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四零一章 火箭和导弹和计算机

小说:大明不革命 作者:王子虚 更新时间:2025-01-05 07:13:21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相对于其他的那些飞机,直升机算是一个全新的类型,固定翼螺旋桨飞机的经验,不能直接照搬过来。

  关键是直升机得到的重视度并不高,以至于从设计到定型量产用的时间也很长,跟着预警机前后脚完成的。

  然后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规划,在这些第一代定型的飞机量产服役的同时,工程院的新一代飞机和发动机也已经进入了实验环节。

  新发动机和新飞机将同步配套研发。

  核心机型仍然是多功能的攻击机,是一种尺寸更大也更重的双发喷气式飞机。

  机体长度十六米,翼展也是十六米,机体空重十二吨,最大起飞重量二十六吨,最大载重量八吨,最大航程五千公里。

  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可以量产服役。

  这种飞机完成之后,原有的新战一型也不会失业,而是会形成高低搭配,用于不同类型的作战任务。

  轰炸机和运输机也按照同样的模式进行,在原有六发的入门级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研制更大规模的八发大型战略轰炸机,更大规模的战略运输机。

  预警机则在短期内不会再更新机体了,主要在发动机和无线电探测设备上努力更新换代。

  舰载机体系要继续研发更大力量的弹射器。

  朱简烜看了一眼测试中的新双发攻击机,这个更大载弹量和更大航程的家伙,看上去比单发的新战一型更显胖。

  前世的米格15、米格21、F86、F104这种瘦长飞机,在大明空军可能不会出现了。

  因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明的作战飞机会顺着这样的科技路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应该会搞出类似歼16的东西。

  始终会以攻击为主,稍微带点机动能力,也不是为了空战,而是为了更好操控。

  不过比早期喷气机更为瘦长的东西却已经出现了,那是火箭和火箭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

  导弹的研发本来是与涡轮发动机同步展开的,后来被分出去单独设立了一个项目组。

  这个项目组下面又分了三个小组,分别研发火箭和火箭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

  火箭弹的结构最为简单,很快就完成了技术验证,进入了功能开发阶段,也很快就搞出了有实际成果。

  各种中小型的火箭弹,在最近几年陆续量产下线,开始在部队中小规模列装试用。

  大型火箭弹在军事上费效比不高,实际上是弹道导弹的载体。

  给火箭装上导引系统就变成导弹了。

  弹道导弹的发动机,会将导弹送到尽可能高的地方,并为导弹提供尽可能高的速度。

  在导弹的燃料用尽之后,依靠惯性飞向指定的目标。

  这种导弹的轨迹是个抛物线,与炮弹的轨迹非常的类似,所以被称为“弹道导弹”。

  弹道弹道的原理简单粗暴,早期导弹的最大速度很容易突破音速乃至两三倍音速,最大的难点是精准度控制。

  因为朱简烜提的目标很高,要求射程达到三百公里,同时散布维持在五百米以内。

  工程院在三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三百公里的最大射程,今年甚至实现了五百公里的射程。

  但是散布仍然在一公里以上,甚至如果出了故障的话,可能会飘到几十公里之外。

  朱简烜来工程院的时候,经常会问到这件事情的进度,如果有导弹发射实验,还会亲自去发射场观看。

  工匠们因此知道,朱简烜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

  今天朱简烜再次来到火箭导弹实验室,问起来最近有没有安排实验,郑复光就颇为懊恼的报告:

  “臣等有负圣上的嘱托,在大型导弹的技术上,始终不能取得足够的成果,因为没有新的好设想,所以没有实验计划。”

  朱简烜在这边轻轻点头:

  “嗯,精度这种东西,就是要靠经验积累的,慢慢的摸索就行了。

  “如果在这个方向上前进比较困难,也可以继续设计研发更大尺寸的导弹,继续提高导弹的最大射程。

  “突破一千公里,两千公里,五千公里,甚至八千一万公里。”

  郑复光听着就张大了嘴巴:

  “这……圣上恕罪,数千甚至上万公里的射程,在战术上……应该如何应用呢?

  “大型导弹的制造成本太高了,关键还是一次性的消耗品,臣担心军队没办法大规模使用。

  郑复光想说这一万公里有啥用,但是面对皇帝必须尽可能委婉的请教,而不是用质问和反问的语气。

  其实旁边的汪莱,以及周围的导弹实验室的工匠中,也有很多有着类似的想法。

  朱简烜微笑着环顾左右,看着聚在自己周围的工匠们:

  “应该有人考虑过……用火箭把观测仪器送到尽可能高的天空中去吧?

  “将拍摄设备,无线电通讯设备,都送到高空之中,观测地面上的情况,或者为地面提供通讯支持。

  “理论上,只要高度足够高,最少只需要三台设备,就能实现全球通讯。

  “关键是,如果设备足够多的话,就能实现人迹罕至区域的天地通讯,在沙漠和热带雨林以及深海之中都能够与外界联络。

  “这一项通讯功能非常重要,就算是成本巨大,也仍然要尽可能的实现。

  “弹道导弹能够达到数千上万公里之外,自然也能够将东西送到数千公里的高度,将战斗部换成通讯设备就行了。

  “将这些设备送到数千公里的高空,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上,它们能和月亮一样持续运转下去了。

  “既然弹道导弹的基本原理已经完成了验证,那么这个人造月亮实验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这些逻辑现场的工匠们都明白,只是大部分工匠没有负责相关研究,所以一时间没有想到可以这么做。

  但就像朱简烜所说的那样,也确实有很多工匠,已经有过类似的想法了。

  只是这个实验的难度很高,成本也同样高,关键是依赖的大型火箭还没有完成,还没有人正式提出要做这个实验。

  现在朱简烜直接提出来,这些有想法的工匠当场就欢呼起来了:

  “人造月亮?天地通讯?”

  “这项目太好了,这大型导弹确实不能不做了。”

  “有了这东西之后,我们就能真正实现无死角的全球通讯了。”

  “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啊?”

  “所以圣上早就有计划,这个大型弹道导弹,本来就是给人造月亮准备的?”

  朱简烜的大型导弹,当然不只是为了发卫星用的,还要用来搭载真正的大杀器的,裂变甚至聚变类型的原子能武器。

  一次性的大型导弹,用常规弹头攻击敌人当然很不划算,费效比也非常难看,但换成核弹头就值得了。

  放射性元素和裂变理论的相关的研究其实早就开始了,只不过高度保密而且进展缓慢。

  朱简烜也没有公开去提这些事情,把火箭搭载的卫星换成核弹头,就能迅速转化成战略导弹了,两者之间没有技术隔阂。

  朱简烜继续按照发卫星的目标去安排计划:

  “直接成立一个人造月亮项目组,暂时挂在弹道导弹的项目组下面,与导弹项目组一起设计大型火箭和导弹。

  “同时还是设计自动化的通讯天地通讯设备,在导弹能量足够之后开始发射实验。

  “今年应该是做不了什么了,不过大家可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讨论和分析一下,这个实验具体应该怎么实现。

  “有相关知识也想参加这个项目组的人,也可以直接找李锐或者汪莱报名。

  “过年之后会有正式的圣旨下来。”

  一群工匠们赶紧拱手躬身答应着:

  “臣等遵命。”

  朱简烜说完弹道导弹的事情,就去看了现在的巡航导弹,这些尺寸较小的东西,可以放在工程院的室内试验场里面。

  巡航导弹可以算是一种一次性的无人机。

  历史上的早期巡航导弹看上去就是个小飞机,早期的巡航导弹实验就是给飞机装上了导航系统。

  朱简烜就算是有先见之明,也没有办法完全跳过这个阶段。

  因为把早期导弹做的像飞机,可以利用现有的飞机产业积累的数据和生产能力。

  大明的导弹实验也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在传统的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上验证导弹的导引头效果。

  等喷气式飞机实验成功之后,再转到喷气式飞机上继续调整,尽可能缩小尺寸和机翼以及尾翼的尺寸。

  这样一种早期巡航导弹就这么设计出来了。

  现在大明刚刚服役的第一代巡航导弹,也是一个颇为小巧的飞机外形。

  不过相对飞机而言翅膀更小,没有驾驶舱的机体也变得更加圆润,看上去胖乎乎没有什么威胁。

  这种巡航导弹重量将近三吨,射程只有四十公里,飞行速度为每小时八百公里。

  放在新世纪当然啥都不是,但在这个世界是绝对的黑科技。

  而且这东西在天工十年的这批科研项目中,也是完成时间最晚的那一批。

  因为它需要由无线电探测设备也就是雷达来引导攻击。

  只能在“雷达”诞生之后,才能完成最后的验证,现在才刚刚进入量产阶段,还没有正式交付军队。

  对于巡航导弹,朱简烜的指示就简单了,每一样都不好做,追求更远、更快、更准。

  然后就去了雷达实验室,雷达在朱简烜前世是个音译词,但是音译的时候也加入了一点含义对应。

  雷可以对应电,达可以对应通达,而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电波发射出去,到达目标之后反射回来。

  通过这个发射和接收过程,计算出目标所在的位置,以及可能有的其他信息。

  雷达这个词,也勉强能够对应上这些功能。

  日本人用的“电探”虽然更加准确,但是听起来显然不如雷达大气。

  大明正式开始研究这种设备的时候,正式官方称呼是无线电探测设备,但朱简烜偶尔会下意识的称其为雷达。

  雷达这个称呼也被不少工匠学了去,工匠们之后还自觉的做了一些解读,觉得这个称呼很合适。

  朱简烜知道之后,也不介意继续用雷达这个称呼了,只要不会误解就行。

  朱简烜给雷达实验室下了一些新的指示,根据电波的反射原理探索超视距雷达的可行性。

  原始类型的雷达,发射的电波是直来直去的,而地球表面是弧形的。

  电波无法超越地平线,探测距离自然也无法超越地平线,最大探测距离与肉眼的理论最大可见距离是一样的。

  根据雷达距离地面的高度,可观测距离在三十到四十公里之间。

  但电波其实是可以反射的,短波无线电就是依靠反射,将信号直接传遍全球的。

  利用电波反射的原理,就有可能探测到地平线之后的事物,成功之后就能制造超视距雷达了。

  至于更加复杂精密的相控阵雷达,至少得再等下个十年再考虑了。

  要在晶体管和计算机上继续积累经验。

  按照朱简烜的直接引导,计算机实验室的工匠们,首先电子管完成了二进制通用计算验证,同时也制造出了晶体管。

  然后正式的设计就直奔晶体管计算机路线了,没有在电子管计算机这条路上过多的停留。

  现在已经制造出来的大型计算机,每秒运算次数达到了十万次。

  按照朱简烜自己的判断,大明现在的计算机水平,大概相当于前世美国五十年代,中国六十年代。

  但是,现在摆在朱简烜面前的计算机,已经拥有了图像显示器,还拥有键盘和鼠标。

  这些划时代的输入和输出工具,因为朱简烜的直接提示,被早早的连接到了计算机上,或者是早早的制作了出来。

  这种计算机已经不再完全依赖纸带输入和输出了,操作便利程度已经达到七十年代了。

  朱简烜看着现场的工匠操作了一会儿机器,然后就专门带着计算机实验室的相关工匠,给他们下大了新的指示和提醒。

  他们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去搞硅晶半导体集成电路,朝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方向跑步前进。

  朱简烜希望自己去世之前,能体验到前世新世纪水平的个人计算机。

  至少应该能够在电子计算机上打游戏了。

  在前世的历史上,IBM7090计算机发布,到暗黑破坏神2发布,之间隔了大概四十一年左右。

  大明有自己的直接引导,能够避开一些典型的弯路,还有集天下之力攻关。

  大明的计算机产业发展速度,应该能比前世历史上更快,这四十一年的路程应该能压缩到三十年以内。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不革命,大明不革命最新章节,大明不革命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