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秋分。
距离第一次乾清宫议事已经过去了三天,朱启明也已经搬到了养心殿两天,养心殿虽小了点,却住着安心,不像乾清宫那样布满耳目,所有的内侍都是精挑细选的,保证忠心耿耿,杜绝了二五仔。
经过第一次乾清宫议事,大臣们暂时确实有所收敛,上疏也都是说些为国家大事,很少有无事生非和废话连篇的奏疏出现了。但没了这些,朱启明更头疼了,现在的奏疏基本上不是各地战事,就是哪哪闹了水旱灾,反正到了最后就是四个字:要钱要粮!
看完这些,朱启明不由得感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到处要钱要粮,国库空空如也,大臣们给指的路子只有一个,那就是—请发内帑!
内帑,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内库的私财,明神宗朱翊钧靠广派税监揽了不少内财,可惜朱常洛、朱由检父子俩被大臣们蛊惑,一出手就是百万内帑,朱启明估计现在也没多少内帑了,想到这,他对刘若愚吩咐道:“若愚,你明儿找些好手,去统计一下内库还有多少积蓄。”
“诺!”刘若愚不敢怠慢,他也看到了那一堆请内帑的奏疏,知道这么请下去内库迟早也得用尽,到时候自己的主子朱启明就难做事了。
朱启明又想起了一些事,继续吩咐道:“顺便把有多少皇庄也统计一下。”
皇庄即皇家庄园,明代皇庄据说始于明宪宗没收太监曹吉祥的35顷庄田,到了武宗时期达到巅峰,皇庄面积达到三万七千五百多顷,虽然后来嘉靖皇帝将一部分皇庄改为官田,但依然由太监直接收取皇庄子粒或子粒银,实际上仍属于皇帝产业。
朱启明要统计皇庄的目的既不是要做好人发还各州县,也不是昧着良心要加税,他是准备用这些田产生钱!
明末清初处于小冰河期,气候异常,水旱灾害频繁,粮食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一个地方一旦受灾,粮价必然疯涨,粮商们自然挣得盆满钵满。朱启明也想挣这个钱,不过他跟那些赚黑心钱的粮商们不同,他不是要囤货居奇,而是要靠量取胜!
有人可能要问,同是处在小冰河期,粮食生产不稳定,你朱启明凭什么就敢保证产量?!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穿越者优势!
朱启明是穿越者,他知道明末番薯和土豆,甚至包括玉米都已经传入中国,相较于中国传统农作物,这几样外来农作物可谓优势巨大,其一,适应性强,中国境内无论南北均可种植;其二,产量大,尤其是番薯,康乾盛世被称为“番薯盛世”不是没原因的;其三耐寒耐旱,这方面番薯虽然表现欠佳,但土豆和玉米的表现却很强势;其四,耐贫瘠,这方面玉米表现最为抢眼,土豆和番薯也有不俗表现。
拥有这么多的优势,只要大面积种植,其产量将会相当可观,这也是朱启明敢于挑战传统粮商的底气所在,可能又有人问,这些农作物大明的百姓不认可怎么办?想多了,饥饿到一定程度,树皮都是香的!
朱启明不光要挣钱,还要用这种方式将这些农作物普及开来,让更多的百姓接受这些农作物并去种植这些农作物,从而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灾荒问题,避免农民起义全面爆发。
当然,这一切现在也只存在于朱启明心中,此时已近冬季,一切只能等明年再去实验了。
将试种农作物的事先放一边,朱启明又想到了财政问题,明朝后期的财政一直处在崩溃边缘,有钱人不用纳税,穷人又没有钱纳税,国库长期空空如也,一到用钱的时候就只好由皇帝自己掏腰包!崇祯就是例子,内库花干净只好去求大臣,结果大臣们个个都是铁公鸡,宁可亡国也不愿掏钱,结果倒是便宜了李自成,一顿拷掠拷出数千万两金银。
一想到举国上下的豪贵们享受着国家福利,嘴上也说着忠君爱国,背地里却损事做绝,朱启明的火就蹭蹭地往上窜,压都压不住,心中骂道:“一帮寄生虫,活该被李自成和满清收拾!”
骂过之后,朱启明又开始犯起愁来,该怎么解决财政问题呢?现在就实行官商一体纳税是不可能的,估计还没等收钱呢,就得开始内战!加征商税,别说东林党不答应,其他党也不会答应,除非朝中全是帝党!想到这,他突然怔住,失声道:“对啊,帝党!”
朱启明一直以来只想着消灭党争,却忘了帝党也是党,阉党其实不就是帝党吗,历史上这些人被称为阉党还不是为了尊者讳,实质上这些人就是在为皇帝办事,帝制时代皇帝是没错的,国家出了问题都是因为奸臣当道!奸臣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因为皇帝宠幸!
想到关键的朱启明心情大好,立即着手将能想到的阉党成员名单写了下来,接下来将尽快安排这些人到实权部门,只要有这些人的支持,还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至于到最后这些工具人结局如何,那就看他们各自的表现了。
匆匆写下几个名字,葛九思进来通报:“万岁爷,您要见的茅元仪和卢象升来了,现在午门外候着呢。”
这两个大神终于来了!朱启明闻言大喜,从三天前议定养心殿承事郎的事后,当天他就签了敕书,一直心心念想见见这几个未来的心腹,结果直到今天才来了茅元仪和卢象升两人。
“快宣!”
“诺!”
不多时,葛九思去而复返,奏道:“万岁爷,茅、卢二人已在殿外侯旨。”
“宣!”
朱启明并没有在养心殿正殿召见二人,而是在东暖阁召见了二人,反正以后都是要在养心殿当秘书的,这样显得亲近些。
片刻功夫,茅元仪和卢象升进了东暖阁,跪地行礼道:“臣茅元仪、卢象升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朱启明微笑道:“平身吧,以后在养心殿办事不用这么繁文缛节,作个揖或者鞠个躬就可,听说泰西诸国流行这个,西学馆都准备开了,这个咱们也可以学习学习。”
二人也听说了朱启明在乾清宫召开“座谈会”的事,对朱启明的决定倒也没觉得多不可思议,当下也接受了。
待二人起身,朱启明这才仔细打量了一下二人。茅元仪个头不高,皮肤白皙,一看就是江南水乡那种富家公子哥。卢象升则不同,虽也是生长在江南水乡,但他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皮肤略黑,一看就是习武之人,史书上说其练功的大刀有一百多斤,现在看来,朱启明有点相信并非虚言了。
朱启明将心思收回,对茅元仪说道:“朕听闻止生(茅元仪的表字)辑有《武备志》一书,朕却一直无缘拜读,不知止生可否送朕一本?”
朱启明特意称呼茅元仪的字,让茅元仪很受感动,他赶忙说道:“臣惶恐!《武备志》乃臣仓促辑成,万不敢有误圣听。”
“止生不必自谦,朕闻《武备志》乃是集合了历代兵法理论、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就连孙学士都推崇备至,止生不可妄自菲薄,下次再来务必给朕带一本过来!”朱启明准备编写新军章程,手头上总得有些现在的兵书著作做参考,《武备志》这样的好书必须要用的。
朱启明已经说到这份上,再拒绝就有点给脸不要脸了,茅元仪恭敬回道:“臣遵旨!”
距离第一次乾清宫议事已经过去了三天,朱启明也已经搬到了养心殿两天,养心殿虽小了点,却住着安心,不像乾清宫那样布满耳目,所有的内侍都是精挑细选的,保证忠心耿耿,杜绝了二五仔。
经过第一次乾清宫议事,大臣们暂时确实有所收敛,上疏也都是说些为国家大事,很少有无事生非和废话连篇的奏疏出现了。但没了这些,朱启明更头疼了,现在的奏疏基本上不是各地战事,就是哪哪闹了水旱灾,反正到了最后就是四个字:要钱要粮!
看完这些,朱启明不由得感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到处要钱要粮,国库空空如也,大臣们给指的路子只有一个,那就是—请发内帑!
内帑,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内库的私财,明神宗朱翊钧靠广派税监揽了不少内财,可惜朱常洛、朱由检父子俩被大臣们蛊惑,一出手就是百万内帑,朱启明估计现在也没多少内帑了,想到这,他对刘若愚吩咐道:“若愚,你明儿找些好手,去统计一下内库还有多少积蓄。”
“诺!”刘若愚不敢怠慢,他也看到了那一堆请内帑的奏疏,知道这么请下去内库迟早也得用尽,到时候自己的主子朱启明就难做事了。
朱启明又想起了一些事,继续吩咐道:“顺便把有多少皇庄也统计一下。”
皇庄即皇家庄园,明代皇庄据说始于明宪宗没收太监曹吉祥的35顷庄田,到了武宗时期达到巅峰,皇庄面积达到三万七千五百多顷,虽然后来嘉靖皇帝将一部分皇庄改为官田,但依然由太监直接收取皇庄子粒或子粒银,实际上仍属于皇帝产业。
朱启明要统计皇庄的目的既不是要做好人发还各州县,也不是昧着良心要加税,他是准备用这些田产生钱!
明末清初处于小冰河期,气候异常,水旱灾害频繁,粮食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一个地方一旦受灾,粮价必然疯涨,粮商们自然挣得盆满钵满。朱启明也想挣这个钱,不过他跟那些赚黑心钱的粮商们不同,他不是要囤货居奇,而是要靠量取胜!
有人可能要问,同是处在小冰河期,粮食生产不稳定,你朱启明凭什么就敢保证产量?!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穿越者优势!
朱启明是穿越者,他知道明末番薯和土豆,甚至包括玉米都已经传入中国,相较于中国传统农作物,这几样外来农作物可谓优势巨大,其一,适应性强,中国境内无论南北均可种植;其二,产量大,尤其是番薯,康乾盛世被称为“番薯盛世”不是没原因的;其三耐寒耐旱,这方面番薯虽然表现欠佳,但土豆和玉米的表现却很强势;其四,耐贫瘠,这方面玉米表现最为抢眼,土豆和番薯也有不俗表现。
拥有这么多的优势,只要大面积种植,其产量将会相当可观,这也是朱启明敢于挑战传统粮商的底气所在,可能又有人问,这些农作物大明的百姓不认可怎么办?想多了,饥饿到一定程度,树皮都是香的!
朱启明不光要挣钱,还要用这种方式将这些农作物普及开来,让更多的百姓接受这些农作物并去种植这些农作物,从而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灾荒问题,避免农民起义全面爆发。
当然,这一切现在也只存在于朱启明心中,此时已近冬季,一切只能等明年再去实验了。
将试种农作物的事先放一边,朱启明又想到了财政问题,明朝后期的财政一直处在崩溃边缘,有钱人不用纳税,穷人又没有钱纳税,国库长期空空如也,一到用钱的时候就只好由皇帝自己掏腰包!崇祯就是例子,内库花干净只好去求大臣,结果大臣们个个都是铁公鸡,宁可亡国也不愿掏钱,结果倒是便宜了李自成,一顿拷掠拷出数千万两金银。
一想到举国上下的豪贵们享受着国家福利,嘴上也说着忠君爱国,背地里却损事做绝,朱启明的火就蹭蹭地往上窜,压都压不住,心中骂道:“一帮寄生虫,活该被李自成和满清收拾!”
骂过之后,朱启明又开始犯起愁来,该怎么解决财政问题呢?现在就实行官商一体纳税是不可能的,估计还没等收钱呢,就得开始内战!加征商税,别说东林党不答应,其他党也不会答应,除非朝中全是帝党!想到这,他突然怔住,失声道:“对啊,帝党!”
朱启明一直以来只想着消灭党争,却忘了帝党也是党,阉党其实不就是帝党吗,历史上这些人被称为阉党还不是为了尊者讳,实质上这些人就是在为皇帝办事,帝制时代皇帝是没错的,国家出了问题都是因为奸臣当道!奸臣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因为皇帝宠幸!
想到关键的朱启明心情大好,立即着手将能想到的阉党成员名单写了下来,接下来将尽快安排这些人到实权部门,只要有这些人的支持,还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至于到最后这些工具人结局如何,那就看他们各自的表现了。
匆匆写下几个名字,葛九思进来通报:“万岁爷,您要见的茅元仪和卢象升来了,现在午门外候着呢。”
这两个大神终于来了!朱启明闻言大喜,从三天前议定养心殿承事郎的事后,当天他就签了敕书,一直心心念想见见这几个未来的心腹,结果直到今天才来了茅元仪和卢象升两人。
“快宣!”
“诺!”
不多时,葛九思去而复返,奏道:“万岁爷,茅、卢二人已在殿外侯旨。”
“宣!”
朱启明并没有在养心殿正殿召见二人,而是在东暖阁召见了二人,反正以后都是要在养心殿当秘书的,这样显得亲近些。
片刻功夫,茅元仪和卢象升进了东暖阁,跪地行礼道:“臣茅元仪、卢象升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朱启明微笑道:“平身吧,以后在养心殿办事不用这么繁文缛节,作个揖或者鞠个躬就可,听说泰西诸国流行这个,西学馆都准备开了,这个咱们也可以学习学习。”
二人也听说了朱启明在乾清宫召开“座谈会”的事,对朱启明的决定倒也没觉得多不可思议,当下也接受了。
待二人起身,朱启明这才仔细打量了一下二人。茅元仪个头不高,皮肤白皙,一看就是江南水乡那种富家公子哥。卢象升则不同,虽也是生长在江南水乡,但他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皮肤略黑,一看就是习武之人,史书上说其练功的大刀有一百多斤,现在看来,朱启明有点相信并非虚言了。
朱启明将心思收回,对茅元仪说道:“朕听闻止生(茅元仪的表字)辑有《武备志》一书,朕却一直无缘拜读,不知止生可否送朕一本?”
朱启明特意称呼茅元仪的字,让茅元仪很受感动,他赶忙说道:“臣惶恐!《武备志》乃臣仓促辑成,万不敢有误圣听。”
“止生不必自谦,朕闻《武备志》乃是集合了历代兵法理论、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就连孙学士都推崇备至,止生不可妄自菲薄,下次再来务必给朕带一本过来!”朱启明准备编写新军章程,手头上总得有些现在的兵书著作做参考,《武备志》这样的好书必须要用的。
朱启明已经说到这份上,再拒绝就有点给脸不要脸了,茅元仪恭敬回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