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盖苏文突然离开长安大学,这让一个人伤心不已,她就是百济公主扶余晴。如今的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按实力排名,分别是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高句丽实力最强,包括后世的辽宁东部、吉林南部、朝鲜半岛的北部和中部,实力远在新罗和百济之上,对待大唐也最桀骜不驯。新罗、百济实力都相对较弱,对大唐都很恭顺。三个国家彼此之间有联合也有战争,在朝鲜半岛上,上演着一幕幕的“三国演义”。
长安,甘露殿,长孙无忌对皇帝李世民说:“为了遏制薛延陀汗国,臣建议册封薛延陀汗国真珠可汗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名为优崇,实为消弱。”
李世民表示同意。
长孙无忌接着说:“为了保障大唐北部边疆的安宁,臣建议在薛延陀汗国和大唐之间,扶持突厥复国,任命大唐的右武侯大将军阿史那思摩为突厥新可汗。”
李世民说:“突厥复国,薛延陀汗国是绝对不会接受的。“草原上怎么能有两个霸主?”如果是其他人做薛延陀汗国的可汗,肯定会消灭新建立的突厥,和大唐开战。可是真珠可汗不会,他绝不愿意这个时候和全力戒备的大唐开战。我大唐有个屏障也好,就依无忌所言,下诏吧。”
北方草原,薛延陀汗国,真珠可汗的两个儿子听到自己被大唐册封为小可汗了,很高兴。而真珠可汗则面露不悦。
大唐使者宣读了皇帝李世民的诏书:“中国崇尚礼仪,不灭人国,前破突厥,仅仅是因为颉利一个人的倒行逆施。现在颉利已除,自当复其国。”宣布突厥复国,阿史那思摩成为突厥新可汗。薛延陀汗国纷纷表示抗议。
真珠可汗愤怒的说:“这份诏书的内容你信吗?崇尚礼仪,不灭人国?”
大唐使者连忙回答:“信啊!陛下的诏书,我能不相信。难道真珠可汗你不信吗?”
真珠可汗默不作声。
大唐使者安慰真珠可汗说:“离开长安时,陛下让我转告您,薛延陀受封在前,突厥受封在后,薛延陀为大,突厥为小。”
真珠可汗虽然心里不乐意,可是表面上只能服从。
而阿史那思摩也很不开心。因为薛延陀汗国的强大,也因为新建立的突厥的弱小。阿史那思摩打定主意,一旦薛延陀汗国进攻,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逃往大唐。
于是阿史那思摩按照圣旨,在大唐和薛延陀汗国之间建国了,有士兵四万,马匹九万。
看着新建立的突厥汗国,真珠可汗哭笑不得,心想:就这么点家当,你们怎么好意思建国?连依附我薛延陀汗国最小的部落都不如?建国?迟早要灭了你们?
朝鲜半岛,高句丽,渊盖苏文秘密赶回了渊氏家族,以其渊太祚嫡长子的身份,继承渊氏家族族长职务,召集渊氏家族族人,祭拜自己的父亲渊太祚,渊盖苏文发誓杀死高建武,为父亲报仇。
当时,高句丽的局势,对于高建武很有利,毕竟渊太祚已死,渊氏家族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正好各个击破。面对高建武的部队,渊氏家族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鸭绿江边,一座小城,渊盖苏文召见了两名黑衣人。渊盖苏文问两名黑衣人:“你们的父亲还好吗?高建武是否对你们的父亲依然信任?”
两名黑衣人回答:“多谢渊氏族长的关心,我们的父亲都很好。高建武对我们的父亲都很信任,可是我们的父亲却始终不敢忘了与渊氏家族的盟约,并愿意用终生去遵循盟约。此次前来,一是确定您是否回到高句丽;二是我们的父亲愿意听从您的安排,铲除高建武,为渊太祚大人报仇。”
渊盖苏文走到地图前,指着一处峡谷对两名黑衣人说:“就在这个地方,你们的父亲反戈。这里将成为高建武的覆灭之地。”
两名黑衣人跪下,分别代表自己的父亲,向渊盖苏文效忠,表示愿意听从渊盖苏文的命令。
战场上,渊氏家族步步后退,高建武的部队步步紧逼。当高建武的部队追击到一处峡谷处时,渊氏家族停止了败退,在峡谷的一头排兵列阵。高建武命令自己的心腹南部都督高延寿占领两侧高山,北部都督高慧真为后援,决心在山谷中彻底消灭渊氏家族。
渊氏家族和高建武部队,展开了对决,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厮杀。高建武亲自披挂上阵,部队士气顿时上升。而渊氏家族,渊盖苏文也骑黑马,身配五刀出现在战场,渊盖苏文武艺高强,骁勇异常,所过之处,高建武的部队莫不敢挡,纷纷后退。
双方陷入了僵持,高建武命令两侧高山上的高延寿部队向渊氏家族发起进攻,结果高延寿反而命令士兵向高建武部队,展开了冲击。高建武心中暗道:“高延寿反了。”于是带领士兵纷纷后退,希望能尽快离开峡谷。可是走到峡谷出口,才发现峡谷出口被高慧真控制,高慧真打出了渊氏家族的旗号。高建武陷入了绝望。
一个时辰后,高建武被渊盖苏文杀死,高建武部队投降。
之后,渊盖苏文进入高句丽首都平壤,扶持傀儡——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王,自封为大对卢,总领国政,成为高句丽实际的掌控者。同时册封高延寿、高慧真为太大兄(高句丽的副相)辅政。
高句丽对大唐表示臣服。
长安,甘露殿,侍卫对皇帝李世民汇报了高句丽的情况,并表示渊盖苏文,表面上臣服大唐,暗地里却在秣兵厉马,积极备战。现在正在大唐与高句丽的边境线上修筑长城,长城东北起于扶余(今吉林四平),西南直达渤海入海口。
而且渊盖苏文,在国内也是嚣张跋扈、威风十足。平时上、下马,左右大臣和武将必须趴在地上当他的下马石。甭管对方官衔多高,身份多尊贵,在他面前都是垫脚石。
出门的时候,更是派头十足。仪仗队足足有五百人,每次渊盖苏文出行都进行清街,道路中间不得有人,所有的人必须在路两边下跪。而且在狭窄的山路上,也进行清路,为了保证渊盖苏文的顺利通行,很多高句丽百姓都被推下了山路,掉进了万丈深渊。
长安,甘露殿,长孙无忌对皇帝李世民说:“为了遏制薛延陀汗国,臣建议册封薛延陀汗国真珠可汗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名为优崇,实为消弱。”
李世民表示同意。
长孙无忌接着说:“为了保障大唐北部边疆的安宁,臣建议在薛延陀汗国和大唐之间,扶持突厥复国,任命大唐的右武侯大将军阿史那思摩为突厥新可汗。”
李世民说:“突厥复国,薛延陀汗国是绝对不会接受的。“草原上怎么能有两个霸主?”如果是其他人做薛延陀汗国的可汗,肯定会消灭新建立的突厥,和大唐开战。可是真珠可汗不会,他绝不愿意这个时候和全力戒备的大唐开战。我大唐有个屏障也好,就依无忌所言,下诏吧。”
北方草原,薛延陀汗国,真珠可汗的两个儿子听到自己被大唐册封为小可汗了,很高兴。而真珠可汗则面露不悦。
大唐使者宣读了皇帝李世民的诏书:“中国崇尚礼仪,不灭人国,前破突厥,仅仅是因为颉利一个人的倒行逆施。现在颉利已除,自当复其国。”宣布突厥复国,阿史那思摩成为突厥新可汗。薛延陀汗国纷纷表示抗议。
真珠可汗愤怒的说:“这份诏书的内容你信吗?崇尚礼仪,不灭人国?”
大唐使者连忙回答:“信啊!陛下的诏书,我能不相信。难道真珠可汗你不信吗?”
真珠可汗默不作声。
大唐使者安慰真珠可汗说:“离开长安时,陛下让我转告您,薛延陀受封在前,突厥受封在后,薛延陀为大,突厥为小。”
真珠可汗虽然心里不乐意,可是表面上只能服从。
而阿史那思摩也很不开心。因为薛延陀汗国的强大,也因为新建立的突厥的弱小。阿史那思摩打定主意,一旦薛延陀汗国进攻,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逃往大唐。
于是阿史那思摩按照圣旨,在大唐和薛延陀汗国之间建国了,有士兵四万,马匹九万。
看着新建立的突厥汗国,真珠可汗哭笑不得,心想:就这么点家当,你们怎么好意思建国?连依附我薛延陀汗国最小的部落都不如?建国?迟早要灭了你们?
朝鲜半岛,高句丽,渊盖苏文秘密赶回了渊氏家族,以其渊太祚嫡长子的身份,继承渊氏家族族长职务,召集渊氏家族族人,祭拜自己的父亲渊太祚,渊盖苏文发誓杀死高建武,为父亲报仇。
当时,高句丽的局势,对于高建武很有利,毕竟渊太祚已死,渊氏家族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正好各个击破。面对高建武的部队,渊氏家族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鸭绿江边,一座小城,渊盖苏文召见了两名黑衣人。渊盖苏文问两名黑衣人:“你们的父亲还好吗?高建武是否对你们的父亲依然信任?”
两名黑衣人回答:“多谢渊氏族长的关心,我们的父亲都很好。高建武对我们的父亲都很信任,可是我们的父亲却始终不敢忘了与渊氏家族的盟约,并愿意用终生去遵循盟约。此次前来,一是确定您是否回到高句丽;二是我们的父亲愿意听从您的安排,铲除高建武,为渊太祚大人报仇。”
渊盖苏文走到地图前,指着一处峡谷对两名黑衣人说:“就在这个地方,你们的父亲反戈。这里将成为高建武的覆灭之地。”
两名黑衣人跪下,分别代表自己的父亲,向渊盖苏文效忠,表示愿意听从渊盖苏文的命令。
战场上,渊氏家族步步后退,高建武的部队步步紧逼。当高建武的部队追击到一处峡谷处时,渊氏家族停止了败退,在峡谷的一头排兵列阵。高建武命令自己的心腹南部都督高延寿占领两侧高山,北部都督高慧真为后援,决心在山谷中彻底消灭渊氏家族。
渊氏家族和高建武部队,展开了对决,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厮杀。高建武亲自披挂上阵,部队士气顿时上升。而渊氏家族,渊盖苏文也骑黑马,身配五刀出现在战场,渊盖苏文武艺高强,骁勇异常,所过之处,高建武的部队莫不敢挡,纷纷后退。
双方陷入了僵持,高建武命令两侧高山上的高延寿部队向渊氏家族发起进攻,结果高延寿反而命令士兵向高建武部队,展开了冲击。高建武心中暗道:“高延寿反了。”于是带领士兵纷纷后退,希望能尽快离开峡谷。可是走到峡谷出口,才发现峡谷出口被高慧真控制,高慧真打出了渊氏家族的旗号。高建武陷入了绝望。
一个时辰后,高建武被渊盖苏文杀死,高建武部队投降。
之后,渊盖苏文进入高句丽首都平壤,扶持傀儡——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王,自封为大对卢,总领国政,成为高句丽实际的掌控者。同时册封高延寿、高慧真为太大兄(高句丽的副相)辅政。
高句丽对大唐表示臣服。
长安,甘露殿,侍卫对皇帝李世民汇报了高句丽的情况,并表示渊盖苏文,表面上臣服大唐,暗地里却在秣兵厉马,积极备战。现在正在大唐与高句丽的边境线上修筑长城,长城东北起于扶余(今吉林四平),西南直达渤海入海口。
而且渊盖苏文,在国内也是嚣张跋扈、威风十足。平时上、下马,左右大臣和武将必须趴在地上当他的下马石。甭管对方官衔多高,身份多尊贵,在他面前都是垫脚石。
出门的时候,更是派头十足。仪仗队足足有五百人,每次渊盖苏文出行都进行清街,道路中间不得有人,所有的人必须在路两边下跪。而且在狭窄的山路上,也进行清路,为了保证渊盖苏文的顺利通行,很多高句丽百姓都被推下了山路,掉进了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