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一听,毫不犹豫道:“臣写这些书稿便是为了能为朝廷所用,造福百姓,而皇上此举正是利国利民的仁举,臣岂会藏私,臣替天下苍生谢皇上圣恩!”
朱启明笑道:“哈哈,这下沾了先生的光了!”
徐光启心中一扫来之前的阴霾,趁机提议道:“臣请皇上下旨推广番薯种植,此物南北皆可种植,对土地肥力需求不高,且极为高产,是应对饥荒之良品。”
朱启明一时竟有遇到知己的感觉,微笑道:“徐先生所虑深远,真国之栋梁!不过我听说还有两种从亚美利加洲来的农作物,它们也很高产,且更易种植,不知徐先生可知晓?”
徐光启倒是没怎么关注,实话实说道:“臣一时想不到是何物,请皇上明示。”
朱启明解答道:“一种大概叫叫洋芋或番芋,还有一种叫做玉麦或玉蜀黍。土芋可在北方也可一年可种植两季,产量未必会低于番薯。而玉蜀黍产量虽不及番薯和洋芋,但其生命力顽强,非常适合贫瘠的山区以及寒冷的辽东地区种植,此物与麦、稻一般,晒干后可长期储存,可做主粮。”
徐光启听完,一脸不可思议的神情,他想破脑袋也想不透生在皇宫禁内的朱启明是如何知道这么多的,忍不住询问道:“皇上怎会知道这些?”
朱启明非要显摆,这下被人质疑,立马老实了,心虚地解释道:“书上看的,还有一些从泰西人那儿听来的。”
还算合理,徐光启勉强相信了这个解释,说道:“臣也大略知道了这两种作物,玉蜀黍在《本草纲目》中便有记载,但此二物在大明种植极少,皆因不知该如何食用,据说那个洋芋人吃了甚至会发生中毒的情形,因此更少有种植,偶有种植也是当做药用。”
“发芽了呗!”朱启明很想把这句话说出来,但又怕后面解释不清,只好话到嘴边又咽下去,改口道:“这些都不是难事,既然亚美利加洲的百姓以此为食,那咱们可以招募一些过来,让他们教咱们大明的百姓如何储藏和食用便是。”
徐光启一时没明白,问道:“亚美利加洲离大明不知几万里,如何招募?”
“找泰西人啊!”大神终于有不会做的题了,朱启明有些得意洋洋。
徐光启恍然,是啊,找泰西人啊,他们有那本事,可以绕着地球航行一圈,世界上恐怕没有他们去不到的地方了,他忍不住夸赞了一句:“皇上天纵英才,此举百姓之福!”
朱启明快飘了,努力平复了一下心情,才再次向徐光启说道:“不瞒徐先生,为了百姓接受这些新作物,我准备明年开春在皇庄先行试种,到时候还要麻烦徐先生帮介绍一些懂行之人协助。”
徐光启自然义不容辞:“臣遵旨!臣回去便写信给几个故旧,让他们派好手来京,听候皇上差遣。”
“那多谢徐先生了!”朱启明客气了一下,随即话锋一转,问道:“徐先生精通西学,又与泰西人多有接触,可知泰西诸国因何而兴?”
徐光启纠结了一下,如实回道:“回皇上,臣以为西方乃是因商而兴。”
徐光启的回答,朱启明并没觉得惊讶,明末是第一次西学东渐的高峰期,许多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比鸦片战争时中国人对西方了解的深,徐光启是这个时代西学研究的佼佼者,若是不熟悉西方的情况,才是让人惊讶呢。
朱启明赞成道:“徐先生所言极是,商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下于农业,农业是一个国家安定的必要保证,商业则可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条件。隆庆开关以来,民间海贸发迅速,不仅富裕了很多大明百姓,朝廷也获益匪浅,这便是商业带来的好处。”
“正是如此,臣听闻泰西红毛国其地不过我朝顺天府大小,却是泰西一强国,皆因其国商贸发达,有足够多的银钱装备步卒和水师,故而强如佛郎机国也要畏其三分,不敢贸然兴兵侵犯。”
“这个我也有所耳闻。”天启当然知道尼德兰是哪个国家,十七世纪的“海上马车夫”可不是吹出来的,据说现在全世界一共两万艘海船,有一万五千艘都是他们的。
“我有意扩大与海外的贸易,同时再放开一部分经商限制,徐先生以为如何?”图穷匕见,朱启明终于将他内心的想法说了出来。
徐光启虽知商业的好处,却觉得放开经商限制有些不妥,他提醒道:“皇上,这商人们无利不图,若是放开限制,恐怕会霍乱朝纲啊。”
朱启明呵呵一笑,说道:“若说不为利者,恐怕还没有出生呢!商人们千辛万苦将各色货物贩往各地,无利可图谁还会做?其实商人们挣着钱,朝廷也跟着挣钱,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当然,先生说的也不可不防,有些限制还是要有的,比如商人从政等,尤其是官商勾结更是要严厉控制和惩治,决不允许某些官员成为不良商人的保护伞!”
徐光启可没有那么自信,他再次提醒道:“皇上,若扩大海贸,放宽经商限制,必定会滋生大量的官商勾结事件,该如何处理?”
朱启明也清楚官商勾结再过一千年恐怕也难以根治,不能去本,但不意味着不能去标,他想了想,说道:“这就要靠出台律法加以震慑,同时还要扩大都察院的规模,提高对各级官员的监察力度了。”
这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徐光启自然也明白,他接着询问道:“皇上有具体打算吗?”
朱启明想了下,说道:“暂时有些两个不成熟的想法,说与徐先生也无妨,不过此事还不宜外传,徐先生可不要害我啊!”
“臣不敢!臣只当今日没听过皇上说此事!”
朱启明点点头,将他所想说了出来:“其一,增加海贸口岸,除了现有的漳州、广州之外,我准备再开放宁波、上海、胶州、天津四处为海贸港口,允许外国商船入港交易,徐先生以为可行否?”
“可行!”徐光启松江府上海县人,自然乐见上海成为商贾云集的繁荣之地,他相信其他三地籍贯的官员也会支持这一条,朱启明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沿海每个布政使司一家一个,以求减少阻力。
朱启明接着说道:“其二,设置海关总署取代市舶司,统一管理与夷人贸易,稽查走私,征收关税。”
明初市舶司没有收税权,收税权归地方政府,万历皇帝虽然将收税权“抢”到了由太监管理的市舶司,但不久收税权又落到了牙行手里,形成了包税制。外商来华贸易,要通过牙行的代理,牙行掌握了外贸的经营权,他们以舶商代表的身份,巧取豪夺,上下舞弊,报官纳税的货物,不过十之二三而已,市舶司形同虚设,早就该裁撤了。
朱启明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只不过后来和茅元仪聊天的时候才知道的,因此才有了建立海关总署的想法。
面对这第二条,徐光启没有立即响应,而是沉思良久才面带忧虑道:“改市舶司为海关总署倒无不妥之处,可这稽查走私,征收关税的事,臣以为不妥!”
朱启明疑问道:“何处不妥?”
徐光启直言不讳:“皇上欲效仿神宗显皇帝设税监吗?”
朱启明恍然,忙解释道:“徐先生误会了,朕不是要设税监,这海关总署归户部,税收也进国库。”
徐光启这才放心,说道:“若是如此,臣以为可行。”反正他跟牙行的人也没有瓜葛,这话说的倒是不含糊。
朱启明也知道徐光启同意不代表外面那些大臣也会同意,不过只要有支持者就好办,慢慢跟反对者磨呗,反正新军没有眉目之前,这些政策也不会执行下去。
朱启明笑道:“哈哈,这下沾了先生的光了!”
徐光启心中一扫来之前的阴霾,趁机提议道:“臣请皇上下旨推广番薯种植,此物南北皆可种植,对土地肥力需求不高,且极为高产,是应对饥荒之良品。”
朱启明一时竟有遇到知己的感觉,微笑道:“徐先生所虑深远,真国之栋梁!不过我听说还有两种从亚美利加洲来的农作物,它们也很高产,且更易种植,不知徐先生可知晓?”
徐光启倒是没怎么关注,实话实说道:“臣一时想不到是何物,请皇上明示。”
朱启明解答道:“一种大概叫叫洋芋或番芋,还有一种叫做玉麦或玉蜀黍。土芋可在北方也可一年可种植两季,产量未必会低于番薯。而玉蜀黍产量虽不及番薯和洋芋,但其生命力顽强,非常适合贫瘠的山区以及寒冷的辽东地区种植,此物与麦、稻一般,晒干后可长期储存,可做主粮。”
徐光启听完,一脸不可思议的神情,他想破脑袋也想不透生在皇宫禁内的朱启明是如何知道这么多的,忍不住询问道:“皇上怎会知道这些?”
朱启明非要显摆,这下被人质疑,立马老实了,心虚地解释道:“书上看的,还有一些从泰西人那儿听来的。”
还算合理,徐光启勉强相信了这个解释,说道:“臣也大略知道了这两种作物,玉蜀黍在《本草纲目》中便有记载,但此二物在大明种植极少,皆因不知该如何食用,据说那个洋芋人吃了甚至会发生中毒的情形,因此更少有种植,偶有种植也是当做药用。”
“发芽了呗!”朱启明很想把这句话说出来,但又怕后面解释不清,只好话到嘴边又咽下去,改口道:“这些都不是难事,既然亚美利加洲的百姓以此为食,那咱们可以招募一些过来,让他们教咱们大明的百姓如何储藏和食用便是。”
徐光启一时没明白,问道:“亚美利加洲离大明不知几万里,如何招募?”
“找泰西人啊!”大神终于有不会做的题了,朱启明有些得意洋洋。
徐光启恍然,是啊,找泰西人啊,他们有那本事,可以绕着地球航行一圈,世界上恐怕没有他们去不到的地方了,他忍不住夸赞了一句:“皇上天纵英才,此举百姓之福!”
朱启明快飘了,努力平复了一下心情,才再次向徐光启说道:“不瞒徐先生,为了百姓接受这些新作物,我准备明年开春在皇庄先行试种,到时候还要麻烦徐先生帮介绍一些懂行之人协助。”
徐光启自然义不容辞:“臣遵旨!臣回去便写信给几个故旧,让他们派好手来京,听候皇上差遣。”
“那多谢徐先生了!”朱启明客气了一下,随即话锋一转,问道:“徐先生精通西学,又与泰西人多有接触,可知泰西诸国因何而兴?”
徐光启纠结了一下,如实回道:“回皇上,臣以为西方乃是因商而兴。”
徐光启的回答,朱启明并没觉得惊讶,明末是第一次西学东渐的高峰期,许多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比鸦片战争时中国人对西方了解的深,徐光启是这个时代西学研究的佼佼者,若是不熟悉西方的情况,才是让人惊讶呢。
朱启明赞成道:“徐先生所言极是,商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下于农业,农业是一个国家安定的必要保证,商业则可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条件。隆庆开关以来,民间海贸发迅速,不仅富裕了很多大明百姓,朝廷也获益匪浅,这便是商业带来的好处。”
“正是如此,臣听闻泰西红毛国其地不过我朝顺天府大小,却是泰西一强国,皆因其国商贸发达,有足够多的银钱装备步卒和水师,故而强如佛郎机国也要畏其三分,不敢贸然兴兵侵犯。”
“这个我也有所耳闻。”天启当然知道尼德兰是哪个国家,十七世纪的“海上马车夫”可不是吹出来的,据说现在全世界一共两万艘海船,有一万五千艘都是他们的。
“我有意扩大与海外的贸易,同时再放开一部分经商限制,徐先生以为如何?”图穷匕见,朱启明终于将他内心的想法说了出来。
徐光启虽知商业的好处,却觉得放开经商限制有些不妥,他提醒道:“皇上,这商人们无利不图,若是放开限制,恐怕会霍乱朝纲啊。”
朱启明呵呵一笑,说道:“若说不为利者,恐怕还没有出生呢!商人们千辛万苦将各色货物贩往各地,无利可图谁还会做?其实商人们挣着钱,朝廷也跟着挣钱,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当然,先生说的也不可不防,有些限制还是要有的,比如商人从政等,尤其是官商勾结更是要严厉控制和惩治,决不允许某些官员成为不良商人的保护伞!”
徐光启可没有那么自信,他再次提醒道:“皇上,若扩大海贸,放宽经商限制,必定会滋生大量的官商勾结事件,该如何处理?”
朱启明也清楚官商勾结再过一千年恐怕也难以根治,不能去本,但不意味着不能去标,他想了想,说道:“这就要靠出台律法加以震慑,同时还要扩大都察院的规模,提高对各级官员的监察力度了。”
这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徐光启自然也明白,他接着询问道:“皇上有具体打算吗?”
朱启明想了下,说道:“暂时有些两个不成熟的想法,说与徐先生也无妨,不过此事还不宜外传,徐先生可不要害我啊!”
“臣不敢!臣只当今日没听过皇上说此事!”
朱启明点点头,将他所想说了出来:“其一,增加海贸口岸,除了现有的漳州、广州之外,我准备再开放宁波、上海、胶州、天津四处为海贸港口,允许外国商船入港交易,徐先生以为可行否?”
“可行!”徐光启松江府上海县人,自然乐见上海成为商贾云集的繁荣之地,他相信其他三地籍贯的官员也会支持这一条,朱启明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沿海每个布政使司一家一个,以求减少阻力。
朱启明接着说道:“其二,设置海关总署取代市舶司,统一管理与夷人贸易,稽查走私,征收关税。”
明初市舶司没有收税权,收税权归地方政府,万历皇帝虽然将收税权“抢”到了由太监管理的市舶司,但不久收税权又落到了牙行手里,形成了包税制。外商来华贸易,要通过牙行的代理,牙行掌握了外贸的经营权,他们以舶商代表的身份,巧取豪夺,上下舞弊,报官纳税的货物,不过十之二三而已,市舶司形同虚设,早就该裁撤了。
朱启明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只不过后来和茅元仪聊天的时候才知道的,因此才有了建立海关总署的想法。
面对这第二条,徐光启没有立即响应,而是沉思良久才面带忧虑道:“改市舶司为海关总署倒无不妥之处,可这稽查走私,征收关税的事,臣以为不妥!”
朱启明疑问道:“何处不妥?”
徐光启直言不讳:“皇上欲效仿神宗显皇帝设税监吗?”
朱启明恍然,忙解释道:“徐先生误会了,朕不是要设税监,这海关总署归户部,税收也进国库。”
徐光启这才放心,说道:“若是如此,臣以为可行。”反正他跟牙行的人也没有瓜葛,这话说的倒是不含糊。
朱启明也知道徐光启同意不代表外面那些大臣也会同意,不过只要有支持者就好办,慢慢跟反对者磨呗,反正新军没有眉目之前,这些政策也不会执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