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你再说一遍。”

  贞观十六年五月四日,江陵萧氏宗祠,南齐房主事萧秉礼面露狰狞之色,死死地盯着来人。

  “呼!”

  南梁房主事萧平旌、西梁房主事萧焱同样呼吸变得急促。

  “行了。”

  “你先下去吧。”

  摆了摆手,犹如不倒翁一般端坐上首的萧道一示意道。

  “是。”

  小厮如释重负般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宗祠。

  此时此刻,南齐房主事萧秉礼、南梁房主事萧平旌、西梁房主事萧焱都把目光投向了萧道一。

  “这样的结果,你们不是早就预想到了吗?”

  “何必如此大吃一惊。”

  萧道一盘着手中的羊脂白玉球,稳坐钓鱼台。

  “族长。”

  “失去了四海商行的渠道,我们一年要少几百万贯的进账。”

  萧秉礼眼睛通红,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他如何能忍。

  “是啊。”

  “现在,四海商行跟义阳魏氏、江夏黄氏合作。”

  “这两个士族都是荆楚地区根深蒂固的世家,哪一个都不好对付。”

  萧平旌同样苦涩不已。

  萧焱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说出一个字来。

  义阳魏氏底蕴差一些,却也是从三国时期开始兴盛,蜀汉汉中都督、汉中太守魏延声名响彻一时。

  江夏黄氏就不一样了,源于华夏古国之一的潢川黄国,祖宗是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存续了一千五百年整,为楚所灭之后,大批内迁至汉水流域,荆楚多有黄氏族人,秦时有江陵黄氏,汉时则以江夏黄氏最为出名,势力盘根错节,遍布整个荆楚地区,江陵萧氏跟这些本地土著一比,全无优势。

  “急什么?”

  萧道一放下手中一对羊脂白玉球,眼神像即将开始猎杀的野兽般凶戾,开口道:“义阳魏氏的根基在汉水上游、南阳地区,江夏黄氏的根基则在汉水下游,江汉地区。”

  “江陵地处古云梦大泽之中,八百里洞庭之北,介乎于二者之间。”

  “如若我们出手截取,他们能奈我何?”

  “太子远在塞北,还想要遥控天下,他以为他是谁。”

  “我们是兰陵萧氏族人,南侨第一世家,什么时候成为别人的马前卒了。”

  ‘啊这?’

  萧秉礼、萧平旌、萧焱瞪大了眼睛,截杀义阳魏氏、江夏黄氏之人,这么疯狂吗?

  “愚钝。”

  瞥了他们一眼,萧道一冷肃道:“谁跟你们说,我们一定要和义阳魏氏、江夏黄氏交恶了。”

  “四海商行的船,四海商行的货,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唰!!!’

  顿时,三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那就是杀人掠货。

  就算动的是义阳魏氏、江夏黄氏的人又怎样,到头来,也只当做是四海商行。

  有了这个理由,义阳魏氏、江夏黄氏损失多少都会向四海商行讨要,又怎会把矛头对准他们。

  “另外,联系萧绰,我想和他见上一面。”

  “这”

  萧秉礼三人有些不淡定了。

  “之前,我们为什么从润州离开,那是因为齐梁房压不住皇舅房,更因为有公主在。”

  “现如今,皇舅房在魏王手下只能排在山东士族后面,想必他们也很憋屈。”

  “我们这半年来获利数百万贯,实力远胜于他们。”

  “如若这个时候提出重新合房,重立兰陵萧氏,支持魏王,他们会拒绝吗?”

  “不太可能。”

  三人对视了一眼,摇了摇头。

  “既然太子、吴王不需要我们的支撑,那便换个人。”

  “这天下的纷纷扰扰,不过是皇权更迭。”

  “五姓七望做得,我们就做不得了?”

  直到这时,萧道一才把压制住心底的野心和盘托出。

  “明白。”

  萧秉礼、萧平旌、萧焱听得热血沸腾。

  是啊,兰陵萧氏再度合一,他们是南侨第一世族,又怎么不能参与夺嫡之争了。

  商州,崇山峻岭之间,道路崎岖,古树老藤郁郁葱葱。

  六百商於路,见证古今往来,野兽出没,行人百姓几乎看不见。

  丹水河谷,密林深处,一道道身影手持横刀,面无表情,正在逐个对阵,招招致命,凶狠残暴。

  “杀!杀!杀!”

  一个着戎服的魁梧中年巡视在场的死士,眼眸犀利似猛虎。

  堂堂大唐潞国公薛万均沦落到在这里为魏王李泰训练谋反班底,心中积压了不知道多少怨怼。

  自投向李唐以来,薛家兄弟出生入死,甘为马前卒,玄武门之变时,他们为太子李建成卖力,事败后躲进终南山当了一段时间的野人,这才出山效力李世民,浴血搏杀换来高官厚禄、功名爵位。

  谁曾想只是因为宫廷守卫一个小小的纰漏,皇帝李世民竟然将他下狱,是可忍,孰不可忍。

  无人知晓这位大唐宿将之所以投靠李泰,不单单是为了偿还李泰救命之恩,更是想要向皇帝复仇。

  “薛兄。”

  “这些人技巧有足,杀气不足。”

  “须得想个法子让给他们见一见血,否则,不堪大用。”

  陈国公侯君集站在薛万均身边,观察着三千死士的精神面貌,出言道。

  “侯老弟可有妙计?”

  薛万均侧首望向侯君集。

  “妙计没有,馊主意倒是有一个。”

  捏着下巴,侯君集的视线聚集到了身后这片蜿蜒似龙的秦岭山脉,位于关中平原和汉江谷地之间,东西绵延1000里,南北宽300里,横跨不知道多少个州、县,历来是匪盗盘踞之地。

  “哦?”

  “愿闻其详。”

  薛万均立马来了兴趣,目光灼灼的看着他。

  “千里南山(秦岭),这可是一块风水宝地。”

  “我们在这里训练死士能躲过外界的一切窥视,也有很多人蛰伏其中,不乏有杀人放过的江洋大盗。”

  “你说用他们来做磨刀石,是不是比干巴巴的训练来得强。”

  “司马懿密谋二十年,养死士三千,一举掀翻了曹魏统治,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最多一年半载,这些人必须要发挥出三万乃至三十万人的效力,唯有如此,方可助魏王勘定大宝。”

  “这样捉对厮杀能够淬炼出他们的冷血心性,却无法保证他们的战斗力,有些东西只有在生死之间才能体会领悟。”

  俯瞰三千丹水河谷中的死士,侯君集意味深长的说道。

  他可是亲自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自然知道太子手下的两千长林军跟秦王的八百天策军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天策军可都是李世民一手带出来的铁血精锐,从玄甲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人马。

  正因如此,他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必须是见过血的精锐才能够对付东宫八百卫士,否则,光是攻破东宫防御都难,何谈逼宫?

  “好主意。”

  薛万均眼中掠过一抹光芒,认真道:“明日开始,我便命他们分作十组,以三百人为一组,分批寻找南山之中的匪盗,阵亡者一应名额由匪盗中的青壮补足。”

  “嗯。”

  “我补充一点。”

  “这些人不穿着任何甲胄,更不需要携带其它兵刃,人手一柄战刀即可。”

  接着,侯君集补充了几句话。

  “可。”

  深深地看了侯君集一眼,薛万均心中生出了一丝忌惮。

  有五姓七望之中的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的支持,魏王手下的三千死士不缺精良的甲胄装备,前隋制式的漆面铁甲、环首直刀、角弓、长槊,这些可都是隋军精锐的配置。

  贞观年间的唐军大抵使用的武器装备与前隋相差无几,无所谓代差,可以说,三千死士的装备哪怕是十六卫都有所不及,可见其精锐。

  偏偏侯君集让他们只带一柄环首直刀,这不是明摆着让他们增加伤亡,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确保这些人都是在生死线上爬出来的一只只恶鬼。

  同一时间,齐州,泰山,一支由阴弘智募集的死士队伍正在训练,为首之人正是燕弘亮、燕弘信。

  相隔1400里的两个地方都滋生出了阴冷的杀机,大唐皇帝李世民的两个儿子手下都在谋划着造反,这是何等的滑稽,长安城玄武门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又一轮新的权力更迭上演了。

  远在青塘,唐述山(拉脊山。)

  横于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之间的山脉,东西长500余里,南北最宽不过四十里,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河流的冲刷切割出了许多山口,青沙山口、拉脊山口、日月山口这都是出入西宁的重要交通要道。

  “哐!哐!哐!”

  一座大型的水力锻坊修建在山谷之中,流水带动了巨大的锻锤,一下又一下敲击在钢铁上,祛除其中的杂质,使其变成更加优质的精钢。

  周遭还有一个个用土法修筑的墙炉,上面还有长长的管道正在冒着黑烟,那都是煤炭在燃烧,制作成焦炭。

  “殿下。”

  “焦炭确实比木炭更适合炼铁。”

  “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将铁矿石迅速冶炼为铁水,然后再以石墨钳锅炼制为成品钢。”

  “这种钢用来制作兵刃、甲胄,大约相当于三十炼,但是再以水力锻锤捶打之后,能够轻而易举得到百炼钢,根据您的交代,这些百炼钢优先用来制造横刀、箭镞、矛头。”

  河西王长史唐嘉会正在一五一十的介绍道。

  “嗯。”

  目光扫过整个山谷,李承乾非常满意这种有条不紊的生产程序,这让他想到了后世的工业时代。

  土法炼焦、钳锅炼钢,再辅以水力锻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链,可以批量生产百炼精钢武器。

  这样生产出来的钢表面颜色呈现出深黑色的质感,只有锋利的刀口上才有银色的花纹,让人不寒而栗。

  “殿下,这边请。”

  唐嘉会在前引路,将他带到了山谷的另一端,这里是截然不同的场景。

  匠人取出了新近锻造出来的成品,青黑色的甲片光亮的可以照见毛发,末端有筷子头大小的凸起,隐隐向皮肤上的瘊子。

  “已经做出来了?”

  见后,李承乾眼中流露出了一抹喜色。

  “是的,殿下。”

  “我们从党项羌、吐谷浑人中招募了大量匠人。”

  “这些人的锻造工艺相对来说简陋,却没有像我们大唐的工匠一样形成热锻的固有思维。”

  “因而,他们很快就掌握了冷锻法,现在已经可以批量生产出瘊子甲。”

  唐善会有条不紊的解释道。

  早在去岁,李承乾就命东厂将土法炼焦、钳锅炼钢、水力锻锤法、青羌冷锻法交予他。

  历经半年时光,西宁城、定羌城出现在了这片西海畔,牢牢地控制着河湟谷地、黄河谷地这两片最好的地方,并且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石棉、石墨、石膏、粘土等矿产资源。

  “对吐谷浑动手就在旬月之间。”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五万西宁军的换装,有些强人所难。”

  “孤不要求你做到这样,孤只要求你一点,所有的箭镞、矛头都需要用石墨钳锅炼制出来的钢所制。”

  “能做到吗?”

  目光如炬,李承乾询问了声。

  “没问题。”

  唐善会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下来。

  “甲胄方面,准备的怎么样了?”

  “我听说吐谷浑人的披甲率能达到五分之一,吐蕃人更是能做到三分之一。”

  “不管是皮甲,还是铁甲,总而言之,有甲比没甲好。”

  李承乾问起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伤亡率往往跟披甲率息息相关,唐军为何能够纵横公元7世纪,无他,60%的披甲率,全球第一,吐蕃在后期一度达到了50%的披甲率,从而实现了同大唐分庭抗礼的目标。

  相比之下,阿拉伯人就逊色许多,他们在面对大唐、吐蕃对中亚、南亚地区的统治时,显得有些畏畏缩缩。

  “殿下。”

  “五万西宁军分作三万骑兵、一万轻兵,一万长矛兵。”

  “全都穿着皮甲,这些都是四海商行从各地收购黄牛皮、水牛皮所制。”

  “五万附从的党项骑兵穿着的皮甲,大多为猪皮、马皮、驴皮、羊皮所制。”

  “好。”

  闻言,李承乾点了点头。

  皮甲是所有甲胄里面制作最为简单的一种,防御力不及铁甲,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披甲率百分之百,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党项骑兵身上的皮甲跟西宁军身上的皮甲有差异,在所难免。

  开玩笑,这五万披甲的党项骑兵放在周边四夷,绝对是精锐,曾经的薛延陀也只有十余万人做到全甲,披覆铁甲的更是不到一万。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最新章节,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