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诞生地,自1851年洪秀全等在金田起义始,短短几年间就横行中国半壁江山.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顺利,顺利到能让以骁勇善战著称从而入主中原的满清八旗闻风而逃;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自然到能让"上帝的教义"这种洋和尚念的经在中国信徒无数虔诚盲从.但这正常吗?不.纵观历史往事,每一个能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者,无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残酷失败之中审视改进自己的沉疴,痛定思痛后从而吐故纳新的打造一个全新的天地.而反之呢?往往又因为太易的胜利而盲目,也因为胜利而包含了原有的腐朽,少却有效的新陈代谢自然也就不那么健康.当达到一定程度之时盲目,腐朽必将反复从而一发不可逆转.大顺的李自成是之,太平天国也是之.天国的顺利那是因为八旗兵已经堕落成养鸟的**鬼,并不是他们就有那么的强;而天国的自然竟然自然到能让本来就是创造了这种教义来骗人的洪秀全等,最后把自己也骗了.
李自成因为取得北京而溃败,打败他的是盲目和腐朽.洪秀全定都南京,打败他的依然是盲目和腐朽.英明多智的天王沦为神棍色鬼,终日与虚无的上帝和销魂的美女同在;金兰结义的兄弟争权夺利,为了那并不确切的荣华富贵最终演化成"天国事变".天国的基石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等高级将领的死亡,冀王石达开的出走("天国事变"之前南王冯云山战死在湖南全州,西王萧朝贵战死在湖南长沙,至此首义五王四死一走).这时的天国就如一被剁去双手的人,脚步虽还是在慢慢的挪进,但已显力不从心,更何况断去的双手处犹在流血不止,急需能有人出来帮它堵住创口,不致于那么快的让血流干,那么快的消亡.这个时候,有一对滕县的小青年适时而出,不但堵住了创口的血喷,并且还牵着这个断手的人走过了它生命中最后七八年.他们就是天国晚期光芒耀眼的"双子星"李秀成和陈玉成.
双星初显
虽然李秀清和陈玉成此前有过紧密的合作,但到底还是处于杨秀清,石达开麾下的小将,以武力勇敢取胜于敌而受青睐,善战嘛还是说不上.但1856年这一次解镇江之围就稍有例外,可以说是完全靠着他们的足智多谋内外配合取胜的.当时的天京地区形势日趋紧张,清将吉尔阿和总兵张国梁,率兵围困镇江,威胁天京.李秀清和陈玉成随着燕王秦日纲前往解救,却在半道中与清军狭路相逢相持不下,陈玉成冒着清军的枪林弹雨,坐一小舟,舍死直冲到镇江和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后与李秀成内外夹攻,重创清军,遂解镇江之围.
紧接着又在杨秀清,石达开的领导下参加破袭江南大营的战斗,四昼夜的激烈战斗,攻破孝陵卫满,汉营寨二十余处.直杀得清军统帅向荣败逃丹阳,自缢而死.江南大营的被摧垮,不但解除了威胁天京长达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使得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处于全盛时期,而且不论是政体的地位,革命的实质都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并重新审视.
双星耀眼
1856年"天京事变"后,天国顿时陷入一种无序的真空中,苦于"朝无佐政之将"的洪秀全没奈何自任军师,总理国政,大力提拔年轻将领积极着手组建新的领导核心.至1858年又恢复了五军主将制(主要是初期实行五军主将制度,中军主将杨秀清,前军主将萧朝贵,后军主将冯云山,右军主将韦昌辉."天京事变"后基本名存实亡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陈玉成为前军主将.至此太平天国的黑夜中虽然乌云盖月,但也双星闪亮,引人注目.
在天京保卫战中,一个统筹大局兼顾区域,一个迂回机动所向披靡.当他们在滁州东南乌衣合兵一处击败清军主力德兴阿,胜保部后,紧接着又奔袭浦口,摧毁江北大营,清军都统德兴阿部被歼一万多人.随后又乘胜分兵横扫苏北战场,各路清兵,望风溃散.这一连串的胜利不但使得李陈威名远扬,太平军又重新找到了一度丧失的军心,更重要的是在摧毁了江北大营,解除了敌人截断天京供应的威胁,缓和了天京危机,使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的被动局面开始扭转,战略部署也随之由守向攻的转变."‘三河大捷‘歼敌李续宾部六千人.解六合之围,拔清军营盘六十余座.两次击破江南大营,连破清军营垒五十余座,数万清兵溃散,解放了江浙大部分地区,江南清军几乎全部瓦解".
陈玉成,李秀成在战斗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杰出贡献,使得这个太平天国本以既将要沉落的局面又重现中兴之象.在这期间虽说他们和洪秀全之间并也不是那么的和谐,但这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骤,抹杀他们取得的功勋,李秀成封"忠王",陈玉成封"英王",双双走到一生的高峰点,虽然他们显得是那么的年轻(李秀成37岁,陈玉成23岁).
双星分崩
天京解围后,洪秀全组织第二次西征,"会攻武汉,援救安庆.陈玉成部走长江北岸刷安徽入湖北,攻武昌北面.李秀成部走长江南岸,经江西入湖北,攻武昌西南.两军约定在1861年4月会师武汉".计划确定后,陈玉成既率北路军自天京渡江北上,11月进抵桐城西南桂东河,准备顺道解安庆之围,但不是很顺利,更听信英国参赞巴夏礼的谣言和英军的出面阻挠,停困在离武汉只有一百六十里的黄州,无果后率主力回援安庆之围.
但此时的李秀成却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不想参加西征,主张守住东南新地盘,后在洪秀全的严诏督责下,才不得已的带着一部分人进入皖南.在得知陈玉成部在集贤关等处作战失利,他又径自撤军,退出湖北.由于李秀成对西征的消极态度,因而造成了会剿失约,武汉会师的计划落空了.而陈玉成在安庆的解围中在和湘军江南北主力一万多人主力展开了太平天国战史上空前激烈的一次会战后,由于缺少李秀成的配合,部队又缺少统一有效的指挥(当时前来增援的还有洪仁玕等的一部分军队),9月5日,湘军炸塌安庆北门城垣,突入城内,饿倒的一万六千余名太平军将士,全部壮烈牺牲.至后安庆失陷,陈玉成退守庐州,轻信叛徒的诡计遭擒,于1862年6月4日,二十五岁的陈玉成坚贞不屈就义于河南延津.
1861年9月,李秀成回师江西,进入浙江.于12月攻克杭州后,醉心于建立经营苏杭地区,分封保存实力观念逐步深入他的内心,而放弃了长江上游的战略部署.这期间虽然取得局部小胜不断,但这也是盲目的小胜,缺乏明确长远的计划.一方面想巩固苏杭地区抢占钱粮之地率军直指上海,犯下了过早和洋人产生直接矛盾的战略错误.一方面又难违洪秀全的命令,不得不一再回兵为天京解围.就在这样的南北奔波中,李秀成损失太平军将士数万人,损兵折将,锐气大伤.无奈之下又向洪秀全提出:"京城不能守,清军困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的建议.在遭到已经走火入魔的洪秀全拒绝后,只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抱必死殉国之决心坚守天京,直到最后的一天以四十一岁之躯殉国.
<<太平天国通史>>指出:"李秀成在羽翼未丰之时,总是借助陈玉成兵团或者相互配合,而一旦等到掌握军权以后,李秀成坐大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确实李秀成是有愧于陈玉成的,当陈玉成在安庆血战之时,当时他手握重兵却拒绝救应,直接造成重镇安庆的丢失和最终造成了陈玉成的失败死亡.这虽然说是和天国末期的乱封王制度有关,但骨子里还是缺乏全局观念上的通盘考量,满足于固有领地以及对安庆的不够重视,将自我凌驾于大局上最后独自走向崩溃的结局实不是偶然.
在这对年轻的"双子星"身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就连非常突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相似.都出生于广西滕县的贫穷家庭,文化不高,识字不多;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又练就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同样也因年轻而缺少稳重的老成,文化不高而大局观狭隘.谚语云:"一只老虎领导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老虎."在历史上不乏出身寒微,以野路子取胜的虎将,但要最终的功成名就却又无不是在更具有政治智慧的老虎领导下取得的.可惜的是李秀成,陈玉成这对老虎的领导者就是一只羊.虽然这不妨碍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谋取局部的每一次辉煌,但也是早就注定了他们结局的消亡.
李自成因为取得北京而溃败,打败他的是盲目和腐朽.洪秀全定都南京,打败他的依然是盲目和腐朽.英明多智的天王沦为神棍色鬼,终日与虚无的上帝和销魂的美女同在;金兰结义的兄弟争权夺利,为了那并不确切的荣华富贵最终演化成"天国事变".天国的基石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等高级将领的死亡,冀王石达开的出走("天国事变"之前南王冯云山战死在湖南全州,西王萧朝贵战死在湖南长沙,至此首义五王四死一走).这时的天国就如一被剁去双手的人,脚步虽还是在慢慢的挪进,但已显力不从心,更何况断去的双手处犹在流血不止,急需能有人出来帮它堵住创口,不致于那么快的让血流干,那么快的消亡.这个时候,有一对滕县的小青年适时而出,不但堵住了创口的血喷,并且还牵着这个断手的人走过了它生命中最后七八年.他们就是天国晚期光芒耀眼的"双子星"李秀成和陈玉成.
双星初显
虽然李秀清和陈玉成此前有过紧密的合作,但到底还是处于杨秀清,石达开麾下的小将,以武力勇敢取胜于敌而受青睐,善战嘛还是说不上.但1856年这一次解镇江之围就稍有例外,可以说是完全靠着他们的足智多谋内外配合取胜的.当时的天京地区形势日趋紧张,清将吉尔阿和总兵张国梁,率兵围困镇江,威胁天京.李秀清和陈玉成随着燕王秦日纲前往解救,却在半道中与清军狭路相逢相持不下,陈玉成冒着清军的枪林弹雨,坐一小舟,舍死直冲到镇江和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后与李秀成内外夹攻,重创清军,遂解镇江之围.
紧接着又在杨秀清,石达开的领导下参加破袭江南大营的战斗,四昼夜的激烈战斗,攻破孝陵卫满,汉营寨二十余处.直杀得清军统帅向荣败逃丹阳,自缢而死.江南大营的被摧垮,不但解除了威胁天京长达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使得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处于全盛时期,而且不论是政体的地位,革命的实质都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并重新审视.
双星耀眼
1856年"天京事变"后,天国顿时陷入一种无序的真空中,苦于"朝无佐政之将"的洪秀全没奈何自任军师,总理国政,大力提拔年轻将领积极着手组建新的领导核心.至1858年又恢复了五军主将制(主要是初期实行五军主将制度,中军主将杨秀清,前军主将萧朝贵,后军主将冯云山,右军主将韦昌辉."天京事变"后基本名存实亡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陈玉成为前军主将.至此太平天国的黑夜中虽然乌云盖月,但也双星闪亮,引人注目.
在天京保卫战中,一个统筹大局兼顾区域,一个迂回机动所向披靡.当他们在滁州东南乌衣合兵一处击败清军主力德兴阿,胜保部后,紧接着又奔袭浦口,摧毁江北大营,清军都统德兴阿部被歼一万多人.随后又乘胜分兵横扫苏北战场,各路清兵,望风溃散.这一连串的胜利不但使得李陈威名远扬,太平军又重新找到了一度丧失的军心,更重要的是在摧毁了江北大营,解除了敌人截断天京供应的威胁,缓和了天京危机,使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的被动局面开始扭转,战略部署也随之由守向攻的转变."‘三河大捷‘歼敌李续宾部六千人.解六合之围,拔清军营盘六十余座.两次击破江南大营,连破清军营垒五十余座,数万清兵溃散,解放了江浙大部分地区,江南清军几乎全部瓦解".
陈玉成,李秀成在战斗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杰出贡献,使得这个太平天国本以既将要沉落的局面又重现中兴之象.在这期间虽说他们和洪秀全之间并也不是那么的和谐,但这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骤,抹杀他们取得的功勋,李秀成封"忠王",陈玉成封"英王",双双走到一生的高峰点,虽然他们显得是那么的年轻(李秀成37岁,陈玉成23岁).
双星分崩
天京解围后,洪秀全组织第二次西征,"会攻武汉,援救安庆.陈玉成部走长江北岸刷安徽入湖北,攻武昌北面.李秀成部走长江南岸,经江西入湖北,攻武昌西南.两军约定在1861年4月会师武汉".计划确定后,陈玉成既率北路军自天京渡江北上,11月进抵桐城西南桂东河,准备顺道解安庆之围,但不是很顺利,更听信英国参赞巴夏礼的谣言和英军的出面阻挠,停困在离武汉只有一百六十里的黄州,无果后率主力回援安庆之围.
但此时的李秀成却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不想参加西征,主张守住东南新地盘,后在洪秀全的严诏督责下,才不得已的带着一部分人进入皖南.在得知陈玉成部在集贤关等处作战失利,他又径自撤军,退出湖北.由于李秀成对西征的消极态度,因而造成了会剿失约,武汉会师的计划落空了.而陈玉成在安庆的解围中在和湘军江南北主力一万多人主力展开了太平天国战史上空前激烈的一次会战后,由于缺少李秀成的配合,部队又缺少统一有效的指挥(当时前来增援的还有洪仁玕等的一部分军队),9月5日,湘军炸塌安庆北门城垣,突入城内,饿倒的一万六千余名太平军将士,全部壮烈牺牲.至后安庆失陷,陈玉成退守庐州,轻信叛徒的诡计遭擒,于1862年6月4日,二十五岁的陈玉成坚贞不屈就义于河南延津.
1861年9月,李秀成回师江西,进入浙江.于12月攻克杭州后,醉心于建立经营苏杭地区,分封保存实力观念逐步深入他的内心,而放弃了长江上游的战略部署.这期间虽然取得局部小胜不断,但这也是盲目的小胜,缺乏明确长远的计划.一方面想巩固苏杭地区抢占钱粮之地率军直指上海,犯下了过早和洋人产生直接矛盾的战略错误.一方面又难违洪秀全的命令,不得不一再回兵为天京解围.就在这样的南北奔波中,李秀成损失太平军将士数万人,损兵折将,锐气大伤.无奈之下又向洪秀全提出:"京城不能守,清军困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的建议.在遭到已经走火入魔的洪秀全拒绝后,只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抱必死殉国之决心坚守天京,直到最后的一天以四十一岁之躯殉国.
<<太平天国通史>>指出:"李秀成在羽翼未丰之时,总是借助陈玉成兵团或者相互配合,而一旦等到掌握军权以后,李秀成坐大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确实李秀成是有愧于陈玉成的,当陈玉成在安庆血战之时,当时他手握重兵却拒绝救应,直接造成重镇安庆的丢失和最终造成了陈玉成的失败死亡.这虽然说是和天国末期的乱封王制度有关,但骨子里还是缺乏全局观念上的通盘考量,满足于固有领地以及对安庆的不够重视,将自我凌驾于大局上最后独自走向崩溃的结局实不是偶然.
在这对年轻的"双子星"身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就连非常突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相似.都出生于广西滕县的贫穷家庭,文化不高,识字不多;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又练就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同样也因年轻而缺少稳重的老成,文化不高而大局观狭隘.谚语云:"一只老虎领导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老虎."在历史上不乏出身寒微,以野路子取胜的虎将,但要最终的功成名就却又无不是在更具有政治智慧的老虎领导下取得的.可惜的是李秀成,陈玉成这对老虎的领导者就是一只羊.虽然这不妨碍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谋取局部的每一次辉煌,但也是早就注定了他们结局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