开打。
大明皇帝就在朝堂上提出了暂时南迁避难的消息。
对此,大明朝堂上那些本该叫嚣着与首都共存亡的东林清流们的态度很是微妙的一片沉默。
事实上,对比如今的隆武朝,东林众正自从得知北边的大清正化皇帝其实是以前的崇祯皇帝后,他们的态度瞬间就大反转。
似乎在他们眼中,以前那个大力打压阉党,锦衣卫,使得朝堂上有众正盈朝之盛景的崇祯帝,比隆武帝要好太多。
这战争的局势也几乎一边倒向北边的皇帝。
隆武帝要跑,那就跑呗。
咱们不打算跟。
东林众正们不急,有人急。
南京城内的大明勋贵们急眼了。
朝代更迭,新朝一样用前朝的官,贵族什么的只要投降的快多少也能有优待。
本来勋贵们想着也是时候差不多时候了跟着南京文武百官一起往城门那儿一跪喜迎王师就行了,不都是在老朱家手下享清福嘛。
可这崇祯皇帝变成正化皇帝后翻脸不认人了!同是老朱家的都不认,更别提他们了!
老朱家的算盘,这些勋贵也能看出来。
一个个王爷都准备着往海外跑了,都知道北边的朱由检既然能说出来,那做起来肯定不会含糊。
现在隆武帝要跑,他们要么死皮赖脸跟着,要么想尽办法拦着。
或者,趁早投向黑旗大清。
在接下来的南京攻城战中立点功劳,未尝不能被新朝接纳。
正好黑旗大清三路大军正需要帮助。
不是需要人帮助他们攻城,而是需要应天府当地人,需要南京城里的人来帮着对付其余两军。
“大明振武新军早已退入南京周边,城池主要防务就是振武军负责的,接下来无论战事如何,大明皇帝都将乘舟南下,南京早已是我大清囊中之物,但哪一军先打入南京,控制南京,在这场攻城战表现突出格外重要。
我黑黄旗军势虽众,但已经慢了一步,奴才觉得眼下当务之急就是渡河,必须抢在黑红旗之前拿下太平府。”
听得帐中大将高杰谏言,朱慈烺目光如炬追问道:“明军多往南京勤王,江中尽是明军大小船只,如何渡江!?”
或者说如何在不对乱窜的平民船只造成大的损害,不对河流两边的百姓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快速且隐蔽的渡江,然后快速拿下对岸城镇。
明军战船也得尽量少杀伤。
其余两旗的主事人对此也很忧虑。
都知道大清皇帝为这场战争铺垫了三年就是为了少死人,越是到这夺嫡的关键时刻,越谨慎越好。
所以一部分大明勋贵自觉他们的机会来了。
“这还没摸到南京城墙下呢,折子都送来了?”
大明魏国公送给大清皇帝的折子,朱由检捏在手里多少有些诧异。
待看过内容后,又不免嗤笑这位魏国公背后站着的其他大明勋贵的天真。
他们还是想要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封地,自己的权势。
还以为朱由检总归还是以前那位崇祯皇帝。
以为贴上来奉承两句再立点功劳,就能再谈谈,让他们钻点空子。
(本章完)
两条路哪边更好还真不好说。
反正留下来的这个,或者说这一支,必然会受到先进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最终下场如何也不好说。
其他地方的或许还会迟一些。
眼下三军在应天府的拉扯,正是朱由检选人的关键点。
此前数月间,明清双方各地作战传来的战报都显示,尽管两国之间签订的诸多公约,战前对军队做了许久的教育工作,在严苛的军纪军规的约束之下,在一大群游走于战区的战地记者与军中监军的监察之下。
大军依旧有不少荼毒百姓的事迹。
甚至因为监察力度到位以及记者的爆料,对平民造成损害的事件记录相当的多。
屠城,屠杀目前还没有。
但袭杀,私掠,强征等事情愈演愈烈,一开始还收敛着,越往后打这些事儿就越多。
当然,朱由检选太子不是等哪一旗先严重失控开始屠戮百姓攻击友军,然后这一旗的主子就赶到外头去,剩下治军严格的就是太子。
实际上选人流程早在战争之前就开始了。
三个旗,三个军事集团。
每一个集团在这场战争中调动的人力物力资源,表现出的战斗力,在朝廷中占据的位置,各旗掌权者战时对百姓的态度,对自己麾下集团的控制力度。
各方权衡下来,才决定出这太子之位最终落谁家。
“各军保持克制,朝廷徐徐南迁,少做无谓的抵抗,在两军谈判期间尽力运作两国对立,以中华正统作伐煽动百姓追随大明正统出海避难”
而南京防卫战也必须打的克制一些。
朱由检即将拍板决定继承人时,也为大明的未来拍板了:“适当的时候你就带着大明朝廷全数退出应天府,先落地福州,郑氏一官党实在有些桀骜,借此机会将一官党瓦解,将他们的水上力量用于大明。”
华夏大地上有一点好。
人多。
海外殖民也是人越多越好。
但运人出去是要船的。
南洋公司在海上或许一家独大,但在它的阴影下,郑氏一官党依旧势力雄厚,且借着公司的力量仍在不断膨胀,如今是既不听大明的,对公司也多是合作关系,难以管控。
终究留不得。
仍安坐南京,却已被安排着要跑路的隆武帝朱聿键见信老半天不吭声,最终也只是憋出几声苦笑。
早知道的布局。
但眼下真要准备离开南京了,他心头还是郁气满满。
“回电,再退到广州或有些多此一举了,若真吞下了一官党,大可直接开始迁徙临海居民。”
要一位皇帝舍弃自己的首都,还要远离故土。
换谁来都不能忍。
但隆武帝大不一样。
他自然有以身殉国的心思与勇气,但眼下他还真不想死。
或许是唯一的儿子还未长成,或许是朱由检在海外给他划下的庞大版图,描述的未来还挺不错,或许是这天下终究是朱家天下,他也能继续以大明天子的身份向世人宣告他依旧是大明的正统皇帝。
反正他是准备跑路了。
南京保卫战开打。
大明皇帝就在朝堂上提出了暂时南迁避难的消息。
对此,大明朝堂上那些本该叫嚣着与首都共存亡的东林清流们的态度很是微妙的一片沉默。
事实上,对比如今的隆武朝,东林众正自从得知北边的大清正化皇帝其实是以前的崇祯皇帝后,他们的态度瞬间就大反转。
似乎在他们眼中,以前那个大力打压阉党,锦衣卫,使得朝堂上有众正盈朝之盛景的崇祯帝,比隆武帝要好太多。
这战争的局势也几乎一边倒向北边的皇帝。
隆武帝要跑,那就跑呗。
咱们不打算跟。
东林众正们不急,有人急。
南京城内的大明勋贵们急眼了。
朝代更迭,新朝一样用前朝的官,贵族什么的只要投降的快多少也能有优待。
本来勋贵们想着也是时候差不多时候了跟着南京文武百官一起往城门那儿一跪喜迎王师就行了,不都是在老朱家手下享清福嘛。
可这崇祯皇帝变成正化皇帝后翻脸不认人了!同是老朱家的都不认,更别提他们了!
老朱家的算盘,这些勋贵也能看出来。
一个个王爷都准备着往海外跑了,都知道北边的朱由检既然能说出来,那做起来肯定不会含糊。
现在隆武帝要跑,他们要么死皮赖脸跟着,要么想尽办法拦着。
或者,趁早投向黑旗大清。
在接下来的南京攻城战中立点功劳,未尝不能被新朝接纳。
正好黑旗大清三路大军正需要帮助。
不是需要人帮助他们攻城,而是需要应天府当地人,需要南京城里的人来帮着对付其余两军。
“大明振武新军早已退入南京周边,城池主要防务就是振武军负责的,接下来无论战事如何,大明皇帝都将乘舟南下,南京早已是我大清囊中之物,但哪一军先打入南京,控制南京,在这场攻城战表现突出格外重要。
我黑黄旗军势虽众,但已经慢了一步,奴才觉得眼下当务之急就是渡河,必须抢在黑红旗之前拿下太平府。”
听得帐中大将高杰谏言,朱慈烺目光如炬追问道:“明军多往南京勤王,江中尽是明军大小船只,如何渡江!?”
或者说如何在不对乱窜的平民船只造成大的损害,不对河流两边的百姓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快速且隐蔽的渡江,然后快速拿下对岸城镇。
明军战船也得尽量少杀伤。
其余两旗的主事人对此也很忧虑。
都知道大清皇帝为这场战争铺垫了三年就是为了少死人,越是到这夺嫡的关键时刻,越谨慎越好。
所以一部分大明勋贵自觉他们的机会来了。
“这还没摸到南京城墙下呢,折子都送来了?”
大明魏国公送给大清皇帝的折子,朱由检捏在手里多少有些诧异。
待看过内容后,又不免嗤笑这位魏国公背后站着的其他大明勋贵的天真。
他们还是想要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封地,自己的权势。
还以为朱由检总归还是以前那位崇祯皇帝。
以为贴上来奉承两句再立点功劳,就能再谈谈,让他们钻点空子。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最新章节,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最新章节,成为大清皇帝吧,崇祯!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