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醉红楼。
戏台上那场大戏落幕,青衣的小生恭恭敬敬的向看戏的那人行礼。
许国公坐在楠木椅上,把玩着一串念珠,他不信佛,却喜欢在手里玩这些小玩意。
他没有抬眼,小生有些失落,觉着自己没受到这位大人物的青睐,即便他是洛阳里最好的戏子,也没能博得国公的一次舒眉。
小生倒有些羡慕起刚才离开的那位公子哥来,他,或者说是她,一举一动都能让国公脸上变了颜色。
国公不是觉得戏不好,而是他的心情不好,从约见在醉红楼开始,他就一直在等,一开始是在等曹樱,现在是在等消息。
所以当一名士兵快步走上楼时,他的眉头一跳。
士兵笔直的走到国公和许海队伍面前,单膝跪地,道“庐水那边传来消息。”
“说。”站在旁边的许海有些着急的开口。
士兵用最简洁的话,将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庐水城破。”
自曹樱离开后,国公那浑浊的老眼终于又有了一丝波动。
没有怒,反而带了一丝喜色。
就在那士兵走出去片刻,一名穿着盔甲的校尉走上四楼。
他不是来找国公,而是有事向许将军汇报。这校尉是许海的心腹,自然知道许家真正掌权的人是谁,也不避讳,直接开道“魏王殿下请将军议事。”
许海未动,静待着下文,校尉接下来说的不是魏王的命令,而是通过军中渠道得来的消息。
这次的事情和吴国有关。
许国公仍是微眯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既然魏王殿下有请,你可不能迟了。”
许海告辞,跟着校尉匆匆的上了马车。
洛阳的王宫名为铜雀,不似紫禁城皇宫的金碧辉煌,建筑基本上是以大块的黑石雕刻而成,给人的感觉除了厚重还是厚重。
洛阳的铜雀宫也担得起这份厚重,传说自桃源大陆之初,洛阳就在了,铜雀宫就建了,它的历史比那金碧辉煌的皇宫还要厚重的多。
魏王坐在自己的王位上,他的语气很淡,,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吴国变天了。”
可那一对剑眉,即便是温润的神态,也是不怒自威。
许海俯首道“根据虎贲军的速度,应该已经到了吴地,该是要变天了。”
徐上将义子刘醒禅率虎贲军出征,距今已有半月,吴地偏远,再加上他是第一次统兵,经验难免不足,行军半月到吴地,也不足为奇。
魏王笑道“你错了。”
他的笑很冷,并不是刻意,而是天生如此,对待这些下属,他的笑容天生就是这么冷。
许海蹙眉,道“殿下的意思是?”
“你自己看看吧。”说着,魏王扔下一个已经被拆开的信封。
信封上烫着朱红的火漆,只有加急的密报才会有这样的保护措施。
展开信纸,许海看着那短短的几行字,震惊都写在了脸上。
将军都有自己的气量,能让他们表示震惊的事情很少,将震惊写在脸上的事情就更少了,所以密报上的内容,绝对是出人意料的答案。
密报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刘醒禅出奇兵,一日之内,连拔吴地五城,斩吴王于建业。
一战天下知!
原本声名不显的刘醒禅,一下子名声鹊起,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亲自下召,八百里加急,快马都换六匹,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吴地。
圣旨展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刘醒禅勇冠三军,居功至伟,特封候赐地,封号是皇帝斟酌再三给的,名为“凯旋”。
凯旋候刘醒禅,千年以来,大汉终于又多了一位侯爷。
传闻,这天赐的荣耀加身,刘醒禅面无表情的接过圣旨,不跪不拜,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将在外,批战甲,恕不拜。”
传旨的人心想,这位少年将军或许是不知道这是多大的荣耀,“凯旋”二字意味着战无不胜,而那个“候”字,代表的意义就更多了。
大汉已经千年无候了,因为只有当初那些跟着太祖一起打天下的将军,才有封候的资格。
武将荣光的顶峰,便是候!
与候相比,镇压大汉四方千年的上将之名,都显的有些黯淡。
陛下封刘醒禅为候,是否寓意着他要学太祖?再打一次天下。
树大招风,声名压过所有人并不是好事,麻烦也随之而来。一时间,刘醒禅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除了那位虎贲上将,朝中所有的武将,基本上都对他展露出了敌意。
少年归城,一人一马一剑,数万紫禁城百姓相迎,却不见大汉的武将。
军中惯例,武将凯旋,同僚相迎。
虎贲上将一人一马,立在人群中,来迎的就只有他一人,连个侍从都没带。
山呼海啸的人群中,他们两人就像是海中的礁石,孤零零的矗立在苍茫的大海。
虎贲上将穿的不是军袍,而是一套便服,就像是一个寻常的长辈,站在城门口,迎接自己的义子凯旋。
刘醒禅昂着头,驾马缓缓踱步进城,有喝彩,有欢迎,但少了万马齐鸣,少了千军驾起刀剑,以军中之礼相迎,这次凯旋总像是少了些什么。
两个不起眼的仆从挤进人群,他们是某位千夫长手底下的家奴,却挤到了刘醒禅的面前。
一人轻怠的施了一礼,皮笑肉不笑的恭迎道“大汉二十三位将军身体抱恙,恕不能来迎。”
另一人接着道“两位上将公务繁忙,抽不开身。”
两个不起眼的家奴,就替大汉军方的所有人告了个假,明显是赤裸裸的嘲讽。
这是大汉军方给刘醒禅的一个下马威,或许是出于妒忌,也或许是想敲打一下这位军中新秀。
过了好久,刘醒禅才把目光移到这两个家奴的身上,不是刻意,而是他一直没有心思理会这两个跳梁小丑。
但现在不同,这两人站在了他面前,他看着前方,觉得路有些被拦住了。
然后便是出剑归鞘,一道血线出现在一名家奴的颈间。
因为惊恐而睁大双眼,瞳孔中映出自己的身体,那名家奴就此身死,血惊的人群连退几步。
刘醒禅居高临下的看着活下来的那名家奴,问道“你是替两位上将传话?”
那名家奴抹了下脸上的鲜血,身体抖成筛糠,他是替那二十三位将军告假的人。
可刘醒禅压根就没注意这两个小丑,所以也不会清楚谁是借谁的名头。
“都是军人,何必像个小孩子一样。”刘醒禅望着地下的那一淌鲜血,道“你看我,觉得聒噪便杀了。”
二十三位将军,两位上将,几乎是大汉军方的全部,却被他说成是像小孩。
有句话叫年轻气盛,这位少年候爷,当真是傲气到了极点。
夜照玉狮子的鬓毛闪着银辉,刘醒禅从家奴的身边走过,他的道很直,他的腰很正,他的头昂的很高。
家奴有些茫然的看着刘醒禅的背影,脑海中闪过他进城一路走来的画面,他似乎一直都是这个姿势,把胜利者的骄傲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将功成万骨枯,没人迎又如何?凯旋往往是建立在尸山血海上,尸骨就是他的旌旗,血海里奏着战歌,那么除了黄土里埋的枯骨,还有什么能烙印凯旋的荣耀?
所以刘醒禅傲气,傲气的理所当然。
戏台上那场大戏落幕,青衣的小生恭恭敬敬的向看戏的那人行礼。
许国公坐在楠木椅上,把玩着一串念珠,他不信佛,却喜欢在手里玩这些小玩意。
他没有抬眼,小生有些失落,觉着自己没受到这位大人物的青睐,即便他是洛阳里最好的戏子,也没能博得国公的一次舒眉。
小生倒有些羡慕起刚才离开的那位公子哥来,他,或者说是她,一举一动都能让国公脸上变了颜色。
国公不是觉得戏不好,而是他的心情不好,从约见在醉红楼开始,他就一直在等,一开始是在等曹樱,现在是在等消息。
所以当一名士兵快步走上楼时,他的眉头一跳。
士兵笔直的走到国公和许海队伍面前,单膝跪地,道“庐水那边传来消息。”
“说。”站在旁边的许海有些着急的开口。
士兵用最简洁的话,将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庐水城破。”
自曹樱离开后,国公那浑浊的老眼终于又有了一丝波动。
没有怒,反而带了一丝喜色。
就在那士兵走出去片刻,一名穿着盔甲的校尉走上四楼。
他不是来找国公,而是有事向许将军汇报。这校尉是许海的心腹,自然知道许家真正掌权的人是谁,也不避讳,直接开道“魏王殿下请将军议事。”
许海未动,静待着下文,校尉接下来说的不是魏王的命令,而是通过军中渠道得来的消息。
这次的事情和吴国有关。
许国公仍是微眯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既然魏王殿下有请,你可不能迟了。”
许海告辞,跟着校尉匆匆的上了马车。
洛阳的王宫名为铜雀,不似紫禁城皇宫的金碧辉煌,建筑基本上是以大块的黑石雕刻而成,给人的感觉除了厚重还是厚重。
洛阳的铜雀宫也担得起这份厚重,传说自桃源大陆之初,洛阳就在了,铜雀宫就建了,它的历史比那金碧辉煌的皇宫还要厚重的多。
魏王坐在自己的王位上,他的语气很淡,,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吴国变天了。”
可那一对剑眉,即便是温润的神态,也是不怒自威。
许海俯首道“根据虎贲军的速度,应该已经到了吴地,该是要变天了。”
徐上将义子刘醒禅率虎贲军出征,距今已有半月,吴地偏远,再加上他是第一次统兵,经验难免不足,行军半月到吴地,也不足为奇。
魏王笑道“你错了。”
他的笑很冷,并不是刻意,而是天生如此,对待这些下属,他的笑容天生就是这么冷。
许海蹙眉,道“殿下的意思是?”
“你自己看看吧。”说着,魏王扔下一个已经被拆开的信封。
信封上烫着朱红的火漆,只有加急的密报才会有这样的保护措施。
展开信纸,许海看着那短短的几行字,震惊都写在了脸上。
将军都有自己的气量,能让他们表示震惊的事情很少,将震惊写在脸上的事情就更少了,所以密报上的内容,绝对是出人意料的答案。
密报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刘醒禅出奇兵,一日之内,连拔吴地五城,斩吴王于建业。
一战天下知!
原本声名不显的刘醒禅,一下子名声鹊起,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亲自下召,八百里加急,快马都换六匹,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吴地。
圣旨展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刘醒禅勇冠三军,居功至伟,特封候赐地,封号是皇帝斟酌再三给的,名为“凯旋”。
凯旋候刘醒禅,千年以来,大汉终于又多了一位侯爷。
传闻,这天赐的荣耀加身,刘醒禅面无表情的接过圣旨,不跪不拜,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将在外,批战甲,恕不拜。”
传旨的人心想,这位少年将军或许是不知道这是多大的荣耀,“凯旋”二字意味着战无不胜,而那个“候”字,代表的意义就更多了。
大汉已经千年无候了,因为只有当初那些跟着太祖一起打天下的将军,才有封候的资格。
武将荣光的顶峰,便是候!
与候相比,镇压大汉四方千年的上将之名,都显的有些黯淡。
陛下封刘醒禅为候,是否寓意着他要学太祖?再打一次天下。
树大招风,声名压过所有人并不是好事,麻烦也随之而来。一时间,刘醒禅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除了那位虎贲上将,朝中所有的武将,基本上都对他展露出了敌意。
少年归城,一人一马一剑,数万紫禁城百姓相迎,却不见大汉的武将。
军中惯例,武将凯旋,同僚相迎。
虎贲上将一人一马,立在人群中,来迎的就只有他一人,连个侍从都没带。
山呼海啸的人群中,他们两人就像是海中的礁石,孤零零的矗立在苍茫的大海。
虎贲上将穿的不是军袍,而是一套便服,就像是一个寻常的长辈,站在城门口,迎接自己的义子凯旋。
刘醒禅昂着头,驾马缓缓踱步进城,有喝彩,有欢迎,但少了万马齐鸣,少了千军驾起刀剑,以军中之礼相迎,这次凯旋总像是少了些什么。
两个不起眼的仆从挤进人群,他们是某位千夫长手底下的家奴,却挤到了刘醒禅的面前。
一人轻怠的施了一礼,皮笑肉不笑的恭迎道“大汉二十三位将军身体抱恙,恕不能来迎。”
另一人接着道“两位上将公务繁忙,抽不开身。”
两个不起眼的家奴,就替大汉军方的所有人告了个假,明显是赤裸裸的嘲讽。
这是大汉军方给刘醒禅的一个下马威,或许是出于妒忌,也或许是想敲打一下这位军中新秀。
过了好久,刘醒禅才把目光移到这两个家奴的身上,不是刻意,而是他一直没有心思理会这两个跳梁小丑。
但现在不同,这两人站在了他面前,他看着前方,觉得路有些被拦住了。
然后便是出剑归鞘,一道血线出现在一名家奴的颈间。
因为惊恐而睁大双眼,瞳孔中映出自己的身体,那名家奴就此身死,血惊的人群连退几步。
刘醒禅居高临下的看着活下来的那名家奴,问道“你是替两位上将传话?”
那名家奴抹了下脸上的鲜血,身体抖成筛糠,他是替那二十三位将军告假的人。
可刘醒禅压根就没注意这两个小丑,所以也不会清楚谁是借谁的名头。
“都是军人,何必像个小孩子一样。”刘醒禅望着地下的那一淌鲜血,道“你看我,觉得聒噪便杀了。”
二十三位将军,两位上将,几乎是大汉军方的全部,却被他说成是像小孩。
有句话叫年轻气盛,这位少年候爷,当真是傲气到了极点。
夜照玉狮子的鬓毛闪着银辉,刘醒禅从家奴的身边走过,他的道很直,他的腰很正,他的头昂的很高。
家奴有些茫然的看着刘醒禅的背影,脑海中闪过他进城一路走来的画面,他似乎一直都是这个姿势,把胜利者的骄傲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将功成万骨枯,没人迎又如何?凯旋往往是建立在尸山血海上,尸骨就是他的旌旗,血海里奏着战歌,那么除了黄土里埋的枯骨,还有什么能烙印凯旋的荣耀?
所以刘醒禅傲气,傲气的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