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真城内但凡家境能算“中产”的,以及那有功名的,无一不接到了大顺淮安防御使的征召令。
征召令非逼其捐输,也非劝粮,而是令其家长子或长孙从军。
一天之内,先后有400余长子长孙失魂落魄,如丧考妣被手执大刀的淮军从家中带出,这些人年纪大的有四十几岁,小的十二三岁,大多是手能缚鸡却绝无杀鸡之胆的衣冠儒士。
承平之地,男儿唯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光宗耀祖,依然是刻在每个人脑海中的固有印象。哪怕事实上文已不值一钱,这世道变得只有大刀才能挣得功名与富贵,也只有大刀才能护得阖家周全。
出于对子孙光耀门楣的期盼,仪真城中但凡供得起子孙读书的便是砸锅卖铁也要供,除非实在不是读书的料。
别看仪真是小城,却是广陵邵伯所在,城中如此之多的读书人丝毫不为奇,否则何以南直每年中举中第士子数量都冠绝全国呢。
南直,人文荟萃宝地。
陆四当然不会把这些人真的强征为淮军,“阶级”立场不同使得他也暂无意大规模征辟不可靠的读书人为己用。
另外一个原因是目前陆四没有自己的“军政教导系统”,在没有系统体系支撑的情况下,一股脑的把大明朝的读书人往淮军中塞,最后必然会发生“淮军究竟跟谁走”的疑问。
这道征召令不过是替谢金生扫平守卫仪真的绊脚石,解除他的一切后顾之忧。
准确的说,是一次不流血的清洗。
打下仪真就要有人在此驻守,否则就不必打下这座县城。
镇江一路明军肯定要先于出浦口自天长、六合而来的那一路,所以陆四下午就要回扬州部署“反围剿”战斗,仪真这里他交给了弹棉花出身的谢金生。
为了确保明军兵临城下时仪真城中依旧稳定,那些官绅士吏不会愚蠢到想要做明军的内应,陆四将在高邮州城的“长子为质”法引用了过来。
“城在,人在。城失,人死。”
城门下,陆四冷冰冰的对人群中的官吏士绅富户们说了这八个字。
他不是威吓,仪真失陷消息传到那刻,这四百多被带到扬州的长子长孙就得为死在仪真的淮军将士殉葬。
哪怕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哪怕他们没有错。
想要自己的儿孙能活下来,仪真城的这帮士绅富户们就得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淮军守住这座城!
陆爷还是那个陆爷。
孙武进面无表情的扫视了一众被强塞进马车的长子长孙们,心道你们还是有福气的,至少能坐车去扬州,不像他们得靠两条腿。
嗯,你们这帮少爷公子们也最好求菩萨保佑仪真能守住,否则死的未免真有些冤枉。
孙武进是不识字,对读书人却是真的敬重,见车上连个挡风都没有,便好心的叫部下找了些棉被丢在车上,供这些“人质”取暖。
这个举动让车上的公子少爷们惊慌的心稍稍定了些,觉得这大顺贼军也不像是传闻那样杀人如麻,一个个动辄砍人首级的嘛。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仪真城包括这些“人质”真的以为淮军就是北边闹翻天的闯贼。
........
驻守仪真城的是谢金生的新一营,除了原本的1200兵外,又补充了1700多在淮安时自愿南下的河工,另外还有200余川军降兵。
那些被编入新一营的河工不再是刚刚南下时赤手空拳,而是装备了缴获自明军的武器,虽然尚未训练,但军心和士气却是极高。这自然是得益于淮军在高邮史家荡的大胜。
为了确保新一营能够扛住明军的进攻,陆四又从旗牌队中选了50名参加过史家荡大战的什长到新一营中当哨官。
在宝应,陆四给侄子陆广远配了李思为副手,仪真这边同样不例外,但这次他给谢金生配了两个助手。
一个就是临战不喜穿甲,只喜手执双斧的西溪郭啸天。
一个是史德威部下的操守官蔡一清。
留郭啸天协助谢金生的原因是,补入新一营的河工有部分就是郭啸天的人(乡亲),有他在可以更好的指挥协调。
并且,郭是一员猛将。
陆四自认在有铁甲可穿的情况下却不披甲,只凭血肉之躯和敌人硬战,他做不到。
郭啸天能做到。
那是真正的视死如归。
后者则是陆四觉得蔡一清这个操守官不错。
明军中的操守官是个临时职务,并不常设,多为军纪镇抚,或分守一地。蔡一清在史德威手下管的就是军纪方面的事,另外于钱粮辎重方面也有分管。
新一营近三千人,指挥谢金生和郭啸天等都是文盲大老粗,没个会写字的人帮衬肯定不行。
再者,守仪真也得和城中方方面面打好关系,所以由蔡一清这个原明军操守官来负责肯定再好不过。
于守城方面,陆四又交待了一些他认为可以实施的部署。
如在城中安置大锅熬煮热油,甚至是粪汁;于城上多置石灰,若明军攀城可撒石灰以呛其眼;使用长兵器,如在竹篙顶端绑上镰刀或铁钩,用以割断或钩倒明军攀城的云梯;城头垛口上可加门板用以挡箭...
大致十几条守城办法,其中有一条“火烟法”是陆四借鉴福建兵守淮安时的法子。
当时这个办法是淮安知府吴大千想出来的,就是若敌军以强盾双甲冒死抵入城门洞,城上无可奈何时就可从城上多扔蓄有火药的棉被,火箭点燃可将敌军从城门洞中逼出。这些守城办法陆四同时也叫人给宝应的侄子广远送了一份。
安排完仪真的一切后,陆四便与众人离别。
“这里就交给你们了。”
走时,陆四没和谢金生、郭啸天多言语,双方简单一句便是四目相对,尔后各自点头示意。
这是鲜血铸就的信任,一句交给你们就行。
..........
仪真离扬州并不远,估摸也就六十里左右,万一仪真这边真的吃紧,陆四又能抽得出人手,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及时救援。
陆四手头的人马不多,从高邮出发时他带了2500多人,史家荡一战死伤七百多,战后又收编了四千余明军俘虏,迅速扩充到六千人。
下扬州后,谢金生带着漕队和河工赶到,使得在扬州的淮军总兵力达到了一万两千余。
只是,其后程霖东征泰州带走3000人,谢金生驻守仪真又要3000人,账面上陆四手头可用人手大概在六千人左右。
如果高武传回来的情报没有失误,南都方面的确是两路兵马进军,那么扬州的淮军兵力是不及这两路明军任何一路的。
但是,淮军的实力并不比明军差。
在这六千人中,有陆四从全军精挑的,可以说是目前淮军最精锐的存在——铁甲卫。
虽然目前为止连同缴获和于氏铁厂不分黑夜赶工做出的铁甲一共才56付,真正可以称之为斩马大刀的也就60多柄,然而铁甲卫的每一个士兵都是淮军最强悍的存在。
哪怕现在没有铁甲给这些铁甲卫穿,陆四相信这几百个大力汉子聚在一起也绝对够明军喝一壶的。
因为明军随时会过江,铁甲卫随时需要出战,所以除了命黄昭和杨祥加紧操练铁甲阵外,陆四已让罗吉英快速改装斩马大刀。
这种改装简易斩马大刀就是在淮军现有长刀基础上加长木柄,使刀立起时总体长度近乎和士兵平齐,达到后世计量体系的一米八左右。
因为急需缘故,简易斩马大刀用的木柄是普通的杨树和柳树柄,无论是强度和韧度都无法和铁制手柄相提并论。
有点一次消耗品的概念,但只要刀身不坏,可以随时加装。
陆四给罗吉英的要求就是一刀配两柄,顶端同锄头或斧头柄那样,可以随时重新安插。
除了已经成军却没有装备齐全的铁甲卫外,一直不是太重视火器的陆四成立了淮军的第一支火器部队,总兵力900人,全员配备火铳和腰刀。
火字营的营官,陆四委任了不懂火铳的左大柱子,但队官和哨官有三分之一是对火铳精通的闽军降兵担任,这些闽军降兵同时也是教官。
从大年初二开始,左大柱子就带着他这900火铳兵天天在扬州北门外的梅花岭练习放铳,这导致从明军缴获的药子消耗巨大。扬州一带又缺少能够制火药的硫磺,故而这个火字营也有点一次消耗品的意思。
“不要管那么多,只要你们给我留下临阵能打三轮铳的药子即可,打完扔铳提刀上。”
陆四去仪真前到梅花岭看了下,走时对那几个福建“教官”如此吩咐。
仗,打输了,提药子有什么意思。
打赢了,明军就是最好的运输队。
竹篙战法也在演练,这一次陆四是以千人为规模演练竹篙战法。
所谓战法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不过是队列整齐,长矛变成更长的竹篙而矣。
略有改进的是陆四让徐传超组织了一支200人的弓队,另外又组建了一支500人的标枪队。
这个标枪更简单,就是就地取材,用扬州盛产的竹子选重量和长度合适的前顶加装矛头,临阵掷出。
在史家荡大战中发挥奇效的烟花爆竹成了淮军的列装武器,为此扬州城元宵节那天都无炮可放。
回到扬州后的陆四一直在号召“大练兵”,他本人也在练,不是练体能,而是练骑马。
他也是真的佩服明军,腊月二十八扬州被淮军攻占,直到元宵节,江对面的明军也依旧没有任何要渡江的迹象。
这效率,难怪崇祯要上吊。
直到,史可法在十七号那天亲自赶到镇江。
消息非常确定,因为史可法到达镇江那天,全城的百姓都涌到大街上争睹史公风范。
次日,镇江明军出城向西津渡云集,这个西津渡和扬州的瓜洲码头隔岸相望。
半个月都没在长江出现的郑鸿逵部水师战船也终是现出了身影。
明军要渡江了。
怎么打,扬州城内淮军将领们意见是一致的,就是利用扬州高大的城墙和明军打一场攻防战,等明军力疲之后再以马队和铁甲卫冲其阵,一举溃之。
“为什么要缩在城里等人家来打?要打,就堂堂正正的打,打出淮军的威风,打出淮军的气势!”
陆四力排众异,将战场从扬州城放在了瓜州渡。
诚然,诸将的考虑是对的,在扬州城下打对淮军有大利,可以凭城而守的淮军没有理由不发挥以逸待劳的优势。
但在政治上,将明军放到城下打是不成熟的。
因为,这会让扬州城内的官吏士绅和有钱人们生出错误观点。
陆四需要的不仅仅是打赢明军,他更要扬州城内所有人都明白一个事实——淮军不仅仅是扬州的主人,更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军。
“谁下船,就打谁,打到他们不敢下船,打到他们不敢再和我们打,打到他们转过来害怕咱们过大江!”
陆四一言而决,拳头重重砸在郑元勋好不容易搭建出的沙盘上。
这沙盘,难为郑进士了。
征召令非逼其捐输,也非劝粮,而是令其家长子或长孙从军。
一天之内,先后有400余长子长孙失魂落魄,如丧考妣被手执大刀的淮军从家中带出,这些人年纪大的有四十几岁,小的十二三岁,大多是手能缚鸡却绝无杀鸡之胆的衣冠儒士。
承平之地,男儿唯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光宗耀祖,依然是刻在每个人脑海中的固有印象。哪怕事实上文已不值一钱,这世道变得只有大刀才能挣得功名与富贵,也只有大刀才能护得阖家周全。
出于对子孙光耀门楣的期盼,仪真城中但凡供得起子孙读书的便是砸锅卖铁也要供,除非实在不是读书的料。
别看仪真是小城,却是广陵邵伯所在,城中如此之多的读书人丝毫不为奇,否则何以南直每年中举中第士子数量都冠绝全国呢。
南直,人文荟萃宝地。
陆四当然不会把这些人真的强征为淮军,“阶级”立场不同使得他也暂无意大规模征辟不可靠的读书人为己用。
另外一个原因是目前陆四没有自己的“军政教导系统”,在没有系统体系支撑的情况下,一股脑的把大明朝的读书人往淮军中塞,最后必然会发生“淮军究竟跟谁走”的疑问。
这道征召令不过是替谢金生扫平守卫仪真的绊脚石,解除他的一切后顾之忧。
准确的说,是一次不流血的清洗。
打下仪真就要有人在此驻守,否则就不必打下这座县城。
镇江一路明军肯定要先于出浦口自天长、六合而来的那一路,所以陆四下午就要回扬州部署“反围剿”战斗,仪真这里他交给了弹棉花出身的谢金生。
为了确保明军兵临城下时仪真城中依旧稳定,那些官绅士吏不会愚蠢到想要做明军的内应,陆四将在高邮州城的“长子为质”法引用了过来。
“城在,人在。城失,人死。”
城门下,陆四冷冰冰的对人群中的官吏士绅富户们说了这八个字。
他不是威吓,仪真失陷消息传到那刻,这四百多被带到扬州的长子长孙就得为死在仪真的淮军将士殉葬。
哪怕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哪怕他们没有错。
想要自己的儿孙能活下来,仪真城的这帮士绅富户们就得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淮军守住这座城!
陆爷还是那个陆爷。
孙武进面无表情的扫视了一众被强塞进马车的长子长孙们,心道你们还是有福气的,至少能坐车去扬州,不像他们得靠两条腿。
嗯,你们这帮少爷公子们也最好求菩萨保佑仪真能守住,否则死的未免真有些冤枉。
孙武进是不识字,对读书人却是真的敬重,见车上连个挡风都没有,便好心的叫部下找了些棉被丢在车上,供这些“人质”取暖。
这个举动让车上的公子少爷们惊慌的心稍稍定了些,觉得这大顺贼军也不像是传闻那样杀人如麻,一个个动辄砍人首级的嘛。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仪真城包括这些“人质”真的以为淮军就是北边闹翻天的闯贼。
........
驻守仪真城的是谢金生的新一营,除了原本的1200兵外,又补充了1700多在淮安时自愿南下的河工,另外还有200余川军降兵。
那些被编入新一营的河工不再是刚刚南下时赤手空拳,而是装备了缴获自明军的武器,虽然尚未训练,但军心和士气却是极高。这自然是得益于淮军在高邮史家荡的大胜。
为了确保新一营能够扛住明军的进攻,陆四又从旗牌队中选了50名参加过史家荡大战的什长到新一营中当哨官。
在宝应,陆四给侄子陆广远配了李思为副手,仪真这边同样不例外,但这次他给谢金生配了两个助手。
一个就是临战不喜穿甲,只喜手执双斧的西溪郭啸天。
一个是史德威部下的操守官蔡一清。
留郭啸天协助谢金生的原因是,补入新一营的河工有部分就是郭啸天的人(乡亲),有他在可以更好的指挥协调。
并且,郭是一员猛将。
陆四自认在有铁甲可穿的情况下却不披甲,只凭血肉之躯和敌人硬战,他做不到。
郭啸天能做到。
那是真正的视死如归。
后者则是陆四觉得蔡一清这个操守官不错。
明军中的操守官是个临时职务,并不常设,多为军纪镇抚,或分守一地。蔡一清在史德威手下管的就是军纪方面的事,另外于钱粮辎重方面也有分管。
新一营近三千人,指挥谢金生和郭啸天等都是文盲大老粗,没个会写字的人帮衬肯定不行。
再者,守仪真也得和城中方方面面打好关系,所以由蔡一清这个原明军操守官来负责肯定再好不过。
于守城方面,陆四又交待了一些他认为可以实施的部署。
如在城中安置大锅熬煮热油,甚至是粪汁;于城上多置石灰,若明军攀城可撒石灰以呛其眼;使用长兵器,如在竹篙顶端绑上镰刀或铁钩,用以割断或钩倒明军攀城的云梯;城头垛口上可加门板用以挡箭...
大致十几条守城办法,其中有一条“火烟法”是陆四借鉴福建兵守淮安时的法子。
当时这个办法是淮安知府吴大千想出来的,就是若敌军以强盾双甲冒死抵入城门洞,城上无可奈何时就可从城上多扔蓄有火药的棉被,火箭点燃可将敌军从城门洞中逼出。这些守城办法陆四同时也叫人给宝应的侄子广远送了一份。
安排完仪真的一切后,陆四便与众人离别。
“这里就交给你们了。”
走时,陆四没和谢金生、郭啸天多言语,双方简单一句便是四目相对,尔后各自点头示意。
这是鲜血铸就的信任,一句交给你们就行。
..........
仪真离扬州并不远,估摸也就六十里左右,万一仪真这边真的吃紧,陆四又能抽得出人手,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及时救援。
陆四手头的人马不多,从高邮出发时他带了2500多人,史家荡一战死伤七百多,战后又收编了四千余明军俘虏,迅速扩充到六千人。
下扬州后,谢金生带着漕队和河工赶到,使得在扬州的淮军总兵力达到了一万两千余。
只是,其后程霖东征泰州带走3000人,谢金生驻守仪真又要3000人,账面上陆四手头可用人手大概在六千人左右。
如果高武传回来的情报没有失误,南都方面的确是两路兵马进军,那么扬州的淮军兵力是不及这两路明军任何一路的。
但是,淮军的实力并不比明军差。
在这六千人中,有陆四从全军精挑的,可以说是目前淮军最精锐的存在——铁甲卫。
虽然目前为止连同缴获和于氏铁厂不分黑夜赶工做出的铁甲一共才56付,真正可以称之为斩马大刀的也就60多柄,然而铁甲卫的每一个士兵都是淮军最强悍的存在。
哪怕现在没有铁甲给这些铁甲卫穿,陆四相信这几百个大力汉子聚在一起也绝对够明军喝一壶的。
因为明军随时会过江,铁甲卫随时需要出战,所以除了命黄昭和杨祥加紧操练铁甲阵外,陆四已让罗吉英快速改装斩马大刀。
这种改装简易斩马大刀就是在淮军现有长刀基础上加长木柄,使刀立起时总体长度近乎和士兵平齐,达到后世计量体系的一米八左右。
因为急需缘故,简易斩马大刀用的木柄是普通的杨树和柳树柄,无论是强度和韧度都无法和铁制手柄相提并论。
有点一次消耗品的概念,但只要刀身不坏,可以随时加装。
陆四给罗吉英的要求就是一刀配两柄,顶端同锄头或斧头柄那样,可以随时重新安插。
除了已经成军却没有装备齐全的铁甲卫外,一直不是太重视火器的陆四成立了淮军的第一支火器部队,总兵力900人,全员配备火铳和腰刀。
火字营的营官,陆四委任了不懂火铳的左大柱子,但队官和哨官有三分之一是对火铳精通的闽军降兵担任,这些闽军降兵同时也是教官。
从大年初二开始,左大柱子就带着他这900火铳兵天天在扬州北门外的梅花岭练习放铳,这导致从明军缴获的药子消耗巨大。扬州一带又缺少能够制火药的硫磺,故而这个火字营也有点一次消耗品的意思。
“不要管那么多,只要你们给我留下临阵能打三轮铳的药子即可,打完扔铳提刀上。”
陆四去仪真前到梅花岭看了下,走时对那几个福建“教官”如此吩咐。
仗,打输了,提药子有什么意思。
打赢了,明军就是最好的运输队。
竹篙战法也在演练,这一次陆四是以千人为规模演练竹篙战法。
所谓战法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不过是队列整齐,长矛变成更长的竹篙而矣。
略有改进的是陆四让徐传超组织了一支200人的弓队,另外又组建了一支500人的标枪队。
这个标枪更简单,就是就地取材,用扬州盛产的竹子选重量和长度合适的前顶加装矛头,临阵掷出。
在史家荡大战中发挥奇效的烟花爆竹成了淮军的列装武器,为此扬州城元宵节那天都无炮可放。
回到扬州后的陆四一直在号召“大练兵”,他本人也在练,不是练体能,而是练骑马。
他也是真的佩服明军,腊月二十八扬州被淮军攻占,直到元宵节,江对面的明军也依旧没有任何要渡江的迹象。
这效率,难怪崇祯要上吊。
直到,史可法在十七号那天亲自赶到镇江。
消息非常确定,因为史可法到达镇江那天,全城的百姓都涌到大街上争睹史公风范。
次日,镇江明军出城向西津渡云集,这个西津渡和扬州的瓜洲码头隔岸相望。
半个月都没在长江出现的郑鸿逵部水师战船也终是现出了身影。
明军要渡江了。
怎么打,扬州城内淮军将领们意见是一致的,就是利用扬州高大的城墙和明军打一场攻防战,等明军力疲之后再以马队和铁甲卫冲其阵,一举溃之。
“为什么要缩在城里等人家来打?要打,就堂堂正正的打,打出淮军的威风,打出淮军的气势!”
陆四力排众异,将战场从扬州城放在了瓜州渡。
诚然,诸将的考虑是对的,在扬州城下打对淮军有大利,可以凭城而守的淮军没有理由不发挥以逸待劳的优势。
但在政治上,将明军放到城下打是不成熟的。
因为,这会让扬州城内的官吏士绅和有钱人们生出错误观点。
陆四需要的不仅仅是打赢明军,他更要扬州城内所有人都明白一个事实——淮军不仅仅是扬州的主人,更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军。
“谁下船,就打谁,打到他们不敢下船,打到他们不敢再和我们打,打到他们转过来害怕咱们过大江!”
陆四一言而决,拳头重重砸在郑元勋好不容易搭建出的沙盘上。
这沙盘,难为郑进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