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天地藏玄奥人世谁真知
酒宴氛围僵硬,白华想活跃一下,便道:“天文者,天上文理也,化日月星辰天象于世间,非肉眼所见之浅薄。范公子博览群书,老夫请问范公子,天何以有日月星辰?地何以有春夏秋冬?人何以有喜怒哀乐?物何以有成住坏灭?”范昭不知白华想说什么,谨慎道:“天地人事物,何来联系?”白华对范昭神秘一笑,道:“范公子是想说,星星那么远,和咱们人不相干吧?”范昭心一凛,已经知晓白华想说什么。白华小饮一口,悠悠道:“也难怪,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也只是这么说说,谁也没能说清楚其中玄妙。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井然有序,乃造化之功德也。何为造化?人言不能明。上下四方,往古来今皆为造化之表现。人之于星星,如南国之蝴蝶与北国之风雨也,见蝴蝶舞翅,可知北国风雨之状。无天无地,人蔫能独存?万物岂能生长?这么浅显的道理,‘聪明’的愚人却不深思,一味寻问其表面单一因果,岂不可笑?”
范昭苦笑,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自然是知道的,严格的说,这种思想在中华文化中“一以贯之”!在现代科学发达的21世纪,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但没有落伍,反而被科学一步步证实。首先系统论科学认为一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的,“蝴蝶效应”已经是大家熟知的知识;物理学发展认识到量子纠缠;分形理论的提出,为天人合一理论做出最有力的背书,大尺度如星云、星系,小尺度如台风、河流漩涡,再小尺度如流体的对流,微观尺度如晶体表面的原子团……,从极大到极小,它们表现的现象是如此相似,这不可以用偶然来解释,背后的规律就是分形。换句话说,就是从极大到极小尺度的事物都是遵循相同的规律,人又岂能例外?所以,在古老的时代中华先人就认识到天人合一,并且由此发展出一套方法论,这应该是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
范公子整理了一下思绪,道:“白老说的是,小生寡陋,这么说来,天地人三才确实是统一的整体了。”白华肃然道:“那是。”范昭虚心起来,诚心诚意道:“还请白老多多指教。”白华微微一笑道:“世人只知道微小扰动,却不知道,天地经纬精密无比,即使是微小扰动,也在精密之中。”范昭心中一凛,道:“白老此言是说,并无混沌。若无混沌,盘古何以开天地?”白华反问道:“若无精密,又何来盘古?”范昭哑巴了,低头深思,越觉深奥无穷。
确实,若无精密,又何来盘古?难不成,盘古开天辟地都在精密控制之中?天道茫茫,何以是终究?!
吕雁梅道:“师叔祖,你说的太玄了,说点我们容易明白的。”白华呵呵笑道:“好。天文一道,首先是对天地的认识。古人云,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范昭道:“白老,其实大地是圆的,叫做地球。”范昭不甘心在燕姑娘面前失了面子,想炫耀一下,看看白华惊讶的表情,再寻机卖弄一番。白华却从容笑道:“哦,原来你信奉浑天说呀。”范昭一愣,才想起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这种理论叫盖天说,也有认为地是球形的理论,叫浑天说,这两种理论很长时间是并存的。
白华一捊须,有些得意,道:“浑天说始于汉代张衡,以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白华滔滔不绝,自我陶醉。范昭眼睛看着白华,心里却想:“古代确实有盖天说和浑天说两种理论。”范昭卖弄不成,心有不爽,道:“那么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有多少?”白华略一思索,道:“天高十万里。”
范昭晕倒!但见白华十分笃定,并不像开玩笑的样子。范昭暗道:“虽然你道行高深的样子,但无论如何,‘天高十万里’太愚昧了!在21世纪已经知道月亮距离地球是38万公里,太阳的距离是这个数值的400倍。看来,21世纪的小学生放到现在,就是大科学家了!”
“在美女面前表现的机会来了!”范昭莫名兴奋起来,道:“白老,何以见得天高十万里?”白华道:“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测天高的方法:欲知天之高,树表高一丈,正南北相去千里,同日度其影。北表一尺,南表尺九寸,是南千里影短寸。南二万里则无景,是直日下也。影二尺而得高一丈者,南一而高五也,则置从此南至日下里数,因而五之,为十万里,则天高也。”范昭听罢大晕!范昭道:“如您说,表高一丈,日影为何两万里就没了?”白华道:“日影千里差一寸啊!这是自古就有的定论。《周髀算经》中记载的道理,这个和勾股关系密切,王城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两千里差两寸。开始日影是一尺,每过千里就减一寸,两万里就是太阳直射,所以影就没了。而角度与一丈与二尺的比例相同,所以太阳的高度就是两万里乘五,就是十万里。”
这里的“天高”,用现代知识讲,是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数值显然不对。范昭一愣,一时没明白其中关键。白华继续道:“《周髀算经》还记载,取一根竹管,径一寸,长八尺,从管中看太阳,太阳正好能占满竹管的管口,由此观之,盖八十寸的径一寸,由天高十万里,得日径二百五十里。”
这段范昭听明白了,用的是相似三角形原理。那么,前面天高十万里应该也是用的三角函数计算的。范昭有些发懵,原来古人逻辑很严密!自己的表现失败了吗?且慢,这里面有漏洞:首先,“表”是说立一个杆子,“表”高和日影应该是正切函数的关系,那么角度均匀变化的正切值也是均匀变化的吗?这是范昭的第一个疑问。其实,范昭想错了,角度从1°到10°每变化1°,正切值变化在0.174到0.179之间,按古代的计算和测量精度衡量,可以认为近似的均匀变化。但是范昭(许时今)没背过正切函数表,只对正切函数图像有印象,所以很窃喜认为自己找到古代科学家的一大漏洞。第二点,古人在计算中利用了三角形相似原理,数学上逻辑严密。但在实际中,测量时地面必须是平的。而且,日影千里差一寸,真的是差一寸吗?不过,这个理论出自《周髀算经》,在那样的科技水平下,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人——我们的祖先确实很牛!
范昭开始逻辑推理:如果承认盖天说,那么古人的结论是无法反驳的!如果承认地是平的和日影千里差一寸这两个前提,那么就必将得出天高十万里的结论。虽然我们的祖先没有得到正确结论,并不是古人不如后世的小学生,而是祖先的结论是和其对天地的抽象模型紧密联系的。想到此,范昭叹服,觉得蕴藏在祖先深邃的思考中的洞察力和论证力远远胜过自己!范昭收起傲慢,明白想反驳祖先的严密论证,只能从基本假设入手。
范昭思索完毕,道:“白老您想过没有,日影减少,也可能是因为大地是球面所致?”白华沉吟道:“你说的也有道理。据说在唐朝时,朝廷用了大量人力验证此事,发现确实不同地域这个影差是不同的。只是浑天说与盖天说都见于古书,到底哪个对呢?”范昭听罢,知道白华就是一个读书广博的术士,对于科学技术,并不真正在行。
郑管家走了进来,禀道:“老爷,秀才段玉裁求见。”罗强道:“哦,段秀才不是在扬州梅花书院求学吗?怎么,近来得了闲?”郑管家道:“是。俗话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一个月前,扬州大财主颜老爷,也就是范孝廉的岳父,行大善事,捐助梅花书院一笔银子,帮助品学皆优的学子游历天下。段秀才惦记老爷,约好几个同窗,沿长江一路南下,今儿到了新镇,特意来拜访老爷。”罗强呵呵笑道:“段秀才还记得我,难得。管家,快请段秀才进来。”待管家出去,罗强笑道:“前年夏,段秀才途经新镇,突发疾病,盘缠用尽,困于客栈。我得知后,请来县城最好的大夫治好他的病,并赠银二十两,助他求学。没想到,段秀才一直没有忘。呵呵。”范昭心道:“段玉裁我是知道的,学识不错。罗老板你搞人力资源投资,好眼力。”
段玉裁进来,先向厅堂正中的罗强施礼。罗强呵呵笑道:“若膺(段玉裁字),听说你品学兼优,我很为你高兴。”段玉裁道:“罗老爷过奖了。罗老爷援手之德,小生没齿难忘。两年不见,小生此番东游,途经新镇,特地来拜访罗老爷。”罗强哈哈一笑,道:“好,有情有义。若膺哪,你看看,这堂上有没有你的故人?”段玉裁小心应是,抬眼看见范昭,大惊之后是大喜,急忙上前,毕恭毕敬道:“范大师!”范昭正在低头品酒,一愣抬头。段玉裁向范昭深施一礼,道:“学生段玉裁见过范大师。”范昭被段玉裁尊称为“范大师”,一时间有些莫名其妙,又有些得意,问:“段兄弟,你怎么叫我范大师?”段玉裁忙道:“不敢。小生乃扬州梅花书院的学生,去年初春有幸听您在书院讲学,眼界大开,受益匪浅。小生与同窗好友打心底佩服范大师。”范昭飘飘然起来,心道:“原来,有n多高级知识分子成为我的粉丝了哈。”
吕雁梅轻笑一声,道:“原来这个书呆子还很有学问。”段玉裁循声一见吕雁梅,即为之惊艳,所谓非礼勿视,段玉裁忙一低头,拱手道:“小姐此言差矣,范孝廉是大师,极有学问,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吕雁梅本是随口一说,话一出口即是后悔,连忙自找圆场,问道:“段秀才,他极有学问,怎么会被称为书呆子?”心目中的“男神”被损,段玉裁当然不服,反问道:“小姐说范大师是书呆子,此说从何而来?”吕雁梅眨眨眼睛,对范昭说:“喂,为什么我第一次见到你,就觉得你有些呆气?莫非是你们书生的通病?”范昭笑道:“燕姑娘说我呆,那我就是呆的了。”段玉裁急道:“不……不可能,范大师学究天人。范大师若呆,天下就没有聪明人了。”吕雁梅瞧段玉裁急得脸红脖子粗,颇觉有趣,道:“范大师,这个秀才这么崇拜你,你可不能让他失望哟。”范昭心道:“不让燕姑娘失望,才是我眼下最紧要的。这个段秀才,来的正是时候。”范昭将酒杯往桌面上一顿,笑道:“罗老板,来了故人,酒席热闹了,就请段秀才坐我旁边吧。”罗强连忙点头,吩咐下去。很快,家丁就在范昭的左侧摆上酒桌。
为了取悦燕姑娘,范昭有了主意,决定再次展现一下自己去年初春讲学梅花书院的风采,不负“范大师”的光荣称号,也给自己的超级粉丝段玉裁洗洗脑,打打气,增加崇拜自豪感,把自己的光辉形象广为传播。。
注: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十三岁补诸生,曾至扬州安定书院(梅花书院)就读。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
范昭在扬州梅花书院讲学的故事请见卷四《风起云涌》第22回、第23回
酒宴氛围僵硬,白华想活跃一下,便道:“天文者,天上文理也,化日月星辰天象于世间,非肉眼所见之浅薄。范公子博览群书,老夫请问范公子,天何以有日月星辰?地何以有春夏秋冬?人何以有喜怒哀乐?物何以有成住坏灭?”范昭不知白华想说什么,谨慎道:“天地人事物,何来联系?”白华对范昭神秘一笑,道:“范公子是想说,星星那么远,和咱们人不相干吧?”范昭心一凛,已经知晓白华想说什么。白华小饮一口,悠悠道:“也难怪,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也只是这么说说,谁也没能说清楚其中玄妙。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井然有序,乃造化之功德也。何为造化?人言不能明。上下四方,往古来今皆为造化之表现。人之于星星,如南国之蝴蝶与北国之风雨也,见蝴蝶舞翅,可知北国风雨之状。无天无地,人蔫能独存?万物岂能生长?这么浅显的道理,‘聪明’的愚人却不深思,一味寻问其表面单一因果,岂不可笑?”
范昭苦笑,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自然是知道的,严格的说,这种思想在中华文化中“一以贯之”!在现代科学发达的21世纪,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但没有落伍,反而被科学一步步证实。首先系统论科学认为一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的,“蝴蝶效应”已经是大家熟知的知识;物理学发展认识到量子纠缠;分形理论的提出,为天人合一理论做出最有力的背书,大尺度如星云、星系,小尺度如台风、河流漩涡,再小尺度如流体的对流,微观尺度如晶体表面的原子团……,从极大到极小,它们表现的现象是如此相似,这不可以用偶然来解释,背后的规律就是分形。换句话说,就是从极大到极小尺度的事物都是遵循相同的规律,人又岂能例外?所以,在古老的时代中华先人就认识到天人合一,并且由此发展出一套方法论,这应该是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
范公子整理了一下思绪,道:“白老说的是,小生寡陋,这么说来,天地人三才确实是统一的整体了。”白华肃然道:“那是。”范昭虚心起来,诚心诚意道:“还请白老多多指教。”白华微微一笑道:“世人只知道微小扰动,却不知道,天地经纬精密无比,即使是微小扰动,也在精密之中。”范昭心中一凛,道:“白老此言是说,并无混沌。若无混沌,盘古何以开天地?”白华反问道:“若无精密,又何来盘古?”范昭哑巴了,低头深思,越觉深奥无穷。
确实,若无精密,又何来盘古?难不成,盘古开天辟地都在精密控制之中?天道茫茫,何以是终究?!
吕雁梅道:“师叔祖,你说的太玄了,说点我们容易明白的。”白华呵呵笑道:“好。天文一道,首先是对天地的认识。古人云,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范昭道:“白老,其实大地是圆的,叫做地球。”范昭不甘心在燕姑娘面前失了面子,想炫耀一下,看看白华惊讶的表情,再寻机卖弄一番。白华却从容笑道:“哦,原来你信奉浑天说呀。”范昭一愣,才想起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这种理论叫盖天说,也有认为地是球形的理论,叫浑天说,这两种理论很长时间是并存的。
白华一捊须,有些得意,道:“浑天说始于汉代张衡,以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白华滔滔不绝,自我陶醉。范昭眼睛看着白华,心里却想:“古代确实有盖天说和浑天说两种理论。”范昭卖弄不成,心有不爽,道:“那么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有多少?”白华略一思索,道:“天高十万里。”
范昭晕倒!但见白华十分笃定,并不像开玩笑的样子。范昭暗道:“虽然你道行高深的样子,但无论如何,‘天高十万里’太愚昧了!在21世纪已经知道月亮距离地球是38万公里,太阳的距离是这个数值的400倍。看来,21世纪的小学生放到现在,就是大科学家了!”
“在美女面前表现的机会来了!”范昭莫名兴奋起来,道:“白老,何以见得天高十万里?”白华道:“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测天高的方法:欲知天之高,树表高一丈,正南北相去千里,同日度其影。北表一尺,南表尺九寸,是南千里影短寸。南二万里则无景,是直日下也。影二尺而得高一丈者,南一而高五也,则置从此南至日下里数,因而五之,为十万里,则天高也。”范昭听罢大晕!范昭道:“如您说,表高一丈,日影为何两万里就没了?”白华道:“日影千里差一寸啊!这是自古就有的定论。《周髀算经》中记载的道理,这个和勾股关系密切,王城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两千里差两寸。开始日影是一尺,每过千里就减一寸,两万里就是太阳直射,所以影就没了。而角度与一丈与二尺的比例相同,所以太阳的高度就是两万里乘五,就是十万里。”
这里的“天高”,用现代知识讲,是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数值显然不对。范昭一愣,一时没明白其中关键。白华继续道:“《周髀算经》还记载,取一根竹管,径一寸,长八尺,从管中看太阳,太阳正好能占满竹管的管口,由此观之,盖八十寸的径一寸,由天高十万里,得日径二百五十里。”
这段范昭听明白了,用的是相似三角形原理。那么,前面天高十万里应该也是用的三角函数计算的。范昭有些发懵,原来古人逻辑很严密!自己的表现失败了吗?且慢,这里面有漏洞:首先,“表”是说立一个杆子,“表”高和日影应该是正切函数的关系,那么角度均匀变化的正切值也是均匀变化的吗?这是范昭的第一个疑问。其实,范昭想错了,角度从1°到10°每变化1°,正切值变化在0.174到0.179之间,按古代的计算和测量精度衡量,可以认为近似的均匀变化。但是范昭(许时今)没背过正切函数表,只对正切函数图像有印象,所以很窃喜认为自己找到古代科学家的一大漏洞。第二点,古人在计算中利用了三角形相似原理,数学上逻辑严密。但在实际中,测量时地面必须是平的。而且,日影千里差一寸,真的是差一寸吗?不过,这个理论出自《周髀算经》,在那样的科技水平下,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人——我们的祖先确实很牛!
范昭开始逻辑推理:如果承认盖天说,那么古人的结论是无法反驳的!如果承认地是平的和日影千里差一寸这两个前提,那么就必将得出天高十万里的结论。虽然我们的祖先没有得到正确结论,并不是古人不如后世的小学生,而是祖先的结论是和其对天地的抽象模型紧密联系的。想到此,范昭叹服,觉得蕴藏在祖先深邃的思考中的洞察力和论证力远远胜过自己!范昭收起傲慢,明白想反驳祖先的严密论证,只能从基本假设入手。
范昭思索完毕,道:“白老您想过没有,日影减少,也可能是因为大地是球面所致?”白华沉吟道:“你说的也有道理。据说在唐朝时,朝廷用了大量人力验证此事,发现确实不同地域这个影差是不同的。只是浑天说与盖天说都见于古书,到底哪个对呢?”范昭听罢,知道白华就是一个读书广博的术士,对于科学技术,并不真正在行。
郑管家走了进来,禀道:“老爷,秀才段玉裁求见。”罗强道:“哦,段秀才不是在扬州梅花书院求学吗?怎么,近来得了闲?”郑管家道:“是。俗话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一个月前,扬州大财主颜老爷,也就是范孝廉的岳父,行大善事,捐助梅花书院一笔银子,帮助品学皆优的学子游历天下。段秀才惦记老爷,约好几个同窗,沿长江一路南下,今儿到了新镇,特意来拜访老爷。”罗强呵呵笑道:“段秀才还记得我,难得。管家,快请段秀才进来。”待管家出去,罗强笑道:“前年夏,段秀才途经新镇,突发疾病,盘缠用尽,困于客栈。我得知后,请来县城最好的大夫治好他的病,并赠银二十两,助他求学。没想到,段秀才一直没有忘。呵呵。”范昭心道:“段玉裁我是知道的,学识不错。罗老板你搞人力资源投资,好眼力。”
段玉裁进来,先向厅堂正中的罗强施礼。罗强呵呵笑道:“若膺(段玉裁字),听说你品学兼优,我很为你高兴。”段玉裁道:“罗老爷过奖了。罗老爷援手之德,小生没齿难忘。两年不见,小生此番东游,途经新镇,特地来拜访罗老爷。”罗强哈哈一笑,道:“好,有情有义。若膺哪,你看看,这堂上有没有你的故人?”段玉裁小心应是,抬眼看见范昭,大惊之后是大喜,急忙上前,毕恭毕敬道:“范大师!”范昭正在低头品酒,一愣抬头。段玉裁向范昭深施一礼,道:“学生段玉裁见过范大师。”范昭被段玉裁尊称为“范大师”,一时间有些莫名其妙,又有些得意,问:“段兄弟,你怎么叫我范大师?”段玉裁忙道:“不敢。小生乃扬州梅花书院的学生,去年初春有幸听您在书院讲学,眼界大开,受益匪浅。小生与同窗好友打心底佩服范大师。”范昭飘飘然起来,心道:“原来,有n多高级知识分子成为我的粉丝了哈。”
吕雁梅轻笑一声,道:“原来这个书呆子还很有学问。”段玉裁循声一见吕雁梅,即为之惊艳,所谓非礼勿视,段玉裁忙一低头,拱手道:“小姐此言差矣,范孝廉是大师,极有学问,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吕雁梅本是随口一说,话一出口即是后悔,连忙自找圆场,问道:“段秀才,他极有学问,怎么会被称为书呆子?”心目中的“男神”被损,段玉裁当然不服,反问道:“小姐说范大师是书呆子,此说从何而来?”吕雁梅眨眨眼睛,对范昭说:“喂,为什么我第一次见到你,就觉得你有些呆气?莫非是你们书生的通病?”范昭笑道:“燕姑娘说我呆,那我就是呆的了。”段玉裁急道:“不……不可能,范大师学究天人。范大师若呆,天下就没有聪明人了。”吕雁梅瞧段玉裁急得脸红脖子粗,颇觉有趣,道:“范大师,这个秀才这么崇拜你,你可不能让他失望哟。”范昭心道:“不让燕姑娘失望,才是我眼下最紧要的。这个段秀才,来的正是时候。”范昭将酒杯往桌面上一顿,笑道:“罗老板,来了故人,酒席热闹了,就请段秀才坐我旁边吧。”罗强连忙点头,吩咐下去。很快,家丁就在范昭的左侧摆上酒桌。
为了取悦燕姑娘,范昭有了主意,决定再次展现一下自己去年初春讲学梅花书院的风采,不负“范大师”的光荣称号,也给自己的超级粉丝段玉裁洗洗脑,打打气,增加崇拜自豪感,把自己的光辉形象广为传播。。
注: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十三岁补诸生,曾至扬州安定书院(梅花书院)就读。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
范昭在扬州梅花书院讲学的故事请见卷四《风起云涌》第22回、第23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