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郑公的书信,父子俩坐在大殿内安静了良久,见外面的雨势更大了,似乎老天都在阻挠皇帝回长安。
父皇心情低落地离开,似乎封禅之后的激动在此刻都已消磨殆尽。
风带着秋雨洋洋洒洒落在地面,秋风一直吹入了殿内,让信纸的一角不断被掀起。
李承乾站起身走到殿外,看着漫天的雨水还没有减弱的架势。
还有内侍卫太监正在不断搬着要运回长安的行李,有内侍呼喊道:“快点,下点雨又怎么了?别偷懒。”
这些内侍在雨中淋得湿漉漉的,脚步丝毫不敢减慢。
李承乾对一旁的殿前侍卫道:“让人准备好姜汤,给他们驱寒。”
侍卫行礼道:“喏。”
随后他快步离开,身上的甲胄还隐约有碰撞声。
翌日,雨水终于停歇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
皇帝一家回长安的车驾都已准备好了。
今日的早朝结束得也快,感受到皇帝也是归心似箭,众人尽可能简短禀报。
皇宫内到处可见正在往宫外搬东西的内侍,昨天一直忙到夜里,今天又在忙碌了。
见太子又走到了殿外,昨日的殿前侍卫禀报道:“殿下,昨天末将让宫里的内侍都喝了姜汤。”
李承乾点头。
侍卫又道:“还有几个不喜姜汤的,末将给他们灌了三大碗。”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很好。”
“嗯。”
侍卫重重点头。
这个侍卫看着很不错,李承乾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侍卫回禀道:“末将高崇德,乃是家中大郎,家父高侃。”
李承乾颔首道:“渤海高氏出身的,都颇有本领。”
高崇德笑呵呵点头。
片刻后,长孙无忌也走到大殿外,道:“得知陛下与太子殿下要回长安,洛阳的居民与各县都希望陛下与太子殿下可以留下来。”
李承乾道:“舅舅也知道,若此刻不动身,恐怕见不到郑公最后一面了。”
长孙无忌望着远处不语。
徐孝德脚步匆匆而来,道:“殿下,修建洛阳皇宫的事,是否……”
“以后再论吧。”
徐孝德会意点头,道:“喏。”
其实这也挺为难徐孝德的,因储君在洛阳两年,皇帝在洛阳留了一年。
若还要大修洛阳皇宫,人们或许会认为皇帝要将洛阳当作都城。
一个贤明的皇帝要将洛阳建设成都城,洛阳的居民自然是愿意的。
但修建洛阳皇宫,又要动用多少人力,数万,数十万?
当年杨广为了重建洛阳城就用了近百万人力。
虽说从未有过要修建洛阳皇宫的旨意,这也并不是一个太子可以主张的,事关都城所在,需要皇帝点头。
徐孝德为此不是没有准备过。
现在的朝中都习惯了这种事先准备的行为方式,哪怕是哪里要用钱,都要找于志宁去做统筹预算。
李承乾看着殿前开阔的空地,又道:“回长安吧。”
徐孝德与长孙无忌共同行礼。
直到午时,前往洛阳的一切事宜都已准备好了。
几个内侍抬着步辇,坐在步辇上的正是皇帝家的老太爷与老太公。
随后文武群臣纷纷走向了队伍。
李承乾与马周走在一起,听他讲述着近来的事。
马周道:“太子殿下,这片村子是新建出来的,今年入夏才完工。”
闻言,李承乾抬眼看去,见到了那个只有十余间屋子建设而成的村子。
高季辅跟在太子身侧。
李承乾看向他,又道:“马周要跟着父皇与孤回长安,你守备洛阳务必多注重民生。”
高季辅作揖道:“臣听许少尹说过京兆府治理之策,臣守备洛阳殿下与陛下尽可安心。”
“张大安是洛阳京兆府尹,你若有遇到棘手或者有无法做决定的事可以问他,稚奴与慎弟也会留在洛阳,若遇到难事也可以请他们相助。”
“臣领命。”
李绩,薛仁贵,薛万备,以及一群老将军都在队伍中。
前来送别皇帝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父皇来到洛阳城外,四周的乡民纷纷跪拜行礼。
去年东征时有多少人在送别这位皇帝,现在就有多少人希望皇帝能够留下来。
但皇帝依旧走入车驾中,李承乾看着官道边跪拜在地上的村民,上前扶起一位老人,道:“老人家,皇帝不会忘了洛阳的。”
老人家有些浑浊的老眼,望着太子张嘴想要讲话,也不知是害怕还是激动,他竟一时间说不出话语。
这位太子从未如此地近在咫尺。
还有一群乡民纷纷抬起头,看着这位年轻的储君,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储君距离他们竟然如此地近。
这位储君赶走了洛阳的许多豪绅,又杀了从河北抓来的上千人,流放了五千余人。
但人们的心是简单的,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不再赤贫,家中还有结余都是从何而来。
老人家从怀中拿出一只梨,递上道:“这是洛阳的秋梨。”
李承乾接过梨,咬下一口仔细尝着,道:“多好的秋梨,往后要多来洛阳,吃这里的梨。”
老人家笑了,他摸索着身上想要再找出一个梨出来。
“你们听好了,我就要当太子了,你们都是我的臣民!”
稚嫩的话语声从身后传来,李承乾苦恼地抚着额头道:“这是孤的孩子。”
老人家笑呵呵道:“好精神的孩子。”
小於菟双手叉腰道:“等我当了太子,我就让你们人人都穿好衣裳,吃好肉。”
一众乡民忽然笑了。
李承乾抱起这个小子,道:“让诸位见笑了。”
人们的目光都颇有善意地打量这位极为神气的小孩子,李承乾抱着孩子走上了车驾。
呜呜泱泱的洛阳乡民再一次跪拜行礼。
当李绩朗声呼喊军令,马蹄声响起,皇帝的车驾便一路朝着长安方向而去了。
当马车行进了一段路,李承乾再回头看去,乡民们皆已散去。
车驾内,小於菟在爹娘面前低着头。
宁儿与苏婉坐在一起,十分忧愁地看着这个小子。
苏婉沉声道:“你往后不许到处宣扬要当太子的话语。”
小於菟坐在小板凳上,不住点头。
苏婉接着道:“也不要到处宣扬你登上泰山的事。”
“可孩儿就是登上泰山了。”
苏婉苦恼地用手扶着额头,又沉声道:“你是靠着自己登上泰山的吗?”
“薛将军背我上去的。”
“那好,你现在还觉得足够自傲吗?”
“不能。”
苏婉语气严厉道:“也不许再宣扬要当太子的言语。”
小於菟低声道:“那是要让孩儿微而显,婉而辨?”
苏婉又道:“老先生教你这般用春秋中的话语吗?”
“孩儿不懂。”
苏婉欲言又止……
李承乾安静地听着妻子教导孩子的言语,苏婉是士族门第,因此她的学识十分了得,於菟的起点很高,他如今才七岁就已开始读春秋,读论语,或者是汉书。
虽说有些字他还认不全,写起来也写不好,但这不妨碍他的起点比寻常人都要高。
任由妻子教导着儿子,李承乾笑着始终没有言语。
听苏婉教导孩子还能引经据典,确实很有意思,就眼下她说到了曲突徙薪,可以联系到汉时光武皇帝刘秀的谦逊品行。
再说到刘秀如何打败王莽,推行度田令,打压地方豪绅以及缓冲土地兼并的种种缘由。
於菟得到的种种教诲,多是来自苏婉,或者是文翰四贤。
将来他还会有其他的老师。
相比于自己,李承乾忽然觉得这个孩子受到的多是一些古典文学的影响。
尽管自己这位储君自小也有房相与舅爷教导,或者是李纲,这位早年过世,算是素未谋面的老师。
路过潼关之后,夜空又下起了秋雨,秋雨淅淅沥沥落在远处的田地里与河水里。
这一次车驾走得并不慢,爷爷与舅爷在车驾内坐得并不舒服,但两位老人家都没有直言。
东阳翻身上马道:“皇兄,妹妹先去一趟长安。”
李承乾道:“郑公老先生的病情若有变化,定要让人快马加鞭送来消息。”
“好。”东阳头戴斗笠,身上披着蓑衣,一手拉着缰绳,背着药箱,马儿扬起前蹄嘶鸣。
小於菟看着英姿飒爽的姑姑颇为羡慕。
李丽质安排了几个女侍卫与她同行。
“驾!”东阳扬鞭而起,快马载着这位公主扬长而去。
“爹!”
“怎么了?”
“孩儿什么时候可以骑马?”
李承乾瞧了眼儿子,道:“等你什么时候可以独自爬上马背,就能骑马了。”
小於菟颇为不服气地看了看自己的小短腿。
前方就是渭北,已可以见到远处的官道附近还有作坊林立,经过十年的积累,一年的改制,又一年的沉淀,现在的关中以棉布与肥皂,葡萄酿与纸张为主的作坊体系已趋于成熟。
应该说这四项产业是如今的关中产业的四大支柱,上下游的产业基本上都是靠着四大支柱建设的。
李承乾看着谷那律老先生编写的贞观书。
小鹊儿从车驾内出来,道:“爹爹,妹妹睡下了。”
李承乾看了眼车驾内正在熟睡的小女儿,又回首看着书卷,秋风携带着一些细雨飘来。
小鹊儿取下一旁的灯笼,提着放在爹爹的身边,“这样就能看清楚。”
到底是女儿贴心,李承乾道:“你可不要跟你兄长一样玩闹。”
她抓着爹爹的手臂道:“女儿才不会那样,这是什么书呀。”
李承乾将厚重的书卷递给女儿,道:“这是谷那律老先生给的,让朝中教化世人。”
“谷那律老先生很厉害吗?”
“他是当世大儒,他有很大的威望,你的太公与太爷让爹爹早点用他,以免这位老人家过世了,就用不上了。”
“嗷……”小灵鹊乖巧地点头。
当夜色更深了,队伍的两侧留下人继续守卫,其余人皆已入睡休息。
车驾内,李承乾睡得并不深,天还未亮便睡醒了,坐在车驾边继续看着这卷书。
自古以来,礼教是头等大事,谷那律老先生的书中所言,现在的关中与洛阳兴建的作坊很多,人还是需要读书的,因此教导人们让人们得到良好的品德,这都是十分重要的事。
“太子殿下。”
李承乾抬头见到了英公,笑道:“英公这是没有轮值,一夜未眠?”
李绩道:“末将不敢松懈。”
空气里带着泥土的味道,天光还灰蒙蒙地就已看到在田地里劳作的村民。
这场秋雨过后就是霜降时节,到时候关中的萝卜与柿子也该收获了。
当天光完全敞亮,众人用了干粮,便再一次赶路前往长安。
一路上就不断有官吏从长安策马而来,禀报如今的长安情况。
队伍又行进了一天,待到能够见到长安城,众人的神色上也都有了笑容。
队伍后方的车驾上,李承乾与父皇坐在一起正在吃着枣。
“今年,关中的枣收获不错。”李世民一边吃着一边道。
“弟弟妹妹好久没有吃到长安的甑糕了。”
“嗯,朕打算到了长安就去看望郑公。”
“也好,儿臣与父皇一起。”
长安城遥遥在望,长孙无忌与李绩同行在车队的最前方,两人很沉默,没有太多的言语。
彼此心中都明白,太子一旦登基,时局一变,他们两人就要面对新的皇帝。
官道上已有乡民纷纷让开路,迎着皇帝的车驾拜倒在地。
两年了,再一次回到长安,这里还是老样子,城墙依旧没有变化。
队伍在长安春明门前停下,李承乾与父皇一起走下马车,来到城门前。
已是须发皆白的房玄龄行礼道:“臣恭迎陛下,太子殿下回朝。”
李承乾连忙上前扶起,道:“这两年,有劳老师了。”
房玄龄道:“臣得知陛下已收回了汉时的辽东四郡,得知陛下与太子在泰山封禅,臣恭贺……”
李世民握住房玄龄的手,“你与朕自少年时就相识,不用说这些,先与朕去看看郑公。”
房玄龄点头道:“喏。”
母后带着苏婉与宁儿先回了宫里,李承乾跟上父皇的脚步一路走入春明门。
父皇心情低落地离开,似乎封禅之后的激动在此刻都已消磨殆尽。
风带着秋雨洋洋洒洒落在地面,秋风一直吹入了殿内,让信纸的一角不断被掀起。
李承乾站起身走到殿外,看着漫天的雨水还没有减弱的架势。
还有内侍卫太监正在不断搬着要运回长安的行李,有内侍呼喊道:“快点,下点雨又怎么了?别偷懒。”
这些内侍在雨中淋得湿漉漉的,脚步丝毫不敢减慢。
李承乾对一旁的殿前侍卫道:“让人准备好姜汤,给他们驱寒。”
侍卫行礼道:“喏。”
随后他快步离开,身上的甲胄还隐约有碰撞声。
翌日,雨水终于停歇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
皇帝一家回长安的车驾都已准备好了。
今日的早朝结束得也快,感受到皇帝也是归心似箭,众人尽可能简短禀报。
皇宫内到处可见正在往宫外搬东西的内侍,昨天一直忙到夜里,今天又在忙碌了。
见太子又走到了殿外,昨日的殿前侍卫禀报道:“殿下,昨天末将让宫里的内侍都喝了姜汤。”
李承乾点头。
侍卫又道:“还有几个不喜姜汤的,末将给他们灌了三大碗。”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很好。”
“嗯。”
侍卫重重点头。
这个侍卫看着很不错,李承乾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侍卫回禀道:“末将高崇德,乃是家中大郎,家父高侃。”
李承乾颔首道:“渤海高氏出身的,都颇有本领。”
高崇德笑呵呵点头。
片刻后,长孙无忌也走到大殿外,道:“得知陛下与太子殿下要回长安,洛阳的居民与各县都希望陛下与太子殿下可以留下来。”
李承乾道:“舅舅也知道,若此刻不动身,恐怕见不到郑公最后一面了。”
长孙无忌望着远处不语。
徐孝德脚步匆匆而来,道:“殿下,修建洛阳皇宫的事,是否……”
“以后再论吧。”
徐孝德会意点头,道:“喏。”
其实这也挺为难徐孝德的,因储君在洛阳两年,皇帝在洛阳留了一年。
若还要大修洛阳皇宫,人们或许会认为皇帝要将洛阳当作都城。
一个贤明的皇帝要将洛阳建设成都城,洛阳的居民自然是愿意的。
但修建洛阳皇宫,又要动用多少人力,数万,数十万?
当年杨广为了重建洛阳城就用了近百万人力。
虽说从未有过要修建洛阳皇宫的旨意,这也并不是一个太子可以主张的,事关都城所在,需要皇帝点头。
徐孝德为此不是没有准备过。
现在的朝中都习惯了这种事先准备的行为方式,哪怕是哪里要用钱,都要找于志宁去做统筹预算。
李承乾看着殿前开阔的空地,又道:“回长安吧。”
徐孝德与长孙无忌共同行礼。
直到午时,前往洛阳的一切事宜都已准备好了。
几个内侍抬着步辇,坐在步辇上的正是皇帝家的老太爷与老太公。
随后文武群臣纷纷走向了队伍。
李承乾与马周走在一起,听他讲述着近来的事。
马周道:“太子殿下,这片村子是新建出来的,今年入夏才完工。”
闻言,李承乾抬眼看去,见到了那个只有十余间屋子建设而成的村子。
高季辅跟在太子身侧。
李承乾看向他,又道:“马周要跟着父皇与孤回长安,你守备洛阳务必多注重民生。”
高季辅作揖道:“臣听许少尹说过京兆府治理之策,臣守备洛阳殿下与陛下尽可安心。”
“张大安是洛阳京兆府尹,你若有遇到棘手或者有无法做决定的事可以问他,稚奴与慎弟也会留在洛阳,若遇到难事也可以请他们相助。”
“臣领命。”
李绩,薛仁贵,薛万备,以及一群老将军都在队伍中。
前来送别皇帝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父皇来到洛阳城外,四周的乡民纷纷跪拜行礼。
去年东征时有多少人在送别这位皇帝,现在就有多少人希望皇帝能够留下来。
但皇帝依旧走入车驾中,李承乾看着官道边跪拜在地上的村民,上前扶起一位老人,道:“老人家,皇帝不会忘了洛阳的。”
老人家有些浑浊的老眼,望着太子张嘴想要讲话,也不知是害怕还是激动,他竟一时间说不出话语。
这位太子从未如此地近在咫尺。
还有一群乡民纷纷抬起头,看着这位年轻的储君,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储君距离他们竟然如此地近。
这位储君赶走了洛阳的许多豪绅,又杀了从河北抓来的上千人,流放了五千余人。
但人们的心是简单的,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不再赤贫,家中还有结余都是从何而来。
老人家从怀中拿出一只梨,递上道:“这是洛阳的秋梨。”
李承乾接过梨,咬下一口仔细尝着,道:“多好的秋梨,往后要多来洛阳,吃这里的梨。”
老人家笑了,他摸索着身上想要再找出一个梨出来。
“你们听好了,我就要当太子了,你们都是我的臣民!”
稚嫩的话语声从身后传来,李承乾苦恼地抚着额头道:“这是孤的孩子。”
老人家笑呵呵道:“好精神的孩子。”
小於菟双手叉腰道:“等我当了太子,我就让你们人人都穿好衣裳,吃好肉。”
一众乡民忽然笑了。
李承乾抱起这个小子,道:“让诸位见笑了。”
人们的目光都颇有善意地打量这位极为神气的小孩子,李承乾抱着孩子走上了车驾。
呜呜泱泱的洛阳乡民再一次跪拜行礼。
当李绩朗声呼喊军令,马蹄声响起,皇帝的车驾便一路朝着长安方向而去了。
当马车行进了一段路,李承乾再回头看去,乡民们皆已散去。
车驾内,小於菟在爹娘面前低着头。
宁儿与苏婉坐在一起,十分忧愁地看着这个小子。
苏婉沉声道:“你往后不许到处宣扬要当太子的话语。”
小於菟坐在小板凳上,不住点头。
苏婉接着道:“也不要到处宣扬你登上泰山的事。”
“可孩儿就是登上泰山了。”
苏婉苦恼地用手扶着额头,又沉声道:“你是靠着自己登上泰山的吗?”
“薛将军背我上去的。”
“那好,你现在还觉得足够自傲吗?”
“不能。”
苏婉语气严厉道:“也不许再宣扬要当太子的言语。”
小於菟低声道:“那是要让孩儿微而显,婉而辨?”
苏婉又道:“老先生教你这般用春秋中的话语吗?”
“孩儿不懂。”
苏婉欲言又止……
李承乾安静地听着妻子教导孩子的言语,苏婉是士族门第,因此她的学识十分了得,於菟的起点很高,他如今才七岁就已开始读春秋,读论语,或者是汉书。
虽说有些字他还认不全,写起来也写不好,但这不妨碍他的起点比寻常人都要高。
任由妻子教导着儿子,李承乾笑着始终没有言语。
听苏婉教导孩子还能引经据典,确实很有意思,就眼下她说到了曲突徙薪,可以联系到汉时光武皇帝刘秀的谦逊品行。
再说到刘秀如何打败王莽,推行度田令,打压地方豪绅以及缓冲土地兼并的种种缘由。
於菟得到的种种教诲,多是来自苏婉,或者是文翰四贤。
将来他还会有其他的老师。
相比于自己,李承乾忽然觉得这个孩子受到的多是一些古典文学的影响。
尽管自己这位储君自小也有房相与舅爷教导,或者是李纲,这位早年过世,算是素未谋面的老师。
路过潼关之后,夜空又下起了秋雨,秋雨淅淅沥沥落在远处的田地里与河水里。
这一次车驾走得并不慢,爷爷与舅爷在车驾内坐得并不舒服,但两位老人家都没有直言。
东阳翻身上马道:“皇兄,妹妹先去一趟长安。”
李承乾道:“郑公老先生的病情若有变化,定要让人快马加鞭送来消息。”
“好。”东阳头戴斗笠,身上披着蓑衣,一手拉着缰绳,背着药箱,马儿扬起前蹄嘶鸣。
小於菟看着英姿飒爽的姑姑颇为羡慕。
李丽质安排了几个女侍卫与她同行。
“驾!”东阳扬鞭而起,快马载着这位公主扬长而去。
“爹!”
“怎么了?”
“孩儿什么时候可以骑马?”
李承乾瞧了眼儿子,道:“等你什么时候可以独自爬上马背,就能骑马了。”
小於菟颇为不服气地看了看自己的小短腿。
前方就是渭北,已可以见到远处的官道附近还有作坊林立,经过十年的积累,一年的改制,又一年的沉淀,现在的关中以棉布与肥皂,葡萄酿与纸张为主的作坊体系已趋于成熟。
应该说这四项产业是如今的关中产业的四大支柱,上下游的产业基本上都是靠着四大支柱建设的。
李承乾看着谷那律老先生编写的贞观书。
小鹊儿从车驾内出来,道:“爹爹,妹妹睡下了。”
李承乾看了眼车驾内正在熟睡的小女儿,又回首看着书卷,秋风携带着一些细雨飘来。
小鹊儿取下一旁的灯笼,提着放在爹爹的身边,“这样就能看清楚。”
到底是女儿贴心,李承乾道:“你可不要跟你兄长一样玩闹。”
她抓着爹爹的手臂道:“女儿才不会那样,这是什么书呀。”
李承乾将厚重的书卷递给女儿,道:“这是谷那律老先生给的,让朝中教化世人。”
“谷那律老先生很厉害吗?”
“他是当世大儒,他有很大的威望,你的太公与太爷让爹爹早点用他,以免这位老人家过世了,就用不上了。”
“嗷……”小灵鹊乖巧地点头。
当夜色更深了,队伍的两侧留下人继续守卫,其余人皆已入睡休息。
车驾内,李承乾睡得并不深,天还未亮便睡醒了,坐在车驾边继续看着这卷书。
自古以来,礼教是头等大事,谷那律老先生的书中所言,现在的关中与洛阳兴建的作坊很多,人还是需要读书的,因此教导人们让人们得到良好的品德,这都是十分重要的事。
“太子殿下。”
李承乾抬头见到了英公,笑道:“英公这是没有轮值,一夜未眠?”
李绩道:“末将不敢松懈。”
空气里带着泥土的味道,天光还灰蒙蒙地就已看到在田地里劳作的村民。
这场秋雨过后就是霜降时节,到时候关中的萝卜与柿子也该收获了。
当天光完全敞亮,众人用了干粮,便再一次赶路前往长安。
一路上就不断有官吏从长安策马而来,禀报如今的长安情况。
队伍又行进了一天,待到能够见到长安城,众人的神色上也都有了笑容。
队伍后方的车驾上,李承乾与父皇坐在一起正在吃着枣。
“今年,关中的枣收获不错。”李世民一边吃着一边道。
“弟弟妹妹好久没有吃到长安的甑糕了。”
“嗯,朕打算到了长安就去看望郑公。”
“也好,儿臣与父皇一起。”
长安城遥遥在望,长孙无忌与李绩同行在车队的最前方,两人很沉默,没有太多的言语。
彼此心中都明白,太子一旦登基,时局一变,他们两人就要面对新的皇帝。
官道上已有乡民纷纷让开路,迎着皇帝的车驾拜倒在地。
两年了,再一次回到长安,这里还是老样子,城墙依旧没有变化。
队伍在长安春明门前停下,李承乾与父皇一起走下马车,来到城门前。
已是须发皆白的房玄龄行礼道:“臣恭迎陛下,太子殿下回朝。”
李承乾连忙上前扶起,道:“这两年,有劳老师了。”
房玄龄道:“臣得知陛下已收回了汉时的辽东四郡,得知陛下与太子在泰山封禅,臣恭贺……”
李世民握住房玄龄的手,“你与朕自少年时就相识,不用说这些,先与朕去看看郑公。”
房玄龄点头道:“喏。”
母后带着苏婉与宁儿先回了宫里,李承乾跟上父皇的脚步一路走入春明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平板电子书!