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的日子不是那么好过的,吃风喝沙,拥有天下第一关称谓的山海关,其实也不是一座大城市。在这里需要时时提防着来自上面争斗的结果。也需要练出一身的本领,免得敌人到来的时候,自己经不住后金的马刀。
在前面我们说过了,崇祯十二年,是一个流年。流年的意思,基本就是不顺,不利等等概念。这一年,距离山海关不远的一个城市里出了点事,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城市是北京。
崇祯皇帝是个苦命人,苦就苦在他不是皇二代,皇三代,按历史的记载,他的名字是末帝明思宗。末帝,本身就是个很悲苦的活,辛辛苦苦的干,干半天一点也没结果就是这样。
朱由检的心理防线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了。他已经登基整整十二年了,这十二年里,他吃的很差,穿的很简朴,甚至于连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当年在信王府,自己只是一个没人搭理的王爷,为了躲避魏忠贤的迫害,为了不让阉党把自己当成敌对的目标,他深居简出,不修边幅,见到魏公公就称兄道弟,那简直是相当激动,只求能够在这个世界里活下来。但是那时候,他都没有这样的心里压力。
因为那个时候,朱由检只是信王,信王这个名称,对于当时的大明帝国来说,代表的意义就是毫无意义。从他的木匠哥哥朱由校,到大臣们,甚至杂役和太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对这个信王表现出哪怕丝毫的兴趣,很明显魏公公才是那个时代的当家人。
那几年的信王,可以说是灶王爷绑在腿肚子上,两腿一蹬就全家上路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年的信王变成了崇祯皇上,因为自己的哥哥太能折腾了,也太过于酷爱木匠活,以至于没有功夫考虑生孩子的问题,当然也据说,天启皇上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他的孩子不是在未出生的时候被杀死于腹中,就是刚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不管是出于怎么样的原因,终究是没有留下子嗣。
朱由检就此上位,并开始了他的皇帝之旅。在几乎所有人看来,当皇帝也许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了,然而朱由检不能这么想,也不敢这么想。他连每天睡觉都需要睁着一只眼睛,生怕漏掉了什么边报和消息,以及生怕一觉醒来自己就成了亡国之君了。
做皇帝被赶下台的,古往今来都不少,朱由检觉得那也算不了什么太大的事情。不过做亡国之君,这个骂名可是千秋万代的,就算是自己一死了之,到了九泉之下,见到当年建立大明基业的老祖宗朱元璋,自己能怎么办呢。大明这二百多年的历史,最终会终结在自己的手里吗,朱由检简直不能想象,他也不敢想象。
大明王朝就像是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方向感极差,甚至是无法操控着自己的命运,风往哪里吹,舟就往哪里动。坦率的说,如果仅仅是东北方向的皇太极在那里折腾,还是可以鼓动全国兵力奋起一战的。但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崇祯皇帝过惯了屋漏偏遭连阴雨的日子。慢慢的甚至习惯了。
西北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正在蠢蠢欲动,但是似乎近期没有什么大动作,这在客观上给了朝廷喘息的机会。
杨嗣昌这个人,我们之前没有介绍过,让他在第五章才出场,确实是有点委屈了他。那么现在就对杨先生来做个大致的介绍,进士出身,考试成绩相当一般,所以没有能做上庶吉士,而是外放做了一名县令,不知道是因为又杨鹤这个高干父亲的原因,还是杨嗣昌本人的人缘好,工作能力强,在不到四十岁的时候,就被提拨为右参政。
山海关右参政这个职务,大致就相当于山海关市长,这是个相当不错的任命。但是真正让崇祯皇帝记住这个名字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老爹杨鹤,惹了祸。
杨鹤同志的生平没必要介绍太多了,那是因为他只有在本文中露一次面的机会,简单来说就是他这个人太欠,别人不愿意去陕西,他偏偏要去,结果崇祯一激动,给了他一个三边总督的职务,还在自己的私房钱里挤出来十万两给他带着上路。
要说这十万两也没有糟践,杨鹤上任后就用这笔钱执行自己的政策。他的政策只有两个字,招抚。只要是来投降的首领,那是大把的给钱毫不吝啬。结果投降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一股潮流。其中包括张献忠等人。
然后说说结果吧,忽悠了大概一年,终于忽悠不下去了,原因相当的简单,那就是钱花完了,十万两,一点没剩下的全都花完了。然后就可想而知了,没有钱花的各位首领不准备继续投降,全部揭竿而起。继续反叛。
应该说杨鹤感到自己很无辜,也很无奈,手里要有能打仗的兵,我直接剿灭他们不就好了,还用的着费劲搞招抚,现在钱花完了,人家又闹事了,你说能怎么办。
更无辜的是崇祯,这位皇帝是出名的节俭,就这样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给你挤出了十万两银子,啥事没办成你就这么忽悠我?杨鹤傻了,崇祯怒了,最终杨鹤被发配了事。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崇祯认识了后来他最信任的臣子杨嗣昌。杨嗣昌看到老爹被发配三千里,自己却无能为力,哭了一番以后,决定上一个奏折,请求皇上,让自己代替父亲受罚。
崇祯没有理会杨嗣昌的请求,杨鹤还是被流放了,但是崇祯却记住了杨嗣昌这个名字,因为在皇上的眼里,是孝子的人,必然也是忠臣。
之后杨嗣昌被调入京城,他提出了自己对待农民军的对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这的确是个优秀的计划,在广阔的地域上也取得了应该有的战果。
但这不能说明杨嗣昌就是个没缺点的人,这个人爱权,喜欢排挤被人,在被崇祯充分的信任之后,这个缺点尤其是暴露的明显了。
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素服入京,这是因为他父亲去世,三年守制还没有满,这个时候来京城,他还穿着孝衣,腰里系着麻绳。就在这个情形下,出任五省总督。然而在前面我们提到过了,这个五省总督,能掌握的全部兵马,竟然只有区区五千人。
卢象升想要战斗,他来到京城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战斗,他要驱逐那些后金游牧骑兵,把他们赶回东北老家去,北京城,不是他们该来的地方。在进入北京之前,卢象升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一死报国。
所以在京城稍作安顿之后,卢象升布置了截营,在那次对清军著名的夜袭里,卢象升率领着天雄军将士出发了,在出发之前,他下达了一道军令,这道军令至今名垂青史:马必喘汗,人必带伤,刀必见血,违者斩。
然而就当卢象升杀的兴起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原定应该接应他的后军不见了。后军被高起潜调走了。高起潜,时任监军太监。人品,用古今通用的话说,就是阴险。
然而这个高起潜,正是因为有一个死党支持,才敢这么干的。这个死党的名字,就是时任东阁大学士的杨嗣昌。在那个夜里,因为杨嗣昌和高起潜调走了负责接应的后续部队,直接导致了卢象升夜袭军事行动的失败。
朝廷里总是有一群现在没事干,上不了战场但是唾液特别多的言官的,卢象升夜袭失败以后,被攻击的体无完肤。崇祯皇帝似乎也上道了,免除了他的五省总督职务。直到皇太极的部队打到了密云城外。他找不出了来其他可以领兵的将领,这样,卢象升在被免职七天以后,再次上任。
本着阴人就要阴到底的原则,高起潜把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防了,留给了卢象升的,只有五千人。这五千人,军备不足,粮草不足,饷银也根本就发不下去。很显然,杨嗣昌和高起潜并不需要卢象升这样冲锋陷阵的将领,因为这样的将领会直接影响他们既定的计划。
卢象升没有了退路,他一直在犹豫和纠结中度过,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孙承宗的死讯,所以他不再犹豫,他率领所部五千人向前进军,在拂晓的时候和清军遭遇。对方大致有三万人,都是重装骑兵。
战斗打到午后,败局已定。武器消耗殆尽,人员伤亡殆尽,卢象升阵亡。虽然,他一个人杀死数十名清兵,虽然,他的五千疲敝之卒给予了三万重装骑兵以重创。
然而他还是阵亡了,天雄军,全军覆没。
在前面我们说过了,崇祯十二年,是一个流年。流年的意思,基本就是不顺,不利等等概念。这一年,距离山海关不远的一个城市里出了点事,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城市是北京。
崇祯皇帝是个苦命人,苦就苦在他不是皇二代,皇三代,按历史的记载,他的名字是末帝明思宗。末帝,本身就是个很悲苦的活,辛辛苦苦的干,干半天一点也没结果就是这样。
朱由检的心理防线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了。他已经登基整整十二年了,这十二年里,他吃的很差,穿的很简朴,甚至于连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当年在信王府,自己只是一个没人搭理的王爷,为了躲避魏忠贤的迫害,为了不让阉党把自己当成敌对的目标,他深居简出,不修边幅,见到魏公公就称兄道弟,那简直是相当激动,只求能够在这个世界里活下来。但是那时候,他都没有这样的心里压力。
因为那个时候,朱由检只是信王,信王这个名称,对于当时的大明帝国来说,代表的意义就是毫无意义。从他的木匠哥哥朱由校,到大臣们,甚至杂役和太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对这个信王表现出哪怕丝毫的兴趣,很明显魏公公才是那个时代的当家人。
那几年的信王,可以说是灶王爷绑在腿肚子上,两腿一蹬就全家上路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年的信王变成了崇祯皇上,因为自己的哥哥太能折腾了,也太过于酷爱木匠活,以至于没有功夫考虑生孩子的问题,当然也据说,天启皇上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他的孩子不是在未出生的时候被杀死于腹中,就是刚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不管是出于怎么样的原因,终究是没有留下子嗣。
朱由检就此上位,并开始了他的皇帝之旅。在几乎所有人看来,当皇帝也许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了,然而朱由检不能这么想,也不敢这么想。他连每天睡觉都需要睁着一只眼睛,生怕漏掉了什么边报和消息,以及生怕一觉醒来自己就成了亡国之君了。
做皇帝被赶下台的,古往今来都不少,朱由检觉得那也算不了什么太大的事情。不过做亡国之君,这个骂名可是千秋万代的,就算是自己一死了之,到了九泉之下,见到当年建立大明基业的老祖宗朱元璋,自己能怎么办呢。大明这二百多年的历史,最终会终结在自己的手里吗,朱由检简直不能想象,他也不敢想象。
大明王朝就像是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方向感极差,甚至是无法操控着自己的命运,风往哪里吹,舟就往哪里动。坦率的说,如果仅仅是东北方向的皇太极在那里折腾,还是可以鼓动全国兵力奋起一战的。但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崇祯皇帝过惯了屋漏偏遭连阴雨的日子。慢慢的甚至习惯了。
西北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正在蠢蠢欲动,但是似乎近期没有什么大动作,这在客观上给了朝廷喘息的机会。
杨嗣昌这个人,我们之前没有介绍过,让他在第五章才出场,确实是有点委屈了他。那么现在就对杨先生来做个大致的介绍,进士出身,考试成绩相当一般,所以没有能做上庶吉士,而是外放做了一名县令,不知道是因为又杨鹤这个高干父亲的原因,还是杨嗣昌本人的人缘好,工作能力强,在不到四十岁的时候,就被提拨为右参政。
山海关右参政这个职务,大致就相当于山海关市长,这是个相当不错的任命。但是真正让崇祯皇帝记住这个名字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老爹杨鹤,惹了祸。
杨鹤同志的生平没必要介绍太多了,那是因为他只有在本文中露一次面的机会,简单来说就是他这个人太欠,别人不愿意去陕西,他偏偏要去,结果崇祯一激动,给了他一个三边总督的职务,还在自己的私房钱里挤出来十万两给他带着上路。
要说这十万两也没有糟践,杨鹤上任后就用这笔钱执行自己的政策。他的政策只有两个字,招抚。只要是来投降的首领,那是大把的给钱毫不吝啬。结果投降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一股潮流。其中包括张献忠等人。
然后说说结果吧,忽悠了大概一年,终于忽悠不下去了,原因相当的简单,那就是钱花完了,十万两,一点没剩下的全都花完了。然后就可想而知了,没有钱花的各位首领不准备继续投降,全部揭竿而起。继续反叛。
应该说杨鹤感到自己很无辜,也很无奈,手里要有能打仗的兵,我直接剿灭他们不就好了,还用的着费劲搞招抚,现在钱花完了,人家又闹事了,你说能怎么办。
更无辜的是崇祯,这位皇帝是出名的节俭,就这样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给你挤出了十万两银子,啥事没办成你就这么忽悠我?杨鹤傻了,崇祯怒了,最终杨鹤被发配了事。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崇祯认识了后来他最信任的臣子杨嗣昌。杨嗣昌看到老爹被发配三千里,自己却无能为力,哭了一番以后,决定上一个奏折,请求皇上,让自己代替父亲受罚。
崇祯没有理会杨嗣昌的请求,杨鹤还是被流放了,但是崇祯却记住了杨嗣昌这个名字,因为在皇上的眼里,是孝子的人,必然也是忠臣。
之后杨嗣昌被调入京城,他提出了自己对待农民军的对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这的确是个优秀的计划,在广阔的地域上也取得了应该有的战果。
但这不能说明杨嗣昌就是个没缺点的人,这个人爱权,喜欢排挤被人,在被崇祯充分的信任之后,这个缺点尤其是暴露的明显了。
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素服入京,这是因为他父亲去世,三年守制还没有满,这个时候来京城,他还穿着孝衣,腰里系着麻绳。就在这个情形下,出任五省总督。然而在前面我们提到过了,这个五省总督,能掌握的全部兵马,竟然只有区区五千人。
卢象升想要战斗,他来到京城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战斗,他要驱逐那些后金游牧骑兵,把他们赶回东北老家去,北京城,不是他们该来的地方。在进入北京之前,卢象升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一死报国。
所以在京城稍作安顿之后,卢象升布置了截营,在那次对清军著名的夜袭里,卢象升率领着天雄军将士出发了,在出发之前,他下达了一道军令,这道军令至今名垂青史:马必喘汗,人必带伤,刀必见血,违者斩。
然而就当卢象升杀的兴起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原定应该接应他的后军不见了。后军被高起潜调走了。高起潜,时任监军太监。人品,用古今通用的话说,就是阴险。
然而这个高起潜,正是因为有一个死党支持,才敢这么干的。这个死党的名字,就是时任东阁大学士的杨嗣昌。在那个夜里,因为杨嗣昌和高起潜调走了负责接应的后续部队,直接导致了卢象升夜袭军事行动的失败。
朝廷里总是有一群现在没事干,上不了战场但是唾液特别多的言官的,卢象升夜袭失败以后,被攻击的体无完肤。崇祯皇帝似乎也上道了,免除了他的五省总督职务。直到皇太极的部队打到了密云城外。他找不出了来其他可以领兵的将领,这样,卢象升在被免职七天以后,再次上任。
本着阴人就要阴到底的原则,高起潜把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防了,留给了卢象升的,只有五千人。这五千人,军备不足,粮草不足,饷银也根本就发不下去。很显然,杨嗣昌和高起潜并不需要卢象升这样冲锋陷阵的将领,因为这样的将领会直接影响他们既定的计划。
卢象升没有了退路,他一直在犹豫和纠结中度过,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孙承宗的死讯,所以他不再犹豫,他率领所部五千人向前进军,在拂晓的时候和清军遭遇。对方大致有三万人,都是重装骑兵。
战斗打到午后,败局已定。武器消耗殆尽,人员伤亡殆尽,卢象升阵亡。虽然,他一个人杀死数十名清兵,虽然,他的五千疲敝之卒给予了三万重装骑兵以重创。
然而他还是阵亡了,天雄军,全军覆没。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之特种兵王,大明之特种兵王最新章节,大明之特种兵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之特种兵王,大明之特种兵王最新章节,大明之特种兵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