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台下有个男生举手,胡一鸣示意递给他话筒。
男生问到:“胡总,照你这么说,那买钻石的男人都是傻比了?都是被洗脑了的。”
胡一鸣笑出了声,赞扬说:“好,你问的非常好。不过,你这个问题,刚好引出了炒作的另一个高境界了,就是,别人就算知道了你的一切套路,却依然只能老老实实买单。”
“给大家讲个段子吧,两个学历很高,也知道钻石过往故事的男女。男的跟女朋友说买钻石不值,很傻比,然后他女朋友回答:你就不能为我当一次傻比么?”
总之,当钻石是送给女人最好的惊喜,这个理念被众人接受之后,所有人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被这个炒作绑架了。
后来,钻石在人们心里就成了这样的定式:
约84%受访的男人认为女人希望得到钻石首饰。
送钻石作为礼物的过程分为2步:1、男人从女人那里“了解到”送钻石是OK的;2、在之后的某个时点,他作出购买钻石的决定给女人以惊喜。
讲完了惊喜,胡一鸣又开始讲下一个故事。
胡一鸣说:“大家知道,钻石不能卖掉的观念是在怎样的炒作下形成的吗?”
除了非常小一部分钻石随着时间流逝而损毁,这个世界上每颗被加工后镶嵌在珠宝上的钻石都存在。数以亿计的妇女佩戴钻石饰品,或被收藏和保存起来。保守估计,总数达到5亿克拉,而钻石卡特尔最高的年产量也没超过1000万克拉。
为了让新产出的钻石仍然能卖掉,就要考虑如何不让存量钻石大量流到市面上来。De Beers开始考虑相应的策略,需要让钻石流入这么一类人手里,他们认为拥有钻石所带来的价值远高于市价,尤其是一些女人她们从心理上抗拒卖掉她们的钻石这类想法。
另外,有钻石的不一定对这些东西有感情,比如继承获得的,必须说服这些人钻石可以保值。如果他们看到钻石市场价格波动,并且试图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出售钻石的话,零售市场将出现混乱。
所以De Beers总是试图让价格稳定,至少是看上去稳定。
在1971年De Beers的年报中,Oppenheimer解释了钻石的独特地位:对市场一定程度的控制是这个行业能健康发展的前提,不是因为产量过剩或者需求下降,如果象其他大宗商品原材料那样跟着供求关系而价格大幅波动,会摧毁钻石作为纯奢侈品的公众形象,而大量的钻石饰品正是因此而被大众所拥有。
当钻石矿产量超过消费需求,卡特尔要么减少伦敦定货会(每年10次)上的供货量,或者在批发商层面回购,来维持价格稳定的假象。背后的假设是只要公众看不到钻石价格下降,就不会感到紧张而开始抛售钻石。如果巨大的存量出现在市场上,不管是De Beers还是这个卡特尔都无法接受钻石价格暴跌。
停了一下,胡一鸣说:“De Beers通过控制钻石数量,来让价格不会暴跌,但是,钻石真的能保值么?”
转售钻石获利很难,甚至持有了很长时间以后都是很难。最早在70年代有人开始做这类的尝试,并进行纪录。
比如在1970年,伦敦一家消费品杂志决定做个试验看钻石是否能够作为10年期的投资品种。然后就从伦敦最有名的珠宝商那里买了2颗宝石级钻石,每颗0.5克拉,400镑。钻石被封在信封里并存在保险箱里大约9年。
在这段时间里,英国经历了年均25%的高通胀。如果钻石保值的话,那价值应至少翻了3倍。但是当他们在1978年试图出售钻石时,找不到一家愿意出这个价格。大部分珠宝行拒绝出现金收购,而是换取新的钻石。
最后杂志社按照最高的出价500镑卖掉了,8年多赚了100镑,年均复利计算不到3%,扣除通胀因素核算到1970年的价值,只有167镑。这个症结在于是买家而不是卖家在决定二手市场价格。
说到这里,胡一鸣总结:“表面上看钻石是能够保值的,因为价格不会跌。但实际上是,你想卖掉钻石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盘!因此,钻石神奇的实现了,价格不跌看似保值的钻石,却没有像样的二手市场。”
这家杂志同时也尝试了更大的钻石是否能在短时期内升值。1970年花了745镑买了一颗1.42克拉的钻石。1971年出去询价最高有人愿意出568镑。为了不亏只好捂着到1974年,又出去找珠宝行鉴定估值,兜了一圈之后发现这颗钻石神秘的缩水了,只有1.04克拉了。
胡一鸣说:“很明显,这个笨蛋杂志,在其中有家珠宝行评估的时候被人掉包了。”
听到这里,台下响起了笑声。
胡一鸣继续讲:
这时杂志社很有勇气的又买了颗1.4卡拉的钻石,付了2595镑。一周后决定出售,最高的报价是1000镑。之后有类似纪录的还有荷兰消费者协会,在阿姆斯特丹买了超过1克拉的宝石级钻石,拿了8个月,然后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的珠宝商询价,19家拒绝报价,最后一家只愿意出买价的零头。
从珠宝行角度,尤其是著名的那些,通常不会从客户那里回购钻石,因为真的要报价的话,会低的很可笑。因为回购的时候是按照批发价计算。不出报价不但为了避免让客户感到羞辱,也为了避免让钻石升值的公众印象打折扣。
珠宝行通常以寄售的方式从批发商那里拿到钻石,卖出去之前根本不需要付钱,所以他们也不会冒险花自己的前从客户那里买钻石,通常会建议他们的客户去专门回购钻石的地方。在纽约,最有名的是帝国钻石公司,在帝国大厦66楼。公司的前台就像医生的诊所,总能看到很多老太太紧张的坐在塑料椅子里等着自己名字被叫到。一个接一个,进到评估师的小房间里检验她们的钻石并听取报价。
男生问到:“胡总,照你这么说,那买钻石的男人都是傻比了?都是被洗脑了的。”
胡一鸣笑出了声,赞扬说:“好,你问的非常好。不过,你这个问题,刚好引出了炒作的另一个高境界了,就是,别人就算知道了你的一切套路,却依然只能老老实实买单。”
“给大家讲个段子吧,两个学历很高,也知道钻石过往故事的男女。男的跟女朋友说买钻石不值,很傻比,然后他女朋友回答:你就不能为我当一次傻比么?”
总之,当钻石是送给女人最好的惊喜,这个理念被众人接受之后,所有人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被这个炒作绑架了。
后来,钻石在人们心里就成了这样的定式:
约84%受访的男人认为女人希望得到钻石首饰。
送钻石作为礼物的过程分为2步:1、男人从女人那里“了解到”送钻石是OK的;2、在之后的某个时点,他作出购买钻石的决定给女人以惊喜。
讲完了惊喜,胡一鸣又开始讲下一个故事。
胡一鸣说:“大家知道,钻石不能卖掉的观念是在怎样的炒作下形成的吗?”
除了非常小一部分钻石随着时间流逝而损毁,这个世界上每颗被加工后镶嵌在珠宝上的钻石都存在。数以亿计的妇女佩戴钻石饰品,或被收藏和保存起来。保守估计,总数达到5亿克拉,而钻石卡特尔最高的年产量也没超过1000万克拉。
为了让新产出的钻石仍然能卖掉,就要考虑如何不让存量钻石大量流到市面上来。De Beers开始考虑相应的策略,需要让钻石流入这么一类人手里,他们认为拥有钻石所带来的价值远高于市价,尤其是一些女人她们从心理上抗拒卖掉她们的钻石这类想法。
另外,有钻石的不一定对这些东西有感情,比如继承获得的,必须说服这些人钻石可以保值。如果他们看到钻石市场价格波动,并且试图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出售钻石的话,零售市场将出现混乱。
所以De Beers总是试图让价格稳定,至少是看上去稳定。
在1971年De Beers的年报中,Oppenheimer解释了钻石的独特地位:对市场一定程度的控制是这个行业能健康发展的前提,不是因为产量过剩或者需求下降,如果象其他大宗商品原材料那样跟着供求关系而价格大幅波动,会摧毁钻石作为纯奢侈品的公众形象,而大量的钻石饰品正是因此而被大众所拥有。
当钻石矿产量超过消费需求,卡特尔要么减少伦敦定货会(每年10次)上的供货量,或者在批发商层面回购,来维持价格稳定的假象。背后的假设是只要公众看不到钻石价格下降,就不会感到紧张而开始抛售钻石。如果巨大的存量出现在市场上,不管是De Beers还是这个卡特尔都无法接受钻石价格暴跌。
停了一下,胡一鸣说:“De Beers通过控制钻石数量,来让价格不会暴跌,但是,钻石真的能保值么?”
转售钻石获利很难,甚至持有了很长时间以后都是很难。最早在70年代有人开始做这类的尝试,并进行纪录。
比如在1970年,伦敦一家消费品杂志决定做个试验看钻石是否能够作为10年期的投资品种。然后就从伦敦最有名的珠宝商那里买了2颗宝石级钻石,每颗0.5克拉,400镑。钻石被封在信封里并存在保险箱里大约9年。
在这段时间里,英国经历了年均25%的高通胀。如果钻石保值的话,那价值应至少翻了3倍。但是当他们在1978年试图出售钻石时,找不到一家愿意出这个价格。大部分珠宝行拒绝出现金收购,而是换取新的钻石。
最后杂志社按照最高的出价500镑卖掉了,8年多赚了100镑,年均复利计算不到3%,扣除通胀因素核算到1970年的价值,只有167镑。这个症结在于是买家而不是卖家在决定二手市场价格。
说到这里,胡一鸣总结:“表面上看钻石是能够保值的,因为价格不会跌。但实际上是,你想卖掉钻石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盘!因此,钻石神奇的实现了,价格不跌看似保值的钻石,却没有像样的二手市场。”
这家杂志同时也尝试了更大的钻石是否能在短时期内升值。1970年花了745镑买了一颗1.42克拉的钻石。1971年出去询价最高有人愿意出568镑。为了不亏只好捂着到1974年,又出去找珠宝行鉴定估值,兜了一圈之后发现这颗钻石神秘的缩水了,只有1.04克拉了。
胡一鸣说:“很明显,这个笨蛋杂志,在其中有家珠宝行评估的时候被人掉包了。”
听到这里,台下响起了笑声。
胡一鸣继续讲:
这时杂志社很有勇气的又买了颗1.4卡拉的钻石,付了2595镑。一周后决定出售,最高的报价是1000镑。之后有类似纪录的还有荷兰消费者协会,在阿姆斯特丹买了超过1克拉的宝石级钻石,拿了8个月,然后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的珠宝商询价,19家拒绝报价,最后一家只愿意出买价的零头。
从珠宝行角度,尤其是著名的那些,通常不会从客户那里回购钻石,因为真的要报价的话,会低的很可笑。因为回购的时候是按照批发价计算。不出报价不但为了避免让客户感到羞辱,也为了避免让钻石升值的公众印象打折扣。
珠宝行通常以寄售的方式从批发商那里拿到钻石,卖出去之前根本不需要付钱,所以他们也不会冒险花自己的前从客户那里买钻石,通常会建议他们的客户去专门回购钻石的地方。在纽约,最有名的是帝国钻石公司,在帝国大厦66楼。公司的前台就像医生的诊所,总能看到很多老太太紧张的坐在塑料椅子里等着自己名字被叫到。一个接一个,进到评估师的小房间里检验她们的钻石并听取报价。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炒作高手,重生之炒作高手最新章节,重生之炒作高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炒作高手,重生之炒作高手最新章节,重生之炒作高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