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十七日,在乾清宫的西配殿弘德殿中,躺着时日无多的万历皇帝。
如今的大明天子朱翊钧已经五十八岁了。古代人的寿命比现代人要短得多,他这个岁数已经算长寿的了。
今天朱翊钧自觉病情又恶化了,他急忙召见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尚书周嘉谟、李汝华、张问达、黄克缵、黄嘉善、侍郎孙如游等朝廷重臣和皇太子朱常洛、皇长孙朱由校、慈庆宫管事太监王安。众人向皇帝跪拜行礼,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朝太子摆了摆手,示意他靠前讲话,朱常洛马上走到床前跪在地上,朱翊钧见太子伏在床前心中一松,想说什么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一着急虚汗又冒了出来。常洛感觉到了,连忙抬头,见皇上正疼爱地看着自己,忍不住泪水涟涟:“父皇!父皇!”
“洛儿来了!”万历轻轻抚摸着常洛的脸,胡须已很长了,不由叹息:“洛儿都快四十岁了,朕都要老死了。”
“父皇——”
“洛儿,朕知道你有一批交谊很深的大臣,可是你要记住,君王的威严不能为他们所夺。只可惜郭正域英年早逝,如果由他来辅佐你的话,朕是放心的。”
郭正域曾经是太子朱常洛的讲师,他博览精通经史子集,有经世致用的学问,勇于任事,操守廉正。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帮助朱常洛保住太子之位。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文华殿的后殿里,朱常洛出阁读书之时,正值寒冬时节,屋里异常寒冷。伺候他的太监居然在另外一间屋里围着火炉聊大天,就是不给他生火取暖。
当时他穿的衣袍里只有一件普通的狐裘,因为天寒衣少,屋里没有生火,冻得他全身发抖,四肢麻木,直打喷嚏。讲官郭正域实在看不下去,大发雷霆,说:“天寒如此,为什么不给皇长子生火御寒?”太监们才慢慢腾腾出来生炉起火。
如果郭正域还活着,那他一定是朱常洛心目中内阁首辅的最佳人选。可惜他八年前就去世了,听到父皇对郭正域的肯定,朱常洛想到以前心酸的往事,不禁潸然泪下。
“都快四十岁的人了,还像个孩子。洛儿!你的大伴王安,他德才兼备又忠心耿耿,可做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还有,你一定要立郑贵妃为太后!”
“为什么?”
朱常洛听了大吃一惊,郑贵妃曾经屡次加害于他,如今却要让他立这个死对头为太后。
“洛儿,不要违抗父皇的旨意,这是朕的夙愿。”
“是,父皇,儿臣谨遵父命,立郑贵妃为太后。”
“最后一件事,洛儿!国库空虚、财政枯竭,东北战事尤其重要。父皇留下的内帑,用在辽饷上吧。洛儿!依靠精明强干的大臣收复辽东,你要好自为之。”
“父皇,儿臣一定会做到的。”
“好!好!好!”万历皇帝说着,目光转向了在场的其他人,他看到了朱由校,用颤抖的手指示意皇长孙到近前来。
朱由校走到前来,跪在地上,卑微地问道:“皇爷爷,孙儿来了。”
“好皇孙,你要多读书,要上进。”朱翊钧说完这些,他才想到已经年满十六岁的朱由校是一个大龄失学儿童,还没有出阁读书。
“孙儿,谨遵皇爷爷教诲。”朱由校恭敬地回答道。朱翊钧听完这话,心里感到一丝安慰,他疲惫地合上眼皮。
灰暗的灯光照着万历深陷的双眼,越显得颧骨高耸。往日肥胖的肌肤,似枯叶覆盖在干柴上,身躯更显得瘦小。望着这位垂死的老人,想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大臣们的心翻江倒海,不知什么滋味。
突然,万历连连呼喊:“张先生,张先生!《帝鉴图说》在哪呢?”原来皇上觉着他正在听张居正讲解。他集中精力听着,可怎么也听不清,一着急刚要叫,张居正不见了,站在眼前的原来是慈圣皇太后和王皇后。她们在宫后苑内品茗聊天,就是不理自己。
“母后!梓童!是我呀!”万历赶紧向她们跑过去,可是,宫后苑内突然雾蒙蒙一片,她们都失去了踪影。万历在迷雾中着急地寻找着,一着急猛回头,才发现大臣们跪在榻前。
“都平身吧!”万历定了定神,下达了他生命中最后一道谕旨:“常洛继承帝位,几位尽心辅佐太子,治理国家!”万历喘息了一下又用尽力气道:“拟诏去吧!”
众人都退下去了,弘德殿中只剩皇帝和几个照顾他的内侍宫娥。不多时,郑贵妃从大门进来,缓步走向皇帝的床边。万历见到她来到身边,紧紧握着郑贵妃的手,好久没认真看她了。身材臃肿,皮肤松弛,双眼透着无助与哀伤,当年活泼俏皮的小姑娘在哪儿?
万历笑了:“你看你,都满脸皱纹了。”
“几十年过去了,臣妾怎会不老呢!皇上!洵儿他……”
“常洛也是朕的孩子,朕已经让他继承大统了。况且,你不觉得洵儿反而更好吗?朕给了他两万顷土地、征不完的税金,绫罗绸缎、金银珠宝。且不说这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民间,也强过在这皇宫中受苦!”
“难道洵儿真的回不来了?”郑贵妃不是这么想的。
“你!”万历惋惜又痛苦地看着她,半晌道,“分手在即,朕最放不下你与洵儿。你出去吧!”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皇帝命令群臣出殿时,内阁首辅等重臣跟皇太子讲话。朱由校在这个空当儿跟慈庆宫管事太监王安搭话。
“王公公,由校有事请你帮忙。”
“皇长孙殿下折煞小人了,有什么吩咐,我尽力办好就是了。”
“我想让你给我找一个识文断字、知书达理的宦官来教我书法。皇爷爷身体病重,做孙子的想抄几本佛经给圣上祈福。“
“殿下的孝心感动天地,我今晚就能给你找一位能文善书的公公。”
“有劳公公了。”
当天晚上,王安推荐的太监来慈庆宫中朱由校的偏殿了。这位今年才三十六岁,长得又高又瘦,腰背像魏进忠公公一样挺拔,毫无驼背之态。
“拜见皇长孙殿下,小的名为刘时敏,是内书堂的宦官。”来教书的刘时敏介绍自己,他的声音很阳刚,不是那种不男不女的公鸭嗓。
“刘公公,你读书多吗?”
“殿下,奴在内书堂掌文书工作,熟读四书五经,略通经史子集、诗词文赋。奴喜好书法,最擅长楷书。”
“好,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就在宣纸上写几个字给我看看。写的好的话,你就是教我书法的先生了。”
房中的书桌上早已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刘时敏磨好了墨,舔饱了笔,在宣纸上笔走龙蛇。刘时敏书法仿效宋朝的蔡襄,笔法精劲。落笔于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雄俊不常。
朱由校看着刘时敏的书法,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一点都没有想到请来的书法老师如此厉害。从这天起,每天朱由校都要花两个时辰跟刘时敏学书法。刘时敏也没想到皇长孙的书法如此的拙劣。
就这样,朱由校从基础为零的状态学书法,在学书法的同时每天翻阅四书五经,了解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
不管是那个时代,最高统治者都是依靠官僚统治数以亿计的老百姓。如果官僚不能理解最高统治者的意图,再好的政策也贯彻不下去,或者就是到基层实施时变味儿了。
所以朱由校要把他从后世学到的先进思想用儒家的语言传播出去,这样文官们好接受一些。就这样,朱由校闭门修行传统文化的日子过了四天。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大明天子朱翊钧躺在弘德殿的御榻上,形容枯槁,眼睛半闭半睁,木雕泥塑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地府的召唤。
朱翊钧的能量已消耗殆尽,生命走向尽头,犹如白昼将进入黑夜。
老皇帝驾崩了。
皇太子朱常洛和到场的内阁首辅方从哲等大臣在弘德殿中嚎啕痛哭一番。接着抹干眼泪,大家一起议出三项决定:
一、立即八百里传邮,把讣告发布各地;
二、万历皇帝一应丧事礼仪由礼部遵祖制订出方案,呈上皇太子批准执行;
三、治丧期间,在京各衙门堂官一律在朝房值宿,不得回家;举国各地衙门就地设灵堂致祭,不必来京。
商量既定,内阁中书便按阁臣的意思斟酌词句写好告示,盖上内阁关防,命人送往京城各大衙门,传邮的事则由兵部施行。把这些要紧事忙完,已是掌灯时分。
平日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的内阁院子,如今各个楼座门口都挂起了灯笼——当然不是惯用的绣有“内阁”二字的大红宫灯,而是贴了一个黑色“奠”字的白纱西瓜灯。惨白的光芒衬出那几个黑色的“奠”字,院子里顿时充满了肃穆悲凉的气氛。
在方首辅的会客室,群臣们换下锦绣官袍,都穿着青衣角带的丧服。作为内阁首辅,方从哲有为万历皇帝写遗诏的资格,但是现在朝廷朋党之争极其严重,他需要与其他重臣好好商议一下。还好,大家对遗诏应该怎样写没有太大的分歧。当晚方从哲就把遗诏写好了。
如今的大明天子朱翊钧已经五十八岁了。古代人的寿命比现代人要短得多,他这个岁数已经算长寿的了。
今天朱翊钧自觉病情又恶化了,他急忙召见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尚书周嘉谟、李汝华、张问达、黄克缵、黄嘉善、侍郎孙如游等朝廷重臣和皇太子朱常洛、皇长孙朱由校、慈庆宫管事太监王安。众人向皇帝跪拜行礼,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朝太子摆了摆手,示意他靠前讲话,朱常洛马上走到床前跪在地上,朱翊钧见太子伏在床前心中一松,想说什么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一着急虚汗又冒了出来。常洛感觉到了,连忙抬头,见皇上正疼爱地看着自己,忍不住泪水涟涟:“父皇!父皇!”
“洛儿来了!”万历轻轻抚摸着常洛的脸,胡须已很长了,不由叹息:“洛儿都快四十岁了,朕都要老死了。”
“父皇——”
“洛儿,朕知道你有一批交谊很深的大臣,可是你要记住,君王的威严不能为他们所夺。只可惜郭正域英年早逝,如果由他来辅佐你的话,朕是放心的。”
郭正域曾经是太子朱常洛的讲师,他博览精通经史子集,有经世致用的学问,勇于任事,操守廉正。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帮助朱常洛保住太子之位。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文华殿的后殿里,朱常洛出阁读书之时,正值寒冬时节,屋里异常寒冷。伺候他的太监居然在另外一间屋里围着火炉聊大天,就是不给他生火取暖。
当时他穿的衣袍里只有一件普通的狐裘,因为天寒衣少,屋里没有生火,冻得他全身发抖,四肢麻木,直打喷嚏。讲官郭正域实在看不下去,大发雷霆,说:“天寒如此,为什么不给皇长子生火御寒?”太监们才慢慢腾腾出来生炉起火。
如果郭正域还活着,那他一定是朱常洛心目中内阁首辅的最佳人选。可惜他八年前就去世了,听到父皇对郭正域的肯定,朱常洛想到以前心酸的往事,不禁潸然泪下。
“都快四十岁的人了,还像个孩子。洛儿!你的大伴王安,他德才兼备又忠心耿耿,可做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还有,你一定要立郑贵妃为太后!”
“为什么?”
朱常洛听了大吃一惊,郑贵妃曾经屡次加害于他,如今却要让他立这个死对头为太后。
“洛儿,不要违抗父皇的旨意,这是朕的夙愿。”
“是,父皇,儿臣谨遵父命,立郑贵妃为太后。”
“最后一件事,洛儿!国库空虚、财政枯竭,东北战事尤其重要。父皇留下的内帑,用在辽饷上吧。洛儿!依靠精明强干的大臣收复辽东,你要好自为之。”
“父皇,儿臣一定会做到的。”
“好!好!好!”万历皇帝说着,目光转向了在场的其他人,他看到了朱由校,用颤抖的手指示意皇长孙到近前来。
朱由校走到前来,跪在地上,卑微地问道:“皇爷爷,孙儿来了。”
“好皇孙,你要多读书,要上进。”朱翊钧说完这些,他才想到已经年满十六岁的朱由校是一个大龄失学儿童,还没有出阁读书。
“孙儿,谨遵皇爷爷教诲。”朱由校恭敬地回答道。朱翊钧听完这话,心里感到一丝安慰,他疲惫地合上眼皮。
灰暗的灯光照着万历深陷的双眼,越显得颧骨高耸。往日肥胖的肌肤,似枯叶覆盖在干柴上,身躯更显得瘦小。望着这位垂死的老人,想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大臣们的心翻江倒海,不知什么滋味。
突然,万历连连呼喊:“张先生,张先生!《帝鉴图说》在哪呢?”原来皇上觉着他正在听张居正讲解。他集中精力听着,可怎么也听不清,一着急刚要叫,张居正不见了,站在眼前的原来是慈圣皇太后和王皇后。她们在宫后苑内品茗聊天,就是不理自己。
“母后!梓童!是我呀!”万历赶紧向她们跑过去,可是,宫后苑内突然雾蒙蒙一片,她们都失去了踪影。万历在迷雾中着急地寻找着,一着急猛回头,才发现大臣们跪在榻前。
“都平身吧!”万历定了定神,下达了他生命中最后一道谕旨:“常洛继承帝位,几位尽心辅佐太子,治理国家!”万历喘息了一下又用尽力气道:“拟诏去吧!”
众人都退下去了,弘德殿中只剩皇帝和几个照顾他的内侍宫娥。不多时,郑贵妃从大门进来,缓步走向皇帝的床边。万历见到她来到身边,紧紧握着郑贵妃的手,好久没认真看她了。身材臃肿,皮肤松弛,双眼透着无助与哀伤,当年活泼俏皮的小姑娘在哪儿?
万历笑了:“你看你,都满脸皱纹了。”
“几十年过去了,臣妾怎会不老呢!皇上!洵儿他……”
“常洛也是朕的孩子,朕已经让他继承大统了。况且,你不觉得洵儿反而更好吗?朕给了他两万顷土地、征不完的税金,绫罗绸缎、金银珠宝。且不说这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民间,也强过在这皇宫中受苦!”
“难道洵儿真的回不来了?”郑贵妃不是这么想的。
“你!”万历惋惜又痛苦地看着她,半晌道,“分手在即,朕最放不下你与洵儿。你出去吧!”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皇帝命令群臣出殿时,内阁首辅等重臣跟皇太子讲话。朱由校在这个空当儿跟慈庆宫管事太监王安搭话。
“王公公,由校有事请你帮忙。”
“皇长孙殿下折煞小人了,有什么吩咐,我尽力办好就是了。”
“我想让你给我找一个识文断字、知书达理的宦官来教我书法。皇爷爷身体病重,做孙子的想抄几本佛经给圣上祈福。“
“殿下的孝心感动天地,我今晚就能给你找一位能文善书的公公。”
“有劳公公了。”
当天晚上,王安推荐的太监来慈庆宫中朱由校的偏殿了。这位今年才三十六岁,长得又高又瘦,腰背像魏进忠公公一样挺拔,毫无驼背之态。
“拜见皇长孙殿下,小的名为刘时敏,是内书堂的宦官。”来教书的刘时敏介绍自己,他的声音很阳刚,不是那种不男不女的公鸭嗓。
“刘公公,你读书多吗?”
“殿下,奴在内书堂掌文书工作,熟读四书五经,略通经史子集、诗词文赋。奴喜好书法,最擅长楷书。”
“好,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就在宣纸上写几个字给我看看。写的好的话,你就是教我书法的先生了。”
房中的书桌上早已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刘时敏磨好了墨,舔饱了笔,在宣纸上笔走龙蛇。刘时敏书法仿效宋朝的蔡襄,笔法精劲。落笔于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雄俊不常。
朱由校看着刘时敏的书法,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一点都没有想到请来的书法老师如此厉害。从这天起,每天朱由校都要花两个时辰跟刘时敏学书法。刘时敏也没想到皇长孙的书法如此的拙劣。
就这样,朱由校从基础为零的状态学书法,在学书法的同时每天翻阅四书五经,了解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
不管是那个时代,最高统治者都是依靠官僚统治数以亿计的老百姓。如果官僚不能理解最高统治者的意图,再好的政策也贯彻不下去,或者就是到基层实施时变味儿了。
所以朱由校要把他从后世学到的先进思想用儒家的语言传播出去,这样文官们好接受一些。就这样,朱由校闭门修行传统文化的日子过了四天。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大明天子朱翊钧躺在弘德殿的御榻上,形容枯槁,眼睛半闭半睁,木雕泥塑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地府的召唤。
朱翊钧的能量已消耗殆尽,生命走向尽头,犹如白昼将进入黑夜。
老皇帝驾崩了。
皇太子朱常洛和到场的内阁首辅方从哲等大臣在弘德殿中嚎啕痛哭一番。接着抹干眼泪,大家一起议出三项决定:
一、立即八百里传邮,把讣告发布各地;
二、万历皇帝一应丧事礼仪由礼部遵祖制订出方案,呈上皇太子批准执行;
三、治丧期间,在京各衙门堂官一律在朝房值宿,不得回家;举国各地衙门就地设灵堂致祭,不必来京。
商量既定,内阁中书便按阁臣的意思斟酌词句写好告示,盖上内阁关防,命人送往京城各大衙门,传邮的事则由兵部施行。把这些要紧事忙完,已是掌灯时分。
平日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的内阁院子,如今各个楼座门口都挂起了灯笼——当然不是惯用的绣有“内阁”二字的大红宫灯,而是贴了一个黑色“奠”字的白纱西瓜灯。惨白的光芒衬出那几个黑色的“奠”字,院子里顿时充满了肃穆悲凉的气氛。
在方首辅的会客室,群臣们换下锦绣官袍,都穿着青衣角带的丧服。作为内阁首辅,方从哲有为万历皇帝写遗诏的资格,但是现在朝廷朋党之争极其严重,他需要与其他重臣好好商议一下。还好,大家对遗诏应该怎样写没有太大的分歧。当晚方从哲就把遗诏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