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於菟将字帖撕了之后又对别的物件有了兴致,清澈又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四下,拿起笔筒,好奇地笔筒内看着。
随后他将笔筒放在一旁,在桌上爬着,脚一踹笔筒就掉落在了地上,一支支毛笔散落在地上。
又是几声响动,也不知道什么东西掉在了地上。
小兕子带着小於菟离开甘露殿的时候,那昏倒当场的太监恍恍惚惚转醒,他睁开眼见到了眼前凌乱的场面,又是使劲揉了揉眼,原本陛下那整齐的书桌是乱糟糟。
地上有摔碎的,不知是何物。
纸张散乱一地,那些奏章与卷宗有的被撕了,还有的似乎是被踩过。
还有一些奏疏看起来是被咬过。
这太监的双腿发软,他支支吾吾道:“快去告知太子殿下,快……”
这个太监朝着殿外喊着,也不用他去喊,早就有太监去禀报太子。
李承乾正在太液池边,安静地闭眼休息着,耳边是太监的话语。
这几个太监就差对天发誓,绝对不会将这件事告知陛下,也绝对不会牵连东宫。
李承乾依旧闭着眼,微微颔首道:“你们去收拾一番,损坏了什么都记录下来。”
“喏。”太监们回了一句,又问道:“殿下,那记录好之后是要……”
李承乾低声道:“既然都是父皇的物件,自然是要告诉父皇的。”
几个太监神色为难,还是苦着脸去办了。
不远处,几个妹妹正在讨论着几件新衣裳。
高阳穿着大红色衣裳,很是高兴,道:“我最喜红色了。”
临川道:“还是素一些好看。”
清河道:“妹妹喜黑色。”
高阳不悦道:“哪有女孩子喜欢黑色的。”
清河又倔强道:“就喜黑色的。”
……
他们的话语声越来越远,李承乾稍稍睡了片刻,便见到了正在吃着汤饭的爷爷。
李渊一边自己吃着,还拿起一旁的小碗给小灵鹊喂着。
李承乾坐起身子拿下了斗笠。
又有太监道:“太子殿下,蒋王与虢王也被带来了。”
“嗯,交给刑部与大理寺好好查办。”
“喏。”
爷爷依旧在喂着小灵鹊饭食,这孩子嚼得很用力,一边吃着,目光还看着太液池的湖面上,正在游着的几只鸭子。
“爷爷,鸭……”她指着远处稚嫩的嗓音很甜。
“嗯。”李渊吹了吹粥,道:“鹊儿先将粥喝了。”
她又乖巧地张大嘴,吃下一口粥,嘴巴还吧唧两下。
其实爷爷是知道宗室的事的,只不过他老人家根本不想管,也不想过问。
爷爷是老了,他余下的岁月这么宁静地过着也很好。
李承乾走到女儿身边,拿出布巾给她擦了擦嘴,道:“爷爷,今天该到休息的时辰了。”
李渊缓缓点头道:“等孩子用了饭。”
“嗯。”
等给小灵鹊用了饭之后,爷爷再吃他那有些凉了的饭。
现在的爷爷已咬不动肉了,为了给他补充一些营养,东阳特意让人给爷爷准备了汤饭。
午后,爷爷这才与小灵鹊,躺在躺椅子上睡着。
让宫女站在一旁伺候着,李承乾又看向正在数落小於菟的母后。
一家人安宁地在这里,打算就在这里平静地度过这个冬天,即便是外面洪水滔天也不能惊动这里。
李承乾唤道:“临川。”
“皇兄。”她快步走来,手里还拿着一卷书,道:“是有何吩咐?”
“给父皇的冬衣送去泰山了吗?”
“母后昨日就让人送去了。”言罢,她还有些迟疑,但还是道:“爷爷听说了四个叔叔的事,只是叹了一声,也没说什么了。”
不远处李丽质与东阳也回来了,她们身后还跟着两个弟子,是小武与小慧。
临川稍稍行礼后,便迎了上去,与她们说笑在一起。
李丽质穿着淡蓝色的衣裙,走路时宽大的袖子还在摆动,这位嫡长公主已二十岁了,但依旧没有要出嫁的打算。
对这个公主来说,二十岁正是她一生中寻求奋进,为事业努力的最好的年纪,也是心力与精力最好的阶段。
因此即便是皇后,也再没提及过这位公主的婚事。
她对这里的妹妹吩咐道:“今晚姐妹们一起做包子,让稚奴与慎弟也一起来用饭吧。”
宫女回道:“奴婢这就去吩咐。”
等李治与李慎也来到这里,太液池边一群姐妹正在做着包子。
一群孩子玩闹在一起,笑声不断。
听着这些的笑声,一旁的儿子也跟着笑了,也不知道他又在笑什么。
李治询问道:“皇兄,真空环境要怎么得到呢?”
“你问这个做什么?”
“皇兄以前说过这个学识,弟弟想证实有真空的存在。”
李承乾道:“水可以排出空气。”
李治若有所思。
也不知这个弟弟问这些做什么,他很少会去主动学习,宁可去玩也不愿意思考太久。
蒸笼里的包子快要熟了,香味飘满了这片水岸,就连那几头鹿也围了过来,不停地闻着。
一直到了天色入夜,一家人吃了晚饭,各自坐着。
李丽质与苏婉,还有宁儿正在说着话。
地上还有几处火堆,李治与李慎,还有小兕子坐在火堆边,要烤肉吃。
小兕子坐在湖岸边的石头上,双手趁着下巴,望着正在炙烤出油的肉串。
“兕子,你现在还会夜夜看星星吗?”
“也不用天天看星星的,每到特殊的节日看看就好了。”小兕子轻描淡写地回道。
李慎低声道:“听说有几位叔叔闯祸了。”
李治一脸认真地道:“闯祸了就要承担后果。”
“晋王殿下,说得很对。”
闻言,两兄弟回头看去,就见到了站在身后的小武。
小武笑着拿出椒盐,道:“这是给殿下的。”
李治接过椒盐,道:“足够了。”
在东宫这么多年,李治别的没学会,就学会了烤肉。
等肉烤熟了,李治又分给兄弟姐妹们。
一直到夜色深了,太液池边才安静下来。
翌日,江,滕两位被关押在了刑部。
蒋,虢暂且被软禁在了宗正寺。
这些天来,还有不少人被捉拿到了长安,就像太子说过的,这件事要慢慢查,朝中有的是耐心。
太子殿下所言的耐心,便是要证据确凿,人证物证皆要齐备,并且不能只抓大事,而忽略了小事。
狄知逊道:“滕王阁的卷宗还未送来吗?”
刑部尚书刘德威道:“狄侍郎,不用心急,山东那边还在查问,等着吧。”
狄知逊放下手中的卷宗,又道:“看来是要查到明年了。”
刘德威递上一碗茶水,道:“喝点热茶,暖一暖,这天是越来越冷了。”
狄知逊饮下一口茶水,询问道:“下官去找民部问问滕县以往的卷宗。”
“民部休沐,现在一个人都没有。”
“也是……”
狄知逊将碗中的茶水喝完,他走到刑部外,先是看了看墙角的积雪,其实很多官衙屋顶上也都积雪,现在的天气正是冷得最彻骨的时候。
偶尔有人脚步匆匆路过,寒冬时节不愿意在外面逗留。
狄知逊又道:“大理寺派出七十人,刑部又派出二十人,御史台十五人,听闻太子殿下还派出不少不良人。”
听狄知逊讲述,他对现在的查案环节与步骤都了然于胸。
平日里,在生活起居上,狄知逊粗心大意,但在公事上,他又是一个十分细致的人。
刑部需要办事细致的人,当年狄知逊在京兆府任职,奔走各县时办事能力很出色,这也正是刘德威看重他的原因,毕竟不是谁都从一个人的外貌习惯就能判断对方以何种事为生。
或者是飞贼,或者是匪徒,又或者是工匠,他只要稍加观察就能确认。
也不知道这个案子要查到何时,刑部内两人很是苦恼,因这一次的查证范围很大,需要查的事也很多。
京兆府内,许敬宗正在看着账目,今天又卖出了棉布五千匹,棉衣三千件。
颜勤礼道:“虽说卖得紧俏,眼下来看关中各县各乡的人穿着棉衣棉服的人依旧不多,还是太过昂贵了。”
不论从棉花的运输还是从织布的过程来看,棉布的昂贵是必然的,这不仅仅是因棉布少。
棉花从西域运送而来,耗费了多少人力且不说,棉花成线成布,其中的工序消耗的人手也是巨大的,不贵反而是没道理的。
想要棉布更廉价,还看如今人在西域的郭骆驼,看看来年的棉花收成能否更好,也要看关中的生产水平。
这也是太子殿下一直强调生产技术的原因。
许敬宗道:“棉衣卖完了,各县库中还积压了六成的棉花。”
就连颜勤礼也意识到,棉布的产出赶不上需求,更跟不上棉花的消耗,本想着来年入春就将棉花消耗完,可眼下来看,就算是到了来年春季,库中的棉花至少还有三成。
各县赶工赶制都来不及,许敬宗道:“老夫这就写奏章告知太子殿下。”
言罢,许敬宗先是搓了搓手,让手感觉到暖意之后,提笔开始书写。
颜勤礼看着许少尹书写奏章,提到了棉布作坊窘迫情况,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京兆府的办事方式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就要解决,而不是放任问题的存在。
颜勤礼道:“少尹,关中不该增设作坊,现在各县压力这么大,再增设作坊人手不足且不说,总不能停下其他作坊的人都去纺织棉布。”
许敬宗停下手中的笔,又重新写了一份,这一次两人都确认没问题,才去递交。
朝中有人休沐,有人在忙碌,太子监理朝政时常会在中书省处理政务,尤其是宗室出了这种事。
中书省内,有人交谈时也是放低了声音。
李承乾坐在这里,正在看着各地送来的文书。
泰山送来了消息,父皇这些天一直都住在泰山,既没有去设祭坛封禅,也没有要回来的意思,更不想管宗室的事,反倒是与众人一起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父皇出游,当儿子总不能不管不问,还要给父皇的随行大军准备粮草,准备衣物以及各种日常所需。
皇帝出游是很花钱的,花销特别大,李承乾蹙眉写了批注,粮草保持不变,用度适当削减。
出游之后,朝中也没有再收到劝谏父皇封禅的奏章了,说不定想让父皇封禅的那些人,都去泰山。
倒是恪弟送来了消息,李元昌也去了泰山,每天都等在泰山脚下,他希望父皇对那些兄弟可以从宽处置。
注意到眼前站着人,李承乾抬头见到了颜勤礼,道:“何事?”
“许少尹有些奏章让下官送来。”
李承乾结果奏章,看了看其上的事,低声道:“一个月前就有人与孤说过了。”
“嗯?”
“往后河西走廊会分担生产压力,你们不用着急,之后的生产步骤会有调整,来年再做打算。”
“嗯……喏。”
颜勤礼很诧异,极为地诧异,太子竟然早就知道了,并且在京兆府察觉之前就做好了打算。
对呀……颜勤礼思量着,如果河西走廊可以先将棉花纺成线,棉线送到关中之后可以直接制成布匹,如此一来生产压力就会骤减。
贞观十五年的腊月,玄奘骑在一匹战马上,身边两侧是吐蕃的勇士。
松赞干布道:“你现在回去,到长安城时应该是明年的春天。”
玄奘念了一声佛号,又道:“谢赞普相送。”
松赞干布摇头道:“你修好了佛窟,就该走了,吐蕃没理由再留着你,除非你愿意留下来。”
冯德遐不耐烦地等在一旁,心情很糟糕,也不知道松赞干布还要和玄奘说多少话。
当初松赞干布一度想要将他囚禁在吐蕃,没想到玄奘真的帮他修好了佛窟,那么松赞干布就应该遵守诺言,放了玄奘。
玄奘看重松赞干布会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
“再问你一次,你真的不愿意留在吐蕃吗?”
“这半年来多谢赞普的照拂。”
松赞干布让开了路,让冯德遐带着他朝着东方而去。
回去的路上,冯德遐时不时往后看,神色警惕,现在唐军还来不及赶到吐蕃境内,来往至少需要十天,才能来押送这个和尚,后方的吐蕃兵马就不近不远地跟着,看来随时会动手。
“玄奘和尚,看来松赞干布没有这么大度!”
随后他将笔筒放在一旁,在桌上爬着,脚一踹笔筒就掉落在了地上,一支支毛笔散落在地上。
又是几声响动,也不知道什么东西掉在了地上。
小兕子带着小於菟离开甘露殿的时候,那昏倒当场的太监恍恍惚惚转醒,他睁开眼见到了眼前凌乱的场面,又是使劲揉了揉眼,原本陛下那整齐的书桌是乱糟糟。
地上有摔碎的,不知是何物。
纸张散乱一地,那些奏章与卷宗有的被撕了,还有的似乎是被踩过。
还有一些奏疏看起来是被咬过。
这太监的双腿发软,他支支吾吾道:“快去告知太子殿下,快……”
这个太监朝着殿外喊着,也不用他去喊,早就有太监去禀报太子。
李承乾正在太液池边,安静地闭眼休息着,耳边是太监的话语。
这几个太监就差对天发誓,绝对不会将这件事告知陛下,也绝对不会牵连东宫。
李承乾依旧闭着眼,微微颔首道:“你们去收拾一番,损坏了什么都记录下来。”
“喏。”太监们回了一句,又问道:“殿下,那记录好之后是要……”
李承乾低声道:“既然都是父皇的物件,自然是要告诉父皇的。”
几个太监神色为难,还是苦着脸去办了。
不远处,几个妹妹正在讨论着几件新衣裳。
高阳穿着大红色衣裳,很是高兴,道:“我最喜红色了。”
临川道:“还是素一些好看。”
清河道:“妹妹喜黑色。”
高阳不悦道:“哪有女孩子喜欢黑色的。”
清河又倔强道:“就喜黑色的。”
……
他们的话语声越来越远,李承乾稍稍睡了片刻,便见到了正在吃着汤饭的爷爷。
李渊一边自己吃着,还拿起一旁的小碗给小灵鹊喂着。
李承乾坐起身子拿下了斗笠。
又有太监道:“太子殿下,蒋王与虢王也被带来了。”
“嗯,交给刑部与大理寺好好查办。”
“喏。”
爷爷依旧在喂着小灵鹊饭食,这孩子嚼得很用力,一边吃着,目光还看着太液池的湖面上,正在游着的几只鸭子。
“爷爷,鸭……”她指着远处稚嫩的嗓音很甜。
“嗯。”李渊吹了吹粥,道:“鹊儿先将粥喝了。”
她又乖巧地张大嘴,吃下一口粥,嘴巴还吧唧两下。
其实爷爷是知道宗室的事的,只不过他老人家根本不想管,也不想过问。
爷爷是老了,他余下的岁月这么宁静地过着也很好。
李承乾走到女儿身边,拿出布巾给她擦了擦嘴,道:“爷爷,今天该到休息的时辰了。”
李渊缓缓点头道:“等孩子用了饭。”
“嗯。”
等给小灵鹊用了饭之后,爷爷再吃他那有些凉了的饭。
现在的爷爷已咬不动肉了,为了给他补充一些营养,东阳特意让人给爷爷准备了汤饭。
午后,爷爷这才与小灵鹊,躺在躺椅子上睡着。
让宫女站在一旁伺候着,李承乾又看向正在数落小於菟的母后。
一家人安宁地在这里,打算就在这里平静地度过这个冬天,即便是外面洪水滔天也不能惊动这里。
李承乾唤道:“临川。”
“皇兄。”她快步走来,手里还拿着一卷书,道:“是有何吩咐?”
“给父皇的冬衣送去泰山了吗?”
“母后昨日就让人送去了。”言罢,她还有些迟疑,但还是道:“爷爷听说了四个叔叔的事,只是叹了一声,也没说什么了。”
不远处李丽质与东阳也回来了,她们身后还跟着两个弟子,是小武与小慧。
临川稍稍行礼后,便迎了上去,与她们说笑在一起。
李丽质穿着淡蓝色的衣裙,走路时宽大的袖子还在摆动,这位嫡长公主已二十岁了,但依旧没有要出嫁的打算。
对这个公主来说,二十岁正是她一生中寻求奋进,为事业努力的最好的年纪,也是心力与精力最好的阶段。
因此即便是皇后,也再没提及过这位公主的婚事。
她对这里的妹妹吩咐道:“今晚姐妹们一起做包子,让稚奴与慎弟也一起来用饭吧。”
宫女回道:“奴婢这就去吩咐。”
等李治与李慎也来到这里,太液池边一群姐妹正在做着包子。
一群孩子玩闹在一起,笑声不断。
听着这些的笑声,一旁的儿子也跟着笑了,也不知道他又在笑什么。
李治询问道:“皇兄,真空环境要怎么得到呢?”
“你问这个做什么?”
“皇兄以前说过这个学识,弟弟想证实有真空的存在。”
李承乾道:“水可以排出空气。”
李治若有所思。
也不知这个弟弟问这些做什么,他很少会去主动学习,宁可去玩也不愿意思考太久。
蒸笼里的包子快要熟了,香味飘满了这片水岸,就连那几头鹿也围了过来,不停地闻着。
一直到了天色入夜,一家人吃了晚饭,各自坐着。
李丽质与苏婉,还有宁儿正在说着话。
地上还有几处火堆,李治与李慎,还有小兕子坐在火堆边,要烤肉吃。
小兕子坐在湖岸边的石头上,双手趁着下巴,望着正在炙烤出油的肉串。
“兕子,你现在还会夜夜看星星吗?”
“也不用天天看星星的,每到特殊的节日看看就好了。”小兕子轻描淡写地回道。
李慎低声道:“听说有几位叔叔闯祸了。”
李治一脸认真地道:“闯祸了就要承担后果。”
“晋王殿下,说得很对。”
闻言,两兄弟回头看去,就见到了站在身后的小武。
小武笑着拿出椒盐,道:“这是给殿下的。”
李治接过椒盐,道:“足够了。”
在东宫这么多年,李治别的没学会,就学会了烤肉。
等肉烤熟了,李治又分给兄弟姐妹们。
一直到夜色深了,太液池边才安静下来。
翌日,江,滕两位被关押在了刑部。
蒋,虢暂且被软禁在了宗正寺。
这些天来,还有不少人被捉拿到了长安,就像太子说过的,这件事要慢慢查,朝中有的是耐心。
太子殿下所言的耐心,便是要证据确凿,人证物证皆要齐备,并且不能只抓大事,而忽略了小事。
狄知逊道:“滕王阁的卷宗还未送来吗?”
刑部尚书刘德威道:“狄侍郎,不用心急,山东那边还在查问,等着吧。”
狄知逊放下手中的卷宗,又道:“看来是要查到明年了。”
刘德威递上一碗茶水,道:“喝点热茶,暖一暖,这天是越来越冷了。”
狄知逊饮下一口茶水,询问道:“下官去找民部问问滕县以往的卷宗。”
“民部休沐,现在一个人都没有。”
“也是……”
狄知逊将碗中的茶水喝完,他走到刑部外,先是看了看墙角的积雪,其实很多官衙屋顶上也都积雪,现在的天气正是冷得最彻骨的时候。
偶尔有人脚步匆匆路过,寒冬时节不愿意在外面逗留。
狄知逊又道:“大理寺派出七十人,刑部又派出二十人,御史台十五人,听闻太子殿下还派出不少不良人。”
听狄知逊讲述,他对现在的查案环节与步骤都了然于胸。
平日里,在生活起居上,狄知逊粗心大意,但在公事上,他又是一个十分细致的人。
刑部需要办事细致的人,当年狄知逊在京兆府任职,奔走各县时办事能力很出色,这也正是刘德威看重他的原因,毕竟不是谁都从一个人的外貌习惯就能判断对方以何种事为生。
或者是飞贼,或者是匪徒,又或者是工匠,他只要稍加观察就能确认。
也不知道这个案子要查到何时,刑部内两人很是苦恼,因这一次的查证范围很大,需要查的事也很多。
京兆府内,许敬宗正在看着账目,今天又卖出了棉布五千匹,棉衣三千件。
颜勤礼道:“虽说卖得紧俏,眼下来看关中各县各乡的人穿着棉衣棉服的人依旧不多,还是太过昂贵了。”
不论从棉花的运输还是从织布的过程来看,棉布的昂贵是必然的,这不仅仅是因棉布少。
棉花从西域运送而来,耗费了多少人力且不说,棉花成线成布,其中的工序消耗的人手也是巨大的,不贵反而是没道理的。
想要棉布更廉价,还看如今人在西域的郭骆驼,看看来年的棉花收成能否更好,也要看关中的生产水平。
这也是太子殿下一直强调生产技术的原因。
许敬宗道:“棉衣卖完了,各县库中还积压了六成的棉花。”
就连颜勤礼也意识到,棉布的产出赶不上需求,更跟不上棉花的消耗,本想着来年入春就将棉花消耗完,可眼下来看,就算是到了来年春季,库中的棉花至少还有三成。
各县赶工赶制都来不及,许敬宗道:“老夫这就写奏章告知太子殿下。”
言罢,许敬宗先是搓了搓手,让手感觉到暖意之后,提笔开始书写。
颜勤礼看着许少尹书写奏章,提到了棉布作坊窘迫情况,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京兆府的办事方式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就要解决,而不是放任问题的存在。
颜勤礼道:“少尹,关中不该增设作坊,现在各县压力这么大,再增设作坊人手不足且不说,总不能停下其他作坊的人都去纺织棉布。”
许敬宗停下手中的笔,又重新写了一份,这一次两人都确认没问题,才去递交。
朝中有人休沐,有人在忙碌,太子监理朝政时常会在中书省处理政务,尤其是宗室出了这种事。
中书省内,有人交谈时也是放低了声音。
李承乾坐在这里,正在看着各地送来的文书。
泰山送来了消息,父皇这些天一直都住在泰山,既没有去设祭坛封禅,也没有要回来的意思,更不想管宗室的事,反倒是与众人一起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父皇出游,当儿子总不能不管不问,还要给父皇的随行大军准备粮草,准备衣物以及各种日常所需。
皇帝出游是很花钱的,花销特别大,李承乾蹙眉写了批注,粮草保持不变,用度适当削减。
出游之后,朝中也没有再收到劝谏父皇封禅的奏章了,说不定想让父皇封禅的那些人,都去泰山。
倒是恪弟送来了消息,李元昌也去了泰山,每天都等在泰山脚下,他希望父皇对那些兄弟可以从宽处置。
注意到眼前站着人,李承乾抬头见到了颜勤礼,道:“何事?”
“许少尹有些奏章让下官送来。”
李承乾结果奏章,看了看其上的事,低声道:“一个月前就有人与孤说过了。”
“嗯?”
“往后河西走廊会分担生产压力,你们不用着急,之后的生产步骤会有调整,来年再做打算。”
“嗯……喏。”
颜勤礼很诧异,极为地诧异,太子竟然早就知道了,并且在京兆府察觉之前就做好了打算。
对呀……颜勤礼思量着,如果河西走廊可以先将棉花纺成线,棉线送到关中之后可以直接制成布匹,如此一来生产压力就会骤减。
贞观十五年的腊月,玄奘骑在一匹战马上,身边两侧是吐蕃的勇士。
松赞干布道:“你现在回去,到长安城时应该是明年的春天。”
玄奘念了一声佛号,又道:“谢赞普相送。”
松赞干布摇头道:“你修好了佛窟,就该走了,吐蕃没理由再留着你,除非你愿意留下来。”
冯德遐不耐烦地等在一旁,心情很糟糕,也不知道松赞干布还要和玄奘说多少话。
当初松赞干布一度想要将他囚禁在吐蕃,没想到玄奘真的帮他修好了佛窟,那么松赞干布就应该遵守诺言,放了玄奘。
玄奘看重松赞干布会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
“再问你一次,你真的不愿意留在吐蕃吗?”
“这半年来多谢赞普的照拂。”
松赞干布让开了路,让冯德遐带着他朝着东方而去。
回去的路上,冯德遐时不时往后看,神色警惕,现在唐军还来不及赶到吐蕃境内,来往至少需要十天,才能来押送这个和尚,后方的吐蕃兵马就不近不远地跟着,看来随时会动手。
“玄奘和尚,看来松赞干布没有这么大度!”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