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陈欢几次挤眉弄眼地想把张潮约出去单独谈谈,都被张潮无视了,急的他抓耳挠腮。这个好朋友,似乎变了。之前只是学习比他好一丢丢,但是喜欢玩乐、没有心机却和自己一样,怎么早上突然就想变成了大阴……呗?一顿操作就把刘旭阳坑成马了。
不过到了晚上,陈欢也消停下来了。宿舍所有人都进入了一模前最后复习的节奏,就连陈欢都捧着本书在装模做样的看。
张潮手里虽然是复习资料,实际上却心游天外,不知在想着什么。刘旭阳则去了另一个宿舍复习,直到半夜才回来睡觉。
一夜无话。
周一一早,2004年福海市高三一模正式开始。第一科依旧是雷打不动的语文。
这对重生前就身为资深高中语文老师的张潮来说,自然不成问题。何况在原来的时空当中,语文本就是张潮的强项,拥有全县前10名的实力。如果不是语文和文综托底,以他数学、英语的渣成绩,上大专都挑不了好的。
2004年的语文题型与后来有巨大不同。首先是保留了对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的考察,在试卷最前面作为选择题出现。其次是阅读题出得更加琐碎,单个文本都不长,考察学生的某个专项能力;而非后来那样,在几个又长又复杂的文本里进行综合考察。
不过整体来说,2004年高中语文考试的难度远远比不上后来。在应试至上的氛围下,像语文这种学科的试题永远是越卷越难。2020年以后,高考语文试卷更是越来越频繁将大学中文系的专业文学知识“下放”。
不过这些对指导应试经验丰富的张潮都不是问题。他只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写完了,比较轻松。只有两道默写题,由于教科书的篇目变迁,实在记不起来了。其他题目他有信心拿到满分或者接近满分。
不过下午的数学,第二天早上的英语,张潮就彻底自挂东南枝了。这两科他本来就渣,又荒废了20年,尤其是数学,他悲哀地发现自己也就能解个一元二次方程——可这又不是初一!
周二下午的大文综,张潮则垂死病中惊坐起了一下。和后来新高考的分科考不同,2004年的大文综将历史、地理、政治三门课融于一张试卷,总分300,时长150分钟。题目类型既有单科考察,又有三科知识点交叉的综合考察。
张潮原本就是文综大手子,毕业以后也保持了对相关学科话题、新闻的关注,所以许多题目依靠常识和经验就能解答,但是大量必须依赖记忆的硬核知识点就无能为力了。唯一欣慰的是材料分析题基本能做出来,分数应该不会太难看。
一模考完,所有人都像虚脱了一样。周二晚上的自习,大家都懒洋洋的,看闲书的看闲书,聊天的聊天。坐班老师也不管,跑去另一个教室和其他老师说话去了。
张潮盘算着这次的分数,因为英语和数学拖了后腿,文综也功力大失,总分大概只能估300来分。记忆中福海今年的本科线在490多分,自己原来考上的学校分数线则是500出头。自己目前差了接近200分。
200分。6个月。
张潮知道自己不可能在6个月里,填上这200分的窟窿。6个月,能把史政地三科大综合提升到以前的水平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也不过70-80分。还有至少120分,而无论是数学还是英语,以自己的渣底子,都不可能在半年里上涨大几十分。
张潮的重生没有外挂,没有系统,脑子还是过去那个脑子,并没有变得更加聪明或者过目不忘。这两天考试看到数学和英语卷子时,他不由自主地涌起的那股巨大困意,也告诉自己想在这两科上有大突破是异想天开。
不能上个本科学校,看来已成定局。张潮家里无权无势,母亲是国企职工,父亲是个乡村教师,不可能为他找到什么后门。
应该怎么破局?张潮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自己没考上原来的师范大学,甚至连本科都考不上,那无疑将大大偏离了原有的生活轨道,很难再把控后续的人生走向。
至少,至少要能上个本科。至于是哪里的,二本还是三本,就不计较了。想精确控制自己上原来的大学,这个微操还是别想了。
可不上原来的学校,不就遇不见……
正想着,张潮发现自己被一个阴影笼罩了。抬头一看,是个个头高高、头发长长、不修边幅的男生。正是班上的真学霸,申明。
张潮问道:“有啥事么?”他对申明印象不坏。申明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几乎毫不关心,为人有些疏淡,却并不冷漠。让张潮印象很深的是,高二时班上一个同学得了红斑狼疮。学校组织同学爱心捐款,大部分人都是10块、5块,多的也不过50,但是申明却一下捐了200。
申明的家庭其实并不富裕,200几乎是他大半个月的生活费。后来他米饭配榨菜吃了一个月。
申明说道:“考试的时候,我坐你后面。”
“嗯?我们座号离得那么近,又刚好都是单号,每次不都坐得很近么?”
“这次你不太一样。你这次语文卷子只写了1小时50分钟。以往你基本都是压着2个半小时写的。”
“哦,可能是这次的题简单吧。”
“这次的题,比我们平时的月考难不少。你做得这么快,而且考完可以看出来,你很自信。你语文能力又提高了?怎么做到的?”
“我很自信?怎么看出来的?”
“和你下午考完数学以后的样子对比出来的”
“……”张潮心里吐槽自己就多余问这一句。
“说说看,你怎么做到的?”
“你怎么知道我分数一定就高?说不定考砸了呢。”
“你的卷子被收起来的时候,我瞥了一眼,卷面漂亮极了,书写工整有序,没有涂改。肯定是高分。就算得分没有超过以往,你速度提高这么多,也值得我学。”
“呃……那等分数出来以后再说吧……万一我考砸了,教你不是害你吗?”
申明失望地回去位置。他科科都好,就连公认最“玄学”的语文,也基本保持在125分左右。但是张潮的语文成绩一直隐隐压申明一线,每次总比他多个几分,是申明唯一没有在班级拿过第一名的学科。
没想到申明这么在意语文成绩,竟然连张潮的考试习惯都记了下来。
申明这一举动,让张潮一下成为了班级的焦点,不少同学都在小声议论。张潮作为班上的“瘸腿(偏科)王”,虽然语文成绩很高,但总成绩只能压着二本线,并不引人关注。
现在“瘸腿王”要升级成“天残脚”了?
张潮心里苦笑,估计这次他的成绩出来以后,会把老王气疯,也能把自己爹妈气死。
不过申明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自己最大的优势,不就是语文吗?得益于同样是语文老师又毕业于厦大中文系的父亲,张潮从小就浸泡在几千册的中文专业书籍和各类名著当中,鉴赏和文字功底打得颇为扎实。导致他在语文上没花什么时间,连题都不刷,但就是能考到130上下。
后来考上了师大的中文系,出来后又当了语文老师,业余发表过不少散文、小说,也在平台上连载过一些扑街的小说。文笔不算出类拔萃,也没成什么名,但已经是他目前除了20年的记忆以外,拥有的最大资本了。
张潮知道无论任何时代,要想成功,都要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贴着能力的上限做事。
如果自己能通过写作,在高考前博得足够高的社会关注,那么也许会有大学向自己伸出橄榄枝。这在中国的高考历史上,不乏案例。
可这是2004年,对于擅长写作的张潮而言,恰恰是一个很尴尬的时间段。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特殊历史时代结束后的文学井喷期,但也是泥沙俱下。许多暴得大名的作家、诗人,早期发表的作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水准都一言难尽。
像刘新武的《班主任》,从文学角度看,就是高中生文笔加几个比较脸谱化的人物,着实一般。但胜在其情节、立意,可谓打响了文学界批判那四个人的第一枪,结果不仅登上了《人民文学》,而且风靡一时,成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
刘新武作为一个文坛新秀,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出手就敢拿着竹竿子捅破天。而那些成名作家,许多刚从斗争中解脱出来,畏首畏尾,结果让新人占了鳌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当然,当年这些冒出头的新锐作家也非浪得虚名。限制他们水平的主要原因,还是被特殊时代耽误了学习与阅读。而等到80年代进一步开放,中国新一代的作家们,默言、于华、舒童、迟莉、池子健、石铁生……都以惊人的速度成熟起来,毫不逊于其他文学发达国家的同行。
张潮自问虽然对各种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都很熟悉,但也仅限于专业范畴知识性的熟悉而已,要想写严肃文学并达到他们的水平,完全是痴人说梦。顶级作家那种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洞察,以及对文字的把控能力近乎于天生,张潮自问没有这个天赋。
那搞通俗文学成不成呢?
也不乐观。从90年代初开始,严肃文学的影响力迅速衰退,以王硕、海言等人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站到了舞台中央,不仅作品大卖,而且影视化也很成功。同时港台武侠、言情在青少年阅读市场上更是横扫一片,所向披靡。
但进入世纪之交,就连通俗文学,都开始逐渐边缘化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娱生活,重构了国人的阅读和文化消费习惯。文学家、作家、诗人……这些头衔不再神圣,甚至开始成为某种具有嘲讽意味的称呼。
穷就直说,干嘛叫自己诗人呢!
此时的网络文学刚刚完成内容分化。前网络文学时代的大神痞子蔡、慕容雪村那种接近传统文学、只是选择在网络平台发表的作品,开始逐渐淡出。而以起点、龙空、幻剑为代表的真网文则方兴未艾,不过仍旧不登大雅之堂。
连载型的网文,即使再好,也需要时间累积来发酵影响力,半年根本不够。关键是,2004年,个人电脑还远未普及到千家万户,张潮家也没有,他想码字都没辙。
而高中生依靠一篇作文,就收到名校录取通知书的机会,又恰巧与张潮擦肩而过。
1999年开始,由《新芽》杂志牵头举办的“新理念作文大赛”横空出世,北大、复旦、华东师大、南大……等国内顶级学府都为一等奖得主敞开了大门,给予免试录取的优待条件。一时间轰动全国。“新理念作文大赛”成为全中国中学校园文学爱好者向往的圣殿。
张潮也不例外。他从初中开始就是“新理念作文大赛”的拥趸,前几届的作文选都买了。他也曾想投稿,但是因为对自己写出的文章始终无法满意而放弃。
如果想要破局,通过参加“新理念作文大赛”并获奖,几乎是目前唯一的办法。
但是这个比赛时间是在每年5月份开始征稿,截稿期是11月下旬,次年1月份复赛。他已经完美错过了。
可能就在张潮埋头于一模的时候,已经有上百个同龄人在上海的新理念作文大赛赛场上奋笔疾书。其中有十多个幸运儿,在比赛结束以后,一步登天,绕过高考这道天堑,直接进入一流学府。
这时候张潮有点恨自己当初看走马灯时伸手伸早了,如果再等等,点中了更前面的几帧画面,重生到更早时候,他的机会会好很多。
眼前的几条路,似乎都被堵死了。就连以高中生身份批判体制、臧否人物这种近乎于哗众取宠的路线,都有一个从新理念大赛出来的中二少年韩涵珠玉在前,自己再用这招博眼球只能算拾人牙慧。
文坛如丛林,生态位的高度越高,宽度就越窄。尤其在自媒体还未大行其道的2004年,媒体资源十分稀缺,根本不会把关注度倾注到一个跟随者身上。
所以不能做下一个谁,只能是第一个自己。
真的没有路了吗?
张潮望向黑板上方的那面石英钟:新理念作文大赛,这场世纪初最盛大的青春文学盛宴,怎么能少得了我?谁说错过了时间,就不能参赛了?
不过到了晚上,陈欢也消停下来了。宿舍所有人都进入了一模前最后复习的节奏,就连陈欢都捧着本书在装模做样的看。
张潮手里虽然是复习资料,实际上却心游天外,不知在想着什么。刘旭阳则去了另一个宿舍复习,直到半夜才回来睡觉。
一夜无话。
周一一早,2004年福海市高三一模正式开始。第一科依旧是雷打不动的语文。
这对重生前就身为资深高中语文老师的张潮来说,自然不成问题。何况在原来的时空当中,语文本就是张潮的强项,拥有全县前10名的实力。如果不是语文和文综托底,以他数学、英语的渣成绩,上大专都挑不了好的。
2004年的语文题型与后来有巨大不同。首先是保留了对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的考察,在试卷最前面作为选择题出现。其次是阅读题出得更加琐碎,单个文本都不长,考察学生的某个专项能力;而非后来那样,在几个又长又复杂的文本里进行综合考察。
不过整体来说,2004年高中语文考试的难度远远比不上后来。在应试至上的氛围下,像语文这种学科的试题永远是越卷越难。2020年以后,高考语文试卷更是越来越频繁将大学中文系的专业文学知识“下放”。
不过这些对指导应试经验丰富的张潮都不是问题。他只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写完了,比较轻松。只有两道默写题,由于教科书的篇目变迁,实在记不起来了。其他题目他有信心拿到满分或者接近满分。
不过下午的数学,第二天早上的英语,张潮就彻底自挂东南枝了。这两科他本来就渣,又荒废了20年,尤其是数学,他悲哀地发现自己也就能解个一元二次方程——可这又不是初一!
周二下午的大文综,张潮则垂死病中惊坐起了一下。和后来新高考的分科考不同,2004年的大文综将历史、地理、政治三门课融于一张试卷,总分300,时长150分钟。题目类型既有单科考察,又有三科知识点交叉的综合考察。
张潮原本就是文综大手子,毕业以后也保持了对相关学科话题、新闻的关注,所以许多题目依靠常识和经验就能解答,但是大量必须依赖记忆的硬核知识点就无能为力了。唯一欣慰的是材料分析题基本能做出来,分数应该不会太难看。
一模考完,所有人都像虚脱了一样。周二晚上的自习,大家都懒洋洋的,看闲书的看闲书,聊天的聊天。坐班老师也不管,跑去另一个教室和其他老师说话去了。
张潮盘算着这次的分数,因为英语和数学拖了后腿,文综也功力大失,总分大概只能估300来分。记忆中福海今年的本科线在490多分,自己原来考上的学校分数线则是500出头。自己目前差了接近200分。
200分。6个月。
张潮知道自己不可能在6个月里,填上这200分的窟窿。6个月,能把史政地三科大综合提升到以前的水平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也不过70-80分。还有至少120分,而无论是数学还是英语,以自己的渣底子,都不可能在半年里上涨大几十分。
张潮的重生没有外挂,没有系统,脑子还是过去那个脑子,并没有变得更加聪明或者过目不忘。这两天考试看到数学和英语卷子时,他不由自主地涌起的那股巨大困意,也告诉自己想在这两科上有大突破是异想天开。
不能上个本科学校,看来已成定局。张潮家里无权无势,母亲是国企职工,父亲是个乡村教师,不可能为他找到什么后门。
应该怎么破局?张潮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自己没考上原来的师范大学,甚至连本科都考不上,那无疑将大大偏离了原有的生活轨道,很难再把控后续的人生走向。
至少,至少要能上个本科。至于是哪里的,二本还是三本,就不计较了。想精确控制自己上原来的大学,这个微操还是别想了。
可不上原来的学校,不就遇不见……
正想着,张潮发现自己被一个阴影笼罩了。抬头一看,是个个头高高、头发长长、不修边幅的男生。正是班上的真学霸,申明。
张潮问道:“有啥事么?”他对申明印象不坏。申明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几乎毫不关心,为人有些疏淡,却并不冷漠。让张潮印象很深的是,高二时班上一个同学得了红斑狼疮。学校组织同学爱心捐款,大部分人都是10块、5块,多的也不过50,但是申明却一下捐了200。
申明的家庭其实并不富裕,200几乎是他大半个月的生活费。后来他米饭配榨菜吃了一个月。
申明说道:“考试的时候,我坐你后面。”
“嗯?我们座号离得那么近,又刚好都是单号,每次不都坐得很近么?”
“这次你不太一样。你这次语文卷子只写了1小时50分钟。以往你基本都是压着2个半小时写的。”
“哦,可能是这次的题简单吧。”
“这次的题,比我们平时的月考难不少。你做得这么快,而且考完可以看出来,你很自信。你语文能力又提高了?怎么做到的?”
“我很自信?怎么看出来的?”
“和你下午考完数学以后的样子对比出来的”
“……”张潮心里吐槽自己就多余问这一句。
“说说看,你怎么做到的?”
“你怎么知道我分数一定就高?说不定考砸了呢。”
“你的卷子被收起来的时候,我瞥了一眼,卷面漂亮极了,书写工整有序,没有涂改。肯定是高分。就算得分没有超过以往,你速度提高这么多,也值得我学。”
“呃……那等分数出来以后再说吧……万一我考砸了,教你不是害你吗?”
申明失望地回去位置。他科科都好,就连公认最“玄学”的语文,也基本保持在125分左右。但是张潮的语文成绩一直隐隐压申明一线,每次总比他多个几分,是申明唯一没有在班级拿过第一名的学科。
没想到申明这么在意语文成绩,竟然连张潮的考试习惯都记了下来。
申明这一举动,让张潮一下成为了班级的焦点,不少同学都在小声议论。张潮作为班上的“瘸腿(偏科)王”,虽然语文成绩很高,但总成绩只能压着二本线,并不引人关注。
现在“瘸腿王”要升级成“天残脚”了?
张潮心里苦笑,估计这次他的成绩出来以后,会把老王气疯,也能把自己爹妈气死。
不过申明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自己最大的优势,不就是语文吗?得益于同样是语文老师又毕业于厦大中文系的父亲,张潮从小就浸泡在几千册的中文专业书籍和各类名著当中,鉴赏和文字功底打得颇为扎实。导致他在语文上没花什么时间,连题都不刷,但就是能考到130上下。
后来考上了师大的中文系,出来后又当了语文老师,业余发表过不少散文、小说,也在平台上连载过一些扑街的小说。文笔不算出类拔萃,也没成什么名,但已经是他目前除了20年的记忆以外,拥有的最大资本了。
张潮知道无论任何时代,要想成功,都要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贴着能力的上限做事。
如果自己能通过写作,在高考前博得足够高的社会关注,那么也许会有大学向自己伸出橄榄枝。这在中国的高考历史上,不乏案例。
可这是2004年,对于擅长写作的张潮而言,恰恰是一个很尴尬的时间段。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特殊历史时代结束后的文学井喷期,但也是泥沙俱下。许多暴得大名的作家、诗人,早期发表的作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水准都一言难尽。
像刘新武的《班主任》,从文学角度看,就是高中生文笔加几个比较脸谱化的人物,着实一般。但胜在其情节、立意,可谓打响了文学界批判那四个人的第一枪,结果不仅登上了《人民文学》,而且风靡一时,成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
刘新武作为一个文坛新秀,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出手就敢拿着竹竿子捅破天。而那些成名作家,许多刚从斗争中解脱出来,畏首畏尾,结果让新人占了鳌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当然,当年这些冒出头的新锐作家也非浪得虚名。限制他们水平的主要原因,还是被特殊时代耽误了学习与阅读。而等到80年代进一步开放,中国新一代的作家们,默言、于华、舒童、迟莉、池子健、石铁生……都以惊人的速度成熟起来,毫不逊于其他文学发达国家的同行。
张潮自问虽然对各种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都很熟悉,但也仅限于专业范畴知识性的熟悉而已,要想写严肃文学并达到他们的水平,完全是痴人说梦。顶级作家那种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洞察,以及对文字的把控能力近乎于天生,张潮自问没有这个天赋。
那搞通俗文学成不成呢?
也不乐观。从90年代初开始,严肃文学的影响力迅速衰退,以王硕、海言等人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站到了舞台中央,不仅作品大卖,而且影视化也很成功。同时港台武侠、言情在青少年阅读市场上更是横扫一片,所向披靡。
但进入世纪之交,就连通俗文学,都开始逐渐边缘化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娱生活,重构了国人的阅读和文化消费习惯。文学家、作家、诗人……这些头衔不再神圣,甚至开始成为某种具有嘲讽意味的称呼。
穷就直说,干嘛叫自己诗人呢!
此时的网络文学刚刚完成内容分化。前网络文学时代的大神痞子蔡、慕容雪村那种接近传统文学、只是选择在网络平台发表的作品,开始逐渐淡出。而以起点、龙空、幻剑为代表的真网文则方兴未艾,不过仍旧不登大雅之堂。
连载型的网文,即使再好,也需要时间累积来发酵影响力,半年根本不够。关键是,2004年,个人电脑还远未普及到千家万户,张潮家也没有,他想码字都没辙。
而高中生依靠一篇作文,就收到名校录取通知书的机会,又恰巧与张潮擦肩而过。
1999年开始,由《新芽》杂志牵头举办的“新理念作文大赛”横空出世,北大、复旦、华东师大、南大……等国内顶级学府都为一等奖得主敞开了大门,给予免试录取的优待条件。一时间轰动全国。“新理念作文大赛”成为全中国中学校园文学爱好者向往的圣殿。
张潮也不例外。他从初中开始就是“新理念作文大赛”的拥趸,前几届的作文选都买了。他也曾想投稿,但是因为对自己写出的文章始终无法满意而放弃。
如果想要破局,通过参加“新理念作文大赛”并获奖,几乎是目前唯一的办法。
但是这个比赛时间是在每年5月份开始征稿,截稿期是11月下旬,次年1月份复赛。他已经完美错过了。
可能就在张潮埋头于一模的时候,已经有上百个同龄人在上海的新理念作文大赛赛场上奋笔疾书。其中有十多个幸运儿,在比赛结束以后,一步登天,绕过高考这道天堑,直接进入一流学府。
这时候张潮有点恨自己当初看走马灯时伸手伸早了,如果再等等,点中了更前面的几帧画面,重生到更早时候,他的机会会好很多。
眼前的几条路,似乎都被堵死了。就连以高中生身份批判体制、臧否人物这种近乎于哗众取宠的路线,都有一个从新理念大赛出来的中二少年韩涵珠玉在前,自己再用这招博眼球只能算拾人牙慧。
文坛如丛林,生态位的高度越高,宽度就越窄。尤其在自媒体还未大行其道的2004年,媒体资源十分稀缺,根本不会把关注度倾注到一个跟随者身上。
所以不能做下一个谁,只能是第一个自己。
真的没有路了吗?
张潮望向黑板上方的那面石英钟:新理念作文大赛,这场世纪初最盛大的青春文学盛宴,怎么能少得了我?谁说错过了时间,就不能参赛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2004:独行文坛,重生2004:独行文坛最新章节,重生2004:独行文坛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2004:独行文坛,重生2004:独行文坛最新章节,重生2004:独行文坛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