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弘图离开后,杨毅苦恼地向王承恩说道:“这高弘图倒是个忠臣,一心忠君爱国,朕也是相当敬佩。可他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与我不同,承恩你看怎么办?”
王承恩点了点头,道:“这人真不怕死,臣也是蛮佩服的。皇上对他今天直言犯上的事生不生气?”
杨毅点了点头道:“生气肯定是生气的,不过也就一时半刻而已,过了就算了,我却不会记恨他的。‘国有诤臣不亡国,家有诤子不败家’,有这么一个诤臣在朝中,也可以对我和朝廷各部门起到很多监督作用。朕烦恼的是,他对户部管理的很多事情与我的想法相悖。你知道的,朕得了神仙的传授,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老顽固杵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朕的很多新想法都无法实施下去啊。”
王承恩点了点头,思索了一会后道:“既然皇上认可高大人直言犯谏的性格,臣看可以给高大人挪个位置。”
杨毅问道:“挪到哪里去?”
王承恩道:“南京都察院配置不全,只有刘宗周一个左都御史,而且年岁很高,已经66岁高龄,没什么精力监督朝政。臣认为可以调高大人去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给他加一个太傅虚衔,也算升了官。这样就可以发挥他监督朝政,敢于直言犯谏的长处,时时警醒皇上和朝廷各部署官员。而户部尚书的职务,皇上另行选择一个思想开明、锐意进取的大臣来担任,如何?”
杨毅听完,想了一下,越想越有道理。杨毅一拍手,道:“好,这个主意太好了,一下解决了朕的全部问题。我看就这么办,找时间和户部尚书王铎等人商量一下,选一个朕中意的人来担任户部尚书,这事就完美解决了。承恩不愧是朕之股肱,很能为朕解决问题啊。”
“皇上过奖了,这些都是臣该做的,不敢居功。”王承恩笑着谦虚道。能给皇上出主意并得到采纳,也是他这样作为宦官的荣幸。
户部尚书如果换了人,能按自己的想法实施经济战略,搞活全国工商业经济,增加税收,那在后勤上对战争的支持将大大增强。
现代战争拼的就是国力,就是后勤。按自己发展现代军队、研究现代火器、打现代战争的思路,到时候对后勤的依赖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有足够的税收和国力支撑,打现代战争是不现实的。
想起战争的后勤,杨毅就想起了自己心目中的先进武器,步枪大炮手榴弹之类的。
到了南京后就一直忙前忙后的,虽然工部尚书刘源济早就觐见皇帝并表了忠心,但杨毅却一直没时间过问这方面的事情。现在看来,得赶紧过问一下了。不然将来让士兵们拿着冷兵器去打仗,杨毅感觉有些良心不忍。
虽然他知道打仗都有牺牲,当皇帝也必须着眼全局,但能减少部队伤亡的武器,既然他知道,还是要尽量去试验制造出来的。
于是,杨毅对王承恩道:“承恩,你安排个人,传工部尚书刘源济下午入宫,我有事问他。”
“是!”王承恩领了旨,安排宦官去传唤工部尚书刘源济了,杨毅继续练自己的毛笔字。
下午申时初,南京工部尚书刘源济在一名宦官的带领下,进入乾清宫。
刘源济在外面等候,那名宦官先进去向皇帝禀报:“禀皇上,工部尚书刘源济到了。”
正在看一份公文的杨毅抬起头来,道:“宣!”
那宦官转身对着门外大神道:“宣,工部尚书刘源济觐见!”
58岁的刘源济听到传唤,赶紧小跑进大殿,走到杨毅的案桌前躬身道:“臣刘源济参见皇上!”
“免礼!”杨毅道了一声,然后看着这位年近六旬的工部尚书,问道:“刘大人,朕今天找你来,是想问问南京工部的相关工作,你给朕介绍介绍?”
刘源济本是河南省承宣布政使(省长),因为崇祯十三年的河南瘟疫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被崇祯帝问责,从河南发配到南京当工部尚书的。前面说过,南京朝廷是发配罪臣和给老臣子养老用的,基本有名无实。除了少数几个部署,其他部门都没什么实际权力,工部也一样。
因此,听到皇上的问话,刘源济苦笑道:“禀皇上,南京工部目前除营缮清吏司因为时常修缮皇宫而正常运作外,其他各司均缺少大量工作人员,无法做事,有名无实。”
杨毅点了点头,这种情况在他预料之中。有崇祯帝的记忆,他也早就知道南京工部是个什么情形,不会因为刘源济没有展开工作就怪罪于他。不管怎么说,自己刚到南京,刘源济就已经觐见表了忠心,算得是自己的首批亲信。他以前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崇祯帝贬谪,杨毅不想深究,既然现在靠了过来,自己就得信任他。
于是,杨毅问道:“这段时间不是正在全力恢复南京朝廷各部署的办事职权吗?工部一点工作都没展开?”
刘源济摇了摇头道:“吏部尚书王铎王大人上任没几天,也才刚刚理顺工作,就优先照顾兵部、户部的工作去了。工部报上去的所需工作人员,吏部尚未来得及配备过来。因此,除了按韩赞周大人的要求修缮皇宫外,工部其他工作都还没有开始。”
“你们的机器制造局还能研究制造火器吗?”
“不能。”
“什么意思?那里没有工匠了吗?”
“是的,一个也没有!”
杨毅听得摇头不已,连一个工匠都没有,咋研究制造火器?他虽然能用IE搜索出一大堆火器资料来,却不可能让他一个皇帝天天去工部机器制造局试验制造火器吧?再说,这种工作一个人也不可能完成得了,必须得无数熟练工匠配合研究,才能试验得出来的。
【明洋天水-作品,新书求收藏、、求会员点击。感谢第一个签到的“天下无活猫”同学,让本书粉丝榜出现了第一个名字,不再空无一人,谢谢!】
王承恩点了点头,道:“这人真不怕死,臣也是蛮佩服的。皇上对他今天直言犯上的事生不生气?”
杨毅点了点头道:“生气肯定是生气的,不过也就一时半刻而已,过了就算了,我却不会记恨他的。‘国有诤臣不亡国,家有诤子不败家’,有这么一个诤臣在朝中,也可以对我和朝廷各部门起到很多监督作用。朕烦恼的是,他对户部管理的很多事情与我的想法相悖。你知道的,朕得了神仙的传授,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老顽固杵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朕的很多新想法都无法实施下去啊。”
王承恩点了点头,思索了一会后道:“既然皇上认可高大人直言犯谏的性格,臣看可以给高大人挪个位置。”
杨毅问道:“挪到哪里去?”
王承恩道:“南京都察院配置不全,只有刘宗周一个左都御史,而且年岁很高,已经66岁高龄,没什么精力监督朝政。臣认为可以调高大人去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给他加一个太傅虚衔,也算升了官。这样就可以发挥他监督朝政,敢于直言犯谏的长处,时时警醒皇上和朝廷各部署官员。而户部尚书的职务,皇上另行选择一个思想开明、锐意进取的大臣来担任,如何?”
杨毅听完,想了一下,越想越有道理。杨毅一拍手,道:“好,这个主意太好了,一下解决了朕的全部问题。我看就这么办,找时间和户部尚书王铎等人商量一下,选一个朕中意的人来担任户部尚书,这事就完美解决了。承恩不愧是朕之股肱,很能为朕解决问题啊。”
“皇上过奖了,这些都是臣该做的,不敢居功。”王承恩笑着谦虚道。能给皇上出主意并得到采纳,也是他这样作为宦官的荣幸。
户部尚书如果换了人,能按自己的想法实施经济战略,搞活全国工商业经济,增加税收,那在后勤上对战争的支持将大大增强。
现代战争拼的就是国力,就是后勤。按自己发展现代军队、研究现代火器、打现代战争的思路,到时候对后勤的依赖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有足够的税收和国力支撑,打现代战争是不现实的。
想起战争的后勤,杨毅就想起了自己心目中的先进武器,步枪大炮手榴弹之类的。
到了南京后就一直忙前忙后的,虽然工部尚书刘源济早就觐见皇帝并表了忠心,但杨毅却一直没时间过问这方面的事情。现在看来,得赶紧过问一下了。不然将来让士兵们拿着冷兵器去打仗,杨毅感觉有些良心不忍。
虽然他知道打仗都有牺牲,当皇帝也必须着眼全局,但能减少部队伤亡的武器,既然他知道,还是要尽量去试验制造出来的。
于是,杨毅对王承恩道:“承恩,你安排个人,传工部尚书刘源济下午入宫,我有事问他。”
“是!”王承恩领了旨,安排宦官去传唤工部尚书刘源济了,杨毅继续练自己的毛笔字。
下午申时初,南京工部尚书刘源济在一名宦官的带领下,进入乾清宫。
刘源济在外面等候,那名宦官先进去向皇帝禀报:“禀皇上,工部尚书刘源济到了。”
正在看一份公文的杨毅抬起头来,道:“宣!”
那宦官转身对着门外大神道:“宣,工部尚书刘源济觐见!”
58岁的刘源济听到传唤,赶紧小跑进大殿,走到杨毅的案桌前躬身道:“臣刘源济参见皇上!”
“免礼!”杨毅道了一声,然后看着这位年近六旬的工部尚书,问道:“刘大人,朕今天找你来,是想问问南京工部的相关工作,你给朕介绍介绍?”
刘源济本是河南省承宣布政使(省长),因为崇祯十三年的河南瘟疫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被崇祯帝问责,从河南发配到南京当工部尚书的。前面说过,南京朝廷是发配罪臣和给老臣子养老用的,基本有名无实。除了少数几个部署,其他部门都没什么实际权力,工部也一样。
因此,听到皇上的问话,刘源济苦笑道:“禀皇上,南京工部目前除营缮清吏司因为时常修缮皇宫而正常运作外,其他各司均缺少大量工作人员,无法做事,有名无实。”
杨毅点了点头,这种情况在他预料之中。有崇祯帝的记忆,他也早就知道南京工部是个什么情形,不会因为刘源济没有展开工作就怪罪于他。不管怎么说,自己刚到南京,刘源济就已经觐见表了忠心,算得是自己的首批亲信。他以前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崇祯帝贬谪,杨毅不想深究,既然现在靠了过来,自己就得信任他。
于是,杨毅问道:“这段时间不是正在全力恢复南京朝廷各部署的办事职权吗?工部一点工作都没展开?”
刘源济摇了摇头道:“吏部尚书王铎王大人上任没几天,也才刚刚理顺工作,就优先照顾兵部、户部的工作去了。工部报上去的所需工作人员,吏部尚未来得及配备过来。因此,除了按韩赞周大人的要求修缮皇宫外,工部其他工作都还没有开始。”
“你们的机器制造局还能研究制造火器吗?”
“不能。”
“什么意思?那里没有工匠了吗?”
“是的,一个也没有!”
杨毅听得摇头不已,连一个工匠都没有,咋研究制造火器?他虽然能用IE搜索出一大堆火器资料来,却不可能让他一个皇帝天天去工部机器制造局试验制造火器吧?再说,这种工作一个人也不可能完成得了,必须得无数熟练工匠配合研究,才能试验得出来的。
【明洋天水-作品,新书求收藏、、求会员点击。感谢第一个签到的“天下无活猫”同学,让本书粉丝榜出现了第一个名字,不再空无一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