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瑁扬起吴懿送来的庲降都督印:“南中这么大,我一个人哪里管得过来?跟父亲要个永昌都尉应该不难吧?”
“好!我这就回去,说服家人出些资财,收购些丝帛漆器,再组织些人手一同南下助你!”豁出去了,只要刘瑁志向远大,他吴家必会飞黄腾达。
“把苋儿也接到滇池来!”刘瑁道。
“好!”
两人比比划划的在书房里谋划了一上午。
吃过午饭,刘瑁便送走了吴懿。
终于搞定一件大事。
想来想去,身边也没有比吴懿更合适的人了。
从目前刘瑁的观察来看,吴懿的忠诚度甚至在甘宁、张任之上。毕竟妹妹都嫁他了,利益基本也捆绑在一起了。
这世道,就是平民想成为富户,富户想成为士族,多少士族又想钻进权利中心。
欲无止境!
不得不说,说服了吴懿后,他的办事效率还是可以的。
半个月,吴懿便处理好绵竹的所有事宜,带着一个七八十人的运输队伍,带着不少丝绸、锦帛再次来到滇池。
随行的还有刘瑁的妻子吴苋。
一别大半年,不到十五的姑娘已经接近花季。
虽然只长了一岁,初为人妻的姑娘却明媚了许多。
个子倒是没高多少,但身材却开始火辣起来。玲珑凹凸,青春靓丽。
初见时,有些替人怜妻的恶趣味。再相逢,却有一些牵挂与思念的情绪。
原来,对面的美女已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
刘瑁有种想冲上前将伊人拥入怀抱的冲动。但这个时代的礼节不允许他这么做。
只好匆匆将吴懿一行安排至早已准备好的“世杰商行”,让李恢和孟琰去为众人接风。
如果说一年前的洞房还有些不忍和无奈,那再次相见的今日,刘瑁便有一些难以抑制的冲动了。
拉着妻子共进晚餐后,刘瑁匆匆从书房取来一对翡翠镯子和一副镶有宝石的耳环。
亲手为吴苋戴上,你浓我浓了一阵。二人紧紧相拥……
此时无声胜有声!
……
吴苋在床头传了个消息给刘瑁。是来自卢氏的许诺。
原来,吴懿本来就一直亲近刘瑁,其实根本就与卢氏没什么交集。冒冒然去给人家送礼,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于是便将珠宝和刘瑁的嘱托交给了吴苋。
吴苋要见卢氏,妇人间的走动很正常。刘焉巴不得自己的儿女都认可卢氏呢!
吴苋生长在士族家庭,当然明白如何在一个大家族里立足,以及发挥自己的作用。
她不是一个花瓶。
她知道刘瑁的处境,同时明白卢氏不惜自己名声,所求为何。
总之,她就是说服了卢氏。
卢氏不会看不到刘璋拉拢各大官员的目的,她同样能看岀那些士族官宦们的野心。刘璋上位,对她及她的儿子并无大利。
还不如将赌注往刘瑁身上分一些。
这事过后让刘瑁对吴苋刮目相看,不愧是有能力做皇后的人。
汉代的女子,还真没后面一千多年的社会地位低。光是被史册记录的女子就多达数十人。
刘瑁将众人劝他迎娶蛮夷圣女祝融的事告诉了吴苋。
女子面上稍显不快,但很快便释然。
以刘瑁的社会地位,这种事怎么会少得了?
男子娶妻纳妾又岂会征求发妻的意见?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庭地位,她们只会更加地讨好丈夫,希望能诞下子嗣。
吴苋能够释怀是因为刘瑁在迎娶他人前,先告诉了他,以示尊重。
何况这种带有政治目的联姻是她根本就阻止不了的。
吴苋是聪明人,她当然知道如何显示自己的胸襟,以及保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这个晚上的吴苋,已经不象是一个刚入花季的懵懂少女,各种缠绵让刘瑁欲罢不能。
而刘瑁也从心里上坦然接受了这个年幼的妻子。
接下来的日子,刘瑁的生活丰富了许多。
一有闲暇便带着吴苋游览南中美景,二人的感情也急剧升温。
除却古人相敬如宾的亲情,二人之间还产生了相视一笑,便怦然心动的爱情。
有时候刘瑁甚至在想,如果能够安然生活于世,他甚至愿意就这样牵着爱人之手,平静地在这美丽的滇南泽畔生活一辈子。
可汉末纷乱的世道总是能点燃他胸中的热血。
自己不去拼,刘璋会放过自己吗?刘备会放弃入蜀?
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中时,才能不被他人左右。
加油吧,骚年!
……
吴懿去了永昌,设立都尉府。刘瑁将精通蛮夷语言的孟琰派给了他做助手。
并给了他两千士兵,让他在当地再征募兵士,不论汉人还是蛮夷,均可征用。
六月初,刘瑁带着甘宁和李恢,领了三百精兵去往楪榆泽,参加一年一度的火把节,顺便准备争夺祝融的婚配权。
带上甘宁,就是为了在武场比斗中多一份保障。自己的武艺就那样,很难在猛人如云的招亲大会上脱颖而出。
说到精兵,目前他手中能称作精兵的只有甘宁手中那八百勇士,那才是在风浪时摸爬、刀尖上舔血的勇士。
带上李恢,是因为他会夷语,且能言善道。
早点去,是因为他想会会带来洞主,看看能不能说服他靠向自己。从而以说服南中诸夷。
从滇池到楪榆(也就是从昆明到大理),本也就七八百里地,可山路崎岖,刘瑁一行硬是走了三天才到达楪榆城。
楪榆,本为西南夷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县。城不大,汉夷混居。
三百年建城史,楪榆却没有豪族产生,主要原因就是带来洞董氏一族在这里的势力太大,楪榆城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董家的人。
三百年来,他们依然没有被完全汉化,保持着半耕半猎的部族生活。
东汉未年,南中失控,许多城池的县令县长都形同虚设,实权旁落或者干脆被夷人控制。
就象这楪榆城,董随既是洞主又是族长,还自领了楪榆县长。
所以他在周边蛮夷之中的声望非常高。
要知道整个南中,可没几个部落能控制城池的。除了几个称国的部落。
楪榆城内城外都很美,后世洱海的美名不用赘述。
城中有驿站,刘瑁一行落脚驿站。
不论谁控制,楪榆都是一座汉城。刘瑁是正统的庲降都督,是整个南中地区最大的官。就算强势如董随,也得主动前来拜会,为刘瑁接风。
刘瑁没有摆架子,眼前这个中年人可不那么好对付。进为一县之长,退出楪榆城他依然是南中地区的大势力首领。
楪榆属于越嶲郡,哪怕自称越嶲夷王的高定,恐怕也不敢轻易得罪董随。
除去官场礼节,刘瑁以后辈之礼待之。
令他没想到的是孟随讲的不是夷语,而是带着川音的汉语,刘瑁基本上能听懂。
宴上,董随与刘瑁聊了很多。看得出来,他从来没有将自己当作夷人。
原来董氏一族原本是生活在中原的祝融氏后人。
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自燧人氏发明的转木取火,但有了火种不会保留和使用,后由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后,黄帝封了他为主管火的正火官。
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
伏羲死后共工作乱,黄帝派祝融平叛,虽然打败了共工,但没有杀死所有共工氏成员,黄帝杀了祝融。后由他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官,依旧称祝融氏。后来吴回的后代分成八姓,分别是曹姓、彭姓、秃姓、董姓、妘姓、斟姓、己姓、芈姓,为祝融八姓。
尧帝时弃用祝融官名采用司马一名,祝融氏后人皆以八姓取名。
董随一脉是从楚国西迁的秃姓一族,因为躲避战祸而改姓董,迁至楪榆山中。
按照董随的说法,南中本无蛮夷,均皆炎黄之后。哪怕那些自古生活在这片丛林的夷族,也不过是上古炎帝之后罢了。
黄帝一统华夏后,这片山林也一直是华夏的一部分。
只是南中远离世代纷征的中原,少了些管制,也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渐渐被中原政权所遗弃。
到后来便成了放逐罪人的蛮荒之地。
所以现在所谓的南中蛮夷,除去远古留下来的炎黄后裔外,多为被流放的夏人、商人、周人以及秦人。
都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人。
直到汉武帝时,才在南中开牂柯郡、越嶲郡,置益州郡,南中地区重回华夏治地。
汉明帝时置永昌郡。
蛮夷易反乱,其实也不是事实。只因统治阶级的税赋太高,让半耕半猎的南中百姓不堪重负,才不得不封闭道路,与政府敌对,以抗苛税。
很多夷人还是愿意在平稳而祥和的汉人统治下生活的。因为汉人聪明勤奋,跟随他们的领导,夷蛮部族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谁不希望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至少董随更愿意自己的族人做汉民。
“好!我这就回去,说服家人出些资财,收购些丝帛漆器,再组织些人手一同南下助你!”豁出去了,只要刘瑁志向远大,他吴家必会飞黄腾达。
“把苋儿也接到滇池来!”刘瑁道。
“好!”
两人比比划划的在书房里谋划了一上午。
吃过午饭,刘瑁便送走了吴懿。
终于搞定一件大事。
想来想去,身边也没有比吴懿更合适的人了。
从目前刘瑁的观察来看,吴懿的忠诚度甚至在甘宁、张任之上。毕竟妹妹都嫁他了,利益基本也捆绑在一起了。
这世道,就是平民想成为富户,富户想成为士族,多少士族又想钻进权利中心。
欲无止境!
不得不说,说服了吴懿后,他的办事效率还是可以的。
半个月,吴懿便处理好绵竹的所有事宜,带着一个七八十人的运输队伍,带着不少丝绸、锦帛再次来到滇池。
随行的还有刘瑁的妻子吴苋。
一别大半年,不到十五的姑娘已经接近花季。
虽然只长了一岁,初为人妻的姑娘却明媚了许多。
个子倒是没高多少,但身材却开始火辣起来。玲珑凹凸,青春靓丽。
初见时,有些替人怜妻的恶趣味。再相逢,却有一些牵挂与思念的情绪。
原来,对面的美女已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
刘瑁有种想冲上前将伊人拥入怀抱的冲动。但这个时代的礼节不允许他这么做。
只好匆匆将吴懿一行安排至早已准备好的“世杰商行”,让李恢和孟琰去为众人接风。
如果说一年前的洞房还有些不忍和无奈,那再次相见的今日,刘瑁便有一些难以抑制的冲动了。
拉着妻子共进晚餐后,刘瑁匆匆从书房取来一对翡翠镯子和一副镶有宝石的耳环。
亲手为吴苋戴上,你浓我浓了一阵。二人紧紧相拥……
此时无声胜有声!
……
吴苋在床头传了个消息给刘瑁。是来自卢氏的许诺。
原来,吴懿本来就一直亲近刘瑁,其实根本就与卢氏没什么交集。冒冒然去给人家送礼,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于是便将珠宝和刘瑁的嘱托交给了吴苋。
吴苋要见卢氏,妇人间的走动很正常。刘焉巴不得自己的儿女都认可卢氏呢!
吴苋生长在士族家庭,当然明白如何在一个大家族里立足,以及发挥自己的作用。
她不是一个花瓶。
她知道刘瑁的处境,同时明白卢氏不惜自己名声,所求为何。
总之,她就是说服了卢氏。
卢氏不会看不到刘璋拉拢各大官员的目的,她同样能看岀那些士族官宦们的野心。刘璋上位,对她及她的儿子并无大利。
还不如将赌注往刘瑁身上分一些。
这事过后让刘瑁对吴苋刮目相看,不愧是有能力做皇后的人。
汉代的女子,还真没后面一千多年的社会地位低。光是被史册记录的女子就多达数十人。
刘瑁将众人劝他迎娶蛮夷圣女祝融的事告诉了吴苋。
女子面上稍显不快,但很快便释然。
以刘瑁的社会地位,这种事怎么会少得了?
男子娶妻纳妾又岂会征求发妻的意见?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庭地位,她们只会更加地讨好丈夫,希望能诞下子嗣。
吴苋能够释怀是因为刘瑁在迎娶他人前,先告诉了他,以示尊重。
何况这种带有政治目的联姻是她根本就阻止不了的。
吴苋是聪明人,她当然知道如何显示自己的胸襟,以及保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这个晚上的吴苋,已经不象是一个刚入花季的懵懂少女,各种缠绵让刘瑁欲罢不能。
而刘瑁也从心里上坦然接受了这个年幼的妻子。
接下来的日子,刘瑁的生活丰富了许多。
一有闲暇便带着吴苋游览南中美景,二人的感情也急剧升温。
除却古人相敬如宾的亲情,二人之间还产生了相视一笑,便怦然心动的爱情。
有时候刘瑁甚至在想,如果能够安然生活于世,他甚至愿意就这样牵着爱人之手,平静地在这美丽的滇南泽畔生活一辈子。
可汉末纷乱的世道总是能点燃他胸中的热血。
自己不去拼,刘璋会放过自己吗?刘备会放弃入蜀?
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中时,才能不被他人左右。
加油吧,骚年!
……
吴懿去了永昌,设立都尉府。刘瑁将精通蛮夷语言的孟琰派给了他做助手。
并给了他两千士兵,让他在当地再征募兵士,不论汉人还是蛮夷,均可征用。
六月初,刘瑁带着甘宁和李恢,领了三百精兵去往楪榆泽,参加一年一度的火把节,顺便准备争夺祝融的婚配权。
带上甘宁,就是为了在武场比斗中多一份保障。自己的武艺就那样,很难在猛人如云的招亲大会上脱颖而出。
说到精兵,目前他手中能称作精兵的只有甘宁手中那八百勇士,那才是在风浪时摸爬、刀尖上舔血的勇士。
带上李恢,是因为他会夷语,且能言善道。
早点去,是因为他想会会带来洞主,看看能不能说服他靠向自己。从而以说服南中诸夷。
从滇池到楪榆(也就是从昆明到大理),本也就七八百里地,可山路崎岖,刘瑁一行硬是走了三天才到达楪榆城。
楪榆,本为西南夷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县。城不大,汉夷混居。
三百年建城史,楪榆却没有豪族产生,主要原因就是带来洞董氏一族在这里的势力太大,楪榆城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董家的人。
三百年来,他们依然没有被完全汉化,保持着半耕半猎的部族生活。
东汉未年,南中失控,许多城池的县令县长都形同虚设,实权旁落或者干脆被夷人控制。
就象这楪榆城,董随既是洞主又是族长,还自领了楪榆县长。
所以他在周边蛮夷之中的声望非常高。
要知道整个南中,可没几个部落能控制城池的。除了几个称国的部落。
楪榆城内城外都很美,后世洱海的美名不用赘述。
城中有驿站,刘瑁一行落脚驿站。
不论谁控制,楪榆都是一座汉城。刘瑁是正统的庲降都督,是整个南中地区最大的官。就算强势如董随,也得主动前来拜会,为刘瑁接风。
刘瑁没有摆架子,眼前这个中年人可不那么好对付。进为一县之长,退出楪榆城他依然是南中地区的大势力首领。
楪榆属于越嶲郡,哪怕自称越嶲夷王的高定,恐怕也不敢轻易得罪董随。
除去官场礼节,刘瑁以后辈之礼待之。
令他没想到的是孟随讲的不是夷语,而是带着川音的汉语,刘瑁基本上能听懂。
宴上,董随与刘瑁聊了很多。看得出来,他从来没有将自己当作夷人。
原来董氏一族原本是生活在中原的祝融氏后人。
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自燧人氏发明的转木取火,但有了火种不会保留和使用,后由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后,黄帝封了他为主管火的正火官。
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
伏羲死后共工作乱,黄帝派祝融平叛,虽然打败了共工,但没有杀死所有共工氏成员,黄帝杀了祝融。后由他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官,依旧称祝融氏。后来吴回的后代分成八姓,分别是曹姓、彭姓、秃姓、董姓、妘姓、斟姓、己姓、芈姓,为祝融八姓。
尧帝时弃用祝融官名采用司马一名,祝融氏后人皆以八姓取名。
董随一脉是从楚国西迁的秃姓一族,因为躲避战祸而改姓董,迁至楪榆山中。
按照董随的说法,南中本无蛮夷,均皆炎黄之后。哪怕那些自古生活在这片丛林的夷族,也不过是上古炎帝之后罢了。
黄帝一统华夏后,这片山林也一直是华夏的一部分。
只是南中远离世代纷征的中原,少了些管制,也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渐渐被中原政权所遗弃。
到后来便成了放逐罪人的蛮荒之地。
所以现在所谓的南中蛮夷,除去远古留下来的炎黄后裔外,多为被流放的夏人、商人、周人以及秦人。
都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人。
直到汉武帝时,才在南中开牂柯郡、越嶲郡,置益州郡,南中地区重回华夏治地。
汉明帝时置永昌郡。
蛮夷易反乱,其实也不是事实。只因统治阶级的税赋太高,让半耕半猎的南中百姓不堪重负,才不得不封闭道路,与政府敌对,以抗苛税。
很多夷人还是愿意在平稳而祥和的汉人统治下生活的。因为汉人聪明勤奋,跟随他们的领导,夷蛮部族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谁不希望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至少董随更愿意自己的族人做汉民。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蛮荒之地开始征伐三国,从蛮荒之地开始征伐三国最新章节,从蛮荒之地开始征伐三国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蛮荒之地开始征伐三国,从蛮荒之地开始征伐三国最新章节,从蛮荒之地开始征伐三国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