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供精彩。
所以如何定性宋光兰这个人,实在是有些说不清的,你不能单以事情的表面下论断。据宋光兰本人对大勇说,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闻知官军攻打登州,他便立即和投降叛军的原登州府县官员合谋开城内应官军,因此他们是有功的,大大有功,若不是他们,登州恐怕也不会如此容易就被官军收复。
这等说辞,大勇自然是不信的,也不会理睬,在他看来,这等说辞和那“墙头草”绝对是有的一比的。但是锦州军征战有余,治理地方却是不行,且初来乍到,没有帮地头蛇帮着整治还真不行。为了登州的稳定,大勇采取了权宜之策――和这些降官合作。要不这么办,他只能把手下那些只会杀人的武将们派出去充任民政官,如此,怕登州城中立时就要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了吧。
为了登州尽快安定下来,大勇当断则断和宋光兰等降官合作,不仅拨了两百人临时作为登州府的差役,还给了他们几万两银子作经费,另外原府县衙门的吏员只要没死的都官复原职,就指着他们将登州这个烂摊子迅速收拾起来,让大勇西征无后顾之忧。
宋光兰等人做得也不错,至少,在大勇率部出征莱州这段时间内,登州城中的一应事务都被他们料理得有条不紊,还能抽调出一批粮食供应前方,着实被大勇好好夸讲了一番。
等到大勇带着几万叛军回到登州,这些早已被大明吏部除名的官员们任务便更加重了。他们不但要执行大勇将境内百姓集中迁到登州的命令,还要负责发放赈济粮的任务,另外还要统计屯田所需的土地和工具缺口,并且还要维持城内的治安,隔三差五还要接受大勇的新指令,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也真是难为他们了,要知道这些个官员在竭力操持大勇交待的差事时,可都对自己的脑袋是否能够保住提心吊胆,便可知他们心中的压力有多大。
监军道王徵是个苦命人,这苦命人倒不是说他自幼家贫,寒窗苦读、家有寡母,从小饱受乡邻欺压什么的,而是说他运气不好。他的确是运气不好,天启四年科举中第,二甲十一名,按惯例他这名次应是进翰林院的,次一点也应该进科道,结果他却是直接被外放出京当了个知县。
有明一代,这内阁学士多是从翰林院出来的,六部重臣也都有翰林院的经历,所以世人说翰林院虽乃清贵衙门,但只要进去,日后总有出头之日,运气够好,将来都是要入阁拜相的。那科道虽说比翰林院差了点,但都察院也好,六部给事中也好,做得好了,往往一封弹章就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名声大了,巡抚巡按都不是痴想,算起来对进士出身的官员也是出人头地的一个捷径。可惜王徽实在是命不好,二甲十一名最后竟然翰林院进不去,科道也进去,六部主事也轮不到,直接给外放出京当知县了,还是放在山东一个下等县。这对堂堂二甲十一名的王徽而言着实是个晴天霹雳了。
世上总有不甘心的人,但凡是有进取之心的人,都不会安于现有的环境,总想着往上攀爬,让自己日子过得更好些。这王徽便是一个不安份的人。当知县时,他样样做得比同僚好,官声颇佳,吏部的年终考核年年也是上上,省里和府里对他也是颇多赞许,上官们难得的没有打压这个苦命的进士。就这样,在他的不断拼搏下,凭着过硬的政绩终是脱了七品官服,先换了六品同知袍服,紧接着又换上了五品的监军道绿袍,成了登莱境内仅次于巡抚孙元化、登莱道宋光兰的三号大员。
登莱巡抚衙门是新设不假,但却是重镇,系着关外大明军镇的命脉,又提着东江诸岛,对东虏有牵制作用,因此虽是只辖两府,但朝廷对它的重视却是很大的。当初巡抚孙元化说要练军便练军,说要买炮便买炮,说要募兵便募兵,军政大权是一手抓,要粮食,朝廷给;要银子,朝廷给;要人,朝廷也给。一句话,只要孙元化报到朝廷的,朝廷无一不准。如此放权,连带着登莱的官员们也都是跟着显赫起来。
王徽这个监军道更是意气风发,本职工作做得是尽力尽力,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凭着登莱的功绩升任他省布政,尽而再成封疆大吏,如此也算不负十年寒窗之苦,光宗耀祖了。岂料上天和他开了个玩笑,正飞黄腾达之时却平地响起惊雷,孔有德叛乱了!
这一叛乱把个登莱上下美梦击得粉碎,辛辛苦苦操持起来的家当全作了他人嫁衣,除了那些宁死不降的官员外,大多数登莱的官员都在叛军屠刀的威吓下变节,摇身一变成了李九成大元帅府节制下的登莱新贵。
王徽本不想降,他也想杀身成仁,全了自己名节,可是事到临头,那绳子终是套不到脖子上去。再加上宋光兰等人的极力苦劝,王徽还是没过得了心头那坎――咬牙降了。
从朝廷官员变成乱臣贼子,这个打击对王徽可是致命的,他再惜命,也不可能瞬间转换角色,死心塌地的跟着叛军走,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王徽虽然接受了李九成授予他的登莱布政使一职,但却是天天窝在家里借酒消愁。这一醉,直到锦州军攻破登州方结束。
打开城门望见官军大旗时,王徽心中酸甜苦辣都有,真是百感交集,难以言语。和他同样心情复杂还有知府吴维城,同知贾名杰,知县宋诚等人。
悔恨、愧疚,急于赎罪,是眼下登州城中原来那些官员共同的心情。宋光兰领着一众“大人们”已经不止一次要求见大勇了,但每回都被大勇以公务繁忙推脱,只要他们安心办差就可,其他的别想那么多。
事关身家性命,有几人能洒脱的?大勇轻松一句话,这些大人们却不敢真就信了。本来就对大勇那句“贼逆伏诛之日,便是尔等重见日月之日”的话怀疑,现下见大勇都不大理睬他们,众人更加是心中没底。
连着求见了三次,宋光兰他们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大勇,不等他们先开口询问大勇曾经答应他们向朝廷上疏证明他们反正功劳时,大勇先说话了,他道:“你们心里怎么想,本将都知道,要说本将不知道,那肯定瞎掰。不过现在本将说什么,你们心中都不会踏实,总要见到朝廷旨意下来,你们才能安心。所以本将也不想和你们多说什么,本将只想对你们说一句,变节不可怕,怕得是不知悔改。所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先前你们走错了一步,这会却是万不能错了。只要你们将本将吩咐的事情都做到了,本将便把话给你们摞这,朝廷断不会要了你们脑袋。至于你们是否还能在这登莱为官,却是要看你们自身了。我锦州军中,向来是有功就赏,有过就罚,若你们有功,本将自然会向朝廷请赏;若是有过,那却是饶无可饶的。尔等都明白了吗?”
所以如何定性宋光兰这个人,实在是有些说不清的,你不能单以事情的表面下论断。据宋光兰本人对大勇说,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闻知官军攻打登州,他便立即和投降叛军的原登州府县官员合谋开城内应官军,因此他们是有功的,大大有功,若不是他们,登州恐怕也不会如此容易就被官军收复。
这等说辞,大勇自然是不信的,也不会理睬,在他看来,这等说辞和那“墙头草”绝对是有的一比的。但是锦州军征战有余,治理地方却是不行,且初来乍到,没有帮地头蛇帮着整治还真不行。为了登州的稳定,大勇采取了权宜之策――和这些降官合作。要不这么办,他只能把手下那些只会杀人的武将们派出去充任民政官,如此,怕登州城中立时就要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了吧。
为了登州尽快安定下来,大勇当断则断和宋光兰等降官合作,不仅拨了两百人临时作为登州府的差役,还给了他们几万两银子作经费,另外原府县衙门的吏员只要没死的都官复原职,就指着他们将登州这个烂摊子迅速收拾起来,让大勇西征无后顾之忧。
宋光兰等人做得也不错,至少,在大勇率部出征莱州这段时间内,登州城中的一应事务都被他们料理得有条不紊,还能抽调出一批粮食供应前方,着实被大勇好好夸讲了一番。
等到大勇带着几万叛军回到登州,这些早已被大明吏部除名的官员们任务便更加重了。他们不但要执行大勇将境内百姓集中迁到登州的命令,还要负责发放赈济粮的任务,另外还要统计屯田所需的土地和工具缺口,并且还要维持城内的治安,隔三差五还要接受大勇的新指令,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也真是难为他们了,要知道这些个官员在竭力操持大勇交待的差事时,可都对自己的脑袋是否能够保住提心吊胆,便可知他们心中的压力有多大。
监军道王徵是个苦命人,这苦命人倒不是说他自幼家贫,寒窗苦读、家有寡母,从小饱受乡邻欺压什么的,而是说他运气不好。他的确是运气不好,天启四年科举中第,二甲十一名,按惯例他这名次应是进翰林院的,次一点也应该进科道,结果他却是直接被外放出京当了个知县。
有明一代,这内阁学士多是从翰林院出来的,六部重臣也都有翰林院的经历,所以世人说翰林院虽乃清贵衙门,但只要进去,日后总有出头之日,运气够好,将来都是要入阁拜相的。那科道虽说比翰林院差了点,但都察院也好,六部给事中也好,做得好了,往往一封弹章就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名声大了,巡抚巡按都不是痴想,算起来对进士出身的官员也是出人头地的一个捷径。可惜王徽实在是命不好,二甲十一名最后竟然翰林院进不去,科道也进去,六部主事也轮不到,直接给外放出京当知县了,还是放在山东一个下等县。这对堂堂二甲十一名的王徽而言着实是个晴天霹雳了。
世上总有不甘心的人,但凡是有进取之心的人,都不会安于现有的环境,总想着往上攀爬,让自己日子过得更好些。这王徽便是一个不安份的人。当知县时,他样样做得比同僚好,官声颇佳,吏部的年终考核年年也是上上,省里和府里对他也是颇多赞许,上官们难得的没有打压这个苦命的进士。就这样,在他的不断拼搏下,凭着过硬的政绩终是脱了七品官服,先换了六品同知袍服,紧接着又换上了五品的监军道绿袍,成了登莱境内仅次于巡抚孙元化、登莱道宋光兰的三号大员。
登莱巡抚衙门是新设不假,但却是重镇,系着关外大明军镇的命脉,又提着东江诸岛,对东虏有牵制作用,因此虽是只辖两府,但朝廷对它的重视却是很大的。当初巡抚孙元化说要练军便练军,说要买炮便买炮,说要募兵便募兵,军政大权是一手抓,要粮食,朝廷给;要银子,朝廷给;要人,朝廷也给。一句话,只要孙元化报到朝廷的,朝廷无一不准。如此放权,连带着登莱的官员们也都是跟着显赫起来。
王徽这个监军道更是意气风发,本职工作做得是尽力尽力,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凭着登莱的功绩升任他省布政,尽而再成封疆大吏,如此也算不负十年寒窗之苦,光宗耀祖了。岂料上天和他开了个玩笑,正飞黄腾达之时却平地响起惊雷,孔有德叛乱了!
这一叛乱把个登莱上下美梦击得粉碎,辛辛苦苦操持起来的家当全作了他人嫁衣,除了那些宁死不降的官员外,大多数登莱的官员都在叛军屠刀的威吓下变节,摇身一变成了李九成大元帅府节制下的登莱新贵。
王徽本不想降,他也想杀身成仁,全了自己名节,可是事到临头,那绳子终是套不到脖子上去。再加上宋光兰等人的极力苦劝,王徽还是没过得了心头那坎――咬牙降了。
从朝廷官员变成乱臣贼子,这个打击对王徽可是致命的,他再惜命,也不可能瞬间转换角色,死心塌地的跟着叛军走,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王徽虽然接受了李九成授予他的登莱布政使一职,但却是天天窝在家里借酒消愁。这一醉,直到锦州军攻破登州方结束。
打开城门望见官军大旗时,王徽心中酸甜苦辣都有,真是百感交集,难以言语。和他同样心情复杂还有知府吴维城,同知贾名杰,知县宋诚等人。
悔恨、愧疚,急于赎罪,是眼下登州城中原来那些官员共同的心情。宋光兰领着一众“大人们”已经不止一次要求见大勇了,但每回都被大勇以公务繁忙推脱,只要他们安心办差就可,其他的别想那么多。
事关身家性命,有几人能洒脱的?大勇轻松一句话,这些大人们却不敢真就信了。本来就对大勇那句“贼逆伏诛之日,便是尔等重见日月之日”的话怀疑,现下见大勇都不大理睬他们,众人更加是心中没底。
连着求见了三次,宋光兰他们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大勇,不等他们先开口询问大勇曾经答应他们向朝廷上疏证明他们反正功劳时,大勇先说话了,他道:“你们心里怎么想,本将都知道,要说本将不知道,那肯定瞎掰。不过现在本将说什么,你们心中都不会踏实,总要见到朝廷旨意下来,你们才能安心。所以本将也不想和你们多说什么,本将只想对你们说一句,变节不可怕,怕得是不知悔改。所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先前你们走错了一步,这会却是万不能错了。只要你们将本将吩咐的事情都做到了,本将便把话给你们摞这,朝廷断不会要了你们脑袋。至于你们是否还能在这登莱为官,却是要看你们自身了。我锦州军中,向来是有功就赏,有过就罚,若你们有功,本将自然会向朝廷请赏;若是有过,那却是饶无可饶的。尔等都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