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省城的餐饮业处于变革时期。
人们上饭店消费越来越理智,从过去的大鱼大肉过渡到了吃好、吃健康上来。
以前有钱人才下得起的馆子,现在寻常百姓经常光顾,下馆子不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
客人都成了美食家,对饭菜的口味特点了解,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很多饭店菜家庭主妇也会做一两道,做的不比厨师差。
人们进店消费,对环境卫生和饭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追求就餐体验。吃饱吃好只是基本诉求,还要吃得放心、舒心、开心。
消费和就餐理念的改变,促使饭店的管理和运营也相应的发生改变,以便跟上需求,跟上发展。
落后就得挨打,被无情淘汰。
举个明显的例子。
以前一条街上新开一家饭店,装修的只要不是太次,饭菜能说得过去,服务不是太好,开业的时候都有人进去吃饭,并且越是新开业的吃饭的人越多。人们都有凑热闹的心理,管他吃不好吃呢,先进去吃一顿再说。
现在不行了,饭店满大街都是,你说吃啥吧,啥都有。想吃地方菜有家常菜馆,想吃川湘菜有川湘菜馆,想吃饺子有饺子馆,想吃火锅有火锅店,想吃烤肉有烤肉,中餐吃腻了有西餐、日本料理、韩式料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到的。
新开业的饭店,人们路过有时连看都不看一眼,直接就过去了。
饭店门栏确实低,但投资小见效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速,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五十年、八十年才走完的道路。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消费增长,饮食服务业的欣欣向荣就是很好的见证。
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增长和就餐体现的提高,传统餐饮模式必然受到冲击,饭店的变革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是发展的需要。
餐饮业开始向多元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有几种现象发生了改变。
第一是一个师父带领几个徒弟小作坊操作形式的厨房不存在了——一个大师傅捧火一家店的时代过去了。
第二是光达到菜品和服务合格的饭店不再盈利——人们开始追求就餐体验。
第三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灵了——饭店员工大部分是八零后和九零后,这些孩子大都没吃过苦受过穷,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拿离职不当回事,按着自己的心情工作,用管理七零后的方法不好使。
八零、九零后是个特殊群体,个性化太强,不管在厨房还是前台,不喜欢被人说。
老谭和王刚这代人,在厨房师傅是爷爷,小弟是孙子,师傅的话就是圣旨,敢不听轻则一顿训斥,重则直接开除。所以对师傅都毕恭毕敬,唯恐惹生气了自己工作不保。
现在全都反过来了,小弟是爷爷,师傅是孙子。
师傅唯恐哪句话说过头小弟一撅屁股走人,不伺候了。现在厨房找个小弟比找师傅难,哪家饭店一说招厨师,报名的有的是,扒拉着用。一说招小弟,等着吧,一时半会儿招不上来。
现在得哄着小弟干活,就这样还唯恐不干呢。
前台也是如此,十八、九,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比小小子难管。更不让人说,迟到、请假、违反纪律是家常便饭,根本不当回事。批评两句,懂事一些的好些,能够虚心接受,不懂事的直接顶撞,严重的一来劲直接走人,不干了。
家家饭店缺服务员,不在你这干到别人家照样上班,根本不担心找不到工作。
在去年东方美食餐饮管理论坛上,老谭提出今后的餐饮业不再是核心技术竞争,而是人的竞争。谁家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就是赢。同时提出团队建设越来越重要,不但要打造过硬的管理团队,还要打造团结的员工队伍。
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多餐饮人并不认可,事实证明老谭是对的。现在餐饮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家家出现用人荒,招聘的大红纸天天贴着,总在招人,甚至出现饭店装修完了,因为招不上人而不能开业的现象。
任何一个企业的变革都是从带头人开始的,也就是老板。老板的思维不改变,企业不会改变。
于是很多国学班、总裁班、老板训练营这样的培训机构开始发展起来。以前一说培训感觉是国有大企业、机关厂矿、教育部门的事,跟饭店没啥关系。很多饭店老板认为把饭菜和服务做好就行了,没培训学习的必要。
也有一些老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个班看看,有用就听听,没用就当消磨时间了。
于是第一批认可培训学习有用的餐饮老板产生了。
他们听老师讲完之后,发现把饭菜和服务做好只是饭店的基础工作,还要有更高的管理。
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是雇人、用人、留人、育人,知道作为一个老板应该有什么样的格局,怎么去当老板。
知道了企业最初的竞争是技术,然后是人才,到最后一定是文化。
通过学习搞明白一件事,客人进店消费不是吃饭那么简单,还有就餐体验和文化感受,美食不但是“食”,还要“美”。
把饭店当成一杵子买卖做,生命力不会太长。
中国饭店的平均寿命是三点年。五年以上的饭店占百分四十,十年以上的饭店百分之十,三十年以上的百分之五,百年以上的饭店不到百分之一。
这是摆在所有餐饮人面前的一个现状。中国是美食大国,美食源远流长溢满中外,但是百年老店却很少,远没有我们的邻居日本多。
为什么?都是钱在作怪。
徐总在朋友的推荐下报名了国学班和总裁商学院。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进步不少,感觉自己的心胸开阔了,格局渐渐打开,思维发生了巨大改变。认识到以前的管理已经落伍了,不但落伍,并且是死路一条。
如今不再是能人管理的时代,而是团队合作共创共赢的时代。老板和员工之间不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是合伙人。再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老板不行了,只是个投资人。
自己拿钱投资一家饭店,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件大伙都喜欢的事,共同创造财富。
徐总在学习班认识了几位做饭店的同行,在和他们沟通的时候发现自己学晚了,人家早就开始学了。不但自己学,还把店里的管理人员带过来一起学。
其中一个老板分享说高管们学完之后不但自己成长,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管理上去了,员工的工作态度有了很大改变,要离职的员工也不离职了,营业额也相应的得到提升。
徐总想也得和人家学习,叫店里的管理人员来接受培训,他们进步了员工才能进步,饭店才能发展起来。
想到让管理人员来学习,同时也想到了学习费用。一个人学费是一千八,店内八个管理人员,加在一起是一万四千四,数目不小。
不知道别的饭店管理人员来学习是自己掏钱还是老板掏钱,他想问一问。
省城著名火锅店的王老板是带着管理团队来学习的。徐总来到跟前儿,先是和人家闲聊几句。
王总说:“我听说三台子开了家大型农家院,和那家老院子有一拼,有时间过去坐坐。”
徐总说:“老大哥过去一定热烈欢迎。”
王总问:“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收获挺大?”
“收获挺大。”徐总点点头,然后问:“王哥,我看你是带管理人员来的,他们是自费吗?”
王总听出徐总的意思,笑笑说:“老弟,让咱们花钱还不愿意来呢,他们能舍得花那钱?咱们学完了不能亲自去管,他们是直接管理者,给他们投点儿资值。”
王总拍了拍脑袋继续说:“以前咱们都把钱花瞎了,净投资脖子以下的地方了,呵呵,给脖子以上的地方多投点儿没毛病,长知识。另外给管理人员多投点儿更没毛病,他们厉害了管理才能上去,管理上去才能赚钱,咱们也省心。”
“今天来的是第二批,第一批都学完了。现在我几乎不怎么参与管理,每个月把任务分配下去,剩下的就是检查、看报表,再不就是学习。我看你也报国学班了,国学学学行,咱们脑袋里缺东西,尤其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王总说完之后和别人聊天去了,徐总的脸有些热,心说这长时间白学了,格局还没打开,咋还省思叫管理人员自己交学费呢?
他开始在心里合计饭店的管理人员。
张丽是个人才,李爽也行,这两个人工作没毛病,有培养价值。胡静跟自己干五年了,没结婚的时候就跟着自己,虽然管理上欠缺,但忠诚,对饭店没二心,值得培养。
王刚必须得培养,他最应该学习。早叫他学习就好了,现在都些晚。当初没意识到这点,要是刚开始的时候叫他跟自己一起学习,现在也不用找厨师长了。
李旭和王淑兰都跟自己干不少年了,培养一下。
周宏友和袁华刚来没到三个月,先考察一下。
老谭是个人才,他说的和老师讲的差不多,有些道理讲的比老师还透彻,应该不用培训。另外他才来,能不能干长还两说着。能力确实有,就看能不能和王刚整到一起了。
王刚看着耿直、憨厚,给人老实厚道的样,其实聪明着呢。厨房都是他找的人,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他那点小心眼儿瞒不住人,把厨房把持在自己手里,不叫别人插手,怕把他挤兑走了。
格局小,得叫他好好学学,不行给他也报个国学班,让孔夫子教育教育他。
徐总把这几个管理人员挨个的捋一遍,分别给出不同的评价,盘算着先叫谁后叫谁来培训学习。
人们上饭店消费越来越理智,从过去的大鱼大肉过渡到了吃好、吃健康上来。
以前有钱人才下得起的馆子,现在寻常百姓经常光顾,下馆子不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
客人都成了美食家,对饭菜的口味特点了解,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很多饭店菜家庭主妇也会做一两道,做的不比厨师差。
人们进店消费,对环境卫生和饭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追求就餐体验。吃饱吃好只是基本诉求,还要吃得放心、舒心、开心。
消费和就餐理念的改变,促使饭店的管理和运营也相应的发生改变,以便跟上需求,跟上发展。
落后就得挨打,被无情淘汰。
举个明显的例子。
以前一条街上新开一家饭店,装修的只要不是太次,饭菜能说得过去,服务不是太好,开业的时候都有人进去吃饭,并且越是新开业的吃饭的人越多。人们都有凑热闹的心理,管他吃不好吃呢,先进去吃一顿再说。
现在不行了,饭店满大街都是,你说吃啥吧,啥都有。想吃地方菜有家常菜馆,想吃川湘菜有川湘菜馆,想吃饺子有饺子馆,想吃火锅有火锅店,想吃烤肉有烤肉,中餐吃腻了有西餐、日本料理、韩式料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到的。
新开业的饭店,人们路过有时连看都不看一眼,直接就过去了。
饭店门栏确实低,但投资小见效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速,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五十年、八十年才走完的道路。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消费增长,饮食服务业的欣欣向荣就是很好的见证。
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增长和就餐体现的提高,传统餐饮模式必然受到冲击,饭店的变革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是发展的需要。
餐饮业开始向多元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有几种现象发生了改变。
第一是一个师父带领几个徒弟小作坊操作形式的厨房不存在了——一个大师傅捧火一家店的时代过去了。
第二是光达到菜品和服务合格的饭店不再盈利——人们开始追求就餐体验。
第三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灵了——饭店员工大部分是八零后和九零后,这些孩子大都没吃过苦受过穷,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拿离职不当回事,按着自己的心情工作,用管理七零后的方法不好使。
八零、九零后是个特殊群体,个性化太强,不管在厨房还是前台,不喜欢被人说。
老谭和王刚这代人,在厨房师傅是爷爷,小弟是孙子,师傅的话就是圣旨,敢不听轻则一顿训斥,重则直接开除。所以对师傅都毕恭毕敬,唯恐惹生气了自己工作不保。
现在全都反过来了,小弟是爷爷,师傅是孙子。
师傅唯恐哪句话说过头小弟一撅屁股走人,不伺候了。现在厨房找个小弟比找师傅难,哪家饭店一说招厨师,报名的有的是,扒拉着用。一说招小弟,等着吧,一时半会儿招不上来。
现在得哄着小弟干活,就这样还唯恐不干呢。
前台也是如此,十八、九,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比小小子难管。更不让人说,迟到、请假、违反纪律是家常便饭,根本不当回事。批评两句,懂事一些的好些,能够虚心接受,不懂事的直接顶撞,严重的一来劲直接走人,不干了。
家家饭店缺服务员,不在你这干到别人家照样上班,根本不担心找不到工作。
在去年东方美食餐饮管理论坛上,老谭提出今后的餐饮业不再是核心技术竞争,而是人的竞争。谁家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就是赢。同时提出团队建设越来越重要,不但要打造过硬的管理团队,还要打造团结的员工队伍。
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多餐饮人并不认可,事实证明老谭是对的。现在餐饮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家家出现用人荒,招聘的大红纸天天贴着,总在招人,甚至出现饭店装修完了,因为招不上人而不能开业的现象。
任何一个企业的变革都是从带头人开始的,也就是老板。老板的思维不改变,企业不会改变。
于是很多国学班、总裁班、老板训练营这样的培训机构开始发展起来。以前一说培训感觉是国有大企业、机关厂矿、教育部门的事,跟饭店没啥关系。很多饭店老板认为把饭菜和服务做好就行了,没培训学习的必要。
也有一些老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个班看看,有用就听听,没用就当消磨时间了。
于是第一批认可培训学习有用的餐饮老板产生了。
他们听老师讲完之后,发现把饭菜和服务做好只是饭店的基础工作,还要有更高的管理。
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是雇人、用人、留人、育人,知道作为一个老板应该有什么样的格局,怎么去当老板。
知道了企业最初的竞争是技术,然后是人才,到最后一定是文化。
通过学习搞明白一件事,客人进店消费不是吃饭那么简单,还有就餐体验和文化感受,美食不但是“食”,还要“美”。
把饭店当成一杵子买卖做,生命力不会太长。
中国饭店的平均寿命是三点年。五年以上的饭店占百分四十,十年以上的饭店百分之十,三十年以上的百分之五,百年以上的饭店不到百分之一。
这是摆在所有餐饮人面前的一个现状。中国是美食大国,美食源远流长溢满中外,但是百年老店却很少,远没有我们的邻居日本多。
为什么?都是钱在作怪。
徐总在朋友的推荐下报名了国学班和总裁商学院。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进步不少,感觉自己的心胸开阔了,格局渐渐打开,思维发生了巨大改变。认识到以前的管理已经落伍了,不但落伍,并且是死路一条。
如今不再是能人管理的时代,而是团队合作共创共赢的时代。老板和员工之间不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是合伙人。再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老板不行了,只是个投资人。
自己拿钱投资一家饭店,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件大伙都喜欢的事,共同创造财富。
徐总在学习班认识了几位做饭店的同行,在和他们沟通的时候发现自己学晚了,人家早就开始学了。不但自己学,还把店里的管理人员带过来一起学。
其中一个老板分享说高管们学完之后不但自己成长,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管理上去了,员工的工作态度有了很大改变,要离职的员工也不离职了,营业额也相应的得到提升。
徐总想也得和人家学习,叫店里的管理人员来接受培训,他们进步了员工才能进步,饭店才能发展起来。
想到让管理人员来学习,同时也想到了学习费用。一个人学费是一千八,店内八个管理人员,加在一起是一万四千四,数目不小。
不知道别的饭店管理人员来学习是自己掏钱还是老板掏钱,他想问一问。
省城著名火锅店的王老板是带着管理团队来学习的。徐总来到跟前儿,先是和人家闲聊几句。
王总说:“我听说三台子开了家大型农家院,和那家老院子有一拼,有时间过去坐坐。”
徐总说:“老大哥过去一定热烈欢迎。”
王总问:“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收获挺大?”
“收获挺大。”徐总点点头,然后问:“王哥,我看你是带管理人员来的,他们是自费吗?”
王总听出徐总的意思,笑笑说:“老弟,让咱们花钱还不愿意来呢,他们能舍得花那钱?咱们学完了不能亲自去管,他们是直接管理者,给他们投点儿资值。”
王总拍了拍脑袋继续说:“以前咱们都把钱花瞎了,净投资脖子以下的地方了,呵呵,给脖子以上的地方多投点儿没毛病,长知识。另外给管理人员多投点儿更没毛病,他们厉害了管理才能上去,管理上去才能赚钱,咱们也省心。”
“今天来的是第二批,第一批都学完了。现在我几乎不怎么参与管理,每个月把任务分配下去,剩下的就是检查、看报表,再不就是学习。我看你也报国学班了,国学学学行,咱们脑袋里缺东西,尤其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王总说完之后和别人聊天去了,徐总的脸有些热,心说这长时间白学了,格局还没打开,咋还省思叫管理人员自己交学费呢?
他开始在心里合计饭店的管理人员。
张丽是个人才,李爽也行,这两个人工作没毛病,有培养价值。胡静跟自己干五年了,没结婚的时候就跟着自己,虽然管理上欠缺,但忠诚,对饭店没二心,值得培养。
王刚必须得培养,他最应该学习。早叫他学习就好了,现在都些晚。当初没意识到这点,要是刚开始的时候叫他跟自己一起学习,现在也不用找厨师长了。
李旭和王淑兰都跟自己干不少年了,培养一下。
周宏友和袁华刚来没到三个月,先考察一下。
老谭是个人才,他说的和老师讲的差不多,有些道理讲的比老师还透彻,应该不用培训。另外他才来,能不能干长还两说着。能力确实有,就看能不能和王刚整到一起了。
王刚看着耿直、憨厚,给人老实厚道的样,其实聪明着呢。厨房都是他找的人,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他那点小心眼儿瞒不住人,把厨房把持在自己手里,不叫别人插手,怕把他挤兑走了。
格局小,得叫他好好学学,不行给他也报个国学班,让孔夫子教育教育他。
徐总把这几个管理人员挨个的捋一遍,分别给出不同的评价,盘算着先叫谁后叫谁来培训学习。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厨子老谭的北方往事,厨子老谭的北方往事最新章节,厨子老谭的北方往事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厨子老谭的北方往事,厨子老谭的北方往事最新章节,厨子老谭的北方往事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