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那些年
赵光义觐见,他手中托着一只黑漆描金雕龙塑凤的木盒。赵匡胤想到“金匮”传言,心头闪过一丝疑惑。
施礼过后,赵光义献上木盒道:“听闻陛下最近龙体倦怠,想是操劳用心所致,这里有吴越王钱俶送与臣的一只太白山雪国千年人参,臣不敢享用,献与陛下,愿吾皇圣寿齐天,此乃万民之福也。”说完打开木盒,果然是一只有了年代的老山参。
参体黄褐,主根呈人字形,分枝细长,须条老韧,雁脖状的芦碗,弯曲颀长,横纹深密,世间少见。七两为参,八两为宝,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说它价值连城,千真万确。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自打洛阳回来,赵匡胤总感到精神倦怠,还常打哈欠,从来没有午睡习惯的赵匡胤,现在总要小憩一会儿。
赵光义将木盒盖好,放到龙书案上。赵匡胤点头。
赵光义又道:“臣知一人,名程德玄,此人精通医术,祖上即悬壶济世,对人参的滋补用剂,甚是精通。臣有恙,皆其医治,今在开封府任押衙,若陛下有需,随时征召入宫。”
赵匡胤道:“御弟日理万机,也要注意休息不要那么累,太医署医官众多,朕这里够用的了,就让他好好服侍你吧。”
◆兴师北伐
扫平南唐之后,南方除吴越、漳泉两个已经臣服的小割据势力之外已全部纳入大宋版图,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赵匡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彻底解决北汉问题,收复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八月,赵匡胤调兵遣将,命侍卫马军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美为都虞候,与牛思进、米文义等,率领六万大军,兵分五路,分道进攻太原。
又任命郭进为河东道、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率军进攻太原以北忻、汾、代、沁、辽、石诸州。
这是自大宋建立后,赵匡胤第五次征伐北汉,加上跟随周世宗柴荣打的高平之战,这应该是赵匡胤一生中第六次北伐。诸葛亮七擒孟获,大胜而还;六出祁山,无果而终,结果身死在五丈原。
开宝二年,赵匡胤御驾亲征,党进当时是先锋。征伐南汉时,潘美是主帅;收复南唐时,潘美是都监;此次征北汉,潘美仍是都监。
这一回,党进荣升主帅,而且还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主帅。不识字他识事,赵匡胤坚信党进能够出其不意,会想出什么异于常理的绝世武功,奇招妙计,这些打法书本上没有,完全是临阵而发,兴许就能一举灭掉北汉。
六路大军一同北伐,北汉之事,不能再拖了,赵匡胤此次势在必得。荡平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是赵匡胤一直挂在嘴边的头等大事。
这次出兵北汉,赵匡胤有赌的成分,干大事,大英雄从来都是赌徒,毫不畏惧赌上一把,即使倾家荡产,也可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主帅党进,没有什么客气可言,率军一马当先,抢先冲到太原城下。北汉名将刘继业率军杀出,党进催马迎战,宋军一窝蜂地杀向汉军。刘继业怕城池失守,赶紧鸣金退兵,党进挥军掩杀。北汉军损兵折将,退回城中。
党进二话不说,直接命令攻城,投石车、云梯、床弩等所有攻城器械全部招呼上了,宋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
太原城为什么易守难攻,城墙高大坚固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它的护城河,河道宽处可以达到上百米,无论你再强再勇猛的军队,一条河就把你拦住了,宋军再强也不可能在护城河上架座桥。
蒙古铁骑可以征服大半个亚欧大陆,可是就是攻不下小小的襄阳城,原因就是襄阳城拥有全世界最宽的护城河,最宽处达到二百五十米。柴荣、赵匡胤一直拿不下太原城,原因也出在护城河这儿。
要不是仗着护城河,战神刘继业也不可能冒险轻易出城挑战宋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他还可以很快撤回,即使损失一点兵将,吊桥一收,也可保障太原城安然无恙,宋军追兵只能望河兴叹。
契丹大辽是北汉的庇护伞,每次宋军前来攻打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一如既往地第一时间向辽朝求援。
契丹铁骑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军团,没有之一。辽朝皇帝耶律贤勤于政事,重用贤臣,使辽朝国力达到全盛顶峰时期。
辽景宗耶律贤的对外政策是不主动南伐、扶持北汉对抗中原王朝。收到求援信,耶律贤立即派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领兵六万,火速开往太原。
狭路相逢勇者胜,负责牵制拦截契丹的郭进大军迅速占领太原以北数州之地,招抚山后诸州民户三万七千余口。
在晋北的战场上,宋军与契丹的防守反击战,打得如火如荼,不可开交,一时间胜负难料。
◆好为之,好为之
进入十月,不知道是何原因,赵匡胤感觉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喝了程德玄的汤药,这身体是时好时坏。
他每天依旧工作到很晚,急切地听闻着来自北汉的战报,进行着及时有力的战略部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进入十月,赵匡胤想到混沌道人说过的话,十月十九,如果天朗气清,是个大好天,自己还可以延寿一纪。他也想着早点立储,可是征伐北汉的战况,让他一直放心不下,立储的事,他想放到战争结束之后再办不迟。
不着急立储,赵匡胤有自己的打算。毕竟自己现在才刚五十,还算年轻,如果确立德昭或德芳为储君,群臣势必会在晋王和储君之间权衡利弊,最后触发党争,引起朝堂动
荡。如果自己活他个七老八十,到时候晋王年事已高,不再适合继承皇位,自然落选。届时,在德昭和德芳兄弟中,择一优秀者为之,皇位自然过渡,这是赵匡胤所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不急于立储,不把话说绝,相当于留了一手,可以随机应变。
很快,十月十九这天到了,冷风吹来,赵匡胤禁不住连打几个寒颤。整天天气都灰蒙蒙的,阴霾遮蔽着天空,阴阳不开,日头忽隐忽现。
华灯初上,夜色阑珊,赵匡胤怀着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太清阁。仰望夜空,云层低垂,星光璀璨。如果到天亮,天象无异常,自己还可以大干一场,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如果天象不好,自己就要早点立储。他让王继恩过一个时辰,向自己报告一下天气状况。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戌时,天气骤变,俄顷之间乌云密布。赵匡胤心头一沉,天意如此,夫复何言?命人打开端门,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此时,朔风怒号,一场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散下来。
亲王的身份加上京兆尹,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配。在开宝六年,赵光义就是晋王和开封府尹。符合皇储的身份和成为真正的皇储这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真正的决定权还在于皇上。虽然自己大权在握,不到最后一刻,黄袍加身登基称帝,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胜利。赵光义闻诏,踏雪而至。
王继恩将晋王赵光义迎入皇帝寝宫,屋内,只剩下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太监宫女远远地立在廊下,左右不得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赵匡胤示意赵光义落座,兄弟两人开始酌酒对饮。
从大宋立国,至今已经十六载。大宋在赵氏兄弟二人的手中,安安稳稳地向前推进发展。每个人都为它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力心血。
酒是好酒,宴是好宴,相对无言,除了噼啪的炭火烧透的声音。
太祖手握玉斧,这件皇帝专属的手把玉,赵匡胤已经握了它十六年,原本凹凸硌手的部位,在这位马上皇帝的手中,都已经磨得光滑细腻。
烛影摇动之下,兄弟二人,两个影子,推杯换盏,投于窗上。赵光义时而离席,好像退避什么,似乎不胜酒力。
席间,廊下的人听到斧子戳地击物之声,随即听到太祖高声道:“好为之,好为之……”。一会儿,赵光义走出寝宫。此时,禁漏三鼓,殿外积雪已达数寸。
太祖解衣入睡,顷刻间,鼾声如雷。
漏下四鼓,也就是后半夜两点左右。王继恩听不到任何响动,近前探视,发现太祖赵匡胤“玉色莹然如出汤沐”,然而已经驾崩。
赵匡胤龙驭宾天,《宋史》只用一句话,草草收场:“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王继恩命人赶紧去通知宋皇后。
赵匡胤一生中立了三位皇后。结发妻子贺金蝉,生滕王赵德秀、魏王赵德昭、舒王赵德林、昭庆公主、延庆公主。贺氏崩于赵匡胤登基前两年,后周显德五年正月三日,享年三十,被追封为孝惠皇后;
后周显德五年,赵匡胤当时为后周殿前都点检,迎娶巢国公王饶的女儿王氏为继室,太祖即位,建隆元年八月,立王氏为皇后,未行册礼。王皇后喜诵佛书,事奉杜太后至孝,生两女一子三人,皆早逝,王皇后崩于乾德元年十二月,享年二十二岁;
宋皇后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的长女,开宝元年二月,宋氏被纳入宫,时年十七,比皇子赵德昭还小一岁,成为继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大宋皇后。宋后无出,在两位皇子中,她更为偏爱幼子德芳。由于赵德昭比自己还大一岁,或许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对他一直保持距离,而对于小自己七岁的德芳,就不存在这种顾忌了。
宋皇后听闻太祖驾崩的消息,哭哭啼啼地冒雪赶来,她让王继恩赶紧去宣四皇子赵德芳来。很明显,她想让赵德芳入宫继承大统。
◆捷足先登
王继恩此时就盘算开了,四皇子赵德芳今年才十八岁,跟自己没什么交集,而晋王赵光义就不同了,平日里自己没少得到晋王的好处,晋王登基,自己可是有拥戴大功。
出了皇宫,王继恩没去找赵德芳,而是飞马直奔晋王府。到了晋王府,王继恩发现有一黑影在府门外傻站着,着实吓了一跳。还没等问话,那人就先发话了,“王总管吉祥!下官程德玄问候总管大人。”
王继恩这才看清此人正是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程德玄精通医术,屡次贪赃枉法,却从来没有被处罚过,原因就是有晋王赵光义罩着他。
王继恩问道:“这大半夜的您不在家睡觉,跑到晋王府门前晃荡啥?怪吓人的!”。
程德玄道:“刚才我在家中睡觉,突然间听到龙吟虎啸之声,有人叫我说赶紧起床,晋王找我有事,于是我赶紧爬起来,可是推门一看,外面什么也没有,心想该不会是幻听了吧,回屋里接着睡,睡了不到半个时辰,又听见有龙吟之声,又是有人说晋王找我有事,于是我来不及梳洗,就赶到晋王府来了。”
王继恩道:“这是晋王上应天象,要位登大宝,太祖遗诏,要我前来迎接晋王即位!”于是二人敲开晋王府大门,让晋王赶快进宫。
赵光义吃惊不小,犹豫不敢前去,说要和家人商量一下,进去之后就一直没出来。王继恩在门外等候很久,不见赵光义出来,直接跑进去催促道:“晋王再不进宫,皇位就要归他人啦!”听王继恩这么说,赵光义这才起身。夜色之中,三人雪地步行进宫。
王皇后
听闻王继恩回来了,便问道:“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大声宣道:“皇上驾到!”
王皇后一见小叔子晋王赵光义,愕然一怔,一切全明白了!知道大势已去,马上见礼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安慰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有了王皇后的认可,赵光义就是新的天子了,大宋的江山就这样兵不血刃,平稳过渡到赵光义手中。
以上这段,记载在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司马光似有为晋王开脱之嫌。
◆历史不容粉饰
如果按照史书上写就的内容来看,一切发生基本上都很顺理成章,即使漏洞百出,也只能盖棺定论。历史没有如果,更没有假设,然而历史不能粉饰、不能伪造、更不可戏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言不由衷定有怪。除了官方的正史,当时的士大夫也有野史,笔记,民间也有传闻,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人参考的资料。
正史不等于事实,正史不等于真相。赵匡胤之死,历来众说纷纭。相当多的人认为,是赵光义下毒毒死了自己的亲哥哥。事情还得从赵匡胤迁都开始说起。
赵匡胤一心想着一统天下,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却在一心扶植自己的势力,当赵匡胤平定了南方,回头一看,没有赵普的朝野,群臣全都唯晋王马首是瞻,自己讲的话好像不管用了。赵匡胤这才感觉事情的重要性,他想通过迁都来撬动赵光义在开封的根基,结果,自己的决策根本没人听,除了赵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反对迁都,迁都之事只能不了了之。然而迁都之事大大惊到了赵光义,他很清楚,皇上已经开始向他开刀了。
用毒,是赵光义一贯的手段。后蜀皇帝孟昶到了开封刚七天,就中毒身亡,赵光义脱不了干系;南唐后主李煜,是被赵光义下毒毒死的,这是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为了皇位,赵光义是否会对自己的哥哥下毒,也未可知。
王继恩来到晋王府时,遇到医官程德玄,三更半夜不睡觉,跑到晋王府门前,定然是想报告什么重大信息。更多的人相信是程德玄在赵光义的指使下,下了慢性毒药害死了赵匡胤。赵光义登基,程德玄立即被授予翰林使,进入赵光义的近臣行列。陈洪进来朝时,赵光义派程德玄前去迎接慰劳,可见,赵光义对程德玄相当地器重。程德玄和部下私自贩卖木材,被王仁赡揭发,依然得到赵光义的袒护,只是简单斥责几句就完事了,职位不降反升,迁东上阁门使,兼翰林司事,领代州刺史,赵光义这样处置,估计王仁赡的鼻子都气歪了。
也有人坚持认为,太祖赵匡胤是有意将皇位传给晋王赵光义的。原因就是五代的惯例和赵匡胤不急于立储这两方面的结合。
赵匡胤登基后,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赵匡胤亲征李筠,以赵光义为大内点检留镇,领泰宁军节度使;平定李重进叛乱之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赵匡胤亲征太原时,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开封府尹加亲王,这是五代时期“准太子”的标配,赵匡胤由于诸多原因并未着急立太子,很多后世学者据此认为赵光义并不是“篡权夺位”,他只是将自己做皇帝的时间提前了几年。
在历史上,有三种政权的交接方式:谋反式、继承式、谦让式。为了证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赵光义辛辛苦苦搞出个“金匮之盟”,没想到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更大。如果按照“金匮之盟”,赵光义将来要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就赵光义的这种做事风格,他会让赵德昭长期存在吗?事实果如所料,赵光义继位,赵德昭只存在了三年,就连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也没活过二十三岁。
更有学者扒出赵光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的事实:“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陈桥兵变时,赵光义跟着母亲杜氏在一起,听到赵匡胤得手了,才敢跳出来迎接报信者。
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兄弟两个,一个极力想洗白自己,说自己是黄袍加身是被逼的,情非得已;一个总想把自己加进去,好像只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才算是老干部,无非是想向世人证明,这大宋江山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伟人毛公曾这样评价赵光义:“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赵匡义小人”。毛公给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是“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提到了同一个高度。
然而,历史总会要翻篇的,赵匡胤驾崩,留下千古谜团。没了英明神武的宋太祖赵匡胤,大宋这艘巨轮,还是要继续迎风破浪,驶向远方。
国不可一日无君,开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清晨,大宋的晋王赵光义,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依照王朝礼数规定,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哀悼与尊重,新皇即位后在本年中,仍要沿用原有年号,一年后才可自主改元。赵光义完全不顾及这些,虽然离公元977年的没几天了,继位当日,赵光义就将年号改为太平兴国。
此时的北汉战场,宋军与契丹铁骑激战正酣,难解难分。潘美突然接到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噩耗,不由得悲从中来,禁不住痛哭失声,众将一筹莫展,六万宋军,顿时全无斗心。全军大悲,这仗没法打了,党进只得命人高挂免战牌。
潘美致书新皇赵光义,请求撤兵,赵光义刚刚舒展的眉头,又一次紧锁起来。
赵光义觐见,他手中托着一只黑漆描金雕龙塑凤的木盒。赵匡胤想到“金匮”传言,心头闪过一丝疑惑。
施礼过后,赵光义献上木盒道:“听闻陛下最近龙体倦怠,想是操劳用心所致,这里有吴越王钱俶送与臣的一只太白山雪国千年人参,臣不敢享用,献与陛下,愿吾皇圣寿齐天,此乃万民之福也。”说完打开木盒,果然是一只有了年代的老山参。
参体黄褐,主根呈人字形,分枝细长,须条老韧,雁脖状的芦碗,弯曲颀长,横纹深密,世间少见。七两为参,八两为宝,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说它价值连城,千真万确。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自打洛阳回来,赵匡胤总感到精神倦怠,还常打哈欠,从来没有午睡习惯的赵匡胤,现在总要小憩一会儿。
赵光义将木盒盖好,放到龙书案上。赵匡胤点头。
赵光义又道:“臣知一人,名程德玄,此人精通医术,祖上即悬壶济世,对人参的滋补用剂,甚是精通。臣有恙,皆其医治,今在开封府任押衙,若陛下有需,随时征召入宫。”
赵匡胤道:“御弟日理万机,也要注意休息不要那么累,太医署医官众多,朕这里够用的了,就让他好好服侍你吧。”
◆兴师北伐
扫平南唐之后,南方除吴越、漳泉两个已经臣服的小割据势力之外已全部纳入大宋版图,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赵匡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彻底解决北汉问题,收复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八月,赵匡胤调兵遣将,命侍卫马军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美为都虞候,与牛思进、米文义等,率领六万大军,兵分五路,分道进攻太原。
又任命郭进为河东道、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率军进攻太原以北忻、汾、代、沁、辽、石诸州。
这是自大宋建立后,赵匡胤第五次征伐北汉,加上跟随周世宗柴荣打的高平之战,这应该是赵匡胤一生中第六次北伐。诸葛亮七擒孟获,大胜而还;六出祁山,无果而终,结果身死在五丈原。
开宝二年,赵匡胤御驾亲征,党进当时是先锋。征伐南汉时,潘美是主帅;收复南唐时,潘美是都监;此次征北汉,潘美仍是都监。
这一回,党进荣升主帅,而且还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主帅。不识字他识事,赵匡胤坚信党进能够出其不意,会想出什么异于常理的绝世武功,奇招妙计,这些打法书本上没有,完全是临阵而发,兴许就能一举灭掉北汉。
六路大军一同北伐,北汉之事,不能再拖了,赵匡胤此次势在必得。荡平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是赵匡胤一直挂在嘴边的头等大事。
这次出兵北汉,赵匡胤有赌的成分,干大事,大英雄从来都是赌徒,毫不畏惧赌上一把,即使倾家荡产,也可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主帅党进,没有什么客气可言,率军一马当先,抢先冲到太原城下。北汉名将刘继业率军杀出,党进催马迎战,宋军一窝蜂地杀向汉军。刘继业怕城池失守,赶紧鸣金退兵,党进挥军掩杀。北汉军损兵折将,退回城中。
党进二话不说,直接命令攻城,投石车、云梯、床弩等所有攻城器械全部招呼上了,宋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
太原城为什么易守难攻,城墙高大坚固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它的护城河,河道宽处可以达到上百米,无论你再强再勇猛的军队,一条河就把你拦住了,宋军再强也不可能在护城河上架座桥。
蒙古铁骑可以征服大半个亚欧大陆,可是就是攻不下小小的襄阳城,原因就是襄阳城拥有全世界最宽的护城河,最宽处达到二百五十米。柴荣、赵匡胤一直拿不下太原城,原因也出在护城河这儿。
要不是仗着护城河,战神刘继业也不可能冒险轻易出城挑战宋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他还可以很快撤回,即使损失一点兵将,吊桥一收,也可保障太原城安然无恙,宋军追兵只能望河兴叹。
契丹大辽是北汉的庇护伞,每次宋军前来攻打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一如既往地第一时间向辽朝求援。
契丹铁骑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军团,没有之一。辽朝皇帝耶律贤勤于政事,重用贤臣,使辽朝国力达到全盛顶峰时期。
辽景宗耶律贤的对外政策是不主动南伐、扶持北汉对抗中原王朝。收到求援信,耶律贤立即派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领兵六万,火速开往太原。
狭路相逢勇者胜,负责牵制拦截契丹的郭进大军迅速占领太原以北数州之地,招抚山后诸州民户三万七千余口。
在晋北的战场上,宋军与契丹的防守反击战,打得如火如荼,不可开交,一时间胜负难料。
◆好为之,好为之
进入十月,不知道是何原因,赵匡胤感觉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喝了程德玄的汤药,这身体是时好时坏。
他每天依旧工作到很晚,急切地听闻着来自北汉的战报,进行着及时有力的战略部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进入十月,赵匡胤想到混沌道人说过的话,十月十九,如果天朗气清,是个大好天,自己还可以延寿一纪。他也想着早点立储,可是征伐北汉的战况,让他一直放心不下,立储的事,他想放到战争结束之后再办不迟。
不着急立储,赵匡胤有自己的打算。毕竟自己现在才刚五十,还算年轻,如果确立德昭或德芳为储君,群臣势必会在晋王和储君之间权衡利弊,最后触发党争,引起朝堂动
荡。如果自己活他个七老八十,到时候晋王年事已高,不再适合继承皇位,自然落选。届时,在德昭和德芳兄弟中,择一优秀者为之,皇位自然过渡,这是赵匡胤所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不急于立储,不把话说绝,相当于留了一手,可以随机应变。
很快,十月十九这天到了,冷风吹来,赵匡胤禁不住连打几个寒颤。整天天气都灰蒙蒙的,阴霾遮蔽着天空,阴阳不开,日头忽隐忽现。
华灯初上,夜色阑珊,赵匡胤怀着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太清阁。仰望夜空,云层低垂,星光璀璨。如果到天亮,天象无异常,自己还可以大干一场,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如果天象不好,自己就要早点立储。他让王继恩过一个时辰,向自己报告一下天气状况。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戌时,天气骤变,俄顷之间乌云密布。赵匡胤心头一沉,天意如此,夫复何言?命人打开端门,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此时,朔风怒号,一场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散下来。
亲王的身份加上京兆尹,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配。在开宝六年,赵光义就是晋王和开封府尹。符合皇储的身份和成为真正的皇储这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真正的决定权还在于皇上。虽然自己大权在握,不到最后一刻,黄袍加身登基称帝,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胜利。赵光义闻诏,踏雪而至。
王继恩将晋王赵光义迎入皇帝寝宫,屋内,只剩下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太监宫女远远地立在廊下,左右不得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赵匡胤示意赵光义落座,兄弟两人开始酌酒对饮。
从大宋立国,至今已经十六载。大宋在赵氏兄弟二人的手中,安安稳稳地向前推进发展。每个人都为它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力心血。
酒是好酒,宴是好宴,相对无言,除了噼啪的炭火烧透的声音。
太祖手握玉斧,这件皇帝专属的手把玉,赵匡胤已经握了它十六年,原本凹凸硌手的部位,在这位马上皇帝的手中,都已经磨得光滑细腻。
烛影摇动之下,兄弟二人,两个影子,推杯换盏,投于窗上。赵光义时而离席,好像退避什么,似乎不胜酒力。
席间,廊下的人听到斧子戳地击物之声,随即听到太祖高声道:“好为之,好为之……”。一会儿,赵光义走出寝宫。此时,禁漏三鼓,殿外积雪已达数寸。
太祖解衣入睡,顷刻间,鼾声如雷。
漏下四鼓,也就是后半夜两点左右。王继恩听不到任何响动,近前探视,发现太祖赵匡胤“玉色莹然如出汤沐”,然而已经驾崩。
赵匡胤龙驭宾天,《宋史》只用一句话,草草收场:“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王继恩命人赶紧去通知宋皇后。
赵匡胤一生中立了三位皇后。结发妻子贺金蝉,生滕王赵德秀、魏王赵德昭、舒王赵德林、昭庆公主、延庆公主。贺氏崩于赵匡胤登基前两年,后周显德五年正月三日,享年三十,被追封为孝惠皇后;
后周显德五年,赵匡胤当时为后周殿前都点检,迎娶巢国公王饶的女儿王氏为继室,太祖即位,建隆元年八月,立王氏为皇后,未行册礼。王皇后喜诵佛书,事奉杜太后至孝,生两女一子三人,皆早逝,王皇后崩于乾德元年十二月,享年二十二岁;
宋皇后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的长女,开宝元年二月,宋氏被纳入宫,时年十七,比皇子赵德昭还小一岁,成为继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大宋皇后。宋后无出,在两位皇子中,她更为偏爱幼子德芳。由于赵德昭比自己还大一岁,或许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对他一直保持距离,而对于小自己七岁的德芳,就不存在这种顾忌了。
宋皇后听闻太祖驾崩的消息,哭哭啼啼地冒雪赶来,她让王继恩赶紧去宣四皇子赵德芳来。很明显,她想让赵德芳入宫继承大统。
◆捷足先登
王继恩此时就盘算开了,四皇子赵德芳今年才十八岁,跟自己没什么交集,而晋王赵光义就不同了,平日里自己没少得到晋王的好处,晋王登基,自己可是有拥戴大功。
出了皇宫,王继恩没去找赵德芳,而是飞马直奔晋王府。到了晋王府,王继恩发现有一黑影在府门外傻站着,着实吓了一跳。还没等问话,那人就先发话了,“王总管吉祥!下官程德玄问候总管大人。”
王继恩这才看清此人正是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程德玄精通医术,屡次贪赃枉法,却从来没有被处罚过,原因就是有晋王赵光义罩着他。
王继恩问道:“这大半夜的您不在家睡觉,跑到晋王府门前晃荡啥?怪吓人的!”。
程德玄道:“刚才我在家中睡觉,突然间听到龙吟虎啸之声,有人叫我说赶紧起床,晋王找我有事,于是我赶紧爬起来,可是推门一看,外面什么也没有,心想该不会是幻听了吧,回屋里接着睡,睡了不到半个时辰,又听见有龙吟之声,又是有人说晋王找我有事,于是我来不及梳洗,就赶到晋王府来了。”
王继恩道:“这是晋王上应天象,要位登大宝,太祖遗诏,要我前来迎接晋王即位!”于是二人敲开晋王府大门,让晋王赶快进宫。
赵光义吃惊不小,犹豫不敢前去,说要和家人商量一下,进去之后就一直没出来。王继恩在门外等候很久,不见赵光义出来,直接跑进去催促道:“晋王再不进宫,皇位就要归他人啦!”听王继恩这么说,赵光义这才起身。夜色之中,三人雪地步行进宫。
王皇后
听闻王继恩回来了,便问道:“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大声宣道:“皇上驾到!”
王皇后一见小叔子晋王赵光义,愕然一怔,一切全明白了!知道大势已去,马上见礼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安慰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有了王皇后的认可,赵光义就是新的天子了,大宋的江山就这样兵不血刃,平稳过渡到赵光义手中。
以上这段,记载在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司马光似有为晋王开脱之嫌。
◆历史不容粉饰
如果按照史书上写就的内容来看,一切发生基本上都很顺理成章,即使漏洞百出,也只能盖棺定论。历史没有如果,更没有假设,然而历史不能粉饰、不能伪造、更不可戏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言不由衷定有怪。除了官方的正史,当时的士大夫也有野史,笔记,民间也有传闻,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人参考的资料。
正史不等于事实,正史不等于真相。赵匡胤之死,历来众说纷纭。相当多的人认为,是赵光义下毒毒死了自己的亲哥哥。事情还得从赵匡胤迁都开始说起。
赵匡胤一心想着一统天下,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却在一心扶植自己的势力,当赵匡胤平定了南方,回头一看,没有赵普的朝野,群臣全都唯晋王马首是瞻,自己讲的话好像不管用了。赵匡胤这才感觉事情的重要性,他想通过迁都来撬动赵光义在开封的根基,结果,自己的决策根本没人听,除了赵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反对迁都,迁都之事只能不了了之。然而迁都之事大大惊到了赵光义,他很清楚,皇上已经开始向他开刀了。
用毒,是赵光义一贯的手段。后蜀皇帝孟昶到了开封刚七天,就中毒身亡,赵光义脱不了干系;南唐后主李煜,是被赵光义下毒毒死的,这是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为了皇位,赵光义是否会对自己的哥哥下毒,也未可知。
王继恩来到晋王府时,遇到医官程德玄,三更半夜不睡觉,跑到晋王府门前,定然是想报告什么重大信息。更多的人相信是程德玄在赵光义的指使下,下了慢性毒药害死了赵匡胤。赵光义登基,程德玄立即被授予翰林使,进入赵光义的近臣行列。陈洪进来朝时,赵光义派程德玄前去迎接慰劳,可见,赵光义对程德玄相当地器重。程德玄和部下私自贩卖木材,被王仁赡揭发,依然得到赵光义的袒护,只是简单斥责几句就完事了,职位不降反升,迁东上阁门使,兼翰林司事,领代州刺史,赵光义这样处置,估计王仁赡的鼻子都气歪了。
也有人坚持认为,太祖赵匡胤是有意将皇位传给晋王赵光义的。原因就是五代的惯例和赵匡胤不急于立储这两方面的结合。
赵匡胤登基后,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赵匡胤亲征李筠,以赵光义为大内点检留镇,领泰宁军节度使;平定李重进叛乱之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赵匡胤亲征太原时,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开封府尹加亲王,这是五代时期“准太子”的标配,赵匡胤由于诸多原因并未着急立太子,很多后世学者据此认为赵光义并不是“篡权夺位”,他只是将自己做皇帝的时间提前了几年。
在历史上,有三种政权的交接方式:谋反式、继承式、谦让式。为了证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赵光义辛辛苦苦搞出个“金匮之盟”,没想到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更大。如果按照“金匮之盟”,赵光义将来要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就赵光义的这种做事风格,他会让赵德昭长期存在吗?事实果如所料,赵光义继位,赵德昭只存在了三年,就连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也没活过二十三岁。
更有学者扒出赵光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的事实:“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陈桥兵变时,赵光义跟着母亲杜氏在一起,听到赵匡胤得手了,才敢跳出来迎接报信者。
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兄弟两个,一个极力想洗白自己,说自己是黄袍加身是被逼的,情非得已;一个总想把自己加进去,好像只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才算是老干部,无非是想向世人证明,这大宋江山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伟人毛公曾这样评价赵光义:“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赵匡义小人”。毛公给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是“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提到了同一个高度。
然而,历史总会要翻篇的,赵匡胤驾崩,留下千古谜团。没了英明神武的宋太祖赵匡胤,大宋这艘巨轮,还是要继续迎风破浪,驶向远方。
国不可一日无君,开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清晨,大宋的晋王赵光义,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依照王朝礼数规定,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哀悼与尊重,新皇即位后在本年中,仍要沿用原有年号,一年后才可自主改元。赵光义完全不顾及这些,虽然离公元977年的没几天了,继位当日,赵光义就将年号改为太平兴国。
此时的北汉战场,宋军与契丹铁骑激战正酣,难解难分。潘美突然接到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噩耗,不由得悲从中来,禁不住痛哭失声,众将一筹莫展,六万宋军,顿时全无斗心。全军大悲,这仗没法打了,党进只得命人高挂免战牌。
潘美致书新皇赵光义,请求撤兵,赵光义刚刚舒展的眉头,又一次紧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